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 > 正文

封思孝丨在精神向度上探索民族审美特性

来源: 文化视界 2024-02-23 10:28:06
听新闻

进入新的世纪以来,中国绘画艺术在多重目标与追求的导向中,不断走向多元化。在利益的纠结中,艺术审美的世俗化已成为当下画坛的一道风景。趋利现象像着魔似地生长,而守望精神正在成为一种稀有的存在。特别是一些市场状况不佳的小画种,不断被边缘化,能坚守清淡之苦而又苦行探道者越发稀少。而封思孝的水彩艺术探索,可谓是当下中国画坛的一种独立而又具示范意义的学术存在。

封思孝是山东人,有一种朴实与倔强的气质。在从艺的过程中,他深深地迷恋上了水彩画创作。在封思孝的艺术创作理念中,一直贯穿着创造这条主线,它是艺术的本质与进化的动力。要创造就要知道什么是最好的、最好的好在哪里,就为这一个朴实得不能再朴实的“理”,封思孝放弃了各种诱人的机会,包括人们梦寐以求的进入京城大的艺术机构,只身开始了旅外游学的生涯。这一“游”就是20多年。当他充满信心面对世界水彩画坛,并不断给人以惊喜之时,国内画坛的表现使得这位守望者体味到了更多地错落:没有让人羡慕的码头,没有显赫的声名,以及游走20多年而失落的市场与人脉等等。好在这一切并没有成为封思孝的一个包袱,而恰是他面对民族博大的文化与高企的精神的又一次轻装上阵,再一次践行了一个守望者不断创造的理念,显现了勃然的艺术生命力。面对封思孝的水彩新作,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艺术的行者对当代、对民族、对审美、对精神的一种深刻的体悟与极富个性化的张扬。

一、在历史的节点上,封思孝以一种文化担当精神,探索水彩艺术的当代性,是一种重要的承上启下的艺术存在

封思孝丨在精神向度上探索民族审美特性封思孝《冬暖》50cmX70cm 2019

水彩画是用水调和透明颜料而创作的一种绘画方法,与其他画法比较起来,水彩画更注重技法,讲求颜色的纯净、透明、清晰、自然的艺术特质。作为一种艺术创作活动,水彩画有其独特的艺术情感语言。水彩画中水的渗化、流动,以及随机变化的笔触,让人感觉到光波的律动,这种意境有着其他画种难以比拟的审美效果。进入21世纪,特别是水彩画引入中国100多年后的今天,在文艺思潮的不断催生下,水彩画的当代性探索问题已无可回避。从封思孝的探索历程来说,水彩画当代性的探索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绘画所呈现出的信息量的探索,除了在语言及技法层面的探索以外,更多地是对历史感及文化内涵的挖掘。新的艺术观念已经深刻地推动了中国水彩画艺术思维的发展和水彩画艺术的创作。“当代”在这里已不是一个单纯的时间概念,而是指与实践有关的水彩画艺术观念及相应的艺术形态,是艺术家主动或被动地进行自我重新审视的一种状态。中国水彩画发展到今天,原有的重视技术,忽视意识,艺术思维、艺术定位和艺术表现语言的滞后等问题已在不断地改变,事实上,封思孝在探索与突破的问题,恰是中国水彩艺术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二是言说空间的开拓,这更多的是在视觉审美的向度以外,将环境及历史文化的体验等要素放入绘画表现的视野,使绘画在有限的空间内整合不同向度的审美经验及人生体验,从而构建无限的空间感悟。当下,仍有不少水彩画家依旧沉浸在对某些基本的技术问题的摸索与训练,满足于写生、小风景的不断摹写,造型基本功较弱,严重制约了富有个性的独立创造与艺术语言的形成。再加上创作风格趋同,意识固化、僵化、狭隘化的存在,长期缺乏体系化、系统化的理论支撑,导致中国水彩画无论从创作还是认识上,长期存在着肤浅化、表面化的问题。这也正是封思孝当下探索的意义之所在。三是更多地关注人与绘画、环境与人、绘画与环境的关系,使作品成为一个完整的审美系统,而不仅仅是就作品评价作品,使“作者——作品——观者——环境”成为一个互动语境下的再创造。

封思孝丨在精神向度上探索民族审美特性封思孝《光与色》50cmX70cm 2016

封思孝丨在精神向度上探索民族审美特性封思孝《海口修船厂》50cmX70cm 2014

目前,中国正处于一个物质、文化快速发展的社会阶段,中国水彩艺术正经历一个观念与创造力被不断激发的时代。艺术观念与创造力、现实与理想、主流艺术观与独立观念、公共空间与个人、新的艺术实践与水彩艺术理论构建等,多元、综合、生态已成为中国水彩艺术秩序重整与自我再发现的重要环境。这既是中国水彩画艺术转型的重要方面,更是中国水彩画艺术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回顾历史,在18世纪至19世纪,英国就已成为现代水彩画的发源地,但中国水彩画的传入却是近百年的事。中国水彩画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1864年至1911年,中国水彩画才进入萌芽期,从外国传教士在上海“土山湾画馆”到李叔同在明信片上的风景画,都是中国水彩画极为可贵的开始。1911年至1949年,中国水彩画进入成长期,涌现出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水彩画家,包括张眉孙、李剑晨、关广志、杭穉英、张充仁、潘思同、王肇民、阳太阳等,作品已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这一时期是中国水彩画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潮。1949年至1965年,中国水彩画进入了发展期,除了上述画家外,战争中成长起来的画家和陆续从海外归来的画家为中国水彩画注入了新的活力,如古元、沈柔坚、邵宇、萧淑芳、吴冠中等,带动了中国水彩画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高潮的来临。1978年至今是中国水彩画的繁荣期,也是中国水彩画发展历史上的高潮,新作不断涌现,创作空前活跃,中国水彩画已不断摆脱“小品”和“轻音乐”的局限,增强并丰富了水彩的表现力、表现形式和手法,扩展了功能,初步形成民族化特色、时代的精神与个性化风格的格局。封思孝的水彩艺术探索表明,他无疑是这一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的承上启下者。

二、从语言及工具入手,几十年如一日,不断拓展中国水彩艺术表现的民族审美特性

封思孝关于审美的民族化取向是从技术层面入手的,有两个非常重要的事件需要我们系统分析:

一是木笔画法。在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中,封思孝借鉴中国水墨画、油画,结合西方传统水彩画技法与工具,研究创造了“木笔水彩画”,并著有《木笔水彩画技法》一书。木笔水彩画在表现形式上与毛笔水彩画有着明显的区别,它不仅保持了水彩画清新透明、圆润流畅、轻松简洁、水分淋漓的特点,而且具有独特的风格。由于用木笔代替毛笔,木笔的笔锋比水彩笔硬,含水少,笔触成块面状,画面由大小不同的各种块面构成,作画时通过灵活的运笔以表现复杂的对象,从而形成了色彩薄而不浮、平整和清晰的特点。《青岛街景》是封思孝20世纪80年代创作的,是木笔画法的一件重要作品。《青岛街景》中的建筑物,笔触根据建筑的结构来安排,刚劲有力,刚柔并济,在朦胧中见笔触,体现出画面的挺立感。这些效果是传统水彩画笔所难以达到和产生的。

封思孝丨在精神向度上探索民族审美特性封思孝《福兹机场》50cmX70cm 2018

二是流动画法。几十年来,封思孝在孜孜不倦地探索水彩画创作的同时,也几十年如一日地在研究创作中国画。他所创造的“流动画法”所展现出的水分淋漓、水色交融、轻松透明,可看到封思孝把西方的绘画艺术和中国画融会贯通的独具匠心。1984年12月,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水彩画》专辑,刊登了邵宇等21名画家的精品,封面用封思孝的《晨》作品,该画可看作是其流动画法的一件代表作,在画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在表现北方冬日的树干和夏日茂盛的森林时,更显得“流动画法”的自然生动。传统水彩画表现冬日的树干,很难像中国画那样生动有意境,而“流动画法”则能使树的形状变化多姿而丰富,枯树、老干也会散发出生命意识,充满了大自然的天籁之音。传统水彩画表现夏日的树林,大多采用大小不一的笔触,分几步实施,或采用干、湿相结合的画法来表现不同的色彩和明暗,以上做法往往会因笔触的大小和水分的多少,影响到树叶的整体效果,画出来的树叶大多死而呆板。封思孝的“流动画法”通过水分的自然流动和特殊的处理,使树叶在水色交融中丰富、真实而生动,一棵棵活灵活现的树展现在画面上。另外,关于水彩画的“留空白”也是历代画家在不断研究与探索的重要画技,它关系到整个画面的大效果。封思孝的“流动画法”恰到好处地将各种“留空白”充分地表现出来,使画面既表现了水彩画的明快、静逸之境,又有中国画的雄浑之气。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体现与感悟,开启了封思孝在大文化背景下的审美理想的构建及审美取向的形成,而这一切均来自于对母体文化传统及对西欧绘画及文化理念的一种透彻的观悟。正是这种吃透两端的感悟,才使其在水彩画的创作及探索中逐步培育并形成了个性化的系统的审美经验,这是封思孝果敢地走向一条新路的基础。

封思孝丨在精神向度上探索民族审美特性封思孝《卡萨布兰卡》50cmX70cm 2018

封思孝丨在精神向度上探索民族审美特性封思孝《画室门前的雪》50cmX70cm 2002

我们知道,在水彩艺术发展的初级阶段,不少水彩艺术家曾借用油画技巧来提高水彩画的表现力,但只有到了完全摒弃了油画技法,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独立技法体系之后,水彩画才能够独立地成为一个画种。18世纪是英国风景画建立的世纪,也是水彩画形成的重要时间节点。水彩画的艺术语言是一种极具魅力色彩的艺术语言,在人们误读水彩艺术语言的现代性与探求的畸形发展中,封思孝发现,如果不能自觉地植根于水彩艺术语言的本体与价值意义层面,就无法对中国水彩艺术语言的变迁有更为深入的理解,更难为当下中国水彩艺术转型找到系统的理论依据,那么,构建本民族自己的水彩艺术语言体系及其价值标准就愈发不可能。这一认识,构成了封思孝水彩艺术探索的重要视角与取向。

三、在强化水彩表现能力的同时,更多地赋于绘画以历史感与文化内涵

艺术的创新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劳动,在水彩画创作过程中,我们还更多地存在着缺乏理性思考与正确选择的盲目性,缺乏对水彩本体语言的把握,传统文化素养的缺失,以及在本民族艺术传承、拓展和对外来水彩传统吸纳、融合方面,都有待在深度和广度上加以强化。在很长的一段时期以来,人们认为水彩画的题材及表现力有不少的局限性,人们习惯将水彩画看作是小品,仅将其当作色彩基础练习,或将简单的水墨技巧移植当成水彩画民族化本身。这些观点一直影响着水彩画的教学与创作。在新的历史时期,人们又似乎走到了另一个极端,新的观念与技法将水彩画的创作推向了更抽象或更具象的局面,没有能很好地把握水彩画自身所具有的规律及表现力。封思孝在今天的实践,正是对自己走过的探索之路的一种思考与反思,更是一种探索中的感悟与发现。也许是命运的安排与惠顾,使封思孝选择了一种游学的生活方式与艺术探索方式,选择了在世界水彩艺术的平台上,一展实力,一比高低,因而他更具有艺术探索的全球化视野。同时,也许正是由于这种全球化视野的观照,让他对民族文化与历史有了比别人更加彻骨的体悟与认知,使他能够站在一个新的高度与平台上,认识到了技术与文化、技法与历史的一些基本的关系。在这种认识与思考中,封思孝更深刻地体悟到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找到了体现民族性的坐标,不是从技术、技法层面,也不是从语言、语境方面,而是从历史与文化的层面。

这时,我们就可以清晰而又明了地找到、并看清封思孝在水彩艺术探索中的变奏与格局,画面中所饱含的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历史感,正在向人们昭示他水彩画探索的又一次升华,而这种升华更多地得益于他对艺术的认识与民族历史文化的发现。所以,我们讲,在这个历史的交汇点上,封思孝是幸运的。因为正是由于这种发现或者是回归,让他背靠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及国运日益走向强盛与文化自觉的民族,而文化,这也是使他的艺术探索走得更远,追求更高的一个基点。

封思孝丨在精神向度上探索民族审美特性封思孝《天山脚下的牛棚》50cmX70cm 2012

封思孝丨在精神向度上探索民族审美特性封思孝《雪域高原》50cmX70cm 2017

四、在精神向度上,表现并探索水彩画艺术的民族文化品格

一直有一种传统观念,认为水彩画只适于做富有诗意的抒情曲,适合轻快的、一挥而就的作业,不宜做大幅面的、长期深入刻画的大场面。其实,分析国外水彩画发展史上各时期、各类型的作品,可以发现,前辈大师及国外的水彩画探索的路子很广,既有体现北欧艺术家的严谨、理性的绘画大师丢勒的《一簇樱草》,也有现实主义绘画名家罗伯·俄尔多的绘制巨幅,更有美国当代“怀乡写实主义”安德鲁·怀斯色调深沉、细节刻画细腻、呈现一种沉重的分量感的作品。封思孝在水彩艺术探索中一直强调,水彩画的精神内核是绘画的写实性,注重对色彩、光影的捕捉与再现是其艺术特质,不能简单地用水墨的特征去生搬硬套,关键是开拓水彩画的广度、深度,那种急功近利地追求水彩艺术的“民族化”,是一种肤浅的行为,我们只有把握时代精神,挖掘思想深度,才能使水彩画的“民族化”走向纵深。封思孝的思考给予我们更多的是一种战略上的审视。

封思孝丨在精神向度上探索民族审美特性封思孝照片

我们在很多场合都阐释过一个观念,民族化不是一种外壳,更不是形式,而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不是别的,是一种雄浑的文化品格,是一种正大光明的审美理想,是一种知行统一的修为理念。封思孝对水彩画民族化的探索与认知,经历了由浅入深、由外到里、由外围技法形式到精神内核这样一个过程。终于有一天,他在历史视野的不停张望中,踏入了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之中,并且沿着精神的向度一步步地走来,从犹豫、不自信,到果敢,他吸收了来自文化的力量,来自精神感悟的勇气,在一个学术的高度上,用他特有的方式,深深地烙上了水彩艺术民族化的烙印。

伴着深夜的微风,就在本文行将搁笔的时候,我突然想到,封思孝,一个山东大汉,一个“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行者,正静心养气,从心底的深处,拨弄七彩的调子,不知疲倦地吟唱……一个游子、一个行者、一个歌者、一个艺术家,可能这些词汇对封思孝来说都是或都不是,而用生命去创造、去探索是他注定要不停地行走的道路。就像在苍茫的高原上,听到了一曲穿透心灵的歌声,而封思孝就是那个在生他养他的这片土地上行走着的、充满乡愁的歌者。

(文/西沐,中国艺术品市场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研究员,文化部《中国艺术品市场白皮书》主笔,《人民艺术家》(国家新闻出版署主管,人民出版社主办)主编。

封思孝丨在精神向度上探索民族审美特性封思孝《北非蓝色小镇》70cmX50cm 2017

封思孝丨在精神向度上探索民族审美特性封思孝《江南水乡》50cmX70cm 1980

封思孝丨在精神向度上探索民族审美特性封思孝《虎温》50cmX70cm 2012

封思孝丨在精神向度上探索民族审美特性封思孝《印象丹麦》50cmX70cm 2015

封思孝丨在精神向度上探索民族审美特性封思孝《生机》50cmX70cm 2016

(来源:李可染画院)

画家简介

封思孝丨在精神向度上探索民族审美特性

封思孝,1948年6月出生于山东省青岛市,毕业于青岛工艺美术学院和曲阜师范大学美术系,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水彩画院名誉院长。

[ 责任编辑:窦静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