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 > 正文

展现“绘画的故事”,著名画家范勃重构“神像”的“背影”

来源: 文化视界 2022-07-07 10:07:48
  “神像”是范勃本次参展的作品中一个贯穿性的元素,在此基础上也介入了一些特殊符号。

展现“绘画的故事”,著名画家范勃重构“神像”的“背影”

展现“绘画的故事”,著名画家范勃重构“神像”的“背影”

范勃

FAN BO

展现“绘画的故事”,著名画家范勃重构“神像”的“背影”

1966年生于天津,著名艺术家。本科、硕士、博士分别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现为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学术委员会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五届油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油画学会副会长。

作为一个艺术家,范勃以各种切身的题材、媒介和文本探求人的内心世界和不同社会角色的置换。从探究一种时代精神开始,到重审视知觉能力的创作实验,范勃始终保持着敏锐与果敢,其作品发展经历了具象和观念化的漫长历程,始终力图表现不可见和不可触及的人类内心世界。

其作品创造了内在感知与外部结构的独特连接,清晰地呈现了知觉作为一种感觉即是现实存在又抽象的特性。作品展出于美国威斯康星查珍美术馆、法国萨拉贡博物馆、意大利圣母百花大教堂博物馆、保加利亚国家美术馆、瑞典阿莱特美术馆、奥地利威尔斯安格里纳美术馆、德国波恩艺术基金会、意大利威尼斯米歇尔宫、匈牙利德布勒森现代艺术中心、丹麦北日德兰美术馆、意大利曼多瓦青年博物馆、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土耳其宫、台湾国立美术馆、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广东美术馆、湖北美术馆、合美术馆、天津美术馆、西安美术馆等知名艺术场馆。

展现“绘画的故事”,著名画家范勃重构“神像”的“背影”

“范勃的作品游弋在多元与复杂之间,他的作品正如谜语,而它们在整个展览现场的呈现又一如谜底的揭晓。范勃关注新的媒介,以及旧范式在新媒介之中的冲突,以造成强烈的反差,并直指一种尖锐的现实。”(朱彤 展览策展人 )

“神像”是范勃本次参展的作品中一个贯穿性的元素,在此基础上也介入了一些特殊符号。作品中的神像均采集自网络,艺术家刻意模糊了它们与某一确切形象间的对应关系,消除了它们的具体指涉。由于一些时代特征和群体特征得以保留,它们看上去似曾相识,但并不确切。

展现“绘画的故事”,著名画家范勃重构“神像”的“背影”

背影-7 The Back-7

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

160×120 cm

2022

神像背后其实涉及神话、传说、信仰、崇拜等诸多问题,也是范勃一直以来对身体、生命、精神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符号系统的思考的延续。精神常常被认为是无形而不可捉摸的,但对于俗众而言,需要有一个精神的凝聚物,以寄托他们的信仰和崇拜。在人类长久的历史中,神像就是这样一个凝聚物,它们将无形的神转化为有形的实体,类似于把理念世界的力量引入到现实世界之中。旧有的符号体系正在瓦解,神像是艺术家思虑、忖量和处理现今世界复杂性、多样性和不可预见性的一个切入口——事实上,它们是被解构、再重构的对象。

展现“绘画的故事”,著名画家范勃重构“神像”的“背影”

背影-8 The Back-8

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

160×120 cm

2022

“背影”系列作品不同于艺术史上常见的神像正面刻画,而是选取了神像的背面。范勃在此有意对作为母题的神像进行正面和背面的区分。在意象性上,当提到头像或者背部躯干形象时,人们会立刻想到局部所指,而忘记它们存在于一个整体的立体形态之中。在艺术家看来,这就是正面和背面形成的局部,在历史和观念中的魅力所在。艺术家以仰视的角度描绘神像,这一方面象征着符号系统目前的存续;另一方面也代表了符号坍塌的根源在于它自身,并不取决于观众的视角。如果说正面代表了特征和“前往”,而背面就呈现出了无奇和“远去”。“前往”与“远去”都是史诗,但是后者却更加悲壮,也更具戏剧性,因为不知去向何处,更不知“归期”。

展现“绘画的故事”,著名画家范勃重构“神像”的“背影”

复相·异变 No.5 Répétition, Différence No.5

麻布综合材料 Mixed material on linen

150×120 cm

2021

从观念上说,“神像”主题所意图传达的问题大致分为三个层面:首先,因籍艺术家的工作,人们所理解的“神”,从理念状态转变为了“可见”状态。譬如,从网络现成的图像资源中采集合适的神像形象,以纸本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这一朴素的过程所反映的,即是由“神”到“像”——一种“不可见”至于“可见”的具像化;其次,是“可见”的再深化,这一点籍由对神像局部的选择性描绘来达成——此次展出的以神像背影为主体构图的“背影”系列,这样不同寻常的视角,显然并非日常直观之“可见”,而是一种应用思维深入观察之后的“可见”;最后,对身体、生命和精神的思考一贯存在于艺术家的创作中。本次展出的范勃作品,所有有关“可见”与“不可见”的探讨,最终都在于对身体、生命与精神问题的观照。

展现“绘画的故事”,著名画家范勃重构“神像”的“背影”

复相·异变 No.6 Répétition, Différence No.6

麻布综合材料 Mixed material on linen

150×120 cm

2021

对“可见与不可见”这对概念的理解,通常有两种路径:第一,把抽象观念中的神话形象,具象化成具体的符号;第二,以人类个体为原型,继而英雄化成不朽的符号。一般认为,前者是从不可见到可见,后者是一种具体的可见到一种抽象的可见。但在范勃眼中,二者都是“可见与不可见”的关系。

展现“绘画的故事”,著名画家范勃重构“神像”的“背影”

复相·异变 No.7 Répétition, Différence No.7

麻布综合材料 Mixed material on linen

150×120 cm

2021

“可见与不可见”还与现在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神像”主题作品的构思离不开范勃对于疫情的思考。在疫情的大背景下,“无助”和“茫然”常常成为萦绕在人们心中的关键词。前文中提到的神话、传说、信仰和崇拜等,也与人类在疫情面前的“无助”和“茫然”有关。神像是人类信仰、感情和希冀的一种投射物,神像的解体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人类生存焦虑的表现。一个人处于健康状态时并不会在意器官和肢体的存在,此时身体于意识而言,是“退场”的状态;而当他受伤时,反而能感知到身体的“在场”。无处不在的病毒与显性的创伤不同,它使人置身于一种包裹的压力氛围中。面对防疫措施,譬如戴口罩、测核酸、打疫苗时,感受的种种不适与不便,事实上就是身体所遭遇到的隐性压力的体现。身体的“在场”与否,取决于意识的维度,而这又是一种“可见与不可见”。

展现“绘画的故事”,著名画家范勃重构“神像”的“背影”

复相·异变 No.8 Répétition, Différence No.8

麻布综合材料 Mixed material on linen

150×120 cm

2021

EXHIBITION

展现“绘画的故事”,著名画家范勃重构“神像”的“背影”

展现“绘画的故事”,著名画家范勃重构“神像”的“背影”

展现“绘画的故事”,著名画家范勃重构“神像”的“背影”(来源:北京壹美美术馆)

[ 责任编辑:陈雅雯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