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 > 正文

艺术家丁乙 | 宏观与细部 提炼与抽象

来源: 文化视界 2024-02-01 10:22:07
听新闻

艺术家丁乙 | 宏观与细部 提炼与抽象


艺术家丁乙 | 宏观与细部 提炼与抽象

一张画无非就是两个部分,宏观结构与细部。

我是一个抽象画家,拥有稳定的结构对我的创作与表达很重要。它让我的每张画既是独立的作品,同时又在我的整个工作的系统里。作为一个成熟的艺术家,首先得拥有自己的系统,自己的语言。

艺术家丁乙 | 宏观与细部 提炼与抽象

例如,我最近的这些作品和星座有关,选择素材时,我首先是选了所有星座里面比较偏几何化的东西,包括点和点之间的连线,线段与线段之间的转折等等。其实所有真实的星座是没有线的,我人为加上了线,把星座间的关系拉得更直,拉得更几何。这些都是为了让它们变得更符合我的创作语言。

艺术家丁乙 | 宏观与细部 提炼与抽象

艺术家丁乙 | 宏观与细部 提炼与抽象

艺术家丁乙 | 宏观与细部 提炼与抽象

艺术家丁乙 | 宏观与细部 提炼与抽象

另外一个方向是细部。

所有的作品实际上都是由无数的细部组成的,每个艺术家对细部的标准也不一样。对于我来说,一张画需要漫长的时间,所以我希望作品中的细部是无穷尽的,是看不完的。我由单纯的绘画转向木刻的形式,包括做多层颜色底的这种形式,实际上都是为了让细部的细节丰富之后再丰富。

你看我的作品,它是没有一个中心的。观众总是跳跃性地去读一张画,当你看着这个部分的时候,边上的细节就会吸引你,把你的眼神转到其他的地方,所以你的目光始终在这张画中游离。

如果你在美术馆里看到我的椴木板作品,可以试着拿出手机,用镜头对着一个细部,然后不断放大。每一个细部颜色和层次都是不一样的,充满着丰富的可以阅读的东西,对我来说,技巧就是要让人感受到所谓的细微的无限的变化。其实很少有人会将镜头对准画作的某个细部,然后不断放大去看画,但是所谓的丰富性就是由这些东西组成的。在一幅二米四乘二米四大小的画作上,不管观众的目光落在哪儿,都有看不完的细部。一张画的信息实际上是非常丰富的,观众可能有的只能看到50%或者60%,很难看到90%。而当我的作品进入了一个藏家的家里,放在他的会客厅,我希望做到让他永远舍不得拿走,每天都有看不完的细部。

无穷的细部细节和宏观结构和语言的结合不是死板的,得有生命力。

艺术家丁乙 | 宏观与细部 提炼与抽象

以椴木板作品为例。创作时,我习惯先在画面上准备像棋盘一样的方格,大部分是2cm*2cm,尺幅大的话也可以是2.5cm*2.5cm。所有构图的转折都会在格子里进行,这些方格是我创作过程理性的基础。然后是颜色做底,每幅画下面其实都有四五层不同的颜色,相互交叠,这样可以保证一刀刻下去,有3-4种颜色的沉淀,它给细节的丰富留下了无限的可能性。

方法和经验给了我一个脑海中的框架和思路。比方说,我会有意识地把比较方形的东西放在四个角上,形成结构上的控制,然后将相对有形的东西放在中间的位置,再根据不同的结构的需要点去填充。

我所有的作品都是没有草图的。虽然我在脑海里有作品的思路和框架,但是它只是个方向,不包含具体的细节。我不会用草稿框定自己,我希望放松。一张画要有生命,如果你预先制定了严密的草图,它的偶然性就没有了。

在创作的过程中,我已经有了一个地基在这,它是理性的。在这个基础上,其他的部分我要让它更生动,而不是一笔一笔去推理它的准确性,或者推理它到底是几层颜色,我觉得没必要。创作时刻刀刻下的深浅不同,产生什么样的效果都是随机和未知的,此时此刻的情绪心情让这个刀多深,出来的颜色的色层就有多大多厚,我要让它自然而发。当我把每个格子里都填上一个米字型的结构,这幅作品的创作也就基本完成了。

艺术家丁乙 | 宏观与细部 提炼与抽象

艺术家丁乙 | 宏观与细部 提炼与抽象

艺术家丁乙 | 宏观与细部 提炼与抽象

艺术家丁乙 | 宏观与细部 提炼与抽象

对我来说,创作像是揭晓谜底,每一笔后,真相又更明确了一点,因此我每天的工作就是对正向结果的一种期待。我每天都中午到工作室,一直会工作到凌晨两三点再离开,其实常常说好再多画半个小时就走,一转眼发现三四个小时已经过去了。为什么我能加班,就是因为我有期待,没感觉的话,是不可能这么坚持三十多年的。

艺术家丁乙 | 宏观与细部 提炼与抽象

将宏观的结构和方向落到实际的创作和表达,是一个长达数年的工作过程,是一个系统,而不只是一两张画。

艺术家丁乙 | 宏观与细部 提炼与抽象

艺术家丁乙 | 宏观与细部 提炼与抽象

比如,当我在为准备西藏个展,通过创作来表达“西藏”的时候,我设置了两条线索,一个是和宗教、文化之间的对话,一个是和自然、地貌之间的对话。我是一个抽象画家,不是风景画家。这个身份决定了我不能看到什么画什么,而是需要归纳我感受最深的东西,所以在表达自然的时候,我决定把这个命题浓缩到珠峰的夜景这么一个非常小的主题,用7张画反复表现它,一定能挖到某种东西。

画珠峰,一般的思路是至少得有几何的形态来代表它,当然每位画家都会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比如说保罗·克利,他就可能会用三角形来代表。而我觉得,三角形还不足以明确珠穆朗玛峰的概念,因为珠峰是连绵不绝的喜马拉雅群山中傲立的王者。

艺术家丁乙 | 宏观与细部 提炼与抽象

当结构和几何形态确定之后,我把核心放在描述时间流上面。在黑夜中看到的珠峰与白日的不太一样。当我们不断靠近它时,你开始不确定自己究竟身处何处,平时对速度以及脚步的感知在那个当下也不一样。仿佛自己并没有身处在地球之上,而是面对着宇宙,整个的世界完全寂静。我尝试用对时间流的捕捉来表现这种运动感和张力。这些抽象的感受表达出来的过程是个精细的过程,它不只是单层次的表达,不是仅仅画一座山峰这么简单。

而这一组作品中的第七张,是带有某种总结的,它描绘的是我对珠峰的实际感受。前面我描述的珠峰是延绵山脉中的一部分,更宏观的地去看,甚至站在另外一个星球看珠峰,它也许就是在黑夜中的一道白光。这个是我的总结——珠穆朗玛峰和喜马拉雅山就是一道白光。当你不断地去找寻,去推进,不断地去挖掘,才会找到真正的所谓的总结性的或者是更加抽象的东西,但这个抽象,反而能和人产生共鸣。

艺术家丁乙 | 宏观与细部 提炼与抽象

创作不仅仅是向内的思考和挖掘,也是向外的探索,和展览空间以及其他元素的沟通与协作。有时候场地本身给我灵感,让你确定这次新的作品的思路与方向。有时候是抗衡关系,有时候是适应关系,这种关系是非常不同的。比如说在西藏它的地域感就很强,展览的现场是一个200年的老的建筑。场地赋予了展览所谓的宗教感觉,这让我强烈地想要去寻找新的可能性。我1989年学生时代就去了西藏,在那边背包旅行过一个月,但当时条件限制有很多愿望没有达成,有很多的遗憾。所以在准备2022在西藏的展览时,我觉得它可能是我的一个转折。

第一步,我买了所有能买到的关于西藏的画册,去研究它不同的壁画,以及不同的绘画材料、矿物颜料。

实地采风的时候,我请展览方给我制定一个能够顾及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的线路图,我参观了很多的工坊,造纸的、画唐卡的、刻经文的、做版画的,还在那边订了很多的藏纸和矿物原料。

采风在拉萨停留三天,为了和西藏本土各行各业的人能够有交流,我请展览方每天晚上帮我安排一个饭局,我请客。他们中有艺术家、作家、导演,等等。三个晚上,三顿饭,我就跟他们聊天。遗憾我没有那么多时间可以和他们单独交流,而这样的集中交流可以让我把握一种总体的方向。

回来后就开始进入创作,大概有10个月的创作时间,这个过程是很紧张的。旅行当中我画过一些草图,但后来几乎都没有用上,因为那只是对彼时彼刻的记录,当然也是用抽象的方式。回来开始真正工作的时候,我从纸上作品开始慢慢去寻找方向。刚开始的时候是一些点状的黑白的关系,后来是西藏壁画里常用的颜色,再后来就衍生出用几何的关系来表现千手观音。这个过程就是一步步地挖掘。

艺术家丁乙 | 宏观与细部 提炼与抽象

艺术家丁乙 | 宏观与细部 提炼与抽象

我的习惯是一个人在工作室的时候会变画边听历史类播客。创作西藏系列的近一年时间里,我听遍了平台上所有的关于西藏的音频,它把我带入到关于西藏的体验里,我的工作就是沉浸其中,留下有感而发的真切。

(文/丁乙)

艺术家丁乙 | 宏观与细部 提炼与抽象

艺术家丁乙 | 宏观与细部 提炼与抽象

艺术家丁乙 | 宏观与细部 提炼与抽象

艺术家丁乙 | 宏观与细部 提炼与抽象

艺术家丁乙 | 宏观与细部 提炼与抽象

艺术家丁乙 | 宏观与细部 提炼与抽象

艺术家丁乙 | 宏观与细部 提炼与抽象

(来源:PORT 港口

艺术家简介

艺术家丁乙 | 宏观与细部 提炼与抽象

丁乙(Ding Yi),原名丁荣,当代抽象艺术家、策展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1962年出生于上海,1980-1983年在上海市工艺美术学院就读装潢设计专业,1990年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国画系毕业。1990年任教于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2005年任教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现工作和生活于上海。


[ 责任编辑: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