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访谈 > 正文

替历史造形,为时代赋彩——专访著名画家刘健

来源: 文化视界 2022-12-29 11:29:04
听新闻

替历史造形,为时代赋彩——专访著名画家刘健刘健《黄巾起义》520×700cm

“中国美术史太厚重”

记者: 中国画自东晋就形成了明确的评价体系,谢赫《画品》中提到的“六法”至今仍是衡量作品优劣、高低的重要标准。请结合你的创作实践,谈一谈对中国传统绘画的评价体系是如何理解和运用的?

刘健:中国传统绘画的评价体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粹的重要部分,是指导我们学习、研究、鉴赏传统,使之传承、发展的重要原则。南齐谢赫提出的“六法”,提供了一个初步完备的理论体系框架,开启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品质相关研究、梳理、判断的路径,是中国传统绘画评价体系的重要部分。在中国画发展、演变过程中,不同历史时期绘画作品容量、体裁、质量的变化与扩延使其内涵亦不断添注、充实。

就我个人的创作,具体与“六法”或整个中国传统绘画评价体系的关系,有技术层面的,还有更多以此体系的精神引领,从客观实际出发,考量、研判,相机抉择,并非一味刻意规矩、囿于教条困守,如某个阶段,侧重造形特质,另一时期以笔墨线条形式为主,欠缺关注章法营构。曾几何时,推崇气韵畅达,笔墨松快、淋漓,又因为古拙、厚朴、奇谵而潜心不已,随时代与历史阶段的演进,观念、形式、内涵的交互转换与迁移,传统评价体系依然重要,以“笔墨当随时代”“古为今用”“传统出新”为例,既是我们创作时经常面对的思考课题,与此同时,也连同传统精神的艰守与缺失、开拓与创新,悄然成为当下中国画创作无法回避,且必须深入研究的难题。

替历史造形,为时代赋彩——专访著名画家刘健刘健《二七大罢工》360×1000cm(横屏观看)

记者: 纵观中国美术史发展历程,有哪些艺术大师的创作或重大艺术事件对你的艺术创作和理念起到了引导和推动作用?

刘健:中国美术史太厚重,面对高峰林立,经典样范太多,学习起初总难免手忙脚乱,画家个体学习,整体了解历史积淀,有时纵向穿越,继而断代截面里驻足停留,周而复始,流连忘返不亦乐乎。亦有初级入门,逐级登阶入堂的过程,学其精华,弃之糟粕,必经实践历练,长久凝神摩玩。所谓历代大师、重大历史事件的引导与推动似乎过于严肃,仔细想来,享用优秀传统成果浸润并深受其影响,真还未必能说清楚,随性择取、综合吸收,会根据自身需求于不同阶段,所做艺术探研节奏疾徐、轻重,有所区别的寻觅气局、格调、趣味等多样性的传统美学。就中国画笔墨线条而言,“吴带当风、曹衣出水”显见紧劲、飘逸,张萱、周昉所代表的雍容瑰丽样式显见盛唐风范,梁楷的泼墨写意,风骨炯然。那么溯迎而上,追访古代的壁画、岩画,远古的图腾纹样,这些丰富多样化的传统笔墨技法优长,独特鲜明的精神意涵成为推助我们创作不辍、坚定文化立场的动力和宝贵资源。

替历史造形,为时代赋彩——专访著名画家刘健刘健《叼羊》180×450cm

替历史造形,为时代赋彩

记者: 在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转折中,中国画受到西方文化艺术体系的冲击,中国传统绘画在某种程度上被动地面临改造或固守,如今在中西方文化交流日趋频繁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如何看待20世纪以来中国传统艺术的调整、东西方艺术语言的融合?你如何理解中国绘画中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刘健:中国画传承与创新是历史赋于时代的必然,所谓中国传统绘画的改造和固守这一话题,过于戚然,固然确有历史成因所形成的被动尴尬处境,究其根本原因,以人物画而言,是否也一度存在亟待变革之状?程式概念一成不变、气象萎靡、情怀空乏、陋习太甚,现实的内因与历史社会转型、时代变迁不相适应。19世纪末,“西学东渐”渐成征候,中国文化传统与西方文化的交集,于当时民族历史与国际风云际会的大背景中,海派绘画的兴起,并延续至民国之后的中国美术进程,特别是中国画继承与发展,进取创新状态由徘徊犹豫到初露端倪,逐渐形成“传统出新”与“中西融合”同存并列的格局。一代巨匠如任伯年、虚谷、吴昌硕、林风眠、徐悲鸿、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李可染以及人物画宗师蒋兆和、叶浅予、黄胄、方增先等人所秉持的文化精神,于艺术探索践行中的勇气、才情与胆魄迥异于常时、常态,他们的底蕴与学术建树所开拓出中国画发展的愿景,使传统文化自信力平添了时代活力与新意,也为20世纪中国画前行路径提供了卓越的示范。

替历史造形,为时代赋彩——专访著名画家刘健刘健《守望草原》 248×248cm

记者: 从你的历史性题材作品来看,如《二七大罢工》《黄巾起义》,体现了你对传统文化和历史事件的关注与重视。请谈一谈你如何理解文化素养与民族情怀对艺术家艺术生涯发展的重要性?为何长久以来始终坚持人物画“为世用”的创作原则?

刘健:关注现实生活,关怀生命本体,敏锐观察并表现当下与历史中的人物情状,是人物画本色擅长,也是人文情怀自觉担当。

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为人物画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机遇平台,宏大主题内容、叙事,壮阔历史氛围与场面,雄豪或壮怀激烈情境之中的人物形神、造型、视觉张力,富有人文关怀的历史画创作意境、内涵,太能让人物画家拨动心弦,有感而发,动情、入境。这类作品创作,着实费心用力,既要具备能够驾驭大型美术创作较强的造型与艺术表现能力,还须兼具完备的人文历史学养积累。前者尚可努力,而后者乏力或存缺失时,为此,就要有针对性的“充电”补课。经历了再度学习,经过“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择取、舍弃,协调好内容与形式的诸项关系,体验宏大历史画创作如何涉身其中,由“不求甚解”继而达到“情境交融”,艺术再现、诠释历史真实的过程,每一回创作经历都有不寻常的艺术收获与磨炼。

替历史造形,为时代赋彩——专访著名画家刘健刘健《一路幸福歌》扇面

2009年,我主持完成了用时3年的“国家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水墨画创作《二七风暴》,2016年完成了历时5年的“中华文明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水墨重彩创作《黄巾起义》。2017年6月完成了纪念香港回归重大题材、水墨重彩作品《1925——省港大罢工》。回望过往经历,有太多的真情投入和坚持、强烈的愿望与决心、中国人物画创作的“精、气、神”,不断考验磨炼着我的创作意志与功力。之所以心仪此类题材,自甘辛劳,乐受其苦,全凭性情使然,在于其中既有自觉担当,也有人文关怀的潜移默化的作用,用笔墨抒写中国故事的同时,替历史造形,为时代赋彩。

替历史造形,为时代赋彩——专访著名画家刘健刘健《蓝海蛟龙》

替历史造形,为时代赋彩——专访著名画家刘健刘健《列兵》138×68cm(来源:艺术市场杂志 卢展)

画家简介

替历史造形,为时代赋彩——专访著名画家刘健

刘健,1954年5月生于安徽合肥,1982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学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曾任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秘书长,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全国第十、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美展评委,《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办公室主任、艺委会委员。

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国家画院院委、研究员,中国画学会副副会长,北京文史馆馆员,中国美协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艺委会委员,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导、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 责任编辑:周龙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