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 > 正文

数码摄影与传统银盐联姻,看“上海杨浦·最后的老弄堂——吴建斌摄影原作展”中的创新与探索

来源: 文化视界 2023-04-28 18:05:38
听新闻

即将到来的AI时代,纪实摄影如何面对?

数码摄影作品可以用传统胶片永久留存吗?

摄影家什么形式的作品可以称为“原作”?

手工银盐作品在影像收藏市场为何颇受青睐?

摄影人如何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与收藏价值?

……

数码摄影与传统银盐联姻,看“上海杨浦·最后的老弄堂——吴建斌摄影原作展”中的创新与探索

4月23日,由山东省新闻摄影学会、东方国际摄影艺术促进会主办,山东鑫鼎影像艺术中心承办的数码摄影传统底片输出与黑白银盐工艺研讨会暨“上海杨浦·最后的老弄堂——吴建斌摄影原作展”在济南开幕。

本次展览的最大亮点在于展出的30幅照片采用当下最前沿的技术,将数码影像转成传统底片,再用银盐手工制作成摄影“原作”,以收藏展的形式予以呈现。这是一项摄影工艺复古式的创新与探索,也是数码摄影与传统银盐的“联姻”与融合。

数码摄影与传统银盐联姻,看“上海杨浦·最后的老弄堂——吴建斌摄影原作展”中的创新与探索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李舸,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摄影家协会主席雍和,世界华人摄影作品收藏家、世界四大图片社之一SIPA(希帕)总裁靳宏伟,东方国际摄影艺术促进会主席曾毅、山东省摄影家协会主席谷永威,本次原作展策展人、山东省新闻摄影学会荣誉会长钱捍、山东省新闻摄影学会常务副会长马千里,山东省新闻摄影学会副会长、山东画报社社长苏轲,山东省新闻摄影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军,本次原作展策展人、图联社社长杨明,本次原作展作者、摄影家、小说家吴建斌等嘉宾出席了研讨会及原作展开幕式。

与会嘉宾们围绕着纪实摄影创作、手工银盐技艺、影像原作收藏、AI时代下的摄影等多个话题展开了探讨交流。

数码摄影与传统银盐联姻,看“上海杨浦·最后的老弄堂——吴建斌摄影原作展”中的创新与探索

坚守纪实情怀,影像记录中国城市化建设

原作展作者吴建斌,既是一位优秀企业家,也是著名摄影家、小说家。在从影的30年里,他相继拍摄出版过《香港记事》《千年牧道》等多部著作。2017年5月,吴建斌因工作结缘上海,开始了长达5年多用影像记录杨浦区最后的老弄堂项目,记录了老弄堂方方面面的生活原貌。这些弄堂有着100多年历史,如今这些老弄堂有的已人去楼空;有的已夷为平地,等待新规划;有的已开始兴建为新的建筑物。吴建斌称,他的拍摄初衷旨在记录上海老弄堂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发展变迁,以影像关注中国城镇化建设。

数码摄影与传统银盐联姻,看“上海杨浦·最后的老弄堂——吴建斌摄影原作展”中的创新与探索

数码摄影“回归”传统银盐,45天手工制作180幅作品

随着科技的发展,数码摄影与艺术微喷是当前摄影界主流的创作和输出形式。而传统胶片、手工冲印以其工艺繁杂、耗时长等特性,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小众摄影人的坚守和爱好。

数码摄影与传统银盐联姻,看“上海杨浦·最后的老弄堂——吴建斌摄影原作展”中的创新与探索

作为一名90后年轻暗房师、山东鑫鼎影像艺术中心主任谭淞丞却痴迷于数码摄影与传统摄影工艺的融合创新,对黑白银盐制作工艺探索了五年。他借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电影制作数字中间拷贝底的方式,尝试将数字影像制作成菲林底片,再进行传统暗房冲印。实践中,前期数码摄影转菲林底片的技术难度最大。本次展览他利用了45天时间,才完成180幅作品的全部制作。谭淞丞认为,这种工艺一方面使纪实数码影像作品回归了银盐冲印的质感、细节;二是达到了国际市场上收藏级的制作标准,便于纪实影像的百年保存。

数码摄影与传统银盐联姻,看“上海杨浦·最后的老弄堂——吴建斌摄影原作展”中的创新与探索

AI智能时代,永远不负踏实记录的摄影家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李舸在讲话中称,吴建斌是站在图像叙事角度去观察、拍摄上海弄堂的,每张照片都有独特意味和人生故事,这种行为本身就值得肯定。谭淞丞的这种制作创新也很冒险,纸张、技术、设备的因素都要考虑,将彩色数码费劲转为传统底片并且银盐输出,这本身就是摄影的魅力,是对文化的尊重和传统工艺的传承,也为市场多样化提供了一种选择,有独到的市场价值和需求。

随着AI智能的发展,李舸认为纪实摄影家的幸福时刻到了。那些没有想法,没有思考,人云亦云的摄影人可能会紧张,像吴建斌这样执着于真实记录的摄影家反而不紧张。因为AI也需要从真实的场景中取得,时代永远不负踏实记录的摄影家。

数码摄影与传统银盐联姻,看“上海杨浦·最后的老弄堂——吴建斌摄影原作展”中的创新与探索

国际公认的“原作”说法,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世界华人摄影作品收藏家、世界四大图片社之一SIPA(希帕)总裁靳宏伟,结合自身工作经历,提出了他对纪实摄影的理解——思索、询问、反思,这个过程决定了是否为好照片的基本要素。对于上海弄堂的拍摄,通常户外等场景很容易,但走进家庭非常难。作者吴建斌为了拍摄老弄堂,专门买了弄堂的房子,其观察事物的独特视角以及镜头后的想法很多,实为一举三得。靳宏伟介绍说,关于什么是原作一直争论到今天。原作的定义,是约定俗成的。一般来说,目前国际公认的原作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摄影家拍摄完五年内洗印的照片,这是通俗的说法;另一种严谨的说法是摄影家拍摄完第一次洗印的照片叫原作。如安塞尔·亚当斯拍摄的赫尔南德斯的《月升》,1941年拍摄完成后第一次洗印了3幅;戴安·阿勃斯拍摄的双胞胎姐妹,阿勃斯本人第一次洗印的只有2张。摄影师授权他人洗印的照片也算原作,比如罗伯特梅泼索。薇薇安·迈尔若干年后发现的胶卷没有冲印过,那么第一次冲印的照片也算是原作。

如安塞尔·亚当斯拍摄的赫尔南德斯的《月升》,1941年拍摄完成后第一次洗印了3幅;戴安·阿勃斯拍摄的双胞胎姐妹,阿勃斯本人第一次洗印的只有2张。摄影师授权他人洗印的照片也算原作,比如罗伯特梅泼索。薇薇安·迈尔若干年后发现的胶卷没有冲印过,那么第一次冲印的照片也算是原作。

数码摄影与传统银盐联姻,看“上海杨浦·最后的老弄堂——吴建斌摄影原作展”中的创新与探索

摄影创作与技术创新相得益彰,共生共存

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摄影家协会主席雍和说,摄影人用照片说话,对于吴建斌的摄影创作一直在关注。吴建斌既是企业家,也是摄影家、作家,能将兴趣、爱好和工作结合得如此紧密的人并不多。

这个展览很严谨,标题冠名“杨浦区”弄堂非常正确。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杨浦区”弄堂是工人阶级大本营,随着城镇化进程,渐渐不适应现在的发展。弄堂很多人都去拍摄,但大多走马观花。吴健斌却在有限时间内将人物环境交代得非常清楚是一件很难得的事情。

本次展览相得益彰的是,谭淞丞把作者作品通过传统工艺展现出来,犹如“治大国如烹小鲜”,展现了最佳的原味,尊重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并且体现了应有的细节。技术人员与摄影人应该共生共存。

数码摄影与传统银盐联姻,看“上海杨浦·最后的老弄堂——吴建斌摄影原作展”中的创新与探索

十年磨一剑的“原作展”,穿越空间、时间、技术

研讨会上,本次原作展策展人、山东省新闻摄影学会荣誉会长钱捍倾情讲述了展览的策展理念与感受。

他介绍说,吴建斌在上海用传统相机在记录即将逝去的老弄堂,无独有偶,身居济南的暗房师谭淞丞在探索摄影“老工艺”,釆用数码摄影传统底片输出与黑白银盐工艺制作原片。吴建斌拍摄了5年,谭淞丞探索了5年,上海·黄浦江与济南·泉水之融合,于是有了这次十年磨一剑的“原作展”。本次展览,如何从作者上万张中选出30张图片,串成一条有脉络、有节奏的主线,难度可想而知。 (王 鑫  摄)

数码摄影与传统银盐联姻,看“上海杨浦·最后的老弄堂——吴建斌摄影原作展”中的创新与探索

本次原作展策展人、图联社社长杨明表示,本次展览有三个亮点:一是空间穿越,上海拍摄,济南展览。摄影随着空间变化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外地看上海,别有一番韵味;二是时间穿越,上海延续百年的生活方式,在本次展览中均有所体现;三是技术穿越,即数码摄影转成菲林底片,再通过传统暗房显影定影,最终以银盐纸基呈现。

数码摄影与传统银盐联姻,看“上海杨浦·最后的老弄堂——吴建斌摄影原作展”中的创新与探索

数码时代回归银盐情怀,提升影像的文献、收藏价值

东方国际摄影艺术促进会主席曾毅在研讨会上说,“吴建斌在上海利用五年业余时间,如同美国以街拍著称的薇薇安·迈尔一样穿梭杨浦老弄堂,创作保留了老弄堂珍贵的文化遗产,值得称赞。”他认为,本次展览采用的银盐制作,是数码时代回归银盐的情怀,提升了摄影作品的收藏价值,这种方式在全国乃至世界领先,作为年轻人这种勇于探索的实践值得赞扬。

数码摄影与传统银盐联姻,看“上海杨浦·最后的老弄堂——吴建斌摄影原作展”中的创新与探索

山东省摄影家协会主席谷永威认为,吴建斌的作品透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反映了弄堂人的温馨生活,是具有文献价值的城市里的乡愁,这既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也展现了作者的情怀。同时,这些影像在选题题材、拍摄内容上非常适合胶片展示,其作品也为传统银盐探索提供了很好的内容载体。

数码摄影与传统银盐联姻,看“上海杨浦·最后的老弄堂——吴建斌摄影原作展”中的创新与探索

山东省新闻摄影学会常务副会长马千里评价说,作者吴建斌用手中的镜头寻找和记录了弄堂的人文风情和文化韵味,作品用纪实摄影语言讲述老弄堂故事,有思想、有情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用影像反映了时代、记录了历史。

数码摄影与传统银盐联姻,看“上海杨浦·最后的老弄堂——吴建斌摄影原作展”中的创新与探索

山东省新闻摄影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军在研讨会发言时表示,在飞速迭代发展的当代,探索坚守传统摄影工艺来把上海老弄堂影像存档百年,就是让大家站在历史角度精心调整去审视这些传统照片所承载的社会纪实摄影的精神、时代气息和人文价值。也许会有更多的解读,会得到多种的惊喜,都存在一种无比可贵的摄影艺术价值,不可估量。(来源:山东新闻摄影 文/梁丽娟 常晔 摄影/钱捍)


[ 责任编辑: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