首页 > 访谈 > 正文

由撕裂带来的生命状态——对话著名艺术家谭平

来源: 文化视界 2023-03-31 10:29:43
听新闻

近期,艺术家谭平与艺术家侯莹再度合作,于红顶当代艺术中心举办了“侯莹X谭平HOU YING & TAN PING”双人展。现场呈现的影像、装置、绘画等多元作品,是近十年以来的两位艺术家合作作品。谭平的创作常常融合空间、时间、行动和在场等要素,“场域绘画”成为其重要的创作形式。此次展览同样以美术馆特定的空间展开创作的场域绘画《山水经》。以中国画书法、笔墨为精神内核“行为式”创作,转化为具有抽象和场域概念的当代艺术作品。同时,被揭开的部分和动作象征着疫情后撕裂的当代现实社会。“撕是行动,裂是结果;墙面长卷上画出的图像被撕下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空白视为水,残留于墙上的墨迹视为山。”谭平如是说。那么,此次两位艺术家在同一场域中,面对历史、现实、未来,以各自的创作方式和观念的合作,有产生出怎样的可能性?艺术家谭平是如何看待此次新展中的新作的?

由撕裂带来的生命状态——对话著名艺术家谭平

谭平《 山 水 经 》 2023,摄影/陈少哲

对话

雅昌艺术网&艺术家谭平

Q:这个展览是在大家了解艺术家创作的习惯之外的例外状态,您的创作方法中也在启发新的可能性的发生,请您谈一下对作品中的可能性、例外状态的看法。

A:艺术家最怕的是重复自己,都希望所做的每一次展览都与以前有所不同。所以在展览或作品中发生“例外状态”是一个非常难得的事儿,这不仅需要观念不断更新,还需要勇气。艺术家需要时刻保持敏感性,随时捕捉创作过程中偶发的“例外状态”。我希望我的每一次展览都能给观者带来“例外”,看到艺术创造的无限可能性。

由撕裂带来的生命状态——对话著名艺术家谭平

“侯莹X谭平双人展” 2023

Q:我们已经习惯了在美术馆或者画廊的空间中展出,并在这个空间中已经预设的各种观看和可能发生的结果,也许这是最高效的呈现艺术品的方式,但您也试图打破这种惯性。您的创作方式与展览的空间发生关系,突破工作室之后作品有了新的意味,您怎么看这次的展览的空间与作品间的关系?

A:一般情况下,艺术家都会在自己的工作室里完成自己的作品,然后运到美術館或者画廊去展出,这是一个常规性的操作。我的绘画作品大多也是如此。但我更感兴趣的是场域空间的创作,创作的灵感来自于将要展示的特定地点、空间尺度的感觉、自己的行动参与,这些因素是我尤为关注的。这次在红顶当代艺术中心的展览就是在三年疫情结束以后这个特定的时间,在一个非常大的空间,与侯莹合作,把多种复杂的问题有机结合,创作了一件有着丰富过程的场域作品。我觉得,这次合作已经远远超出了空间与作品关系这些仅限于专业内部的一些问题,涉及到哲学、跨学科、社会学、传统与现实等问题的思考,这是最为重要的。谈到作品与空间的关系,概括起来说,过去是将已经完成作品植入特定空间,现在是作品在特定空间自然生长出来。

由撕裂带来的生命状态——对话著名艺术家谭平

侯莹 × 谭平《 — | 》×《 山 水 经 》开幕 场域创作及演出 摄影/陈少哲 2023

Q:在您的作品中有一种生命力在涌动的感受,无论是不断延伸的线还是环形象细胞的线,以及在现场的绘画行动与舞者的动态表演行为。您如何看作品中,这样一种不断生长状态和动态颤抖的生命感?

A:我一直把艺术的媒介作为内心冲动呈现的渠道,所以在创作之初必须要不断地追问,我到底要呈现什么?找到这个核心点,作品的生长的状态和生命感就会自然产生。红顶当代艺术中心展览的核心是由撕裂带来的生命状态,这种感觉与我们三年来新冠疫情对人内心的一种伤害有极大的关系,我们非常希望通过绘画、行为艺术、舞蹈、空间装置、视频影像等等艺术方式来制造一个空间与剧场。我觉得它应该是开放和生长的,不是指向某一个预设的特定方向,而是在错综交错的场域,作品与作品、参与者与参与者相互折射不断生成新的生命。我希望作品永远是活着的,当人们走入这个场域,他就会参与到作品的关系之中,成为作品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由撕裂带来的生命状态——对话著名艺术家谭平

谭平《彳亍》,TCCA红顶当代艺术中心,2023

Q:《山海经》《 一 | 》二者产生相互关联又相互独立的关系,两者之间是虚、实,也是静止和运动的关系,给观看留出了想象的空白,您如何看东方的虚实留白与西方的空间结构之间差异和异曲同工?

A:在这次的合作过程当中,我和侯莹并没有特别讨论东方与西方在哲学还是空间上的差异,或者异曲同工。我觉得,在我的人生经历以及知识结构是一个混血儿,很多的问题是无法划分清楚的。无论是东方西方都是一个人作为看待世界的世界观或者方法论,我只是为呈现主题表达找到一个合适的角度。所以,在这次的合作过程中,无论是运用笔墨的涂绘“千里江山图”,《山海经》《 一 | 》带有中国特色的作品名字,还是空间的节奏韵律,静止画面与运动肢体等表现语言,我们很少去考虑这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这样的一个问题。我觉得,这不重要,考虑过多会阻碍我们表达的想象力和创造可能性。

由撕裂带来的生命状态——对话著名艺术家谭平

侯莹 × 谭平《 — | 》×《 山 水 经 》开幕场域创作及现代舞表演现场 摄影/大鹏

Q: 您和侯莹的合作有10年的一个跨度,这次合作和十年前的合作方式,创作观念和工作方法的差异大吗?您是否可以谈谈这样的一种合作是否激发和产生了对未来的启示状态?

A:我和侯莹在10年间合作了几次,代表性的有两次。第一次是我的《覆盖》视频使她产生灵感,创作了《冉》,视频也用于舞台的场景之中。另外一次是我的《······》空间观念作品,邀请她与她的舞团在这个空间中创作一件作品。这次展览是我们在一个空间当中共同创作了一个完整的作品,可以说,以往的合作都是各自的作品参与到对方的作品之中,而这一次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这次合作可以说给我们每个人都有非常大的启发,无论是对于合作的内涵,跨界的概念理解,视觉语言与肢体语言的关系及空间与场域的区别等等问题,都有非常多的感想,对我们各自的创作有很大的启发。

由撕裂带来的生命状态——对话著名艺术家谭平

侯莹与谭平合影 2023

由撕裂带来的生命状态——对话著名艺术家谭平

谭平《 — |》×《 山 水 经 》场域绘画 侯莹舞蹈现场 2023

Q: 这次展览中《 山 水 经 》与抽象绘画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以抽象的画面完成的,而是作品离开墙面后的虚空与展览空间的场域之间的关系而产生对美学、历史、抽象、绘画的种种体验,您对山水这样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系统与当代性之间产生的关联是怎样看的?

A:这件作品与抽象绘画并没有太大的关系,选择《千里江山图》或者《山水经》这样的一个名字只是为了表达“撕裂”这样一个概念。当一幅长卷从墙上撕扯下来平放到地面上,在这个行为过程中所发生的涂抹、撕裂的声音、残留的现场,这本身就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新冠疫情离开我们三年后,在我们的现实和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到底留下了什么?从艺术的概念角度来看,到底什么是作品?是地上的这张纸?是墙上残留的墨迹?还是墙上的空白长卷?总之,有非常强的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是通过“撕裂”来实现的。所以,对山水这样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系统与当代性之间产生的关联只有通过“对抗”的方式才能摆脱传统转化与创新所处的困境。《 一 | 》作品中的一横,在缓慢的舞动撕扯中形成断裂的结构,移动的型体,最终化为一地碎片。

由撕裂带来的生命状态——对话著名艺术家谭平

由撕裂带来的生命状态——对话著名艺术家谭平

《 — |》×《 山 水 经 》 现代舞表演现场 2023

展览信息

由撕裂带来的生命状态——对话著名艺术家谭平

侯莹 × 谭平 双人展

展期:2023年2月18日-5月21日

策展人:张维娜

主办:侯莹舞蹈剧场 谭平工作室 TCCA红顶当代艺术中心

展览地点:TCCA红顶当代艺术中心(来源:当代艺术)

艺术家简介

由撕裂带来的生命状态——对话著名艺术家谭平

谭平,1960年生于河北承德,198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并留校任教,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留学德国柏林艺术大学,获硕士学位和Meisterschule学位。英国金斯顿大学荣誉博士。曾任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等职,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实验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国家当代艺术中心主任。他始终探索于绘画、版画、多媒体、设计等多个领域,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波特兰美术馆、路德维希博物馆、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美术馆等国内外重要机构收藏。

[ 责任编辑: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