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 > 正文

颜色给城市注入生机,艺术让生活更美好——著名画家徐惠泉的中国博物馆公开课

来源: 文化视界 2021-09-12 10:09:11
  美术馆承载了艺术作品,链接了艺术家与公众,希望她让每个人、每座城都更加美好。

一、艺术博物馆的起源

提起艺术博物馆就要从巴黎卢浮宫开始讲起,它从1793年正式对外开放到现在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可以说,艺术博物馆是人类进入民主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在过去艺术珍品只属于少数王公贵族所有,不是普通老百姓能够看见的,从法国大革命之后,卢浮宫首开了“艺术大众化”的先例。大家知道,起初卢浮宫不是像今天这样作为一个美术馆为公众开放而建立的,所以在成为一个美术馆后一直保留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出入口通道窄小,接待处、洗手间不足等。正因为如此,从完善其作为大型博物馆应具有的空间和功能角度出发,对卢浮宫进行新的改建扩建,一直是相关专家及普通大众的愿景。这一愿景终于在20世纪晚期成为现实。当时卢浮宫就委托了世界上很多知名建筑师来探讨该如何解决。著名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提出了一个非常大胆的方案,在入口建造一个玻璃金字塔一样的建筑,这个方案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但是巴黎就是巴黎,它是一个非常具有浪漫气息的地方,且能够接受新生事物,在各种争议之声下,这个计划最终得以实现,使古老的卢浮宫焕发了新的活力。

颜色给城市注入生机,艺术让生活更美好——著名画家徐惠泉的中国博物馆公开课

法国卢浮宫(图片来源:Musée du Louvre)

现在这个玻璃金字塔的建筑已经成为了一个经典,吸引了众多向往巴黎艺术氛围的游客驻足。巴黎,一方面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另一方面它是一个在不同时期引领创新的城市。卢浮宫、埃菲尔铁塔、蓬皮杜艺术中心都是在当时被认为比较异类的一些建筑,却最终都获得了巴黎的接纳。这座城市勇于在历史景观中置入“新的”“异类”的艺术作品,形成有“争议”的城市艺术,让人们在历史气息浓郁的环境中仍然流露出当代时尚生活痕迹。

颜色给城市注入生机,艺术让生活更美好——著名画家徐惠泉的中国博物馆公开课

巴黎埃菲尔铁塔(图片来源:Leonardo Bissoli)

颜色给城市注入生机,艺术让生活更美好——著名画家徐惠泉的中国博物馆公开课

蓬皮杜艺术中心(图片来源:Babylon Tours)

二、藏在城市里的艺术

1、艺术与日常生活的融合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一组日本街景的照片。在日本的每一座城市、每一个小镇都有着独一无二的井盖,图案设计五花八门,于是,“寻找不一样的井盖”也成了很多人日本旅行中的一大乐趣。据说全日本有1540种图案不重复的井盖,其中约一半以上都是采用植物、树木、花卉作为图案,另外,动物以及名胜美景、历史故事也常被做为设计题材。“井盖文化”早已成为了日本的一道独特景观,为此还建立了好几家井盖博物馆和“井盖协会”,专门负责保护及研究全日本的井盖。这些井盖起源于东京等大城市的工程师在19世纪50年代末设计,工程师通过增加了一些凹凸图案设计,不仅防滑而且美观。下水道井盖,它始于解决实际的细节问题,又因做工精致成为一门艺术,最后不断普及发展成一种特殊文化,极富设计感。从井盖图案,你还能够了解到这个城市什么最著名,什么最好玩,甚至这座城市的历史故事。比如,作为历史名城的大阪是赏樱花的胜地,大阪的很多井盖上就描绘了樱花怒放的盛况;京都和奈良是著名的千年古都,当地的井盖上则主要以寺庙、神社为题材。一些地方还将土特产或手工艺品作为井盖的设计图案,比如北海道涵馆市盛产墨鱼,井盖上就是三只跳舞的墨鱼娃娃;饭田市盛产苹果,井盖上就描绘了3个红艳艳的大苹果。这些井盖不仅画面构图精美别致,创意构思也非常有趣。我们怎样在日常生活中加入艺术趣味,我认为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颜色给城市注入生机,艺术让生活更美好——著名画家徐惠泉的中国博物馆公开课

北海道札幌市的井盖,绘制了当地特产三文鱼在地标建筑周围游动(图片来源:Nippon.com)

颜色给城市注入生机,艺术让生活更美好——著名画家徐惠泉的中国博物馆公开课

大阪以樱花为题的井盖(图片来源:Nippon.com)

2、如何对待历史文物的现状

现在很多城市正在推进城市改造,包括对一些景点遗迹、名人故居进行恢复,那么我们要把它如何重新建造起来呢?使其既吻合历史,又具有独特美感。这里有一个例子。

富兰克林是美国独立战争时重要的领导人之一,于1790年逝世于费城。当地政府想要重建其故居,遗憾的是他的故居本身已经损毁,到今为止遗留下来的只有建筑物的基础,有关建筑立面及细部的资料则所剩无几。面对这样的境况,后现代主义设计大师罗伯特·文丘以其独特的思维和巧妙的设计手法,完美地完成了该项目。他以公共艺术的方式将现代设计理念与历史遗址融合在一起,在地面上以白色钢结构构建出现代抽象的建筑物轮廓形态,以象征性手法表现曾经存在过的伟人故居,给公众充分的想象空间,在地下则以客观严谨的图片、视频、语音资料等展示真实的历史,建造真正的博物馆。

富兰克林故居的设计拉近了历史与当下的距离,这种具有时代特征的设计形态不但没有破坏人们对历史的怀念,还增添了一份现代主义的气息。这样一种创意,也是我们重建历史遗址时应该借鉴的案例。

颜色给城市注入生机,艺术让生活更美好——著名画家徐惠泉的中国博物馆公开课

位于费城的富兰克林故居(图片来源:ArchDaily)

3、艺术赋予建筑新意

我们再来看另一个艺术项目。克里斯托和让娜-克劳德夫妇,是一对携手五十余年的“大地艺术家”。他们一生中共同完成的作品只有19件,但件件都石破天惊。

比如这件克里斯托夫妇最著名的项目——《包裹国会大厦》,1995年6月17日,德国柏林国会大厦被10万平方米的银白色丙烯面料和1.5万米的深蓝绳索包裹起来,成为一座通体闪烁着银色光芒的大地雕塑。通过“包裹”这一行为,原本建筑的肌理被全部覆盖遮挡,变成一座简单到极致的几何抽象物体。物体的原有形式被改变了,被人主观加以“陌生化”,而“陌生化”正是艺术所需要达到的效果。艺术家赋予了这栋建筑物新的价值,使作品产生了戏剧性的效果,他们的这种做法也是对现代工业生产的文明提出了另外的一种解释。好的艺术作品不仅给市民带来新的感受、为空间附加一些新的价值,还能增强人们的幸福感,提升城市在文化上甚至政治上的影响力。在展出的14天里,大厦前的广场空地上每天都挤满了络绎不绝的参观者。

4、艺术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我们再来看一位中国艺术家——蔡国强,蔡国强是中国走向世界的非常重要的当代艺术家。大家都看过他的作品,比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29个腾空而起的“大脚印”,将奥林匹克带进鸟巢体育馆。2014年APEC开幕焰火晚会《自然颂》,当然,还有2019年10月1日晚在天安门广场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联欢活动烟花表演。他的每一个作品都让世界为之惊艳。我们有一些图片可以看一下,这是他在上海做的《九级浪》,另一件是他在意大利做的《空中花城》。还有我很喜欢的这件作品《天梯》,这是蔡国强一直想做的一个作品,源于小时候的一个梦想。儿时在乡下仰望星空,他萌生起假如有一架通往云霄的天梯就能到天空中去的想法。其实这样的梦想,在座的各位好像都有过,我也有过。二十多年来他在世界不同地方屡试屡败,却从未放弃,艺术家的自由和执念都在他身上体现。终于在2015年6月黎明,泉州小渔村惠屿岛海边,在国内技术专家和当地数百村民的帮助和见证下,他再次一搏,把“天梯”作为献给奶奶百岁的礼物,他希望在奶奶有生之年看到他的通天之梦得以实现。这个纪录片记录下了他在反复试验中的努力和欣喜。《天梯》非常壮观,也非常打动人。蔡国强的成功离不开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融合,且具有开阔的视野,并将作品跟重大节典、重大事件发生连接,再加上他个人感情的表达。

三、艺术带来的抚慰

1、颜色给城市注入生机

色彩能改变心情,同时能改变城市的风貌和人心,下面我们来看两个例子。印度奥兰加巴德市,当地非常贫穷,且经常发生犯罪行为。2016年,当地高官辛格决定,奥兰加巴德人的生活中需要多一点颜色。他提议将所有公共和私人建筑粉刷成粉红色,这项计划在当年4月得到当地政府官员和居民代表的批准。当地居民表示,现在讨论这项计划是否能够减少犯罪还为时过早,但他们都欢迎这一罕见的举动,认为可以增加他们作为奥兰加巴德人的荣誉感。

颜色给城市注入生机,艺术让生活更美好——著名画家徐惠泉的中国博物馆公开课

奥兰加巴德市街角建筑(图片来源:Trip101)

再比如希腊爱琴海南部的圣托里尼岛,对世界各国旅客说,爱琴海是浪漫情调旅程的象征。圣托里尼岛风景如画,拥有大量爱琴海经典的蓝白色系建筑,线条简单且修边浑圆,省略繁复的雕琢和装饰,给人感觉格外返璞归真、与众不同,这与地中海风格本身代表的极其休闲的生活方式是一致的。最为特别的是白墙和蓝色屋顶的组合碰撞,简单却明亮、大胆,构筑了地中海风格中最典型色彩搭配——蓝与白。

颜色给城市注入生机,艺术让生活更美好——著名画家徐惠泉的中国博物馆公开课

圣托里尼(图片来源:Wallpaper Abyss)

2、艺术与心理、医疗、健康

现在艺术治疗正在深入到自闭症儿童这个群体,使部分自闭症儿童的潜能被激发出来。我们美术馆也在跟相关公益机构合作参与到艺术治疗项目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孩子们的画非常精彩,具有想象力,色彩也非常明朗。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例子——英国画家史蒂芬·威尔夏,他从3岁时被诊断为自闭症,因为有着惊人的记忆力和绘画天赋,被称为“人肉照相机”。即便身处陌生城市,史蒂芬·威尔夏只要在街上转一圈,他就能把街景建筑等景观如电脑扫描一般在大脑中储存下来,再凭记忆在画布上还原。2014年10月,他曾乘坐直升机游览了纽约市,全程只用了20分钟,但在接下来的3天时间里,他完全凭记忆画出了纽约市全貌,诸如帝国大厦、克莱斯勒大厦等标致性建筑的细节丝毫不差。可想而知,人类的潜在智力还有许多有待开发。

颜色给城市注入生机,艺术让生活更美好——著名画家徐惠泉的中国博物馆公开课

史蒂芬·威尔夏正在为纽约市全貌的画增添细节(图片来源:英国每日邮报)

四、城市里的艺术创意区

近几年,中国很多城市都非常重视艺术区的打造,比如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武汉、重庆等等。北京集结了美术馆、画廊、艺术品拍卖公司,还有非常多的当代艺术家、艺评家、策展人生活在北京。如798艺术区、草场地艺术区、方家胡同等等艺术区,对北京这个城市的商业、文化消费、旅游业都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很多年轻人把这些艺术区作为去北京的打卡点。再比如,上海将美术馆作为打造亚洲艺术之都的重要载体,一方面搬迁建设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为代表的公立美术馆,一方面积极扶植私立美术馆。美术馆等文化创意街区是城市的名片,对地区形象塑造、国际文化交流、大众美学教育的提升都将贡献价值。

我举几个美术馆做的展览案例,2015年《雨屋》登陆上海,以一种新型的沉浸式展览方式受到观众的热烈追捧,据说为了体会一次这样环境下的别样心情,高峰期甚至要排队五六个小时,所以好的艺术是能够打动人的。对于城市艺术街区、博物馆、美术馆来说,一方面我们呼吁政府给予更多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也唯有自身有好的项目、好的作品推出才能吸引人。

颜色给城市注入生机,艺术让生活更美好——著名画家徐惠泉的中国博物馆公开课

《雨夜》海报(图片来源:余德耀美术馆)

我们再回到南京。南京作为六朝古都,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之多自不必说,江苏省美术馆以及所在的长江路历史文化街区,也是南京最重要的艺术文化区域。所以,接下来,我再来讲讲这座拥有80余年历史的美术馆。

江苏省美术馆的前身为建于1936年的“国立美术陈列馆”,是中国近现代第一座国家级美术馆。在新馆、老馆“一馆两址”的优势上,我们不断探索和创新,确立了“公益性、学术性”为立馆之本,明确了经典(老馆)与现代(新馆)的“错位发展”模式。统筹推进展览、典藏、学术、公共服务和安全保障“五位一体”协调发展。2019年“国立美术陈列馆旧址”(即江苏省美术馆陈列馆)入选了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首先,向大家介绍几个我馆近年来比较有特色的展览。先看一个偏向年轻化的展览“现代之维:20世纪初期中国都市的审美风尚”,该展入选了2017年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这是一个与这座城市发生密切关系的展览,探讨了20世纪30年代包括南京、上海、杭州、苏州这样一些地方的时尚生活风貌,还原了当时城市生活的生机与活力。展品包括月份牌、旗袍、油画、家具等流行于上世纪20-30年代的典型艺术品,将“生活”“玲珑”“艺风”三个版块穿插起来。像香水、包、刮胡刀、手电筒、电风扇等都是时下海报上宣传的热销品,并特别突出了当时的旗袍,并就此在开幕式时做了一场“旗袍秀”,正如一开始播放给大家看的一段视频,当时在现场非常吸引人。透过这样一些展览让我们在回望历史的同时,也观察生活与艺术之间的关系。

2018年时值南京长江大桥建成五十周年之际,我们又推出了一个与南京这座城市发生密切关系的重要展览——“大桥记忆”,很荣幸该展在文博界多次斩获殊荣。在座的年轻人可以回家问问父母,这一代人对南京长江大桥为什么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南京长江大桥不仅是交通意义上的桥梁,它还是见证了中国崛起的精神之桥,是代表“中国制造”与“大国工匠”的经典之桥,也是体现“双百”方针和文化自信的艺术之桥。所以,它是一代人的骄傲。

这次“大桥记忆”主题性特展筹备了一年多时间,是我们探讨“美术馆该做什么样的展览”的一种尝试。整个展览叙述由庭院中搭建的桥头堡为开端,自“意象之美”“经典之美”“生活之美”到“影像之美”,再逐渐引申到现实的“大桥之美”,这样五个篇章来重温50年前的建桥精神,以及与大桥紧密相关的岁月。以艺术作品、实物文物与情景搭建、声音和影像等以立体视角展示南京长江大桥的历史。

第一部分是大桥的意象之美,我们从陈列馆一楼展厅外的庭院开始,用意象的手法做了“桥头堡”的搭建展示。

第二部分是大桥的经典之美,这个很好理解,就是展示关于大桥的艺术作品。在那个年代中国很多重要艺术家都画过大桥,包括钱松喦、宋文治、魏紫熙、陈大羽、苏天赐、张华清、冯健亲、吕斯百、吴俊发、周炳晨等名家创作的中国画、油画、版画等。

第三部分是大桥的生活之美。南京长江大桥建成后,可以说它的形象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包括在很多生活用品上,如脸盆、毛巾、镜子、杯子、自行车、饼干盒、粮票、电影票等。倘若那时有家庭要到照相馆拍个合影,那背景也还是大桥,要是能实地来到大桥上拍照的人那更是幸福的不得了。本次展览中,我们收集了跟大桥相关的物品共2000多件。还通过征稿的方式,收到了很多大家与大桥的合影。为了让观众更好的回忆那个时期,我们在展厅搭建了大桥照相馆,同时根据当时工人家庭实际情况还原了一个“工人之家”。

第四部分是大桥的影像之美,包括各个时期拍摄的南京长江大桥纪录片、风光片,最为珍贵、已难得一见的是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1969年拍摄完成的影片《南京长江大桥》。

颜色给城市注入生机,艺术让生活更美好——著名画家徐惠泉的中国博物馆公开课

《南京长江大桥》海报(图片来源:网络)

最后第五部分是大桥之美。展览巡展结束后,我们邀请艺术家重回大桥、重绘大桥,在桥头开启了展览的新开篇。所以这不是一次展览,而是一次社会性的研究项目,展览结束后,接下来的五年、十年所发生的事将会是开启我们下一次“大桥记忆”的故事。所以我们的第五篇章“大桥之美”仍在不断筹划和扩展中。

接下来还有一个展览,我也向大家简单介绍。“一夏清凉——扇与江南雅文化”是一个玲珑雅致的展览,也得到了很多观众的喜爱。全篇以精英阶层的日常爱物——扇,折射出一场明清文人崇雅反俗的品味竞争。以“竹”为起点和终点,经扇艺、扇面画,再到画意中的理想生活,江南地区的扇文化与明清文人的雅文化在展览中互为对照。扇来自生活执扇纳凉的用途,同时也是文人作画、彰显品位的文化载体,是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象征。仅考究扇的式样就有上百种,在展厅中我们也通过示意图的梳理把扇的形制和名称展示出来,可见扇子里藏着好多学问和名堂。现在,执扇纳凉的实用性已经减弱,但是扇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还是得以保留下来,其艺术功能愈加凸显。

再向大家介绍一项与中国早期美术教育紧密相关的展览。2019年4月至6月,江苏省美术馆陈列馆举办了“春风化雨——原中央大学的美术教育实践(作品文献展)”,该展入选了“文化和旅游部2018年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以作品和文献相呼应的方式,通过100余幅教员、学生作品和史料照片,为观众呈现原国立中央大学美术专业的艺术创作和教学实践。展览分为“名师之光”“教学相长”“桃李灼灼”三个部分,对原中央大学的美术教育实践进行梳理和呈现,其中包括徐悲鸿、吕凤子、陈之佛、吴作人、傅抱石、吕斯百等诸多20世纪中国美术名家的作品。

另外,我们还做了一系列现当代艺术家个案研究展,如“几度相看忆故人——周思聪、卢沉纪念展”“百年宋文治——纪念宋文治先生诞辰100周年特展”“一蓑烟雨——朱振庚艺术展”等,这些江苏籍,或与江苏发生密切联系的大师大家,也是我馆近年来关注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2019年在继“借古以开今——馆藏明清绘画专题展”之后,我馆再推出“典藏活化”新系列——“坐看云起时”。20世纪是中国画走过的坎坷百年,在文化碰撞的境遇中,从“疑古”“变古”到“怀古”,传统与进步、非科学与科学、写意与写实,中西观念在此短兵相接、激荡起伏,形成了一条风格明晰的演变链条。“坐看云起时——江苏省美术馆藏20世纪中国画专题展”从2000件的馆藏20世纪中国画作品中遴选200件以飨观众,将百年来的中国画发展历史作一梳理。

因为时间关系,我就不一一展开。大家可以通过照片来回顾展览现场。

五、来到美术馆的一天

现代美术馆构建起了特定的观赏方式,其纯粹、明亮的空间是特定意义构成的审美体验空间,不同类型的艺术实践皆可呈现,同时,也是一个将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空间,这也要求着现代美术馆需要建立自觉判断标准。“观看方式”也一直是美术馆在反思的问题,因为观看方式是能够反过来影响艺术作品的产生的。中国传统绘画的观看方式,跟西方绘画的观看方式是不一样的,以古代手卷为例,我们现在通常是把它全幅展开装入镜框,放在墙上,布上灯光,然后隔着一定的距离去观看,而实际上古人观看手卷是握在手中一点点展开、视线一点点平移的,是一种局部的观看。所以,有关美术馆的展示还有很大空间值得探讨。

随着文化和旅游的高度融合,美术馆作为高品质的文化旅游目的地,我们提出了两个理念:一个是“让美术馆成为人们获得幸福感的好去处”;另一个是“约在美术馆——让逛美术馆成为人们新的生活方式”。我们的美术馆里不仅有展览,还有舒适的沙发、香醇的咖啡,是一个可以和朋友约会的地方。比如两个人在长江路上约会的话,可以打电话问:“我们在哪里见面啊?”“美术馆吧。”“是新馆还是老馆呢?”“新馆好啦!”。希望美术馆真正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我们还开发了很多文创产品,通过对展览/展品IP形象的再创造,以文创商品的形式深入生活,让观众来到美术馆找到属于自己“可以带回家的艺术”。

江苏省美术馆面向公众的活动类型有很多,比如研讨会、座谈会、讲座、讲解活动以及青少年活动、志愿者活动等等。其中,江苏省美术馆与交汇点新闻“江苏有戏”共同策划推出《大家说画》系列导赏栏目,更是通过视频播放直接加强了向观众引导解说展览、展品的力度。“大家说话”在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指艺术家、美术理论家,一指普罗大众。通过视频向观众传递“如何来看一幅画”,希望每个人都找到自己的答案。

为拉近艺术与公众的距离,我们还开展了工作坊“开放日”活动,比如水印版画材料与技术研究的重点实验室定期接纳公众参观体验,观众可预约报名,到我们的工作坊自己动手做版画,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艺术产生的魅力。

颜色给城市注入生机,艺术让生活更美好——著名画家徐惠泉的中国博物馆公开课

江苏省美术馆近期特展活动《瓶中的世界》(图片来源:江苏省美术馆)

在美术馆的各项职能中,美术馆的收藏尤为重要。我们先来看几件馆藏作品,沈周、“四王”、“金陵画派”代表人物龚贤的作品,这些都是明清绘画史上非常重要的作品。还有近现代美术大家任伯年、黄宾虹、徐悲鸿、齐白石的作品。距离我们更近的“新金陵画派”重要代表人物傅抱石、钱松嵒、亚明、宋文治、魏紫熙等国画家,还有颜文樑、倪贻德等油画家,以及当代艺术家吴冠中、靳尚谊、罗中立、陈丹青、杨飞云的作品。上世纪50年代,除了“新金陵画派”以外江苏还活跃着一批水印版画家,他们的作品在中国版画领域独树一帜,也是我馆的重要收藏方向之一,在此不一一列举了。

美术馆是一个公共开放的艺术殿堂,随着数字化的发展,艺术资源将更加开放地面向观众。在艺术数字化方面,博物馆、美术馆也还有很大的空间要去探索,无论博物馆/美术馆文化创意产业如何发展,对馆藏品、历史遗迹的保护与传承始终是其内核,在维护国家利益、民族精神、社会公益的前提下,我们要将文化资源共享做得更好。荷兰国立博物馆在2012年率先开始了网络项目“荷兰国立博物馆网络工作室”,将25万件馆藏以最高品质的图像数字化,供公众免费下载。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博物馆、美术馆加大了数字化的对外开放。去年我馆在艺术数字化上也做了一些新的探索,大家除了可以在江苏省美术馆微信公众号、抖音号看到我们的最新资讯,还可以在“学习强国”平台看到我馆“e馆藏·每日一美”的藏品赏析,每天发布一篇文章,带领大家一起来看我们的典藏作品。与此同时,我们还为一些展览制作了线上展厅,随着技术手段不断更新,VR展厅的图像质量也越来越高,观众可以随时随地线上观展,同样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我国自古就是书画怡情的文化强国,这为美术馆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回首这百年间的时代发展,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一座座公立美术馆落成,它们逐渐成为认知这座城市的文化、活力与生活方式的名片。美术馆承载了艺术作品,链接了艺术家与公众,希望她让每个人、每座城都更加美好。

谢谢大家,希望在美术馆见面。(来源:艺术博物馆杂志)

徐惠泉简介

颜色给城市注入生机,艺术让生活更美好——著名画家徐惠泉的中国博物馆公开课

徐惠泉,1961年生,苏州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南京市美术家协会主席,江苏省美术馆名誉馆长、理事长。全国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工笔画学会人物画艺委会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获江苏省“五一”劳动奖,国家一级美术师。

2019年作品《温馨港湾》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展,2014年作品《苏绣》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展,2009年《花之梦》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1994年《江南丝竹——傍妆台》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1998年《四季之一——荷塘情思》获第四届全国工笔画展铜奖。1994年《春江花月》获第二届国际水墨画创作大赛金奖,《芦笙响起》获江苏省文华奖。先后在北京、南京、台湾、香港、加拿大多伦多、美国纽约、日本东京、泰国曼谷等地举办个人作品展览。多次担任全国美展评委,作品由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专业机构收藏。

组织策划《大桥记忆》《春风化雨》获文化和旅游部2018年度、2019年度优秀展览项目奖。代表作品入选《中国当代美术全集》《中国现代人物画全集》《中国工笔画全集》《20世纪中国绘画》等重要合集;已出版个人专著、画集20余部。

[ 责任编辑: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