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 > 正文

没有厚积,难有妙得——著名书法家戴月谈书法与学养

来源: 文化视界 2021-01-03 14:54:22
  戴月,1948年出生于济南。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山东省书协第四届理事兼刻字委委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特聘客座教授、山东省书画学会学术委员、山东省人大书画院院委、济南市政协第十一届委员,是学者型书法家。

  书法是书写汉字的艺术,是以其书体的笔法、结构和章法,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书法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是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特质和中国人的思维、审美观念乃至民族精神的载体。汉字的文化基因,随着篆、隶、楷、行、草诸体的演进与发展,呈现出不同时代的文化担当,负载着汉字与书法的文化传承功能。汉字的文化魅力、独特的构型艺术,立于世界之巅,尤其笔画的组合有着很大可塑性,极强的造型和表现能力,而成就了传统的书法艺术。

  对书法概念的理解,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独特的认知,其实书法的真正含义就是“写字的艺术”。启功先生讲了写书法的三个方面:一、写书法一定能让人认识;二、写出来的书法一定要有美感;三、不管写什么体,都要遵守法度和规则。那种把文字写错、写怪、恶搞的都不能视为书法。而且书法必须以“文房四宝”为工具,表现出其工具的性能,也是书法成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更重要的一点,书法必须源于传统,继承传统,跟着时代的脚步,在传统基础上创新发展。

没有厚积,难有妙得——著名书法家戴月谈书法与学养

  ▲书法作品

  学书法,个人天分、勤奋都很重要,但首先要学之“得法”,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初学者来说,从选帖、临帖开始,包括坐姿、执笔、用墨等都要“得法”。如果学习方法不对,越是勤奋,生就的毛病越是根深蒂固,天分全无,事倍功半,走起了弯路。尤其要耐住寂寞,静下心来学。“速食”“快餐”之风都是不可取的。

  书法是一种特殊文化形态,它写出的是汉字、诗文,而表现出来的却是人的艺术趣味、修养、情感和思想境界。要达到这一标准,靠的是作者的渊博知识、高深的修养和娴熟的技法的集中体现。有史以来,评价一个书者的艺术水平高低,其学养是第一位的。书法是一门斯文、高洁、风雅、郑重的艺术,王学仲先生论画时讲:“没有更多、更充实的艺术修养,徒见其技巧的精熟,但不耐人反复寻味。”书画艺术是相通的,书法是以文化为核心,广涉史学、文学、文字学、美学、哲学等知识。回溯历史上的书法大家,无不首先是学问家。魏晋时的钟繇,世称“楷书之祖”。他文武全才,不仅精通史学、易学、书法,而且,武精兵法、剑法。其书法擅楷书,又精篆、隶、行、草多种书体,与王羲之并称“钟王”。王羲之世称“书圣”,他出身名门世家,父亲、伯父等长辈都是大学问家。他官至右军、会稽内史,也是“教弟子、赋诗文、作书画”的全才。《兰亭序》是他在绍兴兰渚山下会稽山阴的兰亭修禊事(消灾求福活动)聚集许多有声望、才气之人,每人作诗一首,辑为《兰亭集》,由王羲之为之写序,说明了他的文采地位。后世称《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无论是其章法、结构、笔法、堪称完美,是他五十岁时的得意之作,表现出王羲之书法的最高境界。秦代李斯,政治家兼书法家,辅佐秦始皇统一了天下,参与主持了“书同文”等重大事件。他作《仓颉篇》,又创作了小篆标准字;唐代颜真卿、柳公权……,历朝历代,书法大家无不都是学富五车的贤才。清人杨守静说:“学富,胸罗万有,书卷气自然溢于行间。”所谓书卷气、古朴之气、高古之气,实际上都是由作者本身那渊博的知识修养所生成的。

没有厚积,难有妙得——著名书法家戴月谈书法与学养

  ▲书法作品

  我的老师蒋维崧先生,是山东大学知名的古文字学家、书法家、篆刻家。我认为蒋先生首先是个学问家、学者、教授,而后才是书法家。他曾是《汉语大词典》的副主编。有一次我请教先生,如何才能提高书写水平,先生回答说:“写书法不是件容易的事,没有学养的支撑,提高是很困难的。”这些年,我按照老师教诲,努力践行到今天,有很深的体会。边学习、边实践,庆幸的是少走了弯路,得到了收获。学养的积累让我收获颇丰,我先后出版了诸多书法专著和书法篆刻作品集。为弘扬古文字书法艺术,从二OO四年起,十年磨一剑,于二O一七年七月,由我编著,由著名古文字学家、山东大学教授姜宝昌先生校订,由省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立项的山东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专项研究课题成果——《金文书法用字大字典》正式出版发行。全书四十五万字,共收检字字头一万零九十一字,向社会奉献了一部书法工具书,对古文字书法艺术的发展和广大古文字书法爱好者的创作将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十几年的资料收集、研究、整理,既学了知识,又长了见识,是个收获丰富的过程,“没有厚积,难有妙得;没有长年,难得瞬间。”创作之时,才能体悟得深刻。

  宋人苏东坡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今人高二适说:“同是学书之人,最终往往大不相同,有人写成了书家,有人写成了书匠。”关键是各自具备的学养差距造成的。我国约在晋代,以字取仕已形成气候,加上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写文章和写字(书法)就更举足轻重了。历史上不乏有些有成绩的书家,最终遭到被历史淹没的命运,根本原因就是有些人缺乏文化“厚度”。

没有厚积,难有妙得——著名书法家戴月谈书法与学养

  ▲书法作品

  书法是古老的传统艺术,与文学、历史、哲学、美学等知识也是密切相关的。王学仲讲画说:“对艺术的内在灵魂没有了解,对丰富的文化遗产没有了解,对姐妹艺术没有借鉴,是匠气的重要原因。”中国书法的精神是中国书法的文化灵魂。应当说学养是书法的根本,书法中含有多种文化元素,与文学、历史、哲学、美学,以及多种艺术门类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书法不仅容括着儒家的中庸之道,而且佛家的“禅意”、道家的“崇尚自然”也融汇其中。没有学养慧眼是很难看到书法的格调、气韵、神采的审美内涵。直到今天,学养仍然是衡量一个文人、书家的标准。有人说书法家不能不会写字,书法家也不能只会写字,是有一定道理的。

  古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获取知识的不二法门。多读多看,广猎情趣。今天交通如此方便,虽然书法不象绘画一样外出写生,但游览名山大川、观摩书法名迹,看看陕西碑林、山东云峰山刻石、河北的三公山“龙藏寺”、北京房山的刻经和多地的石窟造像、名碑名匾,多接触社会生活,对开阔眼界、扩大视野、充实学养,都是大有裨益的。

  书法作为艺术,过于重视书写形式上的创新,对书法文化本身缺乏深刻体悟,还是会缺乏书卷气的。我们欣赏书法作品,同时要欣赏所书的词章,知道所书写的内容。作品中出现错字、别字、讹字、错句或词章作者名字的张冠李戴,都属作品的硬伤,会影响作品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以至影响到作者的“文人”形象。技法再妙,看不懂写的是什么,一个连文字关也过不去的作品,会好在哪里呢?时下,中国书协正在批评丑书之作,当是正道之举。汉字是书法的载体,如果错讹频出,如何“以文载道”?书法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有着传播、推广中华文化的功能。明代书法家陆俨少说:“即此便是,写字时须用敬也。”创作书法作品当持严肃负责的态度,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尤其是书写诗词、联语、警句,字不多,可每个字都含括着作者的独具匠心,都是咬文嚼字得来的。写错了字也是对作者词章的损伤。都知道唐代诗人贾岛的故事,他在赶往京城赴任的路上,骑驴赋诗,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想把后句的“推”字改为“敲”字,边走边用手势比划各作推、敲之势,反反复复拿不准主意,后来还是在路上巧遇韩愈帮忙用了“敲”字。这说明文人用字之严谨,一个字都关系到词句意境的表达。我见到一幅作品,写唐代诗人李白的《送友人》诗,末句的“萧萧班马鸣”的萧萧写成了潇潇。这里“萧萧”之意是指马的嘶叫声,而“潇潇”却是风雨交加之貌,完全改变了原句的意境。读懂《说文》,知晓“六书”,对书者把握文字会有很大帮助。

没有厚积,难有妙得——著名书法家戴月谈书法与学养

  ▲书法作品

  现今使用的标准字,是包括简化字在内的。简化字又多为抽象文字符号,无法“说文解字”。书法传统用繁体字,“简”变“繁”,如不掌握一定的文字知识就很容易出现错误。如:“干预”,“干”不能变繁体字“幹”;慈禧太后,“后”不能繁作“後”;繫头巾,繫不可写作“系”;志願,“願”,不可写作“愿”;建築物,“築”不可写作“筑”……。明白了《六书》,读懂了《说文》,在把握用字方面就比较容易了。

  繁简字混用,也是一种“学养不佳”的表现,因为简体字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使用的,是为方便书写、实用快捷而进行文字改革的产物。经过四十多年,简体字颇受国人的认可和喜爱。可以说,简化字的流通是功不可没的。但是,从书法艺术角度讲,书法源于传统,真、草、隶、篆、行传统书体中,虽然有部分简体字是从繁体字的草体结构和繁体的偏旁部首借来的,但多数简体字书体较抽象,属新创字,是无源可考的。例如:赵、华、权、办、备、昼、历、发……。即使有的简体字书体本身也是繁体字,例如:医、适、丑、术、广、系……,但它们已借为别的繁体字的简体字,字义已改变。例如:医yì,本义是古代盛弓箭的盒子,借来作了“醫”的简体字,成了医病字;适kuò,本义是“疾”,疾,灾祸,借为“適”的简体字,成了前往、至义字;广yǎn,本义为依山崖建的房屋,借为“廣”的简体字,成了广大字;丑chǒu,本义为古“爪”字,也是地支的第二位,属牛,借来作“醜”的简化字,成了丑陋字;胜xīng,同“腥”,本义为动物腐臭后的腥臭味,借来作“勝”的简化字,变成了胜利、胜任字;帘lián,本义为旧时酒店的布幌子,借来作“簾”的简化字,成了布帘、门帘字……。作为书法人,这些文字常识,掌握繁简字的对应关系,是必须要了然于胸的。

  再一方面,我们在所书写的诗文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通假字,在古时因造字较少,一个字往往要承担多项字义,有时古人会借同音或近音字代替要用的新字,就产生了“假借”二字,也称通假。这是自古以来的传统用字方法,象唐代诗人杜甫《望岳》诗中:“荡胸生曾云”一句,“曾”在这里当读céng,同“層”;《史记》中荆轲刺秦王一句“图穷匕见”,见xiàn,同“现”;《诗经》的“宴尔新昏”一句,昏当读“婚hūn”……。书法作品应照原文书之,尤其是篆书创作,更要原汁原味,因为假借字篆成今文字,只能靠造、拼。结果,拼出、造出的字,古时没有,今人又不识,缺乏学术性。

  从以上可以看出,书法的文化内涵也是书法的灵魂,不是单纯的技艺表现。除以上所涉,写好书法也包括一些美学、哲学等相关知识。还要借助一些姊妹艺术,如音乐、舞蹈、美术、篆刻等艺术产生灵感。虽然艺术形式不同,但艺术是相通的,互存共性,可以互为补益。艺术源于生活,书法也不例外,包括对自然界的借鉴。如古人书论中的:“千里阵云”“高峰坠石”“万木枯藤”“龙跳天门”“悬针垂露”,以及“屋漏银”“锥划沙”“折钗股”云云,都是书法先贤们观察生活、领悟大自然中的自然现象而引发的灵感感悟。

没有厚积,难有妙得——著名书法家戴月谈书法与学养

  ▲书法作品

  书法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从商周的甲骨文、金文,春秋战国的石鼓文、货币文、古文、鸟虫书、蝌蚪文,以至秦代的小篆、汉代的隶书,而后的魏碑、唐楷、行书、草书……,中国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都是中国文化的结晶。要想写好书法,王羲之早有书论:“夫书者,玄妙之技也。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也就是说,书法不是一般的技能,除了用笔的功夫外,还要有相当的学识,博学才可兼通。

没有厚积,难有妙得——著名书法家戴月谈书法与学养

  戴月,1948年出生于济南。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山东省书协第四届理事兼刻字委委员、济南市书协顾问、山东画院高级画师、中国国学研究会研究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特聘客座教授、山东省书画学会学术委员、山东省人大书画院院委、济南市政协第十一届委员,是学者型书法家。

[ 责任编辑: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