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 > 正文

潘鲁生:春节里的民艺

来源: 文化视界 2024-02-19 08:39:09
听新闻

潘鲁生:春节里的民艺《走进田野——潘鲁生艺术特展》,迎宾民间彩龙

春节是中国老百姓最隆重的节日,张灯结彩,阖家团聚,喜气盈门。在漫长的农耕时代,四季轮替,草木荣枯,秋收冬藏,春节就是自然节气与农事生产周而往复的节点。由于农业耕作倚靠天时,人们格外期待风调雨顺、人丁兴旺、五谷丰登,于是在这段承前启后的日子里避邪纳吉、祈福祝愿,形成了不少节俗仪式。还有一年里的辛勤劳碌、来年的祈愿祝福,总要以家庭团聚、新衣美食来宽慰和表达,美好的物质往往是最具体而生动的寄托。春节里的民艺事象格外丰富,窗花年笺、年画春联、灯笼灯彩、糖果糕饼以及新春歌舞、节俗仪式的热烈装饰,统统来自于生活。一张红纸、一把剪刀、几支画笔就造就了千变万化的吉祥图案、新春形象、奔放色彩和热闹美好的节日气息。

潘鲁生:春节里的民艺广东潮州元宵节民间舞蹈——划旱船 

社会在发展,从农耕生产到工业文明及至今天的信息时代,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产生了很大变化,机械化流水线式生产不再倚靠自然的节律,交通与信息的快速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体验,但春节仍然是我们最盛大的节日,是生活里最重要的仪式,是情感的纽带,是文化的空间。家人团聚,迎春纳福,其中包含我们与自然的联系、对亲人的感情以及对自我生命意义的理解。因此,在不断发展变迁的生活里,这种美好的情感如何寄托、节日的气氛怎样塑造、仪式的意义如何实现等,也成为我们不断回溯传统、认识民间艺术的一个重要原因。

潘鲁生:春节里的民艺陕西陕北大秧歌

记得20世纪80年代,我们集中调研抢救山东高密的扑灰年画,留下了许多难忘的记忆。在姜庄镇观摩民间艺人绘制扑灰年画,能强烈感受到挥洒自如、自由写意的状态。民间艺诀所谓“刷刷刷,一溜栽花;大刷狂涂,描子勾拉;细心粉脸,眉眼巧画;待要好看,咸菜磕花”,艺人往往单色刷抹,一气呵成,画起来速度飞快,潇洒豪放,技艺纯熟,将“抹画”的创造性体现得淋漓尽致。在绘画过程中,民间艺人还发明了“鸳鸯笔”来提高效率、增加装饰效果。将一支羊毫按需分开,一粗一细两个笔锋,画一笔可以得到一粗一细两种线条,用来装饰勾勒,既加快了速度,也增加了线条变化,凸显了年画技艺的创造性。还有农家桌上的萝卜咸菜,用来刻上花卉图案,蘸了颜色磕在人物服饰上就是漂亮的纹样,极富装饰效果,而且节省了工笔细绘的时间,有一种独特的美感。应该说,民间绘画是程式化技法与率真性的融合,扑灰的年画样式是固定的,基本造型是程式化的,形象也是可复制的,但往往画师不同、画风各异,于是形成了简约率真的艺术风格。

古往今来,年画姓“年”,其创作生产和年俗活动密不可分。百姓生活中,每年进了腊月,年画就是乡民们年节的抢手货。调研过程中我们尤其感受到,年画需求具有时节性,提高年画生产效率、满足年节旺盛的市场需求是个首要问题。扑灰年画大刷狂涂挥洒自如,既解决了特定时段需求量大、生产量大的问题,也充满了写意特色。老百姓买了年画用来祭灶、接财神,用来除旧布新装点家居,包括供家堂以感恩祖先慎终追远。年画的张贴承载了特定的民俗功能,场景不同,样式有别。张挂在老人房间里的“寿星仙鹤”,祈求长寿安康;新人房间里的“麒麟送子”“双鹿送子”、孩子房间里的“五子夺魁”“榴开献瑞”等,寄托的都是生活美满的愿望。民间画师生活在民众之中,了解人们的追求和向往,往往用热闹的画面、鲜艳的色彩、俊俏的人物、吉祥的寓意表达祈望,又带有现实生活的印记。年节是传统也是当下,是精神情感的寄托表达也是物质视觉的呈现,以最具体的方式连接着时间和人心。

潘鲁生:春节里的民艺麒麟送子 高92cm 宽45cm 清代 半印半画

20世纪90年代末,我们在山东乡村拍摄了一部春节纪录片《大过年》。那是城市发展、经济提升、小小乡村吹来改革新风的时期,老百姓说的“过大年”被我们改成了片名“大过年”,因为记录的就是那样一种欢天喜地的生活面貌和精气神。其中有锣鼓戏曲、有节庆场景、有村民的热烈交流,作为节日生活的记录十分珍贵。农村的年集最热闹,四里八乡的老百姓聚在一起,人山人海,吃的穿的用的应有尽有,吆喝声讨价声连绵不断,熟人见面高声问好。老百姓家里不仅要备食材、办年货,还得买红纸、写春联,自己写不好,就请村里懂笔墨的老先生写,就连大门外也得再贴一张“出门见喜”。一家人一起蒸一大锅馒头,热气腾腾,格外有滋味,充满了美好的寓意。有的人家开着拖拉机去走亲访友,有说有笑,好不热闹,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没有来往,亲戚还有啥意思”!孩子们过年的新衣裳大多是母亲一针一线缝制的,小娃娃的虎头鞋、虎头帽格外神气。还有春节里用上的新家电、年轻人身上时髦的新衣裳、回乡的亲人讲起的新见闻,也让年味儿更足。其实回顾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程,回想党带领人民奔好日子、过好日子的历程,不仅在于严谨的统计数据,还有这些鲜活的、充满了生活气息与热情创造力的人和事、景和物、记忆和诉说。民间艺术是这生活的缩影,是勤奋劳作、坚韧奋斗的生活里对美的追求,是生活沃土中生长开放的花朵,是我们民族心灵的歌。

潘鲁生:春节里的民艺上世纪90年代,山东菏泽家庭阖家团聚,欢度除夕夜

进入21世纪,全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普遍增强。学校的师生团队每年都会在春节视觉符号基础上做一些衍生品的开发。大江南北,在春节时都有糊“福”字灯、贴窗花门笺的习俗,用以装点渲染节日气氛,相关剪纸艺术的图案纹样、工艺特色等都得到了进一步发掘和整理。在研究整理的基础上,我们在大学里策划举办了以春节生肖剪纸等为基础的创意活动,开展新生活、新传媒、新语境中的春节生肖文化设计。过去贴在纸窗上的生肖窗花,如今成为创意装饰,应用在各类装置、景观、公共艺术中,还有一些作为图像信息,融入了印刷、电子媒介处理等新要素。随着新的创意、创造力的融入,春节的传统民艺样式呈现出新的视觉美感,折射出新的时代精神和生活气象。直到目前,这一系列关于春节文化艺术的新设计、新创意活动还在持续举办,生活在发展,新生代在成长,悠久的年俗将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潘鲁生:春节里的民艺 2019年2月,考察陕西榆林绥德春节年俗活动 

新时代,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上升为国策,文化自信更加坚定,春节里的民艺洋溢着新的时代气息。我们的民艺研究、创意设计有了更广的应用范围、更丰富多样的载体、更年轻的受众与创意人群。正如近年来国风国潮兴起,春节的文化元素、文化精神得到新的传承和阐释,“中国红”的色彩、吉祥的图案、浓墨重彩的汉字装饰等进一步融入时尚服饰、商品包装、信息界面等,形成鲜明的风格特色。这既是时代生活带来的改变,也是人们内心深处对文化传统的自信与渴望。当春节的红包贺礼、服装首饰、家居用品融入传统民艺的元素语言,红火的色彩、吉祥的纹饰、生肖的图案让文创用品形式越来越丰富生动,成为节日生活乃至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潘鲁生:春节里的民艺2019年2月,考察陕西榆林传统工艺

传统文化成为“优质IP”,不仅实现了年轻化,也进一步走向日常化、生活化,大众群体对传统文化审美的自觉在不断加强,温暖的乡愁记忆、历史岁月沉淀的印记、手工和自然材质的幸福感都成为服饰等价值的组成部分,体现了大众审美等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反映了更深层面的文化自信、文化认同与凝聚。这样的文化情感与认知还将发挥长远的作用,在节日仪式与生活日用、有形之物与无形之情、变迁发展与回溯守望中,守文化之心,创生活之美。

潘鲁生:春节里的民艺《走进田野》中的民艺元素时尚秀

时光如水,年节如新,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创造力在不断积淀和更新,凝聚成岁月的温度,充满了发展朝气。正如我们总能从传统的民艺里感受到熟悉和亲切,总是在春节时分渴望吉祥和美好,春节里的民艺,民艺里的春节,中华文化的根给予我们无尽的养分和广阔的未来。

(文/潘鲁生)

来源:《纵横》杂志

[ 责任编辑:周龙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