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 > 正文

吕金光 | 未完成的转换:20世纪80年代的思想启蒙与书法热潮

来源: 文化视界 2024-02-22 08:54:22
听新闻

吕金光 | 未完成的转换:20世纪80年代的思想启蒙与书法热潮

克罗齐曾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他认为“当代”是对历史叙述的思考,它带有现实化和历史化,用思想的历史化打通历史学的真谛所在。要认识现实世界和未来世界,了解历史是必要的,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虽然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热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但它仍然存在于当代史的序列之中。我们本着这样的虔诚心态去了解、观察、反思已经过去的20世纪80年代文化热背景下的书法热历史,从中抽绎出有价值意义的书法观念和书学思想,构建当代书法新的审美范式,很有必要。

吕金光 | 未完成的转换:20世纪80年代的思想启蒙与书法热潮

前段时间,为了弄清这一课题,专门致电请教了姜寿田教授,受益良多,并邀请姜教授为山东艺术学院的研究生作《20世纪80年代书法启蒙与文化、审美思潮》讲座,学生们收获丰。

吕金光 | 未完成的转换:20世纪80年代的思想启蒙与书法热潮

正如贺桂梅所言,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新的中西文化融合的过程,它不仅包含着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国学复兴的反思,同时也包含着我们对西方现代文化、人文学术思潮和西方艺术思想的引进,就是用西方的视野来审视我们自身的传统文化,来深刻反思我们的生存状态、人文学术状态,也包括我们的书法存在状态。


吕金光 | 未完成的转换:20世纪80年代的思想启蒙与书法热潮

20世纪80年代文化热是主动进行的,为实现强国复兴之梦向西方学习,进行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经济,它推动了中国书法热潮,对现代书法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性意义。

吕金光 | 未完成的转换:20世纪80年代的思想启蒙与书法热潮

如何探讨20世纪80年代书法热问题,从根本上讲,涉及一个新的启蒙,新的文化转换,就是“创造性的转换”,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就在加剧地进行。这种转换一直进行,20世纪80年代初,我们对传统文化一直进行反思,形成了方法论热、美学热、书法热。方法论热就是全面引进了西方文化思潮,如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萨特的存在主义、胡塞尔的现象学、卡希尔的符号论,还有接受美学、女性主义批评等。西方人文学科完全进入中国,影响并推动着中国文化、学术的发展,从而也影响着艺术理论与审美的变革。

吕金光 | 未完成的转换:20世纪80年代的思想启蒙与书法热潮

关于美学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中国文化的建构、反思与影响非常大,所有的理论都是建立在现代性的中心上来思考现代人文思潮与学科构建问题,它直接推动了中国文化的现代性、中国文艺理论的现代性和中国文学艺术的现代性,同时也包括书法的现代性问题。就是在一个总的现代性的框架下来反思中国传统文化,去构建现代性的文化与书法。

吕金光 | 未完成的转换:20世纪80年代的思想启蒙与书法热潮

从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艺术层面探讨,也是一种巨大的转变。从一个现代性、全球化、人性的角度来对待文学问题,不再是从革命、意识形态来看问题,这就是20世纪80年代文化启蒙的重要问题。

吕金光 | 未完成的转换:20世纪80年代的思想启蒙与书法热潮

李泽厚提出的主体论也就是康德的主体论,过去是没有主体的,都是集体主义,不存在个人主义。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主体论对于整个社会影响比较大,强调个人主义、主体的权利,这就是西方的个人价值存在的意义。这就是人道主义的启蒙、主体论的启蒙、人性的启蒙,强调了人的个性、人性、主体性的价值观念,因而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对社会启蒙影响较大,实际上是非常复杂的,它主张的就是人的问题,或者说是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与在世界的地位问题……

吕金光 | 未完成的转换:20世纪80年代的思想启蒙与书法热潮

在中西文化互补中,除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现代的文化没有能力和西方对话,或者说我们自身的文化艺术与人文学术所追求的目标远没有到达。从艺术理论的角度,所有的艺术理论在现代这种主流的艺术思潮中,就没有中国人提出的理论。真正的理论创造是从中国的古典文化当中去发掘抽绎,提取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然后创造出新的价值体系。当然,这个体系是涵纳古今的,既包含着我们现代的思想,又有着一定深刻的反思,这才是真正的传统文化的创造性的转换。这种转换要求实际上是建立在反思的基础上,需要对西方文化的学习来弥补自身的不足。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的“科学与民主”就表明了中国文化的欠缺与不足。20世纪80年代我们接受了西方的文化,什么存在主义,符号学、图像学等,这表明我们的文化欠缺这些东西,需要这些文化来弥补,当然不是不假思索的全盘肯定。

吕金光 | 未完成的转换:20世纪80年代的思想启蒙与书法热潮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现代艺术思潮渐入,中国文化再次获得开放性的视野。随着西学的进一步深入和对现代化认识的深化,文化思想、学术领域出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价值重估以及现代性价值重建。尤其是书法美学大讨论,成为书法领域思想解放运动发端的标志。继而现代书法运动、民间书法复兴、权威性展览机制完善与确立,书法教育体制初步确立与完善,逐步将现代书法推向新的历史语境,表现出传统书法与近现代书法迥异的总体特征,而其审美主体特征则表现为书家个性的张扬和视野的空前开阔,表现了当代书家主体精神的确立。

吕金光 | 未完成的转换:20世纪80年代的思想启蒙与书法热潮

关于这些问题,研究生们分别从不同层面、切人点进行了探讨:赵尧尧从20世纪80年代书法艺术思潮发展现象层面研究,阐述了20世纪80年代前后不同风格思潮影响下的书法发展概况。陈影从20世纪80年代文化热潮的背景、儒学的复兴层面,分析儒学思想如何影响书法家的创作思路和公众对书法的认知。姚玉杰从文化启蒙与书法观念的转变层面展开论述,从文化哲学的视角出发,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同时期望在传统文化中寻求人的启蒙。葛子茹从20世纪80年代之后书坛关于沈尹默的批评层面探讨,她以文化热为背景,分析对沈尹默书法不同评价产生的原因,联系当代书坛,重新审视沈尹默的意义。刘俊瑶从美学大讨论时期书法家的身份认同与创作态度层面进行研究,认为书法家应该注重个人创新和自我表达,更好地服务于现实的需求。张博俣从书法社团反思文化热潮对书法艺术本体的影响以及对当下的书艺发展的启示。王咏从审美现代性理论层面研究,聚焦20世纪80年代书法的审美艺术特征,分析现代性给书法审美带来的问题和考验,进行批判性的思考。

吕金光 | 未完成的转换:20世纪80年代的思想启蒙与书法热潮

总之,对于这些问题的探讨,表明了当代中国人才有了开阔的视野,人们的文艺审美意识觉醒;反映在艺术上表现为审美和创作的自由,同时,也表现为个性的张扬。将传统文人的精神内涵进行了延续与拓新,从而反思文化热潮对于书法艺术本体的影响以及对当下的书艺发展的启示。书法创作不仅仅是一种表现形态,更是艺术家需要与文化、历史和社会之间展开对话的载体。确切地说,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人们对书法创作本体的认识基本上是一种传统守旧的认识状态,应该说是处于“恢复基础平台”阶段。为书法家在“美学大讨论时期”的身份认同和创作态度提供了丰富的价值和思想支撑,这些被反思的问题和探索的可能性,现代书法家需要融合传统与现代的元素,创造出多样性和个性化的艺术表现形式。所以,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1987年的全国第三届书法篆刻展和1989年的全国第四届书法篆刻展举办后,人们的书法审美与创作才开始对视觉效果进行了密切的关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表明书法已经开始注重表现形式。

吕金光 | 未完成的转换:20世纪80年代的思想启蒙与书法热潮

20世纪80年代至今,书法有了全面的提升与发展,这与20世纪80年代书法热有很大的关系。而且这里面涉及多个方面,包括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史、美学批评学,还有西方哲学理论与西方的艺术史。姜寿田教授的这种学术观念包括一级学科的建设,对我影响特别大,另一方面,他在之前谈到20世纪80年代文化热的时候,认为中国哲学思想的启蒙,对推动中国书法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这些都是相互联系的,而且那个时候像我们这个年龄都是经历过的,虽然经历过,但是关于思想启蒙问题,从现实到理论我刚刚懂得一点。

吕金光 | 未完成的转换:20世纪80年代的思想启蒙与书法热潮

新儒家学派曾经讲过,中国传统文化要进行创造性的转换。我们虽然已经开始,但转换仍未完成,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当代书法转换问题,难道写写字就转换了吗?这里面涉及的是文化精神方面的东西,关于这一点,姜寿田教授如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转换应该是从中国的传统文化到西方的文化,再从西方文化转换回中国传统文化,从这里才能够见到中国的现代性传统文化这个模式。就是穿越西方回到中国,既是中国的又是现代的。此论深中肯綮也!

(文/吕金光)

吕金光 | 未完成的转换:20世纪80年代的思想启蒙与书法热潮

(来源:黔艺空间)

书法家简介

吕金光 | 未完成的转换:20世纪80年代的思想启蒙与书法热潮

吕金光,山东临沂人,博士。现为山东艺术学院、四川大学教授、博导,兼任韩国世翰大学与泰国乌隆他尼皇家大学教授、博导。全国高等书法教育学会副会长。曾为四川大学书法研究所所长,四川省学术学科带头人,四川省书学理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草书专业委员会委员。多次担任中书协主办的全国书法篆刻大展评委,全国艺术基金项目评委,全国社科基金项目评委。

书法作品荣获:

2006年中国书法最高奖第二届“兰亭奖”艺术奖三等奖

2012年中国书法最高奖第四届“兰亭奖”艺术奖三等奖

2009年论文中国书法最高奖第三届“兰亭奖”理论奖三等奖

2009年中国书法最高奖第三届“兰亭奖”艺术奖提名奖

2007年获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三等奖

2008年获全国第二届草书艺术家的大展一等奖

2009年获四川省政府巴蜀文艺奖一等奖

2014年第八届巴蜀文艺奖特殊荣誉奖

书学理论研究方面:撰写发表了80余万字书学理论文章,共发表60余篇学术论文,其中在权威期刊A刊、B刊、CSSCl刊等重要期刊发表32余篇学术论文,如《文艺研究》、《四川大学学报》、《光明日报》、《人大复印资料》、《西南民大学报》、《中国书法》、《艺术百家》等。

2009年论文中国书法最高奖第三届“兰亭奖”理论奖三等奖

2004年学术论文入选全国第六届书学理论讨论会

2009年学术论文入选全国第八届书学理论讨论会

2006年学术论文入选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览论坛

2009年学术论文在“当代书法三十年”征文中获奖

共培养90多位硕士、博士研究生,70多位中书协会员,指导参加中书协展览获奖入选150多人次、研究生理论在cssci刊以上刊物发表110多篇。


[ 责任编辑: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