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访谈 > 正文

忠于内心 寄情于景——对话著名画家梁益君

来源: 文化视界 2022-11-30 10:15:46

梁益君老师一直是一个开朗、直率、幽默的人,他广交朋友,待人真诚,是一个十足“耿直”的重庆人。平日里,他不会刻意保持一种艺术家的神秘性,反而很“接地气”,热衷于在朋友圈发生活动态,从每天早上一碗自制的小面,到外出写生的新作,他都很乐于和朋友们分享。日前,我通过微信对梁老师进行了采访。梁老师很健谈,问题不多,但他的回答非常丰富、深刻,让人受益匪浅。

忠于内心  寄情于景——对话著名画家梁益君

忠于内心  寄情于景——对话著名画家梁益君

写生版画作品及其油画原作  梁益君

记者:以你自己对“创作”的定义,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艺术创作的?

忠于内心  寄情于景——对话著名画家梁益君

梁益君:确切地说,应该是从85年“前进中的中国青年美展”我参展的那幅画开始,开始真正算得上艺术创作。在那之前,我国的艺术创作更多的是主题创作,根据给定题目,来安排情节、人物,受王朝闻等人的艺术理论影响很深。85年青年美展,我当时做了一张风景套色木刻,叫《五月》,没有什么主题,只是一棵苹果树,下面有一个农村养鸡的小院子。现在这张画好像我手里都没有了。我觉得艺术家的创作当然也有对象,有艺术家自己的喜好表达,它是一种在艺术上的劳动创造,而不是对一个题材的解释。在之前更多的是对政策或其他事物的一种宣传品。从《五月》至今,我的创作题材就以风景为主,这是我自己主观上想去创作的题材。

忠于内心  寄情于景——对话著名画家梁益君

阳光·麦子

木刻版画 1988年

记者:您的绘画生涯中是否存在一个大的转折点,如果有,那是什么?

梁益君:转折点好像不太明显,但现在回想起来能感觉到大约在2000年左右,两个世纪相交之际,我逐渐开始把写生当作自己的日常创作。2000年前画人像画得比较多,那之后我更加把重心放在了风景创作上,会有意识地用我的风景创作去参加美展。当然也没有什么大的事件促成这个转变,要说的话算是教学原因导致的,2000年之后我几乎每年都要带学生出去写生,在这过程中我会逐步诱导学生在风景创作上下功夫,同时也影响了我自己的创作倾向。

忠于内心  寄情于景——对话著名画家梁益君

梁益君学生年代的绘画习作

忠于内心  寄情于景——对话著名画家梁益君

格桑花开No.1

油画 2016年

记者:您觉得艺术创作中必须始终坚持的是什么?

梁益君: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艺术家一定要忠实于自己内心的想法和真实感受。当然有些东西在艺术创作中必须要有所追求,哪怕你坚持了一段时间已经形成了某种特定的形式和风格,也应该要去追求创新。这种创新必须建立在内心真实情感之上,不能仅仅为了取悦于人、博人眼球,切忌违心而行。艺术是不能造假的。

忠于内心  寄情于景——对话著名画家梁益君

旧厂房No.1

油画 2016

记者:您现在的作品集中于风景写生,是希望通过这种题材表达什么?或者说风景写生这种题材的特殊性在哪里?

梁益君:我的风景创作主要通过写生来实现,其实这还是很难,我一年要出去很多次,画几十张风景写生,其中真正能够画出自己的想法的,也有一定的巧合性,不是说张张都能画得出来,其他的那些,实际上是在“养”自己,养这种绘画的感受。那些达到了表现效果的,其实就是“寄情于景”,画的过程既在表现风景这一对象,又在与这个对象作交流。我们叫这“得到了”,就是说“画成了”,画面有感情,而且有作品感。一般一批画里就只有两三张“得到了”,所以一批作品我也只有那么几张自己很满意的。

写生就是一种创作,这个词创造得很好,写,就是描写一种感情,生,就是一种生命状态,要画出风景画本身也在生长的感觉。一张风景画它可能没有什么主题思想,但它能够让人感觉很喜悦、很优雅,或者很悲伤,这些都是艺术家将寄托在风景画内的感情传达给了观画者。我觉得在这里没有那些很复杂的观念性的东西,风景不需要有观点,只需要有感情,就是这种纯粹吸引了我。或许这本身就是一种观点吧。

忠于内心  寄情于景——对话著名画家梁益君

正午

木刻 1999年

忠于内心  寄情于景——对话著名画家梁益君

桃园日记之二

油画 2016

记者:作为艺术教师,您觉得学生身上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

梁益君:虽然我现在是一名教师,但我在大学里学习的时候,我也曾是一个学生,而且现在我也认为自己仍是一个学生。一个学生需要有很多品质才行,最重要的还是有两点:一,就是要把握学习的时机。在学生阶段,还是要刻苦去花大量的时间读大量的书,因为离开这个学校之后,你们读书、学习的时间会越来越少。你们现在是在学习中逐渐使用,将来是在使用中逐渐学习,这个区别是很大的。二,是真正的去尊敬老师。这个“尊敬”是要明确老师讲的东西的重要性。老师说的话都要好好去揣摩,有时候一句话可能很普通很普通,但一旦忽视,就可能放弃掉非常重要的内容,这是可惜的。要多跟老师沟通,跟老师做朋友,能学到很多东西。

忠于内心  寄情于景——对话著名画家梁益君

孟屯河之秋No.1

油画 2016

忠于内心  寄情于景——对话著名画家梁益君

孟屯河之秋No.2

油画 2016

记者:有什么话想对现在学习艺术和艺术史的学生们说?

梁益君:现在社会上存在大量的偏见,像是说艺术学院不怎么要求文化课啊,学起来很轻松啊,但我认为啊,你们相比与其他专业的同学选择了一条更艰难的路(笑)。这听起来可能有失偏颇啊,但确实,艺术这条路不是走于一个表面,不管是纯艺术,还是设计,好的作品都是一样的,要走进人的内心里去,而不是停留于表面,要做到这一点这并不容易。

我觉得学艺术史论的同学,对艺术发展肩负了更重要的责任。我们现在回望以前的艺术史论,它已经成为一种历史了,它更多是由一种很明确的主张去左右整个艺术的发展,而现在已经走入了一个多元化的时代,通过对艺术历史的梳理,你们能看到今后艺术发展的更多的可能性。你们要研究的东西也比较广泛,群体的、个体的,政治的、经济的……其实我也不是很懂,我也要向你们学习(笑)。我很早之前也读了几本艺术理论、艺术批评的书,那个时候西方学者的确立场更客观,而当时我们国内的艺术批评受政治影响太大,容易丢失一些很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们这方面是存在某些历史上的欠缺的,至于未来的发展就寄托在你们身上了。我也建议学艺术创作的同学多读美术史、设计史方面的书籍,帮助很大。

塞万提斯说:“艺术并不超越大自然,不过会使大自然更美化。”托尔斯泰又说:“艺术不是技艺,它是艺术家体验了的感情的传达。”梁益君的绘画将自己的情感诉诸自然,通过那些色彩和谐、造型灵动的风景传达出内心感受,以一种温和的形式触及观者的心灵。他的微博简介只有四个字:“边走边画”,却完美地概括了他的人生:始终走下去,始终画下去,始终保持初心。(来源:文画人儿 梁又双)

画家简介

忠于内心  寄情于景——对话著名画家梁益君 

梁益君,中国美协会员,重庆油画学会理事,四川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1960年生于重庆,1977年考入四川美术学院绘画系,1982年获学士学位,1982年-1989在年涪陵群众艺术馆工作,1989年起在四川美术学院任教至今。

作品参展获奖:

1980年《梦》获四川青年美展优秀奖;

1985年《五月》入选前进中的中国青年美展;

2000年《静午》入选中国百年版画展览;

2000年《山村印象》入选第十五届全国版画展;

2004年《绿树﹡红土》入选全国三版展,并获铜奖;

2004年《煦风》入选全国第二届丝网版画展,并获优秀奖;

2004年《艳阳天》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

2009年《快乐﹡阳光—曲登乡》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

2014年《金色高原》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展。

2016年《素描人体》入选中国美术馆全国素描大展。

2017年《高山上的藏寨》(油画)入选中国美术馆“美在生活—全国写生艺术展”。

作品收藏:

1983年《牧归》中国美术馆收藏;

2000年《山村印象》 广东美术馆收藏;

2001年《静午》英国木刻基金会收藏;

2004年《艳阳天》神州美术博物馆收藏;

群展/个展

2000年《个人画展》华人当代美术馆举办

2012年《山水涧-梁益君风景画展》重庆渝澳国际艺术中心 重庆渝州美术馆

2017年《庆祝中国-毛里求斯建交35周年中国油画名家作品展》毛里求斯馆

2018年《名家笔下的塞罕坝-中国油画名家作品展》北京 中国国家博物馆

2019年《庆祝中国-匈牙利建交70周年中国油画名家作品展》布达佩斯

[ 责任编辑: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