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访谈 > 正文

山东美术馆馆长杨晓刚:启新十年,“美术馆+X”让艺术拥抱观众

来源: 文化视界 2023-12-19 09:31:34
听新闻

2013年,山东美术馆由济南市青年东路10号迁至经十路11777号,在展陈空间、场馆设计、硬件设施等方面有了质的升级。新馆的落成不仅树立起山东艺术发展的里程碑,也成为一颗种子,植于这片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壤中茁壮成长。十年耕耘,山东美术馆承办多场国家级展览,累计举办各类展览超过400场次,累计接待线下观众近700万人次……经过持续探索,用两届“济南国际双年展”实现了“破圈”,用精彩的展览赢得流量,获得口碑。近日,记者专访山东美术馆馆长杨晓刚,畅叙十年之路。

山东美术馆馆长杨晓刚:启新十年,“美术馆+X”让艺术拥抱观众

记者:山东美术馆新馆已经落成使用十年,请谈一下十年间的变化。

杨晓刚:山东美术馆于1977年建馆,之前在济南青年东路10号。在我以及之前老一辈艺术家的记忆当中,老美术馆建筑面积虽小,但推出了一系列重大展览。那是当时山东美术界神圣的殿堂,对于老馆山东乃至全国的许多艺术家都有着深刻的印象。

自2013年新馆开馆到现在,美术馆不仅在建筑面积、场馆体量上有升级,在品牌建设和运行管理上也实现跨越式发展。美术馆是社会化进程中的重要产物,它的格局、担当和责任对推进社会发展都起着积极的作用。新馆在展览策划、学术研究、收藏典藏、对外交流、公共教育等各个方面守正创新,取得了积极成效。

清华大学梅贻琦校长曾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十年间,山东美术馆切实履行美术馆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建强人才队伍,在顶层设计、总体布局、展览及收藏体系、公共服务等各个方面发力,取得了许多国家级荣誉,也使外界看到了山东美术馆不仅体量大了,内容更加丰富了。山东美术馆不断在高质量收藏、高水平利用、高品质服务上下功夫,在全国美术馆行列中已经走在了第一方阵。

记者:过去我们提起美术馆,总觉得它是一个高雅又小众的殿堂,除了专业的艺术人士以外,普通人可能很难看懂,但现在的山东美术馆完全不一样了。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杨晓刚:美术馆早期办展览,展陈效果简单,与观众容易产生距离感。事实上,艺术并不该是曲高和寡的,在策划展览之初,我们配套组织学术研讨、作品导览、公共教育等互动性活动,以此拉近大众与美术馆的距离,进而提升全民审美素质。十年来,我们在“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第八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等展览中,策划了丰富多彩的普及性活动。

例如“济南国际双年展”,作品不再局限于常规的架上绘画,在展陈上,我们利用声、光、电等现代化手段,使作品的互动性更强,让观众能够拥有沉浸式的感受和体验。为了做好美育,展览的每一件作品旁都有一个二维码,参观者用手机扫描就可获取语音导览,进而了解作品的本真,感受艺术气息。公教活动配有导览文章和志愿者,可以给大家提供更清晰、更直接地介绍。让观众来到美术馆之后,不再只是浏览作品,还能够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和意义。这些举措并不是要降低艺术门槛,而是增强了作品与观众的互动,真正让艺术拥抱观众。

记者:能不能介绍一下现在的办馆理念?

杨晓刚:山东美术馆始终坚持“一切为了观众”的办馆理念,尽可能挑战更多的展览新主题、活动新形式,让更多观众走进美术馆。

山东美术馆正致力于实施“美术馆+X”战略,助推多维融合发展。首先,“美术馆+产学研”。我们一直努力和大中小学开展交流合作,推动年轻人做研学,做展览展示,同时策划推出了“青未了”“艺彩新锋”等品牌展览。其次是“美术馆+科技”,从“济南国际双年展”就可以体会到,影像、互动、数字等装置性艺术可以大大增加观众的沉浸式感受,科技赋能展览展示,吸引更多观众走进美术馆。再者,是“美术馆+跨业态”。山东美术馆有文创、简餐、咖啡、公教空间、阅读空间、书店、培训等板块,形成一个艺术综合体。观众走进美术馆,不一定是为了看展,也可能是为了喝一杯咖啡,感受艺术的气息。

记者:培养挖掘青年艺术创作人才,是山东美术馆的特色。我们为什么要打造“艺彩新锋”和“青未了”这两个品牌?现在取得的效果如何?

杨晓刚:“艺彩新锋”是美术馆为我省青年艺术家们搭建的展示交流平台,使他们在山东美术馆这个公共空间里有展示的机会。“青未了”是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和山东省教育厅联合主办,山东美术馆承办的品牌展览,展览定位是展出山东省内高校美术院系应届毕业生优秀作品,这个活动已经持续了十年。两个青年项目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支持和激励本土青年艺术创作。一组数字可以说明成效:2022年,山东美术馆联系了往届“青未了”展中作品被收藏的作者,联系到其中的103位创作者。这103位创作者中,如今还在从事本专业的有85人,占比82.5%。通过这个比例可以感受到,展览效果不仅作用于观众,同样作用于创作者,对刚刚毕业的他们来说,是莫大的支持和激励!其关键价值并不在于学术性如何强,如何新,而在于学术点如何准,如何对!是一项久久为功,功成不必在我的长期学术工程。

其实,山东美术馆不仅为青年人搭建平台,从近期围绕新馆十周年策划的展览可以看出,践行“两创”方针,弘扬时代精神,体现老中青传帮带的理念。

记者:除了办展览外,山东美术馆的日常学术活动是怎样的?

杨晓刚:美术馆从学术、审美等多种维度起到引导作用,这样才能保证展览的厚度、广度和深度。我们每一次大型展览都有个固定学术模式,前期做学术研究,后期做学术研讨,最后做学术总结。包括个人展览、综合展览,也都先以学术形式展开探讨,诠释一个全新的学术点。

《山东美术》杂志、山东美术馆微信公众号等自有宣发平台发表的文章、展览配套的学术研讨会,都能感受到我们在学术研究方面做的有益探索。学术研究并非为了学术而学术,是为了美术馆更好的发展,为了展览更好的呈现,为了观众更好的理解。

记者:您从一个艺术创作者,转型为美术馆的管理者,感受如何?

杨晓刚:我之前在山东画院工作,既是画家,也是学术研究部的主任。来到山东美术馆以后,具体管理部门多了一些,行政方面的事务多了一些。不过,馆里有一支优秀的青年团队。这个团队是我的好老师,使我短时间内快速实现了身份的转换。

记者:过去从事美术创作,它是一个单向的,是艺术的输出。但是您现在更多的精力要面对观众,考虑要怎么吸引观众来,怎么根据观众的反馈去改进?

杨晓刚:创作的时候,尤其创作出自己满意的作品,使自己内心愉悦,那只有自己快乐。而把一个展览做好,是给大家带来快乐。这就是“独乐乐”与“众乐乐”的一种区别。美术馆作为连接艺术与大众的桥梁,问需于民,通过精心策划展览,推进文化惠民,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是更大的社会责任。

记者:新馆这十年恰恰是文化“两创”十年,山东美术馆有哪些相关思考?

杨晓刚:十年来,山东美术馆在深入推进文化“两创”上持续探索,一场又一场爆款展览热情拥抱观众。两届“济南国际双年展”以创新性的文化观念与学术修辞,跨文化、跨媒介的艺术表达方式,在传统文化与当代创造之间建立新的关系,揭示了当代艺术观念与中国传统思想的关联性,是文化“两创”的生动实践;“山水·时代·观看——山东美术馆馆藏山水画研究展(1951-2022)”三种山水画形态,共同推进山水画这一中国古老艺术门类不断生长、更新,启迪山东乃至更广地域山水画创作的继承、转化、创新。新馆十年之际,山东美术馆立足时代语境和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把美术事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思想和时代要求相结合,策划推出的“践行‘两创’方针弘扬时代精神——山东美术馆新馆十周年(2013—2023)”美术作品展,汇聚先进经典,总结经验成绩,成为美术馆推进文化“两创”的又一重要实践。

除此之外,山东美术馆不断推动“数字实践”见成效,使数字科技赋能典藏活化,启动“山东美术馆系统馆藏资源共享平台”,以藏品为起点,唤醒“躺”在库房里经典作品,真正让作品动起来、活起来、转起来。不断丰富文化创意供给,挖掘馆藏资源进行创意设计并转化成文创产品,使观众把“美”带回家,前段时间,山东美术馆文创产品亮相“好客山东好品山东”2023北京推进会,深受全国观众喜爱。不断丰富“山东文脉”,通过《山东美术全书》《口述山东美术史》等一部又一部著述,展示现当代美术家的整体概貌。

文化“两创”最终的目的是惠及大众,站在历史新起点上,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有思路在推进文化“两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高地上体现新作为、展现新担当。

山东美术馆馆长杨晓刚:启新十年,“美术馆+X”让艺术拥抱观众

(来源: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山东美术馆馆长杨晓刚简介

山东美术馆馆长杨晓刚:启新十年,“美术馆+X”让艺术拥抱观众

杨晓刚,1972年生于山东济南。山东美术馆馆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山东省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政协委员、济南市政协常委、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齐鲁英才、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研究员、中国家画院国画专业委员会研究员、2020年文化和旅游部优秀专家。



[ 责任编辑: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