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产经 > 正文

【李想集锦】(258)丨在中国式现代化四十人年度论坛上做国企改革开年演讲:三大难点 九条建议

来源: 文化视界 2024-01-23 13:05:50
听新闻

1月21日,中国式现代化四十人年度论坛在京举行,以智能制造为主旋律,全力推进中国新质生产力范式革命。李锦就新质生产力与国企改革提升问题发表看法。

此次论坛主题为“以智能制造为主旋律,全力推进中国新质生产力范式革命”。

中国式现代化四十人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郑新立发表讲话,中国式现代化四十人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央军委办公厅原理论秘书管益忻发表《以智能制造为主旋律,全力推进中国新质生产力范式革命》主旨演讲,提出从力能制造向智能制造跃迁,以新型"三驾马车"模式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战略。中国企联常务副会长朱宏任、全国工商联合会原副主席程路、国务院原参事任玉岭、葛志荣、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李仲平等也分别在会上发表意见。

会议分数字化新范式、新时代金融运行发展新设计、科技创新战略、新时代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提升和三农与乡村振兴五个专题,分别由17位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进行了内容深入的研讨。在“新时代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提升”板块中,李锦就新质生产力为国企改革提升与深化问题做了演讲。以下内容根据李锦的会议发言与讲话稿综合整理。

【李想集锦】(258)丨在中国式现代化四十人年度论坛上做国企改革开年演讲:三大难点 九条建议

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契机  提升国企改革水平与效率

——在中国现代化40人年度论坛的演讲

我发言的标题是《新质生产力发展为国企改革的提升与深化提供契机》,分三个问题陈述:第一,新质生产力对新时代国企改革提出新目标、新任务和新要求;第二,发展新质生产力对破解国企改革难题的意义;第三,以国企改革以新质生产力为范式革命,对国企改革运行机制的建议。

刚才,郑新立主任从生产要素角度论述新质生产力,管益忻老师做了《关于以智能制造为主旋律全力推进新的生产力范式革命》主旨演讲,提出从力能制造向智能制造跃迁,很受启发,很受鼓舞,他把新质生产力不是作为一个行业产业来看,而是作为一个历史形态与社会发展阶段来看,具有历史高度、时代高度与实践高度。智能制造,取代了机器制造和动力制造,进入了数字智能阶段。这是人类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革命,这种定位使得我们对很多问题要重新思考。这对我们正在进行的国企改革,有目标与方向引领意义。我从新质生产力与国资国企改革的关系上,谈谈自己的思考与建议。

从比亚迪新能源汽车激增说起

我们最近思考一个现象,就是刚才陈路主席讲到了新能源汽车产量与出口问题。我国在风电光伏、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等新兴产业领域成为更具主导性和话语权的国际竞争新优势产业。新能源汽车在“十四五”规划纲里是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在2023年,我国经济一个重要的亮点,是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000万辆,其中出口500万辆,数字一下子增长了30%。我们注意到,民营企业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去年有150万辆,今年是300万辆。翻了一番。比亚迪和前几年的华为、阿里巴巴一样,成为企业界的一颗新星。我记得去年三家中央企业新能源汽车才40万辆,与比亚迪相差很大。比亚迪为什么成功?

从改革的角度想到了几个问题,比亚迪汽车的成功有几点值得思考。一是比亚迪的科技领先,有核心技术电池;二是长期资本的投资,“耐心资本”,其发展经过20多年;三是经过“九死一生”;四是企业家精神敢闯敢试敢干。这四点正是国企改革中正在思考的问题。新质生产力包括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是不是比亚迪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都有这些问题呀?

国企改革不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吗?体制问题、机制问题、投资问题、资源配置问题、技术问题、企业家精神问题。比亚迪现象是什么现象?就是新质生产力现象!为国企改革提供了一个参照,也就是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什么。当然我们国企特别是中央企业的大国重器,可圈可点很多。我们研究“华为现象”、“阿里现象”,现在要研究“比亚迪现象”,就是新质生产力现象。刚才朱洪任会长讲到国家“十五五规划”下一步要制定了。我们不仅要把新质生产力理念引入国企改革领域,而且要作为国家十五五规划的引领因素,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写入国家十五五发展规划。

第一个问题

新质生产力对新时代国企改革提出了新目标,新要求和新任务

在国企改革深化提升的关键时刻,新质生产力为我们提供一个机会,就是怎样在全力推进中国新质生产力范式革命,为国企改革提供新的目标与动力。这里要回答两个问题,一个是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一个是什么是国企改革的重点。

新质生产力,是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到的新的词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一句话中,出现了五个“新”,落脚点是新动能。通过上述重要论述,可以发现,新质生产力不同于以往传统要素投入—经济产出式生产力,其关键是以新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它代表了一种生产力的跃迁。由此可以判定新质生产力定义,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 。新质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依靠创新驱动是其中关键,新质生产力代表一种生产力的跃迁。从根本意义上说,不能把新质生产力简单理解为一种新技术,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不仅意味着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更体现了以产业升级构筑新竞争优势、赢得发展特别是与美国经济竞争中的主动权。

而国企改革是2022年12月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来以核心功能和核心竞争力问题作为重点的改革。在提出这个问题之后的7个月,在2023年7月18日提出了新的国企改革方案,是对领导讲话的落实。在提出国企改革方案两个月后的2023年9月,总书记提出了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主要是对企业讲的,尤其是对国企讲的。也就是说为国企改革提供了新的动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标准。国企改革应当把总书记最新讲话精神吸收进来,做到同频共振。

我的一个观点,就是把新质生产力与国企的核心功能和核心竞争力挂起钩来考虑。把国企改革的核心功能和核心竞争力与新质生产力结合起来,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国企改革,这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结合的一场改革。如果把新质生产力作为科技创新角度认识,就低了,偏了,浅了。我们这个会议提出全力推进新的生产力范式革命,就是要把新质生产力看高、看重、看实。它是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但是不代表就是新技术。

国企改革说到底是国有企业生产关系的调整。生产关系的调整目的是为了促进生产力发展。如果没有生产力目标,国企改革也就可能失去了他的意义。确实,生产力目标牵涉到核心功能,也牵涉到核心竞争力。

如果国企核心功能强调对经济的支撑作用、主导作用、安全保障作用,应该说新质生产力是这三个作用的魂,属于改革的灵魂问题。从核心竞争力来讲,讲来讲去,始终难以讲清楚。其实,新质生产力就是核心竞争力。讲新质生产力,就使得核心功能和核心竞争力讲清楚了,就使得我们改革认识升华了,深化了,落实了。

我们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全力推进生产力范式革命,提出这个议题是要解决问题的。破解国家难题,是我们研究工作者时时挂念于心的使命任务。我们要推进国企改革范式革命,以新质生产力为主旋律,推进国资国企改革的提升与深化。范式革命要带来新的范式,新的业态,新的技术,新的产品,包括新的结构,新的品牌,以这个来提升对照国企改革。这样,我们的国企改革可能就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第二个问题

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契机

破解国企改革三大现实难题

现在在国企改革中与新质生产力,说法与做法上还是存在差距的。我们进行的国企改革,就是要从劳动者、生产工具、生产关系等多方面下功夫,通过改革和革新、开放和放开、创新和创造,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加快提升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加速形成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竞争新优势,发挥国有企业核心功能作用。

现在国企科技创新中有三个最为敏感的问题,也是我们国企改革的难题,大家看是不是这么一回事。当然,这是长期来形成的。

一个是科技创新的投入与利润增长的平衡问题,解决生产工具问题。这一点与我们的考核机制有很大的关系,因为经济增长、利润增长的目标是硬的,是绝对的,每年要保持百分之五到六的增长。但是拿出科技投入的资金就会增加成本,把上缴利润拿来搞科技投入。类似人工智能,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量子、脑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都是知道的。可是国企一旦投入,就影响经济的增长的目标,就可能被考核体制中落伍,被批评,面子上不好看。经济数字是硬指标,科技投入是软指标。这个科技投资的内在的机制怎么建立,就是怎么让新质生产力的投入有积极性问题,内生动力的问题,这个问题现在没有解决,甚至说陷入了困境。

二是科技创新的价值认可,调动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的积极性。新质生产力的主体任务,在于科技人员与管理人员。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要把握好的基础还是人才,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包括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和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而科技人员薪酬待遇工资,总是不能比董事长和总经理高,这一条限制得死死的。股权激励、员工持股、股权分红这些东西总是不能实现。新质生产力的代表没有积极性,这种激励政策怎么落实,总体上增长不快,很多地方只是出现在报告上,停留在口头。

三是国有经济企业家生存环境与创新精神,就是解决不敢干、不敢闯,不敢试、不敢投,核心是不敢改的问题。现在有追责机制而且很严,而容错机制几乎没有,使得国有企业家的企业家精神得不到发挥。如比亚迪等民营的企业家往往有九死一生的经历,而国有企业家不光不能死,错一次也不行,错一次就要追责一辈子,情愿躺平,不能出事,这是人们都看到的一个现实。好的企业家想改革,要冒很大的风险。有的是把乌纱帽拿在手里,甚至把性命搭上,有的很悲壮,可是毕竟太少。

起码,这三大难点是当前国企改革中的难题,也是大家都看到的问题。这是长期形成的,不是一下子能解决的。然而不解决这些问题,国企改革就落不到实处,新质生产力也发展不了。回答与解决上面三大难点,牵涉培育、发展、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问题,而且与新质生产力关系特别近。国企的新质生产力在国资国企改革方面至少要在三个方面发力:一是对生产工具方面,要对劳动者所使用的“装备设备”进行革命性更新,要大幅投入,特别是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二是劳动者方面,要全面提升人力资本水平,科技创新人员的价值认可,对激励资本的运用。三是生产关系方面,最大程度地释放和激发所有人的活力和创造力,重塑传统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人际关系,形成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特别是企业家精神。

所以说,按新质生产力的要求对国企改革进行创新是一个重要的契机。这就需要我们把新质生产力作为动力,对国企改革的思路进行充实与调整。我们还要有一个视角,从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新常态”“新发展理念”到“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整个过程是一脉相承的科学推进。国企改革要顺应形势,与国家经济走势相一致,不能关起门来搞改革,改革要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与任务。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意味着党中央将以更大决心推动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以产业升级构筑新竞争优势、赢得发展主动权。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是“以新促质”,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同样存在以创新驱动国企改革高质量问题。国企改革要与这个趋势同步发展,同频共振。国资国企改革是否存在高质量问题,是否存在破除形式主义问题,值得思考。

【李想集锦】(258)丨在中国式现代化四十人年度论坛上做国企改革开年演讲:三大难点 九条建议

中国式现代化四十人年度论坛在北京友谊宾馆举行,论坛主题为“以智能制造为主旋律,全力推进中国新质生产力范式革命”。

第三个问题

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

对国有企业改革运行机制的九条建议

“新质生产力”,起点是“新”,关键在“质”,落脚于“生产力”。国有企业改革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国有企业的生产力。

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视角看,新质生产力从宏观上看,是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

从微观看,新质生产力依托于科技创新,但又远超科技创新,它的完整链条至少包括:科技投入→科学发现(基础研究)→员工动力(激励机制)技术发明(科技创新)→产业转化(创造新产业或改造旧产业,就是结构调整)→广泛应用(优化或重塑各类要素配置和生产生活方式)。包括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过程。国资国企改革,要照应这个过程。

所以,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对国企改革的核心功能与核心竞争力内容是一次丰富与提升。推进持续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塑造适应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通过深化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

建议一,建立形成新质生产力对国企核心功能与核心竞争力的改革引领机制。新质生产力作为发展目标,国企改革作为一种生产关系的变革,要促进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可能要分成国家的、国资委的与国企的三个层次的功能性改革,也是国有经济、国有资本、国有企业三个层次的改革。下一步国家制定十五五规划,要根据十五五规划建立新质生产力的目标体系。对新质生产力代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地位的确定,目标的确定,任务的分解,都得明确起来,结果是把国有企业的功能优势转化为能力优势。

建议二,建立分类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运行机制。首先对新质生产力的内容要分类,对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与转型产业要分类。第二,对核心技术、前沿技术、绿色技术、环保技术、颠覆性的技术、属于卡脖子工程的技术,都要进行分类。第三是新质生产力实现途径,哪些是新投入的,哪些是资源配置的,哪些是转化的,都要明确。第四是对新质生产力层次要进行分类、分解和分管,中央企业、地方国企、基层国企的目标使命任务是有差异的。第五,对国企和民企在新质生产力中情况进行分析。刚才讲的比亚迪作为民企在新质生产力中走在前面,属于机制方面的原因。同样的,国企在大国重器方面属于体制方面的原因,这些优势原因要分析清楚,并且把他们在改革的体系中分别提出。

建议三,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资源配置机制。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最终要形成现代化产业体系。以产业链这个主要抓手,通过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以战略性重组为手段,使得现代化产业体系能够建立起来。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大力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全面推动工业绿色发展,赋能支柱产业迭代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加快构建具有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特征和符合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要求的高质量现代化产业体系,形成并发展先进程度跃迁的新质生产力,形成技术水平更高、质量更好、效率更高、更可持续发展的新国企。

建议四,把新质生产力引入现代国企公司治理的制度运行机制。在股权结构上,适合数据要素的发展与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必须实现所有权与使用权两权分离,增加增加经营权中新质生产力的力量,甚至在经营权中建立新的所有权实现形式。尤其在经营权中要让国企更有活力,增强内生的动力,这是国企改革的本来的目标,在新质生产力中可以使这个目标加快改进。民营企业在新质生产力方面的机制优势、活力优势与效率优势,怎么与国家的举国动员体制、国企的公有制组织机制协同发展,找出一条新的合作共赢道路来。

建议五,对新质生产力的资本投入机制。新质生产力属于引领型的、主导型的生产要素。资本的投入是长期的,这一方面需要金融改革,这一点不能不学习德国银行的模式,建立长期的资本、耐心的资本,同时也采用美国的金融模式,敢于创新。比如说,建立大的金融投资公司,这是国家层面上要考虑的。第二个是银行层面考虑。第三个是企业层面,第四个是个人层面。让人才、资金等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要通过鼓励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支持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更多地投向科技创新。生产工具、生产设备与基础建设,要大幅度投入,这是一个影响国家前途命运的问题。

建议六,以新质生产力推动新型经营责任制的建立。经营责任制尤其要解决在新质生产力中人力资本的作用,重视科学家这个创新主体和企业家管理主体的潜力挖掘,对这种力量的扶持,尤其是中长期激励机制,让它成为现实,而不是口号,这是新质生产力发展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新质生产力是一个智造的生产力,不是资源生产力,也不是动力生产力,怎么发挥人的作用,推动创新力量勇攀科技高峰,不断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是改革的核心问题。在分配上,使新质生产力资本的活劳动获得要素收入与财产性收入,与工资一起以市场方式获得分配。使得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劳动者,更具创造性、主动性,更有效率,更富活力。

建议七,变革推进新质生产力的监管考核机制。怎么在监管不出问题的同时,重要的是激励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增长,要解决单纯增加经济增长而科技增长缓慢的难题,经济增长是硬任务,科技创新是软任务的考核指标的谋划,形成一个良性运行机制。把科技投入与经济投入挂起钩来,做好顶层设计,形成实实在在的动力机制。

建议八,以新质生产力为标准,形成对国有企业家造就机制。新质生产力是一个创新生产力,也是一个带有冒险特征的生产力。这种生产力对企业家的要求不能四平八稳。弘扬科学家精神和企业家精神,营造鼓励大胆创新的良好氛围。进一步畅通科研成果交易转化和研究人员创新创业的渠道,建立科技成果披露和勤勉尽责容错机制,帮助科技创新人员合法合规完成科技成果转化相关程序。要培育千百万个懂科技、懂资本、懂市场、懂金融的“四懂”国有企业战略企业家。

建议九,以新质生产力的范式革命,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文化管理机制。刚才朱宏任会长就专门讲到了管理的问题。国有企业的管理是新质生产力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或者叫管理也是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将会引起观念的变化,可能会形成新的范式、新的业态、新的技术、新的产品、新的队伍、新的品牌、新的文化。整个管理体系都可能会发生变化。西方现代国家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管理范式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其实,我们自己发展起来,更要总结推广,我们的大国重器成就、我们有新能源汽车速度,就是值得研究的,要把我们自己新质生产力的经验、规律总结出来。国资国企改革研究首先从总结开始,总结经验,总结思路,总结规律,特别是破解难题的规律,这是国资国企研究的重中之重。

全面深化国企改革的内在逻辑之一,就是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以激发国企生产力发展活力。所以,“新质生产力”带来的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我们需要对国企改革和发展问题进行一次反思。把新质生产力的内容充实到目前进行的国企改革中,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使得核心功能与核心竞争力的任务落到实处。新一轮国企改革的口号是提升与深化。新质生产力为提升与深化提供了一把钥匙,找到了一个支点。当前,特别需要提升国企改革的精气神,增强国企改革的主动力,提升国企改革的穿透力,强化对国企难题的破解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力。从而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做出国企贡献。

以上,是对论坛主题的响应,也是对领导同志讲话结合国资国企实际的理解,说了一些新话,提出一些新思路,个人见解,供大家参考并且批评指正。

(来源:李锦解读国资政策与新闻)

作者简介

【李想集锦】(258)丨在中国式现代化四十人年度论坛上做国企改革开年演讲:三大难点 九条建议

李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企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首席政策专家。

新华社高级记者。2010年后,相继担任中国企业报总编辑、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首席专家、国企管理智库副理事长兼首席专家、中企之声研究院院长等。

重点做企业理论政策研究、课题研究、经验总结工作。十八大以来,解读70多份党中央、国务院与国资委企业文件与会议精神,去年接受媒体500多次采访。被舆论界称为“中国国企改革舆论旗手”“国企政策新闻第一解读人”。

改革开放来所写“思路型”调查为45位中央政治局委员批示。1982年,邓小平听取汇报并称其对改革“有发言权”。

出版专著《资本经营理论的提出》《深度》等32部。

[ 责任编辑: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