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访谈 > 正文

山东快书代表性传承人阴军:传统艺术需要传播、传授和传承

来源: 大众日报 2020-04-21 13:50:10
  阴军说:“作为一个代表性的传承人,山东快书给我带来了光环。可以说,没有山东快书,就没有我。我现在想的就是,怎么保住传统艺术的根儿。”

  曲艺是文艺的轻骑兵,山东快书是轻骑兵中的先锋队。山东快书如何创新发展?专访山东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山东快书代表性传承人阴军——

  “快时代”的山东快书

  4月14日下午,记者专访了山东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阴军先生,他拄着双拐给记者开门。

  今年2月2日,阴军洗澡时不小心摔了一跤,左脚骨折。本来应该在他工作室进行的采访,改在了他的家里。

  山东快书,是山东人的艺术名片

  阴军认为,山东快书是山东最具标识性的艺术形式,是“山东人的艺术名片”。

  2006年5月20日,山东快书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阴军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山东快书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山东快书脱胎于山东大鼓,《老残游记》里黑妞和白妞说的书就是山东大鼓。至于,山东快书何时从大鼓里独立出来,阴军认为已不可考,但至少有100多年的历史了。

  还有一种说法,山东快书是从河里来的,这条河就是京杭大运河。山东古运河沿岸有七八个著名城镇,其中临清、济宁是运河上的重要码头,南北客商云集。因此,有学者称,山东快书起源于明代,已有三四百年历史。至于发源地,目前的共识是临清。

  阴军说:“由于山东快书灵活简便、易演易编,往往在瞬间就能收到较好的艺术效果。它不受场地的限制,田头工地、车站码头、街头巷尾均可随时演出。又因为作品能够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所以山东快书一度兴盛了多年。”

  山东快书早期的代表作品是《武松传》,因此山东快书在没有正式名字之前,被人们称为“说武老二的”“唱大个子的”,以及“滑稽快书”等。1949年6月21日,山东快书高派的开创者高元钧先生,在上海录制《鲁达除霸》时,经过慎重考虑,将这种艺术形式正式命名为“山东快书”。

  据阴军介绍,在新中国成立后,山东快书有过两次辉煌期。

山东快书代表性传承人阴军:传统艺术需要传播、传授和传承

阴军与山东快书大师高元钧先生(资料照片)

  第一次是20世纪50至60年代。1951年,民间艺人高元钧参加抗美援朝,用山东快书为前方的将士加油鼓劲。战争结束后,总政从全国调集数百人,跟高元钧学习山东快书。一时,山东快书风靡全国。“文革”开始后,山东快书陷入低迷。

  改革开放后的20世纪80年代,山东快书迎来第二春。高派第二代传人孙镇业先生,在山东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推出长篇山东快书《武松传》和《鲁智深》。在那个物质和精神产品都比较稀缺的年代,山东快书为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无穷的欢乐。

  阴军说,山东快书主要有三大流派:“高派粗犷豪放、快书戏做,表演讲究戏剧性和舞台效果。杨派(杨立德创)俏皮、幽默、诙谐。而于派(于传宾创),以唱大书为主,行内也称腕子活儿。

山东快书代表性传承人阴军:传统艺术需要传播、传授和传承

阴军与孙镇业先生合影

  阴军的师父是孙镇业,孙镇业的师父是高元钧。阴军,是山东快书高派第三代传人。

  山东省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孙立生认为,高元钧将山东快书推广到全国,使之成为流行全国的曲艺形式;杨立德则始终固守在山东。从文化名片的意义上说,高元钧通过他的山东快书让全国的观众“认识”山东人;杨立德则通过他的山东快书,让山东人自己愈发“了解”自己,使他的观众懂得,如何才是“名至实归”的山东人。阴军的山东快书表演最显著的特征,是具备这个时代的特点,即它是“今天的山东快书”。阴军不断超越自我,将自己由一个酷爱山东快书的热心青年,“锻造”成与时俱进的山东快书表演艺术家。

  传统艺术,需要传播、传授和传承

  “快”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显著特征。和许多传统艺术一样,在各种流行文化和众多新型媒体的冲击下,从上世纪90代年起,山东快书也不可避免地进入了困境。

  “这首先是时代的选择,但传统艺术也要从自身找原因。当下山东快书宣传品多,艺术品不多,精品更是稀缺。格局不高、意境不深的作品,终归成不了大器。”阴军表示,山东快书遇到的困难之一就是作品问题。简单说就是缺好作者,缺好本子。

  “目前山东快书新作品大多是“一锤子买卖”,能够让观众眼前一亮的作品太少了。山东快书创作难度大,台词需要合辙押韵,所以编故事写剧本需要很深的功底。”阴军说。

  据了解,山东的舞台表演艺术形式有40多种,仅曲艺就有20余种,但如今还能正常表演的不超过10种。如何留住传统艺术,并发扬光大,是个难题。

  阴军说:“作为一个代表性的传承人,山东快书给我带来了光环。可以说,没有山东快书,就没有我。我现在想的就是,怎么保住传统艺术的根儿。”

山东快书代表性传承人阴军:传统艺术需要传播、传授和传承

阴军近照

  阴军认为,第一步是传播。通过各种形式、各种媒体进行推广。2010年的时候,阴军在山东电视台公共频道黄金时段主持一档栏目《快书故事》,用山东快书的形式,讲老百姓身边的故事,每天一期,持续了一年多,栏目收视率最高时达到了4%。配合电视连续剧《武松》的播出,阴军也曾在山东卫视频道,用山东快书讲解武松的故事,反响很好。同时,阴军进行了大量的演出,进社区、下连队,每年100场以上,目前已经演出了4000多场。

  第二步是传授。阴军有正式拜师的徒弟10人,韩龙、孟祥霄、高伟伟、万卿等人已崭露头角。阴军还是山东省旅游职业学院、济南大学国际交流教育学院的客座教授。在旅游职业学院,阴军建立了工作室,为学生们开办山东快书选修课,每年有近百名学生选修,这一课程已持续了6年,不少学生因为山东快书考上了艺术院校的本科。利用周末时间,阴军还在济南市青少年宫开办山东快书培训班。通过这些形式,阴军已先后培养学生近千人。

  第三步是传承。“传播做好了,就会有更多的人喜欢。有人喜欢了,就有人想学。在此基础上,谈传承才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阴军说,到了传承环节,需要责任和担当,需要是那块材料的人,把山东快书和传统文化当成事业,而不仅仅是职业。这就需要,有人为此付出自己一生的心血。

  在谈到编著《山东快书演唱技法入门教程(普及版)》一书的初衷时,阴军说:“几百年甚至更多年以后,在中国艺术大花园中还有一朵带着泥土芬芳的小花在绚丽地开放,这朵小花的名字叫山东快书。每当人们看到这朵美丽的小花,就会想起曾经浇灌、呵护过它的园丁。因为小花的盛开,所以园丁永存。”

  阴军希望,自己就是那些园丁中的一员。

  用鸳鸯板敲出时代的强音

  山东快书属于韵颂体的表演形式,在我国400多种曲艺形式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传统艺术要想继续生存下去,必须有创新,有变化,不能一味固守传统。阴军表示,“基因不变,但形式要变;可以改名,但不能改姓。”拿山东快书来说,板不动、山东话不动、节奏不动、韵颂体不动,因为这是它的四大基因和承重墙,但山东快书的形式可以变。最近,他就在音乐快书、对口快书、动漫快书、快书小品等方面进行了不少尝试和探索。

  与此同时,曲艺界也在行动起来。2018年和2019年,中国曲艺家协会、山东省文联、山东省曲艺家协会等联合举办了两次山东快书汇演大赛。汇演中,创新性的节目不断涌现,比如出现了对口山东快书《李逵夺鱼》《果树风波》等,出现了情节山东快书剧《孔子学琴》,还有类似小品的群口山东快书《民主生活会》等。

  “曲艺是文艺的轻骑兵,山东快书是轻骑兵中的先锋队。因为,一个人,一副板,就可以随时随地演出。山东快书要在内容创作上紧跟时代脉搏,用鸳鸯板敲出时代的强音。”阴军说。

山东快书代表性传承人阴军:传统艺术需要传播、传授和传承

阴军演出

  今年的抗疫战打响后不久,阴军和毕长庚共同创作了山东快书《众志成城同心战疫》。快书讲述的是山东各级干部群众发扬“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踊跃为湖北等重点疫区捐款捐物、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故事。

  “这个时候,山东快书更应该发声。我去不了一线,但我手中的板就是武器。”阴军说,“作品播出后,点击率非常高。这是对我的肯定,也是山东快书的一次有效传播。”

  阴军的头衔很多,但他最看重的依然是山东快书代表性传承人这个角色。

  武老二诞生在山东,风风雨雨几百冬。她那朴实的齐鲁音韵多么亲切,还有那“当滴咯当“的铜板声!装文扮武一个人,歌颂过无数的好汉众英雄。曾经在曲艺界里称魁首,四九年用“山东“二字来冠名。只要咱群策群力把她来呵护,照样能舞台上面打冲锋。天生的她就这个脾气,皆因为她的名字叫山东!

  这是阴军对山东快书的期盼。(戴玉亮)

[ 责任编辑:王姝方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