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访谈 > 正文

俊驰八桂 平治丹青——专访广西艺术学院副院长韦俊平

来源: 文化视界 2022-11-21 10:42:52
  中国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美感主要体现在线条和墨色的变化,并且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技法和笔墨语言,要延续中国画的传统,自然要守住中国画的笔墨底线。

受访者:韦俊平

(广西艺术学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广西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访谈者:《书画史记》

画家进行创作,不能机械地表现对象,

而是把情感融到笔墨当中去

采访人:韦教授,您好!在2020年疫情期间,您在南宁举办了“地苏河,故乡的河——韦俊平作品展”,表达了一个艺术家灵魂深处的笔墨乡愁。举办此展源于怎样的动因?这次画展对您的艺术创作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韦俊平:我的家乡在广西西北部的大石山区,那里属喀斯特地貌,被称为九份石头一份土,石漠化和缺水非常严重,有的边远山区甚至被国外专家称为最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但是,父老乡亲为了改变命运可以付出任何艰辛努力的拼搏精神,被人们总结为“雄心征服千层岭,壮志压倒万重山”。我小时候在农村长大,生活非常的艰苦。16岁离开家乡到省城读书然后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家乡亲人的念想越来越强烈,更留恋生我养我的那块土地。我一直在思考,如何通过我的作品来表现父老乡亲这种绝不向环境和命运低头的精神,但是一直找不到切入点。地苏河是我家乡的一条地下河,秋冬季节,由于雨水减少,河水水位下降到地下几十米甚至上百米处,地表的河道干涸,可以走人甚至行驶汽车,但河水仍在地下艰难前行,奔向大海。到了春夏季节,雨水充沛,水位上涨,地苏河又变得光滑如镜,群峰倒影,美如仙境。它不但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更为沿河两岸乡亲的生活和种养带来极大的便利。地苏河这种不屈、奋斗、奉献、牺牲的精神,不就是家乡人民精神面貌的体现吗?2020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刚刚爆发的时候,我刚好在老家过春节。那时还能短距离走动,我便沿着地苏河步行,拍了很多照片资料。在乡下老家过年的十多天时间里,我创作了十来幅以地苏河为主题的国画作品。回到南宁后,还要居家控制活动范围近两个月的时间,我每天都在作画,到了上班时间一统计,居然画了六十多幅国画、六十多幅水彩。有朋友建议说,干脆搞一个画展,一方面表达你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记载人生这段难忘的抗疫经历,于是便有了这个展览。

展览得到观众的关注和认可。广西美术出版社美术馆微信平台发布的展览海报阅读量达到7500多人,是该馆开馆以来第二大海报阅读量。观众纷纷向我表达他们的观后感,认为我的作品让他们思乡的情绪更加浓烈。展览过后,甚至有观众因为看了我的展览而决定到地苏河去看一看。说实话,家乡再美,也美不过名山大川,之所以让我这么着迷,是因为我与故乡之间割舍不断的血脉相连。观众为什么被感动?是因为我在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被他们感受到了。所以,画家进行创作,不能机械地表现对象,而是应该对表现对象充满真挚的情感,并把这种情感融到笔墨当中去。

俊驰八桂  平治丹青——专访广西艺术学院副院长韦俊平

▲  韦俊平 边城村落 尺寸:68cm×68cm

在中国画的创作过程中,

我吸收水彩画的色彩处理方法

采访人:您的艺术创作以水彩画和中国画见长,水彩画和中国画是两个属性不同的艺术门类,两者之间有哪些区别?水彩画和中国画是否可以在技法上相互借鉴、彼此融合?

韦俊平:水彩画诞生于西方,进入中国有100多年历史。传统水彩画作者在绘画过程中采用焦点透视的方法观察和表现对象,通过透视、色彩和素描关系来表现对象的体积和空间。水彩画是利用水彩画笔、以水作为水彩颜料的调和剂,在特制的水彩纸上作画,强调色彩的透明性和画面由于水份的控制而带来的肌理变化。

中国画艺术是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使用毛笔、以水作为墨汁的调和剂在宣纸或绢上作画。中国画作者采用散点透视的方法观察对象和布局画面,通过特有的笔墨语言和画面的虚实来表现作画者的内心世界,中国画善于表现中国人独有的诗意、婉约的精神世界。水彩画和中国画在工具、材料和审美趣味上有着非常相似的地方,所以水彩画很容易被中国人所接受,尤其是进入本世纪以来,很多高校都开设了水彩画专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可以说,目前中国拥有着世界上最大的水彩画创作队伍。很多水彩画家和中国画家在创作过程中都相互吸收两个画种的技法和语言,增加了作品的表现力。我学习水彩画将近40年,期间断断续续接触过中国画,虽然没有投入太多的精力,但是中国画的技法和语言对我的水彩画创作有着很大的影响,比如风景画里树、石的造型和肌理,画面布局的虚实处理等等,都可以吸收中国画的皴法和布局方法。大概从2015年开始,对中国画的热爱陡然倍增,我决定用几年时间来练习中国画,并且在水彩画教学过程中开展如何融入中国画技法和语言的改革研究。在中国画的创作过程中,我吸收水彩画的色彩处理方法,强调用色的雅致和画面的装饰韵味,提高了作品的辨识度,也就是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个人语言。我的中国画作品也得到不少画友的认可,还在一些重要的展览中获奖。实际上很多中国的画家早已经进行这样的实践,将两个画种相互借鉴和融合,提高作品的时代感,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建设一个画派、形成一个地方

文化品牌的做法也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

采访人:作为当代绘画重要流派之一的漓江画派,从地域文化和技法层面上来看,漓江画派的传承和形成,体现了哪些文化特征和时代精神?改革开放40多年来,漓江画派在当代画坛产生了哪些影响?广西艺术学院对漓江画派人才的培养和输送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韦俊平: 漓江画派起源于上个世纪60年代,随着黄格胜、张复兴、郑军里、张冬峰、谢森、黄菁等一批广西画家的兴起,至21世纪初,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提出了扶持和培育漓江画派的文化发展战略,理论界也开始对画派是否能够打造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广西地处偏僻,远离文化中心,广西的画家历来把关注的焦点对准本土,无论是山水画家和人物画家,他们都把八桂山水和风土人情当成自己的主题,在全国有影响的漓江画派画家也都是依靠对本土题材的描绘而取得成功,比如黄格胜、张复兴的漓江山水,张冬峰的亚热带色调,谢森、黄菁的广西少数民族人物和田园风光。同时,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他们受当代艺术思潮的影响比较小,在绘画语言和表现技法上更钟爱于传统的守护,让人们惊喜于中国绘画的传统在这里还有着不断歇的延续。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支持力度的加大,画家们秉承关注时代、关注本土的共识,齐心协力表现广西各方面发展取得的成就,党委政府相关部门和漓江画派促进会组织举办了很多采风写生展览活动、出版了很多画册、进行了大量的宣传,漓江画派在全国的知名度不断扩大,有党委政府扶持、社会各界支持、画家们共同努力,建设一个画派、形成一个地方文化品牌的做法也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

广西艺术学院作为一个有着80多年历史的艺术院校,美术学学科一直是学校的优势学科,漓江画派的代表性画家,主要由广西艺术学院的美术教师和广西艺术学院培养的人才组成。在几十年的办学过程中,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各专业一直秉承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传统的导向,强调直面对象写生创作的鲜活性,培养了大量的美术人才,为漓江画派源源不断的提供后备人才。

俊驰八桂  平治丹青——专访广西艺术学院副院长韦俊平

▲  韦俊平  英雄花开  中国画  尺寸:240cmx200cm  2021年

中国画属于水墨画的范畴,

水墨画可采用更加多变的艺术表现形式

采访人:当下,中国画和水墨画的概念比较容易混淆,怎么理解中国画和水墨画的定义?两者之间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何区别?

韦俊平:中国画有特定的技法和语言,比如山石的皴法、树形树叶的勾勒方法等等,中国画要在宣纸、绢等传统材料上作画,才能体现出它的笔墨语言美感。中国画注重意境的营造,主张诗书画印合璧,强调人文内涵的表达。有了这些基本的构成元素才叫中国画,如果没有中国画的传统笔墨和语言元素,就不能叫中国画。只要你是用毛笔、用水作为墨汁的调和剂在纸上作画,就叫水墨画,按照我的理解,中国画属于水墨画的范畴,而水墨画可采用更加多变的艺术表现形式;两者之间在内容上没有矛盾,在表现形式上有距离。

要延续中国画的传统,

自然要守住中国画的笔墨底线

采访人:1992年,吴冠中(1919-2010)在香港《明报日刊》上发表《笔墨等于零》的文章中指出:“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正如未塑造形象的泥巴,其价值等于零。”1998年11月,在“当代中国山水画·油画风景展”及“现代中国绘画中的自然:中外比较艺术学术研讨会”上,张仃(1917-2010)在发表《守住中国画的底线》一文,明确表示“我不接受吴先生这一说法”。您如何理解“中国画的底线”?怎样守住这根底线?

韦俊平:吴冠中在这篇文章中所说的“笔墨等于零”,是在有人把笔墨孤立于具体画面的前提之下提出的。我读过他的文章,他并没有反对中国画的传统笔墨,而是反对很多画家走向“唯笔墨论”这个极端。我也看了张仃先生的文章,他认为吴冠中先生说的是“中国画完全可以不用考虑笔墨的问题”。张仃先生“守住中国画底线”这一观点是没有错的,他想表达的意思就是“中国画就要有中国画的元素”。中国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美感主要体现在线条和墨色的变化,并且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技法和笔墨语言,要延续中国画的传统,自然要守住中国画的笔墨底线。当然,我们也要创新,但如果全部抛弃中国画传统的用笔和用墨方法,那我们就叫水墨画好了,比如吴冠中先生的部分作品。

俊驰八桂  平治丹青——专访广西艺术学院副院长韦俊平

▲  韦俊平  鱼鸭丰收  中国画  尺寸:69cmx42cm  2019年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画家,

必须有着丰富和高尚的文化修养

采访人:近年来,美术界流行一个话题——“有高原、无高峰”,与美学界出现的“有深度、无热度”的话题类似。前面肯定,后面否定。您长期在高校从事美术和艺术教育与管理工作,从美术教育的角度出发,您认为怎样去破解这道“有高原、无高峰”的难题?

韦俊平:“有高原、无高峰”是目前我们美术界存在的一个现实状况。一方面美术院校扩大了招生规模,培养了一大批的美术人才,社会上的画家队伍规模不小,展览很多,画家的作品数量也非常庞大;但是,我们通过冷静地审视和分析发现,缺乏能够载入史册、真正反映时代风貌、让人过目不忘和叹为观止的作品。我认为这种状况的存在,可能出于以下原因的制约:

第一,市场经济的杠杆作用。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大家口袋里的钱也多了起来,收藏市场的兴起让画家的作品容易变成钱。但是,不少有着较高艺术素养的画家,在其作品受到市场追捧以后,创作的方向被市场左右,忙着完成画廊老板布置的任务,没有了更高的艺术追求,而更多考虑作品的市场销量,这样一来,他们所创作的作品不但没有往更高的艺术方向发展,甚至越来越俗不可耐。

第二,画家对社会的关注度不够。不少画家(包括美术专业大学生)满足于表达自己个人情感的小空间,反正衣食无忧,毕业创作也比较容易通过,洒脱地画几笔就可以交差,干嘛还那么辛苦地到乡下写生、到群众当中去体验生活?偶尔画一两幅大画,不是反映生活、有感而发,而是为了参加展览而创作,以博取成为某个会员身份的条件。如果一个画家的作品画来画去,还是古人所表现的暮鸦寒林,而不去表现新时代的进步给我们带来的感受,这样的作品当然会显得空洞无物,没有艺术感染力。

第三,创新意识和能力不足。一些画家在掌握基本的绘画技法之后,满足于“一招鲜吃遍天”的单一贯式,不愿意冒着失败的风险进行探索。有的画家愿意摆脱老面孔,寻找新语言,无奈基础不牢,思维狭窄,无从下手。

第四,文化底蕴不够深厚。画家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技法的提高上,而忽略了文化修养的养成。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画家,必须有着丰富和高尚的文化修养,比如良好的文学修养、高度的文化自信、强烈的关注社会的意识、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如果一个画家满足于炫技,不注意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就会走向语言直白、意境肤浅的境地。

作为一名“传道授业解惑”的美术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我认为要改变这种现状,是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要注重教师文化素质的培养。学校在引进专业教师的时候,要把文化素质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只有好的教师才能教出好的学生。

其次,提高文化课的教学质量。要安排更多的美术欣赏课和当代名家人文学术讲座。

再次,严格创作练习和毕业创作的评分标准。要鼓励那些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敢于创新的主题美术作品。(来源:书画史记)

画家简介

俊驰八桂  平治丹青——专访广西艺术学院副院长韦俊平

韦俊平,1990年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美术系,现任广西艺术学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广西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漓江画派促进会副会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画作品曾获广西区人民政府主办的“2020年广西艺术作品展览”优秀作品奖、“2021广西艺术作品展览”优秀作品奖。水彩画作品曾入选《第三届全国水彩.粉画展》、《第五届全国水彩.粉画展》、《第七届中国水彩画展》、《首届中国水彩人物画展》(优秀奖)、《首届全国小幅水彩画展》、《第十届全国水彩.粉画展》(优秀奖)、《第十二届全国美展》、《美丽南方.广西——中国美术作品展》等画展。

作品曾刊登于《中国水彩》、《水彩艺术》、《美术界》、美术报、光明日报、广西日报等报刊杂志及各类画册;曾举办过“乡村记美——韦俊平水彩画展”、“温山暖水——韦俊平笔下的乡愁”、“诗意乡土——韦俊平水彩艺术展”、“闽南行——韦俊平山水写生小品展”、“秋天的日记——韦俊平国画小品展”、“地苏河,故乡的河——韦俊平美术作品展”等个人画展,出版个人画册《乡村记美——韦俊平水彩画作品集》、《温山暖水——韦俊平笔下的乡愁》。

[ 责任编辑:马蓉蓉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