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访谈 > 正文

即老菊花偏耐久,未来梅蕊已先香——著名画家梁文博、卢洪刚再进文化视界,书写四十余载“老友记”

来源: 文化视界 2023-12-28 12:50:10
听新闻

文化视界网报道  12月27日下午,著名画家、中国美协会员,山东省美协原副主席,山东省政协常委,山东艺术学院教授梁文博和著名画家、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协会员,山东美协原主席团委员,山东省政协委员、济南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卢洪刚再次走进文化视界,庆元旦,迎新春,茶叙友情,漫步中华艺术空间,在云间画室挥毫泼墨,并接受文化视界网&中华网山东频道的专访。

即老菊花偏耐久,未来梅蕊已先香——著名画家梁文博、卢洪刚再进文化视界,书写四十余载“老友记”

两位教授从学生时代相识,相知相携走到今天已经40多年,而两位和文化视界网&中华网山东频道董事长梁洪文也是相交25年的老朋友了,本次来访也是两位教授第二次走进文化视界。几度风雨几度春秋,老友相见格外欢喜,聊起艺术更是可以打开话匣子畅所欲言,谈得最多的还是围绕艺术的中外交流融合、传统和创新的相辅相成。

即老菊花偏耐久,未来梅蕊已先香——著名画家梁文博、卢洪刚再进文化视界,书写四十余载“老友记”

老友们徜徉中华艺术空间,一一品评陈列的名家真迹,更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金句频出。

即老菊花偏耐久,未来梅蕊已先香——著名画家梁文博、卢洪刚再进文化视界,书写四十余载“老友记”

在回顾两网发布的往年旧作时,梁洪文董事长感叹20年前两位教授就已经画得这么好了,他俩却谦虚地说,那时画得比现在好,画家不是越老画得越好,不进则退。

再次进入云间画室,两人三年前再此携手合作的《紫气》便映入眼帘。此次留墨,两位教授决定分别创作。只见两张宣纸之上,二人同时落笔,梁文博教授用粗笔大幅度晕染,几个墨团落在纸面;而卢洪刚教授则用细笔细细勾勒,一张慈眉善目的老人面孔初见形象。不多时,两人又换用相反的笔法。原来梁教授画的主题是“三羊开泰”,三只山羊在林间悠闲地散步;而卢教授则画他最拿手的“老子出关”,那位慈眉善目的老者便是道家创始人老子,他骑在牛背上持杖背葫芦,正是传统的《老子出关图》的经典形象。

两位画家都用水墨而极少设色,深浅浓淡的墨色使得画面干净纯粹,只不约而同地于完成后在羊的鼻头、老子的葫芦塞子几处用朱砂轻点,一抹丹色成为点睛之笔。

即老菊花偏耐久,未来梅蕊已先香——著名画家梁文博、卢洪刚再进文化视界,书写四十余载“老友记”

梁文博《三羊开泰》50cmX100cm 2023

同是表现动物的皮毛肌理,梁教授的羊用水墨晕染,湿润氤氲之下茸茸可爱;而卢教授的牛则大面积用“皴”法,干燥之余更显得层次分明、个性斐然。这大概就是两位老友多年间的默契——于同处求不同,不同之处却美美与共。

即老菊花偏耐久,未来梅蕊已先香——著名画家梁文博、卢洪刚再进文化视界,书写四十余载“老友记”

卢洪刚《老子出关》50cmX100cm 2023

随后,二位又分别留书多款赠予老友。

时隔三年,梅开二度,在这个瑞雪过后的初冬,两位相交40的老友再次走进文化视界,有怎样的变化,有怎样的感慨,又有怎样的心声,这一齣上演了40的“老友记”又演绎着怎样动人的桥段……

“就感觉时间过得真快,上次来还是庚子年,疫情刚开始的时候,居然转眼三年多了,我们感觉像是昨天才来的,看着这张画,”梁文博教授首先开口,指着身后他与卢洪刚教授第一次走进文化视界时合作的《紫气》感慨道,“真是不可思议!我这次来最大的感受就是遍地都是画,上次来墙上才只挂了几张,现在挂满了吧,这说明文化视界发展了,做得非常好,特别是在三年疫情期间的坚守,如今在山东省内省外都很有影响力!”

卢洪刚教授称赞道:“文化视界在艺术资讯方面走在前列,我由衷地高兴。梁洪文梁总过去是搞新闻的,转行到艺术非常成功,带领着一套专业度很高的团队,受到业内艺术家们的高度肯定。”

两位教授说,一辈子拍摄了很多节目,接受了数不过来的采访,现在这个年纪其实不太想再抛头露面了,就因为与梁洪文董事长25年的友谊,以及对他团队的信任,才再次受访。“文化视界之所以成功,因为一个‘纯’字,纯粹,专心致志地投入到书画领域深耕。”梁教授说。

即老菊花偏耐久,未来梅蕊已先香——著名画家梁文博、卢洪刚再进文化视界,书写四十余载“老友记”

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

梁教授所说的《紫气》只是他和卢教授众多合作中的沧海一粟,还有一位李学明教授,三位几十年来既是艺术上的合作伙伴,又是情同手足的至交好友,被称为“铁三角”“三剑客”。“可惜只有我们两个人来,要是把李学明也叫来就好了。”梁教授说起三人的合作,用默契无间来形容,“和他俩一起画画,我画完我的部分就喝茶去了,不用跟他们说接下来怎么画,画在哪个位置,我就知道他们一定能画好,非常放心。”如此的默契和信任,让“铁三角”的配合达到了自然生发的地步,不着一言,一切尽在画图中。

即老菊花偏耐久,未来梅蕊已先香——著名画家梁文博、卢洪刚再进文化视界,书写四十余载“老友记”

卢教授心中对另外两位“剑客”的感情则是“惺惺相惜”:“感情上、艺术上都是,我非常佩服梁老师和李老师,家人们关系也非常好。我们三人是因为相同的脾气性情走到一起,友情为重,但在艺术上的理念、关照的东西、对文化的认知也在一个道上——既是和而不同,又是大道趋同。”

若买桂花同载酒,愿还似,少年游

说到这里,梁教授一下子来了兴致,谈起了年轻时第一次见到卢教授的印象:“我70年代到济南,对卢老师可以说是一见如故。他个儿高,又非常白,站在人群中气质鹤立鸡群。对,他就像一只仙鹤。”梁教授说仙鹤的性格很孤傲,卢教授连同他的夫人,都有一种孤高傲世的气质:“那时他推着一辆瑞典进口的小自行车,夫人相携在身边,走在路灯下,长长的影子拖在地上,特别美好,到现在我的印象都非常深刻,心想这一对璧人简直是一对神仙眷侣,让我特别羡慕。”梁教授娓娓道来叙述着他和眼前这位40年老友初遇的故事,那同一段故事卢教授又是怎讲的呢?

“我非常珍惜我们的友谊,文博大学没毕业就已经全国非常有名了,其实上大学之前我俩也小有名气,我就想有机会能和他碰在一起,他的《远去的风帆》参加了全国青年美展,轰动一时,真是非常‘潮’的一个画家。年龄越大,他越关照自然和乡村那种朴实的东西,从《沂蒙山》组画到海岛,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包括现在画的藤子,都是他从观察生活当中得来的,梁老师是在自然当中动情的人物!我也是,我画牛,就是喜欢它憨厚耿直又慢吞吞的性格。”卢教授说,自己和梁教授的性格也相似,“过去我俩讲课滔滔不绝,现在就学牛一样,让自己慢一点,无论画画、写字还是教学生。”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在对彼此的回忆中,两位教授都不自觉地品评了对方的艺术风格。两人自称“大道趋同”,这个“道”就是对自然的关照,对中国画传统的坚持。他们是典型的“田园派”,无论选材还是画风都充满了中国古典乡村那种特有的泥土芬芳的味道。

卢教授称梁教授年轻时很“潮”,真的出乎我意料,因为从我开始关注梁教授的画,就是乡村地里、河堤岸边,牛羊自在、鸡鸭怡然的那种原生态自然风光、乡土风情。实在想象不出“潮人”梁教授是什么形象。梁教授却说自己是越来越“土”,越来越“俗”了。“接地气”是他对成熟后的自己的评价。那么,是什么让一个“潮人”变“土”了呢?

即老菊花偏耐久,未来梅蕊已先香——著名画家梁文博、卢洪刚再进文化视界,书写四十余载“老友记”

“现在的年轻人爱说创新,我们上大学的时候,改革开放刚开始,那时的创新意识、对创新的呼声比现在还强,人脱离不了时代,所以那时的年轻人都玩创新,我试过用高丽纸画画、用布画,什么都试过,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对画论的研究增加,对传统的东西了解越多、理解越深,越发现中国的东西太深了,就是一座富矿,可挖掘的东西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们要从中‘淘金’。”梁文博回溯他在艺术上的变化历程,更表达了他对创新的看法,认为很多人所谓的创新,其实还谈不上创新,“你自己的东西还没解决呢,画了一辈子,中国传统文化还没吃透,没画到位,还创什么新呢?”

梁文博对现代学院派教学有这样一个观点,认为“水墨很多,中国画太少”,就是传统中国画纯粹的东西越来越少了。水墨是东方文化的代表,画水墨的人应该立足传统,将东方文化发扬光大,画出东方文化的自信。“其实这样西方人反而会崇拜你,他们其实很欣赏东方的、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他讲了两个例子,一个是曾有位著名画家去美国前,曾说中国画“惚兮恍兮”,但到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看到那里收藏的中国古代名画,深深地被震撼了,才知道有这么多中国传统艺术瑰宝是自己都没看到的,自己对中国画的认识只是初窥门径而已,以后再也不敢说中国画“惚兮恍兮”了。另一个例子是梁教授自己在美国,看到明末清初金陵八大家之一龚半千的山水画,被深深地震撼了,“那个章上的文字是‘汉卿家藏’,就是张学良收藏带到美国去的,其实美国人都是非常珍视的。”

即老菊花偏耐久,未来梅蕊已先香——著名画家梁文博、卢洪刚再进文化视界,书写四十余载“老友记”

梁文博《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中年后的梁博文明白了这个道理后,回归了中国传统,画的都是老百姓身边最常见的东西:乡村、牛羊、鸡鸭鹅、紫藤……中国画要俗!梁文博提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观点。“俗,不是庸俗,而是通俗。齐白石画画最通俗,虾、螃蟹等等都是老百姓饭桌上的菜,他都画得非常高妙。画画不在选什么题材,题材俗到家,画雅到家,化腐朽为神奇,那才是高手。”梁教授自言,从一个很“潮”的青年,变“土”了变“俗”了,自己很骄傲!

黄花已老丹枫嫩,斟酌初冬胜晚秋

而卢洪刚年轻时的仙风道骨,却依然保持。同样是“田园画派”,他有别于梁文博的乡土,他的画沿袭了古代人文画气质。对于这点,卢洪刚有话说:“我,包括文博,谁没年轻过,我们都曾是文艺青年,从那时候过来的,国门刚刚打开,对我们的冲击力非常大,而我现在的画是随着知识、阅历、对自然艺术的理解加深一层层蜕变的,也要舍弃一些东西。而我们要强调中国的东西。”

即老菊花偏耐久,未来梅蕊已先香——著名画家梁文博、卢洪刚再进文化视界,书写四十余载“老友记”

卢洪刚《龙吟》

他的画不只描绘乡土间的现实,更多地表现中国作为千年农耕民族,由耕读文化形成的文人士大夫精神,牧童黄牛、古典侍女、老子出关……都是中国文化的经典意向,承载着着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对于美、高洁、文脉等等精神品质的凝结,彰显着中国古典式的文人风骨。“我和文博的画越来越朴素,我现在连颜色几乎都不用了,黑和白就足够,我有个闲章,上刻‘素朴’二字,代表朴素、自然、真诚,不需要卖弄给别人看。我也像梁老师一样留心生活,使之融入我的画中。”他接着说,“我和梁老师、学明老师大家喜欢在一起,就是因为都喜欢健康的生活,健康的艺术。我画的题材,比如说‘老子出关’,老子、道德经都是中国人妇孺皆知的,我的孙子现在背《三字经》背得很流畅,我就希望让年轻人补补中国文化这一课,让咱们的中国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这些都是不能抛弃和割舍的。并不是我们割舍不得,并不是我们没有勇气去抛弃,只是老祖宗的东西一旦抛弃,我们就没有血脉,没有生命。生命不是泥土变出来的,特别是艺术的生命,从远古时代的土陶、彩陶发展到现在,都是每一时期的一件件艺术像一滴滴水珠汇聚成了大海。”

即老菊花偏耐久,未来梅蕊已先香——著名画家梁文博、卢洪刚再进文化视界,书写四十余载“老友记”

梁文博《琴鹤人家》

而卢教授更表达了对梁教授的敬佩之情:“知道艺术界是怎么评价梁老师的吗?——梁老师始终在画画,要么是在画画的路上,他留心生活,看到一只飞鸟飞过,心弦都会被拨动,就要画下来,所以他的画就是——惊鸿一瞥。”

梁教授闻言道,画越到晚年就越纯粹,越像自己了:“年轻时看很多东西,模仿别人,身上还有别人的影子。”

谈到自己,我不禁又提出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自己?

从我接触梁卢二位时,第一印象是梁教授的画以紫藤为特色,卢教授则以牛闻名。紫藤和牛,似乎已经成为二位的一种“标签”,那二位教授是怎样看到这种“标签”的呢?

即老菊花偏耐久,未来梅蕊已先香——著名画家梁文博、卢洪刚再进文化视界,书写四十余载“老友记”

梁文博《松风过岭》

梁教授表示,近年来喜欢画紫藤,一方面紫藤象征“紫气东来”,在中国传统意向中代表了祥瑞与高贵,另一方面,紫藤的艺术结构点线面表达全面,是梁教授精挑细选出来的联系对象。但他从年少到成名,最青睐的还是人物画,譬如他的巨幅画作《沂蒙六姐妹》表现了革命老区的军民鱼水情,更无偿捐赠给了山东美术馆,在前不久的山东美术馆新馆建成十周年纪念展中被作为进入展厅的第一幅作品来陈列。因此对他来说,紫藤代表了梁文博的一个点,人们想到梁文博,会想到紫藤,想到紫藤的精神气质,这样他很高兴,但他自己还有着更丰富的方方面面。

卢教授深以为然,他钟爱画牛初时是为了练造型、玩笔墨,更别具一格地将南方黄牛和北方水牛的形象结合,画出来的牛是“不南不北”“非黄非水”的“串子”,是一个很好的“参照物”。但爱上画牛是“无心插柳”。因为牛身上有中国人的品格,是中国人的精神动力:谦虚勤奋、吃苦耐劳、踏实奋进……“一步一个脚印,永远激励着我们去做事儿,我爱它、表现它、歌颂它、崇敬它!”卢洪刚说。但自己也不能被“牛”全部概括,自己的艺术体系和精神世界就如一课参天大树,根往泥土里深扎,枝脉想四方蔓延,支撑着自己的是一整套人生哲学、文化学识、艺术修养……的完整的体系,自己是一个立体的卢洪刚。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

新年倒计时的钟声已经响起,梁文博和卢洪刚两位教授莅临做客,是两网在2023年的“压轴大戏”,意义特殊。我请两位回顾2023,展望2024,跟我们说说心里话。

即老菊花偏耐久,未来梅蕊已先香——著名画家梁文博、卢洪刚再进文化视界,书写四十余载“老友记”

梁文博《一池烟雨》

梁教授感叹道:“我已经虚岁68了,眼看马上就要到70,2023年最高兴的是事是经过三年疫情,身体没什么大病,还健康,这对我来说就是最大的收获。2024年,我最大的心愿还是健康,我和大家都身心健康,在这种健康的状态下自由快活地去画画。”

有什么想画的吗?我请梁教授给我们剧透一下。他笑着说:“想画什么画什么,画属于我自己的,画自然发生的。没有计划,看到什么、感受到什么,我就画。”

而卢教授更深情地感慨:“刚来梁老师讲得好,像我们这个岁数的老人做事没有什么打算,看到太阳、月亮每天都是新鲜的,空气每天都好,我想我们两个老同志就已经很高兴了,然后就做一点自己想做的事情,为子女、学生、社会,也为你们文化视界,咱们大家一起为共建一个和谐社会贡献一点力量,共同承担一些社会责任,为我们的国家、民族添砖加瓦,这是我们做老师的共同的一个心愿。”至于创作方面,赞同梁教授的“自然而生”,卢教授用“随机”二字表达自己的愿景:“我也想像梁老师一样自然生长,我想画就画,能够不为我不愿意的东西低头,保留我的坚守,遇到什么机缘,什么事情感动我,我就画下来。”

闲适与随性,不矫饰、不强求,画想画的画,做真实的我,坦然接受生命馈赠的礼物,这就是两位教授晚年生活与艺术的追求。

采访后记

这次的采访很特别,两位老友谈谈笑笑,默契十足,让我们的录影现场气氛格外的轻松、活泼、热烈,两位教授性情随和、耿直感言更让我们这些晚辈感到又亲近又敬佩。

很长时间里,我在采访中听到的最多的词是“创新”,大家都在创新,都在谈创新,但在我为两位教授的采访做功课、大量翻看他们的作品时,却感受那种纯正的、浓郁的中国式古典传统的风韵,深深地被吸引并沉醉其中。紫藤送香牧牛羊,牧童黄牛好时光。风和日丽的田园牧歌、五谷丰登的安居乐业、高人雅士的芷若芬芳……这些就是中国人骨子里对幸福的定义和终极追求,从古到今,我想永远不会改变。

传统和创新是一个镜子的两面,照出了我们国家辉煌的历史和光明的未来,缺一不可。在创新盛行的今天,还执着葆有对传统的坚持,更是难能可贵。这就是两位艺术家最艺术的追求和人格的底色——纯粹。

纯粹作人,纯粹作画,在这个季节秋冬交接之季,艺术新旧交替之时,他们坚守传统,也一定能从传统中挖掘和传承未来,正是:

即老菊花偏耐久,未来梅蕊已先香。

挥别2023,召唤2024,我祝愿两位艺术家身体健康、阖家幸福、艺术长青。也特以此诗先给我已看做自家长辈般的二位艺术家: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即老菊花偏耐久,未来梅蕊已先香——著名画家梁文博、卢洪刚再进文化视界,书写四十余载“老友记”

 作者/陈雅雯

摄像、摄影/陈旋、金德锋

转载请后台获取授权



[ 责任编辑: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