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 > 正文

中国艺术研究院王谦博士论文《沈曾植书法研究》获“沈鹏民生奖学金”特等奖

来源: 文化视界 2020-04-27 14:33:34
  作为首届“沈鹏奖学金”特等奖中唯一的论文,《从“通人之学”到“通人之书”:沈曾植书法研究》是作者从事文化工作和写作三十年来最彻底倾注心力的一篇文字,距离平生第一篇书法论文《由无序向有序的发展——谈书法艺术的高级层次》(1992年中国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造型艺术研究》全文转载)相隔27年之久。

中国艺术研究院王谦博士论文《沈曾植书法研究》获“沈鹏民生奖学金”特等奖

  王谦,198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

  2016年考取中国艺术研究院李一先生的博士研究生(书法创作与技法研究方向)。

  由导师直接引径,遂入沈曾植书法研究之门。

  40万字论文《从“通人之学”到“通人之书”:沈曾植书法研究》于2019年6月通过毕业答辩,并获评中国艺术研究院2019届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2020年4月12日,此论文获得“中华传统文化民生奖学金沈鹏奖学金”特等奖。

  兹作简报,希与广大同道交流,请师友批评指正。

  2020年4月12日,由北京民生中国书法基金会主办的首届“中华传统文化奖学金”颁奖仪式,通过腾讯会议在线举行。王谦以论文《从“通人之学”到“通人之书”:沈曾植书法研究》,占“沈鹏民生奖学金”特等奖六席之一。

  【获奖感言】

  有幸获得首届中华传统文化民生奖学金沈鹏奖学金,且为特等奖中唯一论文奖,不啻于为一生在校求学阶段画上了圆满句号。

  沈鹏先生是德高望重的书法大家、美术教育家,也是我心仪的出版界前辈。我大学就读复旦大学新闻系编辑专业,做出版社编辑30年,冥冥之中恰暗合沈老早年职场之路。半百之年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攻读书法方向的博士,又有机会获得沈老命名的奖项,其间的感激与幸福,曷可胜言!今天,是我一生中极珍视的美好日子。

  十分感谢民生奖学金评委老师们的厚爱。身为中华学人,必终生学习,随时充实,这是平素学习理念。放眼书法人生,此奖既为上半场赋予的学分,亦是下半场揭幕的开场哨。喜讯来时,恰值我博士毕业,到山东艺术学院书法学院任教伊始,我愿将此奖视为一次艺术的传灯,为书法教育发展尽以绵力。

  不辜负努力,不辜负初心,不辜负民生书法基金会给予的鼓励,不辜负书法界前辈大家的关爱!

  (中国艺术研究院/王谦/2020年4月12日)

  【论文背景】

  作为首届“沈鹏奖学金”特等奖中唯一的论文,《从“通人之学”到“通人之书”:沈曾植书法研究》是作者从事文化工作和写作三十年来最彻底倾注心力的一篇文字,距离平生第一篇书法论文《由无序向有序的发展——谈书法艺术的高级层次》(1992年中国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造型艺术研究》全文转载)相隔27年之久。写作过程中,第一次体会到“呕心沥血”并非形容词,而是包括了精神、体力的真切劳动和细碎进步感受的复合词,这是十分紧张、快乐,对个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场充满幸福感的呕心沥血。

  对晚清通学大家沈曾植的研究,如将王国维作于1919年的《沈乙庵先生七十寿序》作为开端,至2019年正满百年。其间可大体划分三个研究阶段:1919—1949年的三十年为第一阶段,主要是整体概述、年谱撰著,钱仲联所作文献整理亦于此阶段起步;1949—1979年的三十年为第二阶段,研究领域几近寂然无声,钱仲联所作文献整理为此间所仅见硕果;1979年之后的四十年为第三阶段,越来越多研究著述、论文问世,沈氏包括书法艺术在内的多领域成就之研究有渐成显学之气象。

  尤其是近二十年来,对沈氏学问,如诗歌、法律、边疆地理等造诣的研究已成学术界热点。在书法方面,以1996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二十世纪书法经典”,2006年上海市书法家协会编、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海派代表书法家系列作品集”两大出版工程为标志,《沈曾植卷》在分别为20卷、10卷的两大丛书中均占一席之地。在理论研究领域,沈曾植书法研究的相关文章和学位论文亦成规模,其中肖文飞、戴家妙、成联方、段永成诸先生的研究成果早已令人瞩目。

  此论文作者在研读沈曾植文献、诗词、书法作品以及了解学者们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认为沈曾植不同于其同时代其他著名书家之处,主要在于其处于晚清时代学术前沿的多方面学养与个性所具的艺术感受力、创造气魄相结合,在书法一道晚年致力碑帖融合,故能为千年书法开一新境;同时发现,从多方面考论沈氏成功之由,可能会给当代书家诸多启发,诸如:沈曾植书法研究与通人书法研究的辩证关系,融通理念对沈曾植书学理论、书法造诣研究之推助,寐草的书体意义与技法研究意义,从通人书法看寐草之内美,寐草作为通人书法的共性与唯一性、通人书法研究的当代意义,等等。

  【论文结构】

  论文书包含两个主题,一显一隐。显性主题条分缕析,务求深入;隐性主题虽直接着墨相形略少,但与显性主题相表里而其触角随处皆在。

  显性主题,是沈曾植书法研究,包括书学理论、创作实践两大方面,特别是对其晚岁典型书风的研究。

  隐性主题,是中国历来的“通人书法”传统。作为清末最有代表性的“通人”,沈曾植在当时学术界的声望、实力属于一流,王国维、伯希和等名家曾由他而受益。但寐叟一生的真实内涵,乃为一位儒者,观其研究学问之深切、关照国事民事之恺切,完全是大儒情怀。他一生持身甚严,其学问淹博而与时俱进,故为蓍老、新进所敬重。其不以一艺为终极追求,故书法取法博大,至晚年犹精进不已,变幻无穷。“通人之书”能够有大成就,其大端当在于无功利之欲求,则成就愈高。

  论文主要包括三部分。

  第一部分,在沈曾植的“通人之学”的学术背景下,探讨以“通人之诗”切入对“通人之书”的研究。对此,论文摘要有如下表述:

  沈曾植为清晚期学术通人、“同光体”代表诗人,亦是书法名宿,其书学理论、书法造诣在书法史上均占重要一席。作为一流学者,以及同光体诗派唯一合“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诗”为一的诗人,寐叟晚年书法面貌独有其构成要素和特点,其“诗家句法即书家笔法”等诗学观点,不啻为开通诗学与书学之密钥,受诗界重视的“三关说”虽就诗歌立论,其理念实可延及书法领域,盖学问、诗词、文章虽非书法,但皆为书法之所以然。

  第二部分,是深入探讨沈曾植书法理论成就。论文摘要有如下表述:

  碑帖题跋、札记是寐叟书法思想的主要载体,与其学术、诗歌同具深刻奥衍文风,时见机锋,思想密度、解读难度之大为历来各家书论所罕见。本论文在全面研读文本的基础上,一方面将其中为当代学者乐于引用却频遭误读的部分厘清混淆,正本清源;一方面将尚未受到重视的观点予以揭示、彰显(如寐叟对“中画丰满”、“始艮终乾”等疑题的辨析实际解决了在他之前学者、书家久存的困扰),寐叟书法思想的高度也由此确立。

  第三部分,直接研究沈曾植书法创作情况。论文校内要有如下表述:

  寐叟书法造诣以晚年作品为代表。本文结合其书风衍变与艺术家成长规律,对于沈曾植书风嬗变分期,提出了新的看法;对寐叟晚年书风,突破当代学者以“碑帖融合”为其简单定位的共识外壳,对寐叟所取法之对象,逐一区别源流、分析对其书风形成之作用主次,包括对“碑”与“帖”二者得以融合的重要元素——汉简、章草,在书史、书体层面作出新的归属;对虽为当下共识,但与寐叟书法、境界并不相符的观点,比如皆谓其“晚年主要师法黄道周”,由实际书风对照和完整的文献解读,找寻到该论点的致误源头;自曾熙之后,学者往往以“不稳”为寐叟晚年之终极追求,本文由对通人的“同情之理解”入手,揭示此一论断之与寐叟及通人境界相悖的实质,指出“通会之际,人书俱老”的艺术自由王国方为寐叟之最终趋向。

  第三部分的研究重点是沈曾植晚年书风。寐叟晚年书风,多数学者定为章草,但将寐叟晚年书风与章草规范对照同异,显非完整意义上的章草,实为吸收章草用笔蕴涵的行草书体;同时,这一书风与常规行草书之间亦存在明显差异,应对此范式作确切的书体定位,因而借鉴王蘧常“蘧草”命名理路,将寐叟晚岁显见章草意味的行草书命名为“寐草”。这一工作对沈曾植书法研究以及书史、书体研究应具有实在意义,比如,将寐草置于书体发展史上,正是遥接一千五百年前王献之对王羲之在“稿、行之间”“改体”建议的首次成功尝试。

  论文将沈氏晚年书法与吴昌硕、康有为作一对比,论定其书史地位,如论文摘要所述:

  沈曾植及其寐草,堪称中国古代书法史上的最后一座高峰。寐叟与吴昌硕、康有为为清末民初三大书家,相比于吴氏形成由门人弟子传承的封闭书风、康氏书法影响及身而止,寐叟则以其并不完全遵循章草规范的寐草,为后世学者提供了一个开放范式,昭示出书法创新的无尽可能性,近现代章草的复兴不过为其意义、影响之小焉者。

  论文认为:“通人书法”为数代以来客观存在但向未经揭出的概念,寐叟书法则是“通人之书”的典型甚至绝响。在研究“通人书法”概念及要素、特征的基础上,探讨通人书法的研究方法,亦可见对当代书法理论与创作发展的现实帮助。

  【致敬之作】

  在作者的写作理念中,通人书法,既是研究沈曾植书法的一个理想角度,又是提升当代书法理论与创作的一个现实路径,其影响和价值将在未来的书法实践与发展中得到突显和发扬。

  沈曾植治学中的融通理念,在其书法研究和书法实践中一以贯之。此论文在写作中也借用了融通的方法。余英时先生在《我为什么写陈寅恪》一文中说,自己“尽量试着师法他(陈寅恪先生)的取径,他怎样解读古人的作品,我便怎样解读他的作品”。从这个角度可以说,这篇沈曾植书法研究的论文,既是博士研究生期间的阶段性成果,亦可视为沈曾植先生假作者之手来解读他的书法理论和创作成就,并引导今人将研究的触角延伸到“通人书法”的领域之中。也正是得力于此,论文在沈曾植书学理论和书法创作两方面能够在研究深度和细致程度上恪尽全力。

中国艺术研究院王谦博士论文《沈曾植书法研究》获“沈鹏民生奖学金”特等奖中国艺术研究院王谦博士论文《沈曾植书法研究》获“沈鹏民生奖学金”特等奖

  沈曾植(1850-1922)

  寐叟墨迹

  【新闻链接】

  北京民生中国书法公益基金会,以“弘扬中华文化、倡导人文精神”为使命,秉持“以德树人、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价值观,以书法为媒,关心长者,慈护儿童,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广泛播撒中华文化的人文关怀。

  “中华传统文化民生奖学金”,分为“叶嘉莹民生奖学金”“沈鹏民生奖学金”“楼宇烈民生奖学金”三部分,由北京民生中国书法公益基金会联合国内外17所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哈佛大学、台湾大学、台湾辅仁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北京语言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于2019年设立。

  2020年4月12日,首届“中华传统文化奖学金”启用“云颁奖”形式,近百0名评审专家、获奖同学齐聚线上颁奖直播间,共向国内外17所大学颁发“叶嘉莹民生奖学金”、“沈鹏民生奖学金”、“楼宇烈民生奖学金”,获奖同学共计45名,并邀请获奖同学连线,发表温情获奖感言。云颁奖仪式上,北京民生中国书法公益基金会秘书长肖丽女士致欢迎词并宣布第二届中华传统文化民生奖学金启动。

中国艺术研究院王谦博士论文《沈曾植书法研究》获“沈鹏民生奖学金”特等奖中国艺术研究院王谦博士论文《沈曾植书法研究》获“沈鹏民生奖学金”特等奖

  “沈鹏民生奖学金”,旨在鼓励青年才俊研究中国书法篆刻艺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以沈鹏先生的人生与学术思想为典范,宏扬中华书学,倡导中华人文。

  沈鹏先生,1931年生于江苏江阴,著名书法家、诗人、美术评论家、编辑出版家,首批国务院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先生是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文化大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书法文化事业重要的开创者、引领者和推动者,是当代书坛最具时代特征的典型书风的代表,在当代书坛拥有突出地位。先生书法精行草,兼长隶、楷等多种书体,赵朴初先生盛赞其书法“不让明贤”,启功先生亦高度评价“无一旧时窠臼”。他提出并践行书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及书法教学“十六字”方针,即“弘扬原创,尊重个性,书内书外,艺道并进”,成为当代中国书坛重要思想引领。先生以书法诗文著称于世,是集艺术思想、创作和评论于一身的当代艺术大家。

  沈鹏先生为颁奖仪式热情致辞:“由技到艺,再进于道,我们从事书法的长远目的,还是要进于道。如果大家能有这样一种比较远大的目标、比较高一点的理想,我想,对于大家今后的创作、修为是有益处的。”

中国艺术研究院王谦博士论文《沈曾植书法研究》获“沈鹏民生奖学金”特等奖

沈鹏先生题词

[ 责任编辑:王姝方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