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 > 正文

摄影艺术的“逆行者”——凝眸AI时代纪实摄影家的背影

来源: 文化视界 2023-04-25 13:52:54
听新闻

4月23日下午,在潇潇春雨中,济南有一场“逆潮流”文化活动悄悄举办。举办地在历下区一栋写字楼内,不太好找,文化新闻题目也有点儿拗口,但也不好省略:“数码摄影传统底片输出与黑白银盐工艺研讨会暨吴建斌上海‘老弄堂’摄影原作展在济南开幕”。说白了就是,让“老”留住,让“新”变“老”,让“老”变“新”,回到摄影的本体,让数码相机的影像“生”出黑白底片,用银盐手工制作成摄影“原作”,再用无酸卡纸进行装裱并作者亲笔编号签名,呈现在展厅。望着一张张有层次有质感,思考多于记录,甚至有点神秘的收藏级摄影作品,恍若回到了三十年前的摄影展。这在AI潮流滚滚涌动的时代,显得不合时宜,但也弥足珍贵。

摄影艺术的“逆行者”——凝眸AI时代纪实摄影家的背影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李舸在开幕式上谈到AI时代纪实摄影还有没有作为时说,没有想法,没有思考,人云亦云的摄影人可能会紧张,像吴建斌这样执着于真实记录的摄影家反而不紧张。时代永远不会辜负脚踏实地的记录人,当然,他们也会发挥和利用AI的优势,更好地去拍摄。我比较赞同李舸先生的观点。

AI技术可以让摄影师在照片自动生成、照片修复、照片增强等多方面运用自如,可以让非专业摄影师轻松地制作出美观的照片。但毋庸置疑,AI技术可能会让摄影师更注重照片的技术效果,而忽略了照片的真实性和照片所承载的精神内涵和情感价值,从而导致照片的质量和精神品格的下降。

从2017年5月开始,摄影家、小说家吴建斌开始有目的的用相机原汁原味地记录上海杨浦区老弄堂的生活、建筑及人情世故。为了走进老弄堂的深处,吴建斌专门在老弄堂旁边买了房子,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做蹲点式拍摄。他对老弄堂里的一草一木、一物一石都饶有兴趣。当然,最吸引他的是弄堂里的人及其生活方式,透过镜头,在这里寻找着富有厚度和宽度生命意义的元素。他的拍摄带着自己的主观判断,是瞬间情绪的爆发,当然更多的是惋惜,用镜头为老弄堂讲接地气的故事,唤醒老弄堂的灵性。我发现了照片背后淡淡的忧伤。

摄影艺术的“逆行者”——凝眸AI时代纪实摄影家的背影

吴建斌在上海用传统相机记录即将逝去的老弄堂,无独有偶,身居济南的鑫鼎影像艺术中心暗房师谭淞丞在探索摄影“老工艺”,他釆用数码摄影传统底片输出与黑白银盐工艺制作原片。吴建斌拍摄了5年,谭淞丞探索了5年,两个年龄相差悬殊的人,来了个“无缝对接”,于是有了这次“十年”磨一剑的原作展。这可以说是一项新时代摄影工艺复古式的创新,探索、坚守传统摄影工艺来把上海老弄堂影像存档百年,是小众化行为,目的就是让大家站在历史角度,精心审视这些传统照片所承载的社会纪实摄影的精神、时代气息和人文价值,也许还会有更多的解读,会得到多种的惊喜。

吴建斌和谭淞丞是摄影艺术的“逆行者”,自觉地接受约束和规矩,当然要克服困难和阻力,还有不为人知的委屈和误解。参加这次活动,我想到了歌德说的话:“生于约束,死于自由”。摄影师、暗房师、策展人讲究而不将就,追求细致、精致、极致,很值得整天沉溺在浅表化、碎片化阅读的手机控们学习。他们在做真事,“做真事的人受欢迎”(策展人杨明语)。我们走得太快了,慢下来,等一等,沉淀沉淀,再走。吴建斌和谭淞丞的探索,是一种回归,还有待时间检验。因为在任何时代,一流摄影家所创作的作品都是少数。在AI时代能看到他们的身影,我感到很欣慰。

有意思的是,著名摄影家钱捍也客串了一把策展人(就跟演员成了导演一样)角色,他和策展人杨明从吴建斌拍摄的几万张照片中精心挑选出30幅作品。作为策展人他们的认真态度,显示出对摄影艺术的尊重。

我敬重专业人对自己专业的虔诚和专注态度。我想再引用一次同事说过的话:每个人最吸引人的时刻,都是在自己的专业里发光的时刻。所有人,概莫能外。(来源:大众日报 逄春阶)

[ 责任编辑:杨杰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