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访谈 > 正文

顾黎明:用中国文化构筑一种触觉结构语言,用绘画的触觉表达一种真实性

来源: 文化视界 2024-04-19 09:45:32
听新闻

作为一个极具文化使命感和责任心的艺术家,顾黎明对中国艺术的发展始终抱着一种审慎的态度。

多年来虽然画不同的题材和系列,但却一直抓住自己艺术的最根本——他的艺术不是创造具体的形象,而是通过中国文化构筑一种触觉结构语言;他在画面里拒绝形成完整、和谐的“符号”,而是“通过绘画的触觉表达一种真实性”。


顾黎明:构筑一种触觉结构语言

顾黎明:用中国文化构筑一种触觉结构语言,用绘画的触觉表达一种真实性

“过程就是留下“真实”,而触觉才是最真实的!通过中国文化构筑一种触觉结构语言,它既有现实性、历史性又有自我性。”

顾黎明:用中国文化构筑一种触觉结构语言,用绘画的触觉表达一种真实性

顾黎明在“从马王堆到山水赋-顾黎明艺术展”

布展现场

上海久事美术馆艺术空间

2023

采访人:从“马王堆”“门神”到“山水赋”,您在几十年的艺术创作里不断回向历史——从历史的经典文论、书画、诗词、古迹等传统文化脉络里找到新的创作切入点。这种历史观的创作方法论是怎么确立和形成的?它对当下的意义是什么?

顾黎明:我们必须真正以开放的视野构建中国自我的现代文化价值体系,我转向对本土文化的思考,转向对中国自身文化进行构建的创作方向。对于中国当代艺术面临的这种现实问题,我选择回向历史深处来寻找自我的现实坐标。

顾黎明:用中国文化构筑一种触觉结构语言,用绘画的触觉表达一种真实性

持锤门神之一、二

布面水彩、色粉

42 x 29.7cm/单张

2023

我们对真实的绘画视觉历史一直存在误读。佛造像、敦煌壁画等传统民艺在其最初时,也都是涂满鲜艳的颜色,这些作品本身并非为艺术而作,而是出于宗教或祭祀用途。随着历史积淀和时间的风化,它们最初的艳丽与功能渐渐地褪去,反而将最本质的面貌得以显现,呈现出一种残缺性的美。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本质?我想,它并非物的原生性,而是时间留下的伤痕,让观看它的人有了对生命的时间、空间和历史的感受和不可名状的个体共鸣与归宿,有种沉寂和感人的超越时空的内在精神力量,这是历史和时间赋予的。

顾黎明:用中国文化构筑一种触觉结构语言,用绘画的触觉表达一种真实性

持剑门神

布面油彩

195 x 130cm

2023

你必须有一个历史宏观文化发展的境遇,才能知道我们今天要做什么样的艺术。现在很多人都是应时性的,热衷于抓住一种样式或风格,就赶紧包装一下,这种状态会不断地重复自己,把本来鲜活、敏感的艺术探索变成一种油滑,没有了我所说的问题意识。

顾黎明:用中国文化构筑一种触觉结构语言,用绘画的触觉表达一种真实性

麒麟送子No.2

纸本水彩、色粉等

42 x 29.7cm

2023

顾黎明:用中国文化构筑一种触觉结构语言,用绘画的触觉表达一种真实性

武门神No.2

纸本水彩、色粉等

42 x 29.7cm

2023

采访人:历来人画山水,要么表达对真山真水的歌颂与向往,要么通过山水绘画寻觅一个安顿精神、表达出世的理想之所,而您的山水却不断在表达矛盾与冲突,这是为何?

顾黎明:古典艺术追求和谐与完美,而当代艺术都具有问题和矛盾意识,比如像现代主义早期的塞尚、立体主义就开始追求画面中造型矛盾的叠加,这样看似简单的造型问题创造,其实暗含、影响了今天当代艺术看问题的角度。我不希望我的画面是一个很完整、和谐的图式,否则它就不能很好地体现出生命体验的过程。我追求肢解结构的创造过程,试图在画面里把矛盾与冲突的过程展示出来。另外,我性格里有两重性,一方面喜欢传统历史文化,另一方面又喜欢当下最新的东西——我画的是历史和现实之间所产生的差距与冲突,这种极度“反差”会构筑出一种新的力量——一种纠结的本性力量,它是人性的本能与本质,这样文化才不会偏向单一。

顾黎明:用中国文化构筑一种触觉结构语言,用绘画的触觉表达一种真实性

顾黎明:用中国文化构筑一种触觉结构语言,用绘画的触觉表达一种真实性

“从马王堆到山水赋 - 顾黎明艺术展”现场

上海久事美术馆艺术空间

2023

我的作品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却不是抽象艺术。我避免步入一个形式语言的象牙塔之中。我意识到触觉比视觉更重要,视觉有时是假象,比如光线可以造成视错觉;而触觉是最真实的,它不仅能感觉到,还能触摸到,能让我们感受到此时此刻的真实存在状态。所以说,我以山水为源的“山水赋”系列作品,是把一些不同的传统中国山水画法,像《芥子园画谱》那样,仿效性地放在作品中,运用抽象性的形式,将它们整合在一个空间里。最有意思的是,我把这些效仿过程中的残留痕迹,作为主导画面的重要因素,从而使样式化的东西变成不同的触觉偶发感受,这是一种转换,也是一种反复,更是一种真实与样式的冲突呈现过程。

顾黎明:用中国文化构筑一种触觉结构语言,用绘画的触觉表达一种真实性

山水赋—四门塔游记

布面拼贴、丙烯、水彩

80 x 100cm

2023

从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我就开始探索触觉的问题了。比如90年代初的“汉·马王堆系列”作品,探索的就是如何利用不同质感的宣纸,转换成帛衣丝制品的剥蚀的痕迹感觉。我的《鹊华秋色》系列,其灵感来自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我直接在济南的华山石头上用油画和丙烯颜料进行拓印,这些斑点、沙印、石痕让人直接感觉到石头触觉的真实性,我用传统拓印的方法来呈现触觉的真实性。我的艺术是通向触觉的过程——过程就是留下“真实”,触觉才是最真实的!我想通过对中国文化的解读,构筑一种触觉结构语言,它既有现实性、历史性又有自我性。

顾黎明:用中国文化构筑一种触觉结构语言,用绘画的触觉表达一种真实性

山水赋-2024.1.9

纸本水彩、色粉等

76.5 x 57cm

2024

采访人:您最早是学西方油画出身,后来又转入中国历史文化深处,对中西两种不同的文化观念和艺术表现手法都非常了解。您怎么看待中西方绘画中的“触觉”问题?

顾黎明:我曾临摹过中国历代很多绘画和书法作品,在我看来中国的毛笔很有触觉感,但西方油画的触觉感更强,极具在场性。西方油画是不断做“加法”再做“减法”的过程,而中国水墨是不断做“减法”。我的绘画有“加法”,也有“减法”,主要还是西方油画感觉的触觉性。我画了几十年的油画,油画现实的触觉性、在场性是水墨没有的。因为油画调色时就具备现实的触觉性和在场性,是通过现场的触觉不断做加法,而非一笔画成。既便黑色,在印象派眼里是没有黑色的,只有不断变化的冷暖关系。我一直强调绘画最根本的还是触觉问题。我要通过《门神》《山水赋》等系列,探索中国历史文化基因的现实语境问题,它是触觉的艺术,可以与人类的本性产生共鸣。

顾黎明:用中国文化构筑一种触觉结构语言,用绘画的触觉表达一种真实性

顾黎明:用中国文化构筑一种触觉结构语言,用绘画的触觉表达一种真实性

“从马王堆到山水赋 - 顾黎明艺术展”

开幕式现场发言及嘉宾合影

上海久事美术馆艺术空间

2023

顾黎明:用中国文化构筑一种触觉结构语言,用绘画的触觉表达一种真实性

“在很自然的状态下,留下生命的痕迹,这也是中国艺术最经典、感人的地方,也是最真实的。”

顾黎明:用中国文化构筑一种触觉结构语言,用绘画的触觉表达一种真实性

创作中的顾黎明

采访人:在您的“门神”系列里,门神没有传统年画中的神性、威严与距离感,而是带着人的情感与情绪,甚至还有些戏谑、荒诞的意味。您为什么这么表现?

顾黎明:西方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神不是受难的神,也充满了人间的情趣,像酒神巴库斯、恋母的俄狄浦斯或充满爱意的阿弗洛狄忒等等。中国的神基本是具体的人演化而成,因为中国人喜欢把现实有影响力、符合中国文化观念和礼仪、品德的人供奉为神,并演绎出其前生后世很多生活中的典范,比如秦琼、赵公明、郁垒还有岳飞、关云长……。我喜欢把现实喜怒哀乐的情绪用在门神身上,做出新的融合与转换。以前我还大量临摹过北齐、北魏以及隋唐时期的佛造像和壁画,有些是用临摹的方法去感受造型的特色,也有的是直接反复转换成种种抽象性的痕迹,这种研究探索方法至今我还经常保持着。

我觉得中国需要一个艺术家,通过中国人传统的神来表达现代人的生活状态。我把这种传统精神转换到现代,在画面中运用与中国文化有关的颜色,线条是不确定性传达出矛盾的解构空间,这种稳固和不确定因素在同一个空间里生发,本身就充满了矛盾性。

顾黎明:用中国文化构筑一种触觉结构语言,用绘画的触觉表达一种真实性

五子登科之六

布面油彩

80 x 60cm

2023

采访人:您如何看待绘画的“过程”和“结果”?在您的创作过程中,是否也会产生矛盾,比如收不住,画“坏”的时候?

顾黎明:好画与画坏,是以前艺术本体语言表现规律衡量的标准。在艺术中,尤其是当代艺术,不存在这类规则的正确与错误之分。我有时刻意画坏、错位,是为了体现过程。这和书法一样,比如《兰亭序》《祭侄稿》《寒食帖》,写到最后是一种自然合成的东西,里面有很多错字涂抹,但无所谓写坏,里面都是感人的真情流露。王羲之流露出文人墨客酒后飘飘然的诗性与潇洒,颜真卿是失去侄亲后的悲痛与愤懑的力量,苏轼则在起伏跌宕的字里行间中体现悲悯之心,他们当时都是在很自然的状态下,留下生命情感的痕迹,这也是中国艺术最经典、感人的地方,也是艺术最高的境界。

顾黎明:用中国文化构筑一种触觉结构语言,用绘画的触觉表达一种真实性

山水赋——仿张僧繇“雪山红树图”

卡纸上色粉、墨、树脂胶等

107 x 77 cm x 3

2018

中国艺术强调生命体验,自然流露的东西很重要。我不会滑向潜意识的自由表现的创作方式,而是在局部体现感性——通过一个个局部纠结的具体显示,产生整体的理性的呈现。艺术必须是有理性的整体把握,有大的历史观,方可成器。

顾黎明:用中国文化构筑一种触觉结构语言,用绘画的触觉表达一种真实性

山水赋——仿张僧繇“雪山红树图”之三

卡纸上色粉、墨、树脂胶等

107 x 77 cm x 3

2018

我喜欢错位,线条、色彩之间的相互冲突,你否定我、我否定你,这是表现生命最佳的状态。人从出生就开始了生命与死亡这样的体验过程,艺术也是这样——固定和非固定、继承和批判、原生和习惯的东西不断磨合,画面才更有生命力。

顾黎明:用中国文化构筑一种触觉结构语言,用绘画的触觉表达一种真实性

山水赋——仿张僧繇“雪山红树图”之一

卡纸上色粉、墨、树脂胶等

107 x 77 cm x 3

2018

采访人:在“山水赋——仿张僧繇《雪山红树图》”系列作品中,动荡、混乱的线条和笔触却构造出了张僧繇原作中的秩序井然、和谐自然的画面氛围。您是如何做到的?

顾黎明:南北朝时期的张僧繇为中国画谱创造了“张家样”的绘画范式,他的山水绘画常用“块面”表现,没有所谓的皴法或勾勒法,画面很温暖、安静、美好,不同于宋元山水鼎盛时代的孤冷画面。因为我们回不去以前他这种境界,所以我反其道而行,画的是矛盾与差距。原画山草被雪覆盖,绵绵融融的,但我却反差过来,稀释其文人意境,增添矛盾和反差,这些狂乱的是麦冬草。我把麦冬草当成了随风而起,空间切换的符号,它们既是草又是狂草(书法),色彩也赋上了敦煌的石绿色,画面杂乱的空间拼贴中暗示着一种人文山水的赋歌。

顾黎明:用中国文化构筑一种触觉结构语言,用绘画的触觉表达一种真实性

山水赋-润物No1、No2、No3(三联画)

布面油彩、丙烯、色粉

100 x 80 cm x 3

2022-2023

顾黎明:用中国文化构筑一种触觉结构语言,用绘画的触觉表达一种真实性

山水赋-润物No3

布面油彩、丙烯、色粉

100 x 80 cm

2022-2023

采访人:中国有着伟大的笔墨传统,但这一传统中也有着很多的条条框框的限制,绘画与线条的能量得不到完全的释放。您怎么看待这种问题?您在创作中,是否寻求这种自由的释放?

顾黎明:笔墨只是一个文化传统的载体。我的作品中有很多笔墨,比如运用徐渭、八大、金农、马远等人的笔墨和线条,它们只是构筑我个人文化情怀的一个载体,而非作为一种技法来欣赏。不能把水墨作为现代人的审美标准,因为它是历史和现实发生的对话关系;当代艺术揭示问题比创造一个风格更重要。

顾黎明:用中国文化构筑一种触觉结构语言,用绘画的触觉表达一种真实性

山水赋-荆溪白石

纸本水彩、色粉

59.4 x 42cm

2023

采访人:置身今时今日的AI时代,AI也能画出和伦勃朗一模一样的自画像,尤其是在图像生成方面,逐渐展现出无可争辩的能力和潜力。您认为以人为主体的绘画的长处是什么?您是如何看待AI绘画的?

顾黎明:我觉得AI是有常的,它再复杂还是一个程序,它可以做基础集成的工作;但生命是无常的,去表现生命和精神是艺术的本质,也是艺术的终极关怀。AI没有人性微妙、真实的感知力,无法表达真实的触觉和人类情感这种本性的东西;比如它做不出人的“灵韵”的感觉,更没现在发现的人类量子力学的超感应系统,因为生命和精神是一种偶然性的激活。

顾黎明:用中国文化构筑一种触觉结构语言,用绘画的触觉表达一种真实性

山水赋-秋暝

纸本水彩、色粉

59.4 x 42cm

2023

AI的出现也是一个好事,艺术可以真正对照看清自身存在的意义是什么?AI或AR作为科学技术,其存在是有意义的,但科学最终还是为人服务,任何艺术都可以利用或融合科技,它更像是达·芬奇思想的延续。

顾黎明:用中国文化构筑一种触觉结构语言,用绘画的触觉表达一种真实性

山水赋-鹊华秋色NO6

纸本水彩、色粉等

59.4 x 42cm

2022

采访人:2023年对您来说有哪些值得回顾的人和事?接下来新的一年有哪些计划?

顾黎明:去年上海久事美术馆和无用空间给我策划了个展“顾黎明的语言转换——从马王堆到山水赋”,我在展览中呈现了具有代表性的80多件作品,涵盖油画、水彩、版画、陶艺、综合材料及装置等多种表现方式,对我过往艺术历程进行了一个很好的一个梳理。

顾黎明:用中国文化构筑一种触觉结构语言,用绘画的触觉表达一种真实性

创作中的顾黎明

今年三月中旬,我在厦门红顶当代艺术中心举办展览,从我四十多年的大量草图入手,主办方试图通过我创作的每个阶段产生的草图,从一个艺术家潜在的自由痕迹角度,呈现一个文献化的艺术体。2024年下半年,我将在山东美术馆举办个人四十多年艺术旅程展,这场展览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因为除了《汉·马王堆》系列作品,我其余题材都与山东的传统本土文化有关。在当地做一场与本地地域文化紧密相关的当代艺术展,是非常有意义的。

顾黎明:用中国文化构筑一种触觉结构语言,用绘画的触觉表达一种真实性

山水赋-四门塔之一

布面丙烯、油彩、宣纸拓印及拼贴等

390 x 200cm

2024

(来源:库艺术公众号


艺术家简介

顾黎明:用中国文化构筑一种触觉结构语言,用绘画的触觉表达一种真实性

顾黎明,著名艺术家,中国抽象绘画代表人物之一。2009年获中国美术学院油画专业博士学位。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他是20世纪80年代抽象艺术的积极倡导者,“八五新潮”后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基础进行当代语言转化,延续几十年的“门神”系列及后来的《山水赋》系列,已经成为当代语境下传统文化符号与象征意义语言转换的经典案例。他以深厚的学养、执著的理念致力于民间年画、敦煌壁画、传统山水艺术图式的艺术研究,建构了具有鲜明个人风格的抽象表现绘画形态。


[ 责任编辑: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