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 > 正文

目标在远方 坎坷在脚下——专访书法博士、山东财经大学艺术学院讲师高远

来源: 文化视界 2020-09-03 16:47:06
  当前大众书法普及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仅就学生来说,随着电脑等科学技术深入百姓生活,毛笔书写遭到淘汰,甚至汉字最基本的书写规范都受到严重冲击。

目标在远方   坎坷在脚下——专访书法博士、山东财经大学艺术学院讲师高远  

  作者黄俊俭5岁时,你在父亲的指导下开始习书,并从此走上了书法之路。你在上海大学获得美术学书法博士之后,来到山东财经大学艺术学院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从你的人生经历来看,书法是主线,贯穿着你的学习与生活。从你的言语中,能够感觉到你对父亲有着很深的感情。我想,在访谈开始之前,能否请你先讲讲你的父亲是如何引领你走上书法之路的?你印象当中最深的一件事是什么?

  高远:在我上幼儿园的时候,老师在课堂上教写字,我常写不好,在班里甚至是比较差的。一次,老师见到来接我的父亲,委婉地说:“您书法写得这么好,可咱家孩子的字还需勤加练习,不断提高啊。”回家后,父亲常想,高家祖祖辈辈多善书之人,这种家风需要传承,绝不能在我这一代断流。于是,从我5岁起,父亲便开始教我学习毛笔书法。他给我买来我的第一本字帖《麻姑仙坛记》,起初让我用废报纸,悬肘悬腕,一个笔画、一个笔画地分开临习。我的个头不够写字台高,他就让我站在小板凳上,并要求每天坚持临写不少于正反面五张报纸。一开始我兴趣极高,任务不知不觉便完成了,可写了一两个月,便感枯燥无趣。一次,父亲检查作业,看到我应付完成的作业,又得知我想放弃的念头,不由得怒气冲冠,第一次把我狠狠打了一顿。多年后,母亲告诉我,事后父亲心疼地偷偷流泪,可他是为让我铭记一个道理——做事必须认真、坚持,可见父亲用心良苦。从那次起,严父的形象在我心中深深扎根,也是从那时起,无论课业再重,我都要雷打不动地完成每天的书法作业。高三升学最忙时,父亲仍时常问我:“今天的书法练习完成了吗?”我曾几次尝试跟父亲求情放低要求,可他的回答总是:“没商量的,你不但要写,还要保质保量的写好。”

  小时候,我对父亲无情的严厉要求是无法理解的,但随着自己不断长大,看到父亲寒来暑往坚持晨起临帖,工作结束及周末时间争分夺秒地钻研书法。父亲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让我渐渐懂得成功没有捷径,只有靠用心的付出、不懈的努力来实现。直到后来我在外求学的十多年,在无数个寂静的深夜,当我在孤灯下默默为梦想努力的时候,常想起父亲拼搏的身影,心中便充满无穷的力量。凭借执着的追求,书法让我不断收获成绩与荣誉,更构筑起支撑我事业发展所必需的宝贵精神品质。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引领我走上书法艺术之路的父亲。目标在远方   坎坷在脚下——专访书法博士、山东财经大学艺术学院讲师高远

  作者:你在攻读硕、博期间,一面潜心临池,一面从事元明小楷、唐代楷书的书学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在你努力挖掘这些古代书迹的艺术价值与蕴含其中的文化内涵的过程中,对你的书法创作有何启发?

  高远:我从5岁习书至今,遍临唐楷,后及魏晋、元、明、清小楷,间习秦篆、汉隶、“二王”行书手札及宋明墨迹。从目前来看,我基本走的是以楷书为主,兼习其他诸体的学书之路。多年的临池也是与经典为伴,我在与经典对话的过程,其中的思考便都通过一篇篇书学论文呈现出来。我的研究成果主要可分三类:第一类是随感性书学小文,多为对经典风格的理解体悟和对书法本体规律的认知。第二类是以硕士学位论文为代表,围绕明人小楷展开的研究,力图尽可能地还原代表书家的书风嬗变,了解其书学渊源、书法观念、审美趣味,并放置在明代小楷发展史的整体范畴,讨论其具有的价值和意义,并藉此管窥明代中期苏州乃至江南地域书法及文化生态。第三类以博士学位论文为代表,首次全面系统的对新出土的唐代楷书墓志的书法风格予以梳理,建立前后关联、动态发展的书风流变史,分析受政治体制、社会文化思潮、教育环境影响下的书人风格接受状态及审美观念,建立新出书法材料与传统史料、经典法书与大众书写间纽带,展现唐代楷书的变革气象。

  总体来讲,我的研究主要呈现两个特点:其一,无论是明代楷书中的典型书家个案研究,还是对唐代楷书墓志的考察,选题对象均与自己多年书法实践学习的对象有关。明代的文徵明、祝允明、王宠,唐代的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徐浩,那一个个伟大人物留下的经典书作都是我用心揣摩、体悟的对象。由此,笔下的研究便生了根,有了生命。其二,以书法史研究中创作风格史为主要课题,考察书学观念、书写心态、风格嬗变、审美思想、文化思潮,在相对宏观、立体的文化视野中,揭示书法与社会、人生、历史之间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说书法实践学习深入的是一个个具体的书家世界,感受的是有内容、有温度的书法经典史料,那么书法史的研究则“应该是抽象的,立足资料却能构成一种抽象模式与系统的高层次研究”。所以,你如果问我学术研究给我带来了什么?或者给我的书法创作以何种启发?我想说,它让我对书法史中的人、事、物有了超越时空局限的更富有高度、深度化的理解,更客观、全面化的把握,说具体些就是,我在临写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的时候,不仅会弄明白褚遂良楷书风格的嬗变轨迹,晚期成熟风格是如何形成的,受到何种社会文化思潮的影响。这种风格对传统进行了怎样取舍,又与同时代的书家风格有怎样的关系,这种初唐楷书对后世书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等。这些思考不能替代笔下的功夫,但它却让我改变了以往眼支配手的学习模式,走出一种临得再像,一创作便不像的困局,进入一种心支配手的学习模式,走进无论临与创,下笔便胸有成竹、意韵无穷的境界。当“学”对“写”真正有所滋养和助力的时候,我才真切体会到了“以学养书”的重要性。目标在远方   坎坷在脚下——专访书法博士、山东财经大学艺术学院讲师高远

  作者:你在工作之余,积极致力于书法的大众推广与普及,先后深入学校、社区开展书法公益讲座,获得了社会广泛关注与认可。你觉得现阶段书法的普及工作遇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应该如何做效果会更好?

  高远:书法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一项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精粹,蕴含着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应该说,书法文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继承和发展意义。因此,如何使书法文化得到广泛的传承与发展、普及与推广,书法教育的创新、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我一方面面对有专业学习背景的大学生,从事高等院校的书法教育工作;另一方面,我作为中国孔子学堂特聘讲师,深入中小学、社区作公益书法讲座,面对的则是一些没有专业背景,甚至从未接触过书法的大众,致力于书法文化的普及推广工作。

  在我看来,大众书法文化普及的目标与培养书法家是不一样的,它是要培养大众对书法的热情,以及健康的审美能力、审美观念,并掌握必要的书法文化知识。通过挖掘书法艺术的外在形态美与内在精神美,发挥书法教育的传统文化教育功能、德育教化功能、益智功能和审美功能,提高大众的人文素养,激发大众的民族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

  然而,当前大众书法普及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仅就学生来说,随着电脑等科学技术深入百姓生活,毛笔书写遭到淘汰,甚至汉字最基本的书写规范都受到严重冲击。大部分小学和初中未开设书法教学课程,造成高中生对软笔教学的认知程度有限,甚至执笔方法和笔顺都会出现错误,更谈不上工整书写与规范书写。潦草的字迹,歪歪扭扭的汉字形象,不仅无法展现汉字的艺术性,更谈不上对书法的欣赏与感受传统文化之美。在高校,大都没有开设书法选修课,有些高校有学生自发组织的书法社团组织,但由于很多学生缺少这方面的学习和训练,以至于书法展览中的许多作品错字连篇,给人带来的不是美的享受,而是对汉字书写的丑化。

  鉴于此,我认为学校的书法教育应该介于文化和艺术之间为宜,注重开阔学生的文化和艺术视野,课程设置方面应重点向国学和美学倾斜,譬如在书法基本常识中融入古代汉语、诗词欣赏和书法美学等方面的知识。在加强书法基本常识的基础上,提高书法技能,做到集体指导和个别指导,传统临习讲解示范和探索性、体验性等新型教学方式的结合。目标在远方   坎坷在脚下——专访书法博士、山东财经大学艺术学院讲师高远

  作者:你曾说:“书法已然成为你的生命中最难以割舍之物。”那么,对于这个难以“割舍之物”,未来你有何计划与憧憬?

  高远:时光如白驹过隙,我习书至今时逾二纪,而5岁时站在小板凳上提着毛笔写字的情景还时常在我的脑海萦绕。我自幼在书法艺术的殿堂中遨游,书法记录下我的青春,见证着我的成长,它在我的心中一如敬重的长者、亲密的挚友、至善的家人,已经融入我的生命,成为最难以割舍的部分。我庆幸在人生有限的时光里,选择了它,拥有了它,而把它做到极致就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对于未来,我对自己的期望是:

  一、创作与理论、功夫与学养的全面平衡与长足进步。

  不久前举办的第十二届“国展”,自己的作品有幸忝列其中,欣慰之余也有深深的思考,自己的作品还有哪些不足?本届展览暴露出当下书法创作的哪些问题呢?诚然,作为国家最高级别的书坛赛事,第十二届“国展”反映出当前全国书法创作的整体水平。我们欣喜地看到,书者回归经典的意识增强,书法专业化程度提高,但存在的问题依然严峻。入展的书法作品大都展现出深厚的传统功力和娴熟的技法表现,但仔细品读,却感少了些许令人过目难忘的“神采”与“精神”。王僧虔有言:“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张怀瓘曰:“以风神骨气者居上,妍美功用者居下。”又言:“深识书者,惟观神采,不见字形。”古人对神采的重视远高于字形,神采才是书法的灵魂所在。而当下创作对古人书学旨趣的偏离,亟待我们加以矫正。苏轼曰:“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这是告诫我们,只有提高眼力和学养,才能获得真正的“神采”,“功夫”并不是最重要的。黄庭坚曰:“学书要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王绂曰:“书之为技,末之末也,胸无数百卷书,不能作笔。”历代文人深厚的学养成就了他们不凡的艺术境界与品格,而对当代人,只有积累到一定学养,我们才会对书法史和传统文化有一种纵深的研究眼光,才能对古法传承和经典意识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体悟。脱离了文化素养和国学功底,只徒有炫目技艺的书者是难以想象的,惟有功夫与学养的全面平衡发展,书法家才能有真正长远的发展。目标在远方   坎坷在脚下——专访书法博士、山东财经大学艺术学院讲师高远

  二、走学者型书法家之路,不断构建独立系统的理论与创作体系。

  前面讲到,我的书法理论研究主要以楷书的风格史研究为中心,以唐、明两代的出土材料和经典书法作为考察对象。唐代是中国楷书发展的鼎盛期,尤其是中楷、大楷发展的重要期,明代是中国小楷书法发展的繁荣期。各自时代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都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念、书学思想和书写心态。我力图把这种人、事、物间的关系阐释清楚,更真实完整地还原楷书在不同发展时期的历史际遇。未来,我也依然会延续这条主线,坚持宏观、立体的文化视野和学术思维,以已有的研究课题为节点,串联中国楷书的整个发展历程,揭示其内在规律对当代书法的启示意义。

  近几年,我的书法创作主要在楷书一体,无论大楷、中楷、小楷均力求呈现遒健、雄浑为主,又不失俊逸婀娜的审美特征。这种面貌的形成,是一直全力执着于书林艺海,不断陶冶性情、研读经典、日渐熔铸出的一种自然、和谐的艺术审美追求,而绝不是照抄哪家、哪派的风格,或几家面貌简单叠加转化来的。我想,创作上不断取得的成绩已经证明以学养书、技道并进的书学实践方法的重要意义。今后,我会沿着自己追寻的艺术方向,将雄健的美学品格继续发扬下去,那就是要全面把握古代相关书迹,扩展取法范围,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找寻内在的审美关联。同时,从篆、隶、行、草等书体中汲取滋养,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捕捉时代审美诉求,形成独立、完整、纯熟的书法艺术风貌。

目标在远方   坎坷在脚下——专访书法博士、山东财经大学艺术学院讲师高远

  当然,我更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名艺术造诣深厚、学识广博、著作等身的学者型书法家。目标在远方,坎坷在脚下,但我将无悔、执着地走下去。(访谈发表于2020年9月2日出版的《书法导报》第十版)(黄俊俭)

  人物简介

目标在远方   坎坷在脚下——专访书法博士、山东财经大学艺术学院讲师高远

  高远

  中共党员,书法博士,山东财经大学艺术学院讲师,山东省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山东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兼秘书长助理,山东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女书家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孔子基金会孔子学堂特聘讲师。幼承家学,五岁习书至今;书作多次入展国家、省级书法展赛,并发表于《书法报》《中国书画报》等专业权威报刊。博士学位论文以新出史料为视角,探索书法风格学方法论的突破,得到业界的关注;十余篇书学论文发表于《中国书法》《美术观察》等国家级中文核心期刊;主持、参与多项国家级、省级课题。

  黄俊俭,《书法导报》副总编辑、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新闻出版传媒委员会秘书长、中央财经大学当代书法研究中心研究员。

[ 责任编辑:刘莹莹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