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 > 正文

味道愈深藏愈醇厚,印痕越打磨越光亮一一李学明 卢洪刚,两位有“来历”艺术老友

来源: 文化视界 2020-07-04 10:02:27
  两位画家的情谊就像陈年老酒,越来越醇、越来越厚,但艺术风格却拉得越来越远。在拉开的同时又丝丝相连——都有对世俗的嫌恶、对自我的剖解、对责任的担当以及对未来的期许。

味道愈深藏愈醇厚,印痕越打磨越光亮一一李学明 卢洪刚,两位有“来历”艺术老友

  李学明1954年生于山东莘县。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顾问。

  卢洪刚1956年生于山东济南。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济南市美术家协会顾问。

  李学明和卢洪刚这一对交往40年的好友,于2016年8月17日,参加了大众日报书画专刊的“约绘”栏目。对这二位画家来讲,“在一起”早已是个很自然、太经常的事情,甚至谈“约”都有点故作严肃。

  下图请横屏欣赏

味道愈深藏愈醇厚,印痕越打磨越光亮一一李学明 卢洪刚,两位有“来历”艺术老友

《昔日依依》李学明卢洪刚

  每个人的风格都是一种隐喻,语言、动作、衣着、神情——尤其在艺术作品中,暗藏着太多长久存储、且不断补充的“个人资料”,所谓风格,正是举手投足间、行事为人中无法掩盖的印痕和自然带出的味道,这味道愈深藏愈醇厚,这印痕越打磨越光亮。明末清初文学家周亮工曾这样评价他的好友陈洪绶:“人但讶其怪诞,不知其笔笔皆有来历。”画内画外的功夫都隐喻在“来历”二字之中了。

  李学明和卢洪刚自然各有“来历”。他们都是山东工艺美院教授,一位生于济南,书香门第;一位长于莘县,情系乡土。后来的成长历程虽不尽相同,但都带有深深的时代印记。半生相知,花甲续约,中间是40年断断续续各种相交,也正是因为这种情谊,8月17日上午,早晨还在发烧的卢洪刚带着药坚持来到了山东新闻美术馆,颇有不负水墨不负卿的意思。

  刚刚立秋一周,凉意更添清雅。画室内墨香茶香交融,李学明和卢洪刚谈起了二人的师生缘。1976年,22岁的李学明在曲阜师范学院上学,新聘来的美术老师中就有卢洪刚。事实上五七艺校毕业的卢洪刚比李学明还要小两岁。“卢老师给我们上了半年课,我们真是受益匪浅。尤其画头像时,那根炭精条被他玩得出神入化,一刻钟的时间,一张头像就跃然纸上,我们都看傻了。”李学明专门强调卢洪刚当年总是一身白衣,连皮鞋都是白色的,“用现在的话说,那真叫帅呆了!”卢洪刚则笑道:“不是衣服白,是洗得多,掉色了……”

  那是一个多么尊重艺术的淳朴年代,曲阜师范学院为了这最后一批工农兵大学生,到全国各地聘艺术家来授课,杨之光、欧阳、陈玉圃都在受聘之列,而受聘者的责任感和学生们的渴求心,恐怕在当今院校已经很难见到了。

  叙旧的当儿,纸已裁好。二人彼此熟稔,勾画之间,嘴巴不闲着,各种点评。李学明说卢洪刚笔墨在胸、落笔肯定、褪去五彩、高格自成。“中国画,笔墨很神奇。多少年沉淀下来就这点玩意儿!”说着说着卢洪刚的“玩意儿”已跃然纸上,两头牛儿,如同活了的墨团一般,一头在含笑耳语,另一头则闭目倾听。

味道愈深藏愈醇厚,印痕越打磨越光亮一一李学明 卢洪刚,两位有“来历”艺术老友

《昔日依依》局部

  卢洪刚在壁画和油画创作领域颇有成就,当初他决意舍弃色彩、只调青墨时,很多人觉得惋惜和不理解,甚至拦着不让他画牛:“你怎么把长处都丢了?”但卢洪刚认为,我知道我的长处,更知道我内心的需求。

味道愈深藏愈醇厚,印痕越打磨越光亮一一李学明 卢洪刚,两位有“来历”艺术老友

卢洪刚“约绘”中

  卢洪刚笔下的牛,是他精神理想的载体,隐忍、善良、有力、专注,身在尘世,心向原野,坐看云起,时有所得,然而,吾不言。卢洪刚今年在草原见到了很多真牛,他有个奇怪的感觉:“长得太匠气了!”画家无意否定真实之美,只是人一生总要从白描中归纳、从自然中发现,此牛非彼牛。不过,真想做到手心相应、完整传达,有时还需要被逼到绝境,才能在极限中突破。

  卢洪刚对李学明作品的评价,基本是八个字:文人情怀,乡愁依依。“李老师一方面在画他的生活、他的未来;另一方面是画童年回忆,最终的理想是走进他自己的桃花源。”

  卢洪刚尤其欣赏李学明善于在画面上造险。“不是每个人都能夸张到位,无论造型还是布局。很多大师作画,也常常将错就错。险境的制造需要能力和自信,李老师具备这两个条件,因此得心应手。我认为他是书写的绘画——就像诗词一样,一句一句,自然顺势,不是蹭出来的。”

味道愈深藏愈醇厚,印痕越打磨越光亮一一李学明 卢洪刚,两位有“来历”艺术老友

李学明“约绘”中

  胸中有万象,俯拾皆文章,李学明笑吟吟地“开工”了。他看似随意、实则考究地在卢洪刚的牛儿身后添了几株垂柳,柳树都倾斜着身子,是种探寻的姿态,这应该也属于造险。树干和枝条都是有动感和力度的,这种力使左轻右重的画面达到了奇妙的平衡。而柳树的出现,也使某头牛儿的行为有了新的诠释——它显然在蹭痒痒。视线微移,树杈后躲藏的小童子,不知道在谋划什么鬼点子,观画者忍不住道:“李老师你真是调皮啊!”

  在沈周的作品以及其他许多文人画中,有些点睛人物的面目会无从辨识,李学明笔下的人物也常常如此,比如今日的三个童子。因为人与景已互相交融,不需要通过看表情来窥悲喜,观者早已得了暗示、受到邀请,移步画中诸事参与了。

味道愈深藏愈醇厚,印痕越打磨越光亮一一李学明 卢洪刚,两位有“来历”艺术老友

《昔日依依》局部

  随着柳丝的笔笔写出,势如斜风细雨,让人感受到秋雨刚过,凉风乍起。戏谑间天地改换——突然间,那么浓的乡愁,随着满纸水气猝不及防地扑了过来。李学明以《昔日依依》题为画名,又写道:“岁月促迫,俯仰之间,老之将至。昔日所历,时常入之梦乡,奈之若何。”看来这趟回乡寻梦之旅,总要继续下去。路上有原野、水塘、故人和老房,画家站立良久,可能只摘取一朵小花就转身离去了,梦境和宣纸都大片留白,好承载那说不出又化不开的乡愁。老之将至,情有所依,其中蕴奥与妙处,只可与会心者道也!

味道愈深藏愈醇厚,印痕越打磨越光亮一一李学明 卢洪刚,两位有“来历”艺术老友

味道愈深藏愈醇厚,印痕越打磨越光亮一一李学明 卢洪刚,两位有“来历”艺术老友

  “约绘”即将结束时,两位画家各作了一幅小品,《清溪放棹》和《神牛》。两张小品放在一起,形成了奇妙的对比:李画精妙空灵,卢画旷达有力。正如他们之前所说,两人虽然经常厮混,三天两头在一块或把盏或品茗,情谊就像陈年老酒,越来越醇、越来越厚,但艺术风格却拉得越来越远。在拉开的同时又丝丝相连——都有对世俗的嫌恶、对自我的剖解、对责任的担当以及对未来的期许。有向光性的艺术家,总要追求更高更纯的境界,不知不觉自己也变成了发光体,成为后来人的路灯。

味道愈深藏愈醇厚,印痕越打磨越光亮一一李学明 卢洪刚,两位有“来历”艺术老友

清溪放棹  李学明

味道愈深藏愈醇厚,印痕越打磨越光亮一一李学明 卢洪刚,两位有“来历”艺术老友

神牛  卢洪刚

味道愈深藏愈醇厚,印痕越打磨越光亮一一李学明 卢洪刚,两位有“来历”艺术老友

李学明题“约绘”

味道愈深藏愈醇厚,印痕越打磨越光亮一一李学明 卢洪刚,两位有“来历”艺术老友

卢洪刚题“约绘”

(李可可)

[ 责任编辑: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