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访谈 > 正文

徐惠泉和他的“艺术空间”:画落“归根”绘时代 玲珑苏州总是美

来源: 文化视界 2023-03-26 10:32:34
听新闻

作为从苏州走出去的艺术家,他热爱家乡,眷恋故土。最近,苏州高新区在徐惠泉家乡何山村设立了“徐惠泉艺术空间”,让他有了与百姓更加便利沟通的平台和渠道。这些年来,徐惠泉的艺术创作深受江南文化的熏陶,他以传统的工笔画技法为基础,辅以重彩和各色材料,在不断探索与创新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重新定义了水墨人物画。他以中华文化和人物为创作题材,把传统的审美观念与时代的元素融合在一起,呈现出浓郁的中国气息和时代感。

徐惠泉和他的“艺术空间”:画落“归根”绘时代 玲珑苏州总是美

徐惠泉近影(受访者供图)

画落“归根”不忘初心

记者:你为何会想回到家乡设立“徐惠泉艺术空间”?这个艺术空间中有哪些内容是你最想传递给受众的?

徐惠泉:我是从苏州高新区原枫桥镇何山村走出去的艺术工作者,这个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地方,每个角落都充满了诗情画意,每寸方土都弥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我是一名家乡培养的艺术工作者,有幸成为一个时代的亲历者、记录者、创造者,同时也是一名劳动者。

苏州高新区邀请我在家乡设立“徐惠泉艺术空间”,让我有了一个更直接与家乡人民沟通的窗口,实现让美术成果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艺术理想。以此为交流平台,我希望尽绵薄之力,通过开展艺术研究、展示、推广、教育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公益活动,积极推进“艺术惠风行动”,助力家乡美术美育普及,让百姓感受艺术的温暖和力量。

徐惠泉和他的“艺术空间”:画落“归根”绘时代 玲珑苏州总是美

泉源广长竹报平安120cm×310cm纸本水墨2022年

徐惠泉和他的“艺术空间”:画落“归根”绘时代 玲珑苏州总是美

水墨淋漓写春风68cm×136cm纸本水墨2022年

为了报徐惠泉家乡父老的厚爱,我精选了30件作品无偿捐赠。中国画部分涵盖了我青年时期至今的风格变化和心路历程。其主题都是关乎人与自然的和谐,皆受有历史的阅读研习以及人生历练的感悟,画我眼中的世界,记录时代变迁和岁月履痕。反映了我努力贴近生活、深入生活,积极扎根人民、服务人民的精神追求和情感表达。这次捐赠与艺术空间的设立,是“归根”,也是初心。

这个展览有我在学画过程中间的一些感悟和体会,也展示了我的水墨、彩墨、墨彩三个艺术阶段成果。我的艺术之路也形成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新的认识,所以我希望学画的人,能够从我的艺术作品中看到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这种力量,这个可能是我想传达给大家的。

记者:这次展览展示了你从水墨画到彩墨画,再到墨彩画的转换,你的艺术风格为什么会作出这样的转变?能否谈谈你的创作经历和心路历程?

徐惠泉:从“水墨”“彩墨”到“墨彩”是我人物画创作一路走来的风格变化,或者说我是在自己坚守的风格里不断调整和提升。从“水墨”到“彩墨”是风格的蜕变,从“彩墨”到“墨彩”则是艺术品格的提升。

徐惠泉和他的“艺术空间”:画落“归根”绘时代 玲珑苏州总是美

林泉高致235cm×735cm纸本水墨2021年

徐惠泉和他的“艺术空间”:画落“归根”绘时代 玲珑苏州总是美

竹林七贤178cm×768cm纸本水墨2021年

早年,我曾潜心揣摩陈老莲、八大、石涛、任伯年、吴昌硕等诸大家的写意作品,也曾就读于浙江美术学院专修水墨写意人物画。这为我借写意之石攻工笔之玉,将写意画的功力和修养,以及呈现的潇洒、气韵、神思之妙融入工笔画中留下了铺垫,使得我的工笔画具有写意的特点又体现出绘画的现代性,形成了淳和流畅、隽秀诡谲、逸韵飘然的画风。

长期笔墨熏染使我对中国画有深切识悟,领悟到画家掌握中国画“得诗之魂、溶乐之韵、取书之骨”的艰辛和自身修养的重要。1988年,我赴杭州进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深造,受名师教导,艺术视野豁然开朗,画技日进。1990年,我在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举办个人画展,展出一批挥洒任情、笔简意明、水墨交融的写意人物画,受到美术界的欢迎与赞扬。

1990年,《愁听猿声梦里长》的创作是我从水墨画创作向彩墨画创作转变的开始。彩墨画作为中国画创作的一种新语言,它既保持着水墨在宣纸上的韵味,又能充分展示诸如矿物颜料、丙烯颜料等的美性结构与品质。从水墨向彩墨的转行,其实不只是绘画语言的转换,也不只是从“逸笔”向“制作”的创作旨趣的转换,它其实还标志着中国画从古典文人的经验中进入了艺术自觉的建设中。我的彩墨画是在广泛吸收了古今中外艺术营养基础上的出色创造,这里有水墨写意的神韵,有工笔重彩的严谨,有古典绘画的雅丽、富贵,有印象派的色彩追求,也有现代艺术的构成法和某种梦幻意识。

徐惠泉和他的“艺术空间”:画落“归根”绘时代 玲珑苏州总是美

惠风和畅178cm×98cm纸本水墨2021年

2010年以后,我从“彩墨”的研究、创作修正为“墨彩”的探索。“墨”“彩”两个字的前后变化,看似是一种回归,实则是一种飞跃。墨彩创作在着力于墨与色的交融、工与写的协调时更重视墨的传承,笔的运用,线的意义,更关注作品的“意味”。这使我更清晰地认识到该如何对待中国绘画传统图式,如何对待古今中外的艺术,如何对待中国画的用墨用色或工或写,如何对待本土和外来,传统和现代的问题。

玲珑苏州 总不缺美

记者:在创作对象和题材的选择上,你是如何选取的?我们注意到你曾画了很多江南仕女的形象,是什么促使你选择这个题材?

徐惠泉:对于我来说,我生长在苏州,长期受到苏州文化的影响,那么我的绘画题材自然也会选择园林、昆曲等传统文化元素,包括传统的文人、仕女和古代诗词结合起来,营造一种属于江南意象的绘画。

玲珑苏州,总是不缺美,顾盼中,千里湖光秀色里,深院林山织锦中。我的女性人物画,虽然沿用传统绘画题材,但是在表现形式和审美意趣上,不是简单的传统仕女画的现代翻版。传统仕女画崇尚的是古典美,在题材上以表现古装女性人物为主,在表现手法上则侧重在描绘窈窕身姿和秀美面庞上,而我以现代江南女性为主题的绘画,却不仅仅是描绘女性单一个体的美丽,我注重的,是画面整体的气韵和诗一般清幽的意境。我描绘的形象,无论一花一草,一人一物,都只是构成完美画面的元素。选择江南女性作为绘画创作的题材,只是因为无论从造型还是服饰结构,甚至图案纹饰,都恰巧与我的绘画语言相吻合,美女只是我画面中的一个绘画元素而已。

徐惠泉和他的“艺术空间”:画落“归根”绘时代 玲珑苏州总是美

《谷雨》(局部) 178cmX96cm 2022年作

在题材的选择上,我也经历了从山水到人物的阶段,但我认为中国画本不应按照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以题材作为区分。作为一名中国画家,本不应该被题材所限制,就如我虽然以人物画见长,但我也喜欢画山水园林,它们也会同时出现在一张画上。有时候,我也会作一些主题性创作,像我的作品《朱自清》《抗疫日记》等,我还喜欢画一些小品画,特别是墨竹,这也是传统文人特别喜欢的一个题材。古人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子于我而言,就是我的“陪练”,就像徐悲鸿画马,黄胄画驴,我认为这些形象都是画家的“陪练”,他们通过不断地画一个题材去提升水墨功夫,这也是一种艺术的磨砺。

记者:在你的许多人物的绘画作品中,我们能感受到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你是如何表现这些情感和思想的?

徐惠泉:要更好地表现作品,我觉得首先要投入感情,其次就是要贴近生活、深入生活。只有贴近你想表达的事物,绘画才能生动起来、活起来,如果这个题材不能打动你自己,我想绘画是没有生命力的。

举个例子,我曾在我们江苏省美术馆看到蒋兆和先生的两件作品,画中是两个少女样的女民兵形象,这件作品深深打动了我,画中少女活灵活现,就仿佛我们身边的邻家女孩。后来我到惠安去采风写生,当天我就提到是否能画一画当地的女民兵。第二天我兴致勃勃地来到约定地点准备现场作画,对方领了两个手端木枪、妆容齐整的“女民兵”前来,我一看感觉味道不对,便婉拒了。如果创作的对象不能打动我,那也很难创作出打动别人的作品。

徐惠泉和他的“艺术空间”:画落“归根”绘时代 玲珑苏州总是美

《温馨港湾》(局部)212cmX170cm 2019年作

我们经常外出采风写生,但对异乡文化不能感同身受,回来要进行深入的创作,也是很难的。以我的亲身经验来说,在准备第十二届全国美展时我本来打算画少数民族主题,也搜罗了不少资料,画了几次草图,但由于这并不是我熟悉的生活,几次采风不可能让我对他们有很深入的了解,最终还是画不下去。后来恰逢中国文联、中国美协组织到苏州采风,我既是组织者,也是采风组成员,使我得以有机会以“局外人”的视角回到家乡苏州。

我作为一位苏州的艺术家,有时候会关注外面的东西,对自己家乡的东西反而不太关注,这是一种习惯性思维,总想去猎奇,找一些我们没见过的东西去画,其实这也是艺术家的一个误区。借这次苏州采风,我也画了一批我熟悉的速写,如“山歌歌手”“评弹演员”“绣娘”等。后来基于这批速写,我非常顺利就画出了《苏绣》这件作品,该作品后来入选第十二届中国美展,也获得了比较好的评价,所以借由此事,我体悟到艺术家应该时刻保持对于事物的一种新鲜感,对身边的人和物不能“熟视无睹”。

徐惠泉和他的“艺术空间”:画落“归根”绘时代 玲珑苏州总是美

芦笙响起 170㎝X285㎝ 纸本墨彩 2017年

一手向传统 一手向世界

记者:你如何看待中国画的传承和创新?你认为现代艺术对于中国画的发展有怎样的启示?

徐惠泉:中国的绘画从改革开放以来,进入了一种多元时代,如今主题性绘画、写实性绘画还是一种主导,但在实验性的绘画方面,也出现了很多非常优秀的作品。中国画在传统的基础上,发生了很多变化,这种变化首先反映在绘画的形式上,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材料多样性的转变。我们不能停留在写意画、工笔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分类上,好的绘画,它是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面貌,所以我也不认同传统绘画已经没有生命力的说法。传统绘画依然有生命力,而且我认为我们对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得很不够,对它的认识还很肤浅,好的艺术一定是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世界、伸向当代。

当代有一些艺术家,其中有不少走出国门的中国艺术家,他们的很多作品也是以中国文化作为支撑的。有地域性才会有当代性,所以我特别赞赏吴冠中的“风筝不断线”理论,风筝,指作品,作品无灵气,像扎了只放不上天空的废物。风筝放得愈高愈有意思,但不能断线,这线是一根连着传统、紧系着生活的乡愁之线,连接着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线的另一端联系的是启发作品的灵感的母体,反映的是吴冠中的乡土情结。沿着这条线往上走,便能看见更高的风景,这线若断了,风筝便也不知道飞向哪里了。

徐惠泉和他的“艺术空间”:画落“归根”绘时代 玲珑苏州总是美

《苏绣》188cmX178cm 2014年作

记者:你曾谈过中国画和西方绘画各自构建了两个艺术的“高峰”,那当代艺术的高峰在哪呢?

徐惠泉:我曾与省文联章剑华主席探讨过这个话题,我讲当代应当构建一个艺术的“第三峰”。原来东西方绘画都经过了千年的文化积淀,经历了无数名家与大师,走过多少流派,形成西方写实主义的高峰和东方写意绘画的高峰,这是两大传统,那我们能构建什么呢?我认为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就是,在中西融合的两座高峰之间,形成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的“第三峰”。

原来东西方绘画是两个封闭的系统,在各自的领域都做得很好,可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没有机会一起很好地融合,现在世界变成了地球村,我们可以将这两样东西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我主张是由中国文化来主导这一课题,这可能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而中国画发展至今,也面临着不少机会和挑战。对于中国传统绘画而言,现在的文化氛围与传统文化的氛围不一样。过去苏州的节奏是慢的,当下人们的选择太多,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上所花的时间、精力非常有限,但就传统文化的修养而言,我认为苏州还是做得很好。我今天在这里做艺术空间,也是想营造传统文化的氛围,让更多孩子能有机会来看一看,感受一下文化氛围。

徐惠泉和他的“艺术空间”:画落“归根”绘时代 玲珑苏州总是美

徐惠泉 《长州苑外草萧萧》 34cm X 272cm 纸本 2022年

记者:从苏州到南京,你对于吴门画派和新金陵画派有哪些体会可以与我们分享?

徐惠泉:吴门画派崛起于明朝中后期,在山水造诣上成就极高,有着深远的影响力,苏州画坛的“明四家”的流风韵律依旧连绵不绝,至今都是绘画界的研究重点。与西方绘画相比,以吴门画派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绘画蕴含着更多的人文精神。吴门画派的人文精神有其独有的艺术品质,吴门画派的大师们能够将人文精神中的个人情感融合于绘画作品之中,引发人们的想象。这种人文精神也持续影响着后世苏州地区的画家群体,无论是清代抑或是民国时期,直至当代,吴门画派的流风余韵一直绵延不绝,也造就了苏州美术家们广阔的视野与包容的气度。

新金陵画派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傅抱石、亚明率领江苏省中国画写生工作团长途写生,历时三个月的两万三千里写生,在中国画写生的方式方法、表现题材、艺术语言风格等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实践。他们以传统笔墨融合西方的对景写生来改造中国画,实现了中国画的现代转型,创作了一大批反映时代脉搏的作品,推动了中国画与时俱进的变革与发展。

徐惠泉和他的“艺术空间”:画落“归根”绘时代 玲珑苏州总是美

徐惠泉 《天淡云闲》 34cm X 205cm 纸本 2022年

六七年前,我有幸沿着傅抱石等画家的路线,重走了两万三千里的写生路,大概用了一个月时间。我对这次活动的感悟很深,我看见了老一辈艺术家画中60多年前的景色在当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次写生也给了我关于“变与不变”的启示。我注意到,上世纪60年代的艺术家们绘写炼钢炉、烟囱等反映工业时代的画作,如今我们更强调青山绿水,写生更反映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时代在变化,不变的是我们对于笔墨和传统文化的坚守。

徐惠泉和他的“艺术空间”:画落“归根”绘时代 玲珑苏州总是美

记者手记

在诗情画意里书写时代精神

“对艺术必须有纯粹的热爱。”当被问及该如何做好艺术时,徐惠泉如是说。作为一位在中国画创作领域不断开拓新境界的艺术家,徐惠泉的创作风格经历了水墨、彩墨、墨彩三个阶段,在绘画语言和艺术精神上达到日臻益新的境界。无论是对于艺术创作还是艺术教育,他都有自己的坚持,坚持以身传教、以艺化人。

“小时候我什么都不懂,喜欢和邻居小孩在绣架下穿行玩闹,累了便躺在绣架下休息,透过光看着绣架上五彩斑斓的绣花。非常神奇的是,你能看见图案在一点点长大,有时候打个瞌睡醒来花就很美了,这对我来说就是一种美学的记忆,它会像个种子一样在心里生根发芽。”他娓娓讲述着,自己是如何一步步,从母亲的斑斓绣绷开始,走进如今的艺术殿堂。

徐惠泉和他的“艺术空间”:画落“归根”绘时代 玲珑苏州总是美

徐惠泉 《竹林七贤》 178cm X 768cm 纸本墨彩 2021年

徐惠泉早年学习传统绘画,后在中国美术学院和苏州大学学习,注入更多文人水墨画的养分,杂学旁收,造就了他多样的创造能力和开阔的艺术视野。他长期孜孜不倦地学习文化艺术,注重色彩与水墨的融混探索以及其他复合材料的运用,为传统水墨人物画增添了新的视觉审美因素。他的画面底色乃至人物勾线都保留了丰满的水墨用笔与水墨气象。他的艺术道路充满勇气和创造力,不断尝试新的艺术元素,为传统水墨人物画注入新的生命。

徐惠泉的作品既有中国传统的审美意象,又不失现代的艺术表达方式。这个山温水软的江南水城滋养了他。他常说,能在这样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进行艺术的创作,惬意舒适的生活、安逸的自然环境,也给了像他一样在苏州的画家绝佳的创作环境和灵感源泉。

除了自身的艺术创作之外,徐惠泉也十分注重对美术事业的推动。他积极参与美协组织工作,为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同时,他也致力于推广中华文化和传统工艺等方面,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努力。“用画笔传承中华文化”,这或许是徐惠泉一生都在做的事情。“徐惠泉艺术空间”在他家乡的设立也将为苏州的艺术事业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来源:苏州日报 罗雯)

画家简介

徐惠泉和他的“艺术空间”:画落“归根”绘时代 玲珑苏州总是美

徐惠泉,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美术馆名誉馆长,江苏省美术馆理事会理事长,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工笔画学会人物画艺委会主任,苏州大学、南京艺术学院、苏州科技大学特聘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作品入选第八届、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全国美展,特邀参加全国中国画展、全国工笔画展等重要展览。



[ 责任编辑: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