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 > 正文

另辟蹊径,王冠军工笔描绘当代都市男青年的“锦瑟华年”

来源: 文化视界 2023-05-05 08:50:26
听新闻

王冠军是当代工笔人物画的领军人物,却常年隐居于乡间,潜心创作,沉默寡言,像一个腼腆的大男孩。王冠军的工笔人物画大多尺幅巨大,制作极尽工致,一幅作品常常要耗费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因此,他的作品数量并不多,但件件都是精品,《锦瑟华年》系列便是其中的代表。这一系列作品拟创作8幅,每幅均为高290厘米、宽190厘米的巨制,原计划用10年的时间完成,从2006年开始创作第一幅,15年过去了,却只完成5幅。这个系列创作以现代都市青年的生活状态与精神风貌为主要表现内容,8幅作品相互呼应,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以风雨阴晴、昼夜晨昏来比喻青春的不同状态,表达锦瑟华年的美好回忆与对未来的希冀渴望。有迷茫怅惘,有渴望期盼,有坚定犹疑,有困惑感伤……这一系列创作也体现了王冠军对工笔人物画技法的探索。

20世纪90年代,在以女性为创作对象的潮流下,王冠军另辟蹊径,确立了表现当代都市男青年的主攻方向。他认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生活和情感,当代画家应该表现当代的生活,因此,他关注中国城市化的进程,青年人与世界的接轨,他甚至自己设计画中人物的服装,他笔下的中外青年都衣着时尚,充满现代感。《锦瑟华年》系列创作涉及不同人种,传统工笔人物画的技法几乎无法借鉴,必须探索新的技法和艺术表现方法。

20世纪以来,中国传统绘画受到西方绘画的猛烈冲击,西方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技法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画,尤其是人物画的创作,西方解剖学和透视学的引入,在解决中国传统人物画人体结构不科学的问题的同时,也使画家们渐渐失去了古代画家目识心记的能力,他们离了模特就无法作画,人物造型甚至只能依靠照片投影来解决,“抄照片”成为流弊。王冠军作画很少用到模特和照片,他笔下的人物形象都来自多年的观察、记忆、理解和积累。《锦瑟华年》系列创作涉及的人物众多,包括中西方各种肤色的人种,他不想画某个具体的人,力求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探究人类的共性和形象的象征性。因此,他回归中国传统人物画的造型理念,去除不必要的细节,突出人物的特征,通过主观的概括和加工,使人物形象界于主观和客观之间。

在具体的技法语言上,《锦瑟华年》系列创作也有很多新的探索。比如现代男青年的服饰,特别是牛仔服和夹克等厚重衣服的质感的表现。王冠军在勾线时,注重线对于形体的表达,不是按眼睛观察到的,或像一般画家根据照片中衣褶的走向来勾勒,而是根据理解,线条随形体而运行,每一笔都落在人体结构之上。根据衣服的不同材质使用不同的线条,每一笔都符合传统的审美,充满书法的意味,追求起笔的藏露变化,行笔过程中的提、按、顿、挫变化。他还力争在线条中表达个人的情感,有虚有实,或内敛,或奔放,每根线都承载了表现对象的情绪。为了表现衣服的质感,王冠军还借鉴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皴法和积墨法,比如范宽、马远、龚贤的技法,特别是龚贤的积墨法,密密麻麻、深深浅浅的小点,层层累积,一遍又一遍,每一层都很淡,积墨至十余遍,甚至数十遍,从薄到厚,从淡到浓,墨色慢慢渗进宣纸之中,画面始终是润泽、空灵和透气的,墨色追求薄中见厚。《hello北京》中,白人青年的夹克布料略光滑,布满了大理石般自然变幻的纹理,这些纹理类似一般画家用泼墨或撞水撞粉产生的效果,但这种方法有一定的偶然性,王冠军不仅要表现质感和纹理,还要让这种质感和纹理随衣服和人体的结构而变化,因此,他采用了更为费时但可控的方法,用分染一遍又一遍地染出衣服的纹理和花纹。这种方法也用在了右侧中国男青年的上衣和背包之上。

王冠军常将人物置身于真实可感的环境当中,对于环境的描绘涉及建筑、山石、花草、树木等配景,为此他进行大量写生和研究。比如为了表现《hello北京》的胡同,他曾经深入研究过北京胡同的建筑特点。在表现自行车时,最初他不知道车轮钢条的交搭组合方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甚至拆卸了一辆自行车。《半窗晴翠》背景是一大片透过磨砂玻璃看到的婆娑竹影,对于人物画家来说是极大考验。如果用传统的方法描绘,很难融入画中环境,表现出空间感和朦胧感。王冠军没有照搬、移植传统的画法。他从小喜爱植物,隐居乡间后更是在房前屋后种植了各种花草树木,常在竹下观察,他发现竹子投影到窗户上更多为虚像,不符合传统画竹“攒三聚五”的表现。他做了很多实验,画一批竹影的小画,全部用深浅不同的点来表现,甚至特意制作了传统木窗作为画框,将真实的木窗与描绘的竹影结合在一起。通过反复的摸索,他终于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绘制竹影的方法:先用传统墨竹的方法起稿,然后用纸覆在上面,根据下面的形,以山水的皴法反复点出竹丛,以点的浓淡来区分前后空间,有深有浅,有实有虚,整体背景后退为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

吕晓点评王冠军画作

另辟蹊径,王冠军工笔描绘当代都市男青年的“锦瑟华年”

锦瑟华年系列—多雨季节 王冠军

290cm×190cm 2007年 纸本水墨

《多雨季节》

《多雨季节》于2006年王冠军硕士毕业前夕开始创作,作为中央美术学院求学八年时光的纪念。初春时节,七个男生撑伞行走于教学楼间,他们有着时尚的发型与穿着,眼神或坚毅,或沉吟,或不羁。最初在构思这一系列创作时,王冠军设计的人物都是采用站姿,因此作品整体竖线条居多。将那群学生置于中央美院的教学楼中,后面有很多柱子,与前面站立的人物相呼应,柱子上和人物衣纹上的短横线被强调,使画面中的竖线、横线、斜线相互交错。庭院中的玉兰和远处的树都是虚构的,为冰冷而坚硬的现代建筑增加几分柔软,活跃了画面,同时与黑衣青年手持的仙人掌形成三角形的构成关系,仙人掌则代表了年轻人的锋芒。在构思时考虑了画面的构成和黑白灰关系,比如青年们的衣服颜色搭配,前面两个年轻人背包的包带构成的三角形,黑、白、灰三色雨伞的穿插关系。

另辟蹊径,王冠军工笔描绘当代都市男青年的“锦瑟华年”

锦瑟华年系列—hello北京 王冠军

290cm×190cm 2009年 纸本水墨

《hello北京》

《hello北京》完成于2009年,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背景,表现不同肤色的外国青年在中国青年的带领下参观北京胡同的情景。正中间是一位金发白人,他左边是一位混血青年,左右各有一位骑自行车的中国青年,和远处一位抱着篮球的中国青年对正中的两位外国青年形成环抱之势,表达对外国友人的欢迎。四合院门口站立着一个白人男孩和一个黑人女孩。胡同深处还有一位中国青年陪伴一位白人青年在胡同里骑行游览。画中人物的衣饰无不凝结了王冠军别具匠心的设计:外国青年的衣饰充满着中国元素,比如混血青年手上拿着一本《尔雅》,他的牛仔衣卷边和挎包上有中国传统纹样及篆书“和”字,正中间转头回望的白人青年衬衣的青花纹样,牛仔裤后口袋上的葫芦形图案,手上戴着中国结的手串和带有“福”字的银手镯,体现出他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好奇和热爱。中国青年却穿着完全西式的服装,T恤上印有英文字母。墙角的可乐瓶则是代表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

在环境的营造上,《hello北京》采用了拼接和混搭的方式,灵感来自王冠军一次参观中国美术馆后走入的一个胡同。后来,他曾深入研究过北京胡同的建筑特色,但在最终呈现时,并不表现为某一具体的胡同。胡同后有一座古建,明显是鼓楼,但王冠军却在鼓楼后画了塔吊和高楼,这虽与现实不符,却将北京这座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的大都市的气质展现出来,塔吊还象征着城市正处在高速发展之中。

《hello北京》创作于2008年奥运会期间,必然带有奥运元素,但王冠军不想将之画成宣传画,他非常巧妙地设计了一些小细节,比如远处墙上隐约可见“北京欢迎你”标语和奥运五环的图案,画面上方一个随风飞出画外的横幅,只剩一角。既暗示了时间,在构图上又打破屋顶的斜线,使屋顶与天空相连,并与右侧的树枝相呼应,在上方形成一个闭合的空间,打破画面整体竖直向上的动势。

另辟蹊径,王冠军工笔描绘当代都市男青年的“锦瑟华年”

锦瑟华年系列—今夜不回家 王冠军

290cm×190cm 2011年 纸本水墨

《今夜不回家》

《今夜不回家》完成于2011年,与《hello北京》相呼应,表现的是中国青年在巴黎。带着这个构思,2011年,王冠军赴欧洲考察,当时他还带着一个课题:希腊神庙的女像柱与《八十七神仙图》的对比研究。在考察过程中,他第一次真正体会到希腊雕塑静穆的伟大。到巴黎后,他天天泡在卢浮宫,沉醉于无数西方艺术杰作之中,直到华灯初上,才走出卢浮宫。此时,他发现卢浮宫外面的广场上有很多年轻人聚集在这里,玩滑板,跳街舞,于是,《今夜不回家》的构思在脑海中完成。

铁丝网前,聚集了一群不同肤色的年轻人,网后隐约可见巴黎圣母院、卢浮宫和蒙巴特高地的凡·高故居,巴黎这三处相距甚远的标志性建筑被完美地组合在一起,这大概正是绘画超越摄影的独特魅力。一个穿蓝色夹克的中国青年被两个白人青年环绕着,他们似乎正向他介绍着什么。铁丝网后拿着滑板和坐在垃圾桶上的也是中国青年,拿滑板的青年似乎在法国生活了很长时间,已经欧化。远处垃圾桶上还站着三个青年:两个白人女孩和一个黑人男孩。凡·高故居的墙上有很多涂鸦,甚至还有一枚红色的印章。王冠军还在画中设计了很多饱含深意的标志牌。左上方禁枪的标志表示禁止暴力,崇尚和平;黑白旋转的“阴阳鱼”有点类似中国的太极图,是他在泡面上看到的标志,表示循环往复;十字标识代表多向选择。《今夜不回家》仍然传达着中西方的交流融合渗透,相互借鉴。比如右侧男青年衣服背面的纹饰和牛仔裤裤兜上的青花纹样和腰间悬挂的中国结与《hello北京》相呼应,同样表明中国文化对西方的影响。那道占据画面大部分空间的铁丝网就像一道横亘在国与国之间、东方与西方之间、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藩篱,已经被这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打破。

另辟蹊径,王冠军工笔描绘当代都市男青年的“锦瑟华年”

锦瑟华年系列—往事如烟 王冠军

290cm×190cm 2013年 纸本水墨

《往事如烟》

《往事如烟》虽然完成于2013年,构思却来自王冠军第一次到北京报考中央美术学院,在哈尔滨火车站的印象。一群追梦的年轻人背着行囊即将出发,浓雾中,铁道向远方延伸,通往未知的世界。王冠军特意在左侧细心地画上活页本的打孔,让这幅作品与其他几幅呈现出不同的构图,更突出这是一段留在日记簿中的悠远记忆。王冠军对环境的真实空间和氛围的营造使作画过程充满了挑战:对铁轨上每一个螺丝钉、轨道上每一块石头都细致入微地进行表现,更不要说雾气的氤氲感,全靠细密而清淡的小点一遍又一遍地点出。为了表现铁道上飘落的红叶,他在自家的花园进行了长时间的写生观察。所有的背景都烘托出别离时淡淡的愁绪和对未来不可预知的迷茫。(文/吕晓,北京画院理论研究部主任、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齐白石艺术国际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点画集》

画家简介

另辟蹊径,王冠军工笔描绘当代都市男青年的“锦瑟华年”

王冠军,黑龙江望奎人。199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2006年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现为北京画院专业画家、学术委员会委员、人物画创作室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文化部现代工笔画院副院长,上海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客座教授,厦门大学客座教授,北京市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审专家、四个一批人才、青联委员,中国美术馆展览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院研究员,中国工笔画学会青年艺术委员会主任、副秘书长、专家委员会委员、常务理事,国家级美术展览评委。

[ 责任编辑: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