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访谈 > 正文

融通中西 大胆追寻——借“寻迹思远”作品展契机,与著名画家莫晓松对话

来源: 文化视界 2022-09-20 15:37:28
  近期,“寻迹思远——莫晓松中国画作品展”在书画频道美术馆展出。展览呈现了莫晓松百余幅工笔花鸟画和水墨写生精品,是他十几年来对绘画艺术创作实践的阶段性总结。

“我买四五斤包子,自己钻到画室,几天不与人交流。一张画烦了,画另一张,别人也很少进去。好几个画室同时开着,一个画室一种氛围,这样可以很快切换创作状态。三两年天天面对画,不会说话的情况我都遇到过。”这便是莫晓松艺术创作时的状态。

莫晓松出生于甘肃陇西一个艺术世家,受传统文化影响较多,但他骨子里并不是个传统的人,始终想构架一个比较宏大的花鸟画体系。后来他离开西部,来到北京,开始了一段新的探索历程。他受郭怡孮先生“大花鸟精神”的影响,开始喜欢热带雨林,深入到亚马逊、马达加斯加、马来西亚等热带雨林考察,逐渐寻找到了世界的大格局,找到了花木生生不息的生命感,开启了一百幅热带雨林题材的创作,尝试突破历代文人画花鸟的范畴。

融通中西  大胆追寻——借“寻迹思远”作品展契机,与著名画家莫晓松对话

《苍茫》 200×300cm 绢本设色 2019年

他花十几年的时间研究线条,揣摩古人用线,练习书法,追求线条的雄强,从中寻找一种造型的美感和线的美感。

融通中西  大胆追寻——借“寻迹思远”作品展契机,与著名画家莫晓松对话

《教堂之影——寂静》 熟宣纸 水墨 矿物质颜料  232×147cm 2022年

他虽然是工笔花鸟画名家,但他笔下的欧陆写生,跨越了地域和时空。他多次前往西方博物馆考察写生,穿行在古遗迹中。他突破造型的藩篱,将墨与色相融,大胆自由的表达内心想法,用中国传统笔墨表现西方人文物象景致,寻找东西方文化的共通之处,将两种文化相融合。不仅打破了传统工笔花鸟画的构图方式,还打开了创作思路。

莫晓松为了自己心中的艺术殿堂,不断思考、探索、尝试和突破。

融通中西  大胆追寻——借“寻迹思远”作品展契机,与著名画家莫晓松对话

融通中西  大胆追寻——借“寻迹思远”作品展契机,与著名画家莫晓松对话

融通中西  大胆追寻——借“寻迹思远”作品展契机,与著名画家莫晓松对话

融通中西  大胆追寻——借“寻迹思远”作品展契机,与著名画家莫晓松对话

融通中西  大胆追寻——借“寻迹思远”作品展契机,与著名画家莫晓松对话

展览现场

近期,“寻迹思远——莫晓松中国画作品展”在书画频道美术馆展出。展览呈现了莫晓松百余幅工笔花鸟画和水墨写生精品,是他十几年来对绘画艺术创作实践的阶段性总结。

在展览之际,记者邀请莫晓松先生,以此次展览为契机,谈谈近些年来他在工笔花鸟画方面的实践和思考,以及中西方文化融合方面的探索。

融通中西  大胆追寻——借“寻迹思远”作品展契机,与著名画家莫晓松对话

艺术家 莫晓松

【对话】

“寻迹思远”

记者:莫老师您好,首先想请您为我们整体介绍一下此次展览。

莫晓松:此次展览我准备了三年的时间,是我十几年来对绘画艺术创作实践的阶段性总结。这次展览的名称“寻迹思远”一方面是寻找中西方文化源头的融合,另一方面是通中国笔墨与西方早期文明相融合,表达中国人眼中的西方文明,表达中西方文化的共通。展览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素心蕴美,以我三十年来的工笔花鸟画为主。第二部分寻迹缪斯,是以水墨语言来表现古希腊、古罗马艺术题材的创作。

融通中西  大胆追寻——借“寻迹思远”作品展契机,与著名画家莫晓松对话

融通中西  大胆追寻——借“寻迹思远”作品展契机,与著名画家莫晓松对话

展览现场

记者:此次展览的举办对您而言有着怎样的意义?

莫晓松:这次展览开拓了我的思路,展出的大部分作品很多人没见过。画到一定程度想有所突破很难,在一张画纸上要做出很多的文章也很难。我一定要将它们拿出来向大家请教和交流,这对我来说很重要。老师们的批评我特别在意,只有批评才能帮助我寻找到不足之处和创作的方向。

融通中西  大胆追寻——借“寻迹思远”作品展契机,与著名画家莫晓松对话

融通中西  大胆追寻——借“寻迹思远”作品展契机,与著名画家莫晓松对话

融通中西  大胆追寻——借“寻迹思远”作品展契机,与著名画家莫晓松对话

展览现场

打破传统藩篱 大胆探索与追寻

记者:此次展出的工笔花鸟画作品中,有您经常表现的一些题材,如玉兰花、荷花,但这些作品与您以往的工笔画有很多不同之处,请您通过作品为我们介绍一下近些年来您工笔画的变化。

莫晓松:我的变化源于我在郭怡孮先生班上学习时,创作的一幅玉兰题材的作品。我以前在甘肃也画玉兰,但都是想象中的玉兰。来北京后,近距离接触到玉兰,尤其是春天雨后,红宫墙和白玉兰颜色的强烈对比,很震撼,这与当下的时代很契合。但如何画,却很难,草图我画了大半年,但在构思上一直没有突破传统玉兰的造型。

有一天,我看着这幅画特别生气,用美工刀划了几大块,扔地上,这么一扔,打破了玉兰原有的生长规律,有叠加,也有非自然的穿插,让我找到了创作的感觉。

另外,传统玉兰题材的作品往往会搭配石头,但我觉得视觉冲击力不够,于是选用了两块红色宫门为背景,并起名《春到红墙》,改革开放后祖国繁荣气象铺面而来,更具时代气息。这幅作品也获得了全国重要美展的金奖,给予我极大的鼓励。

从那一刻开始,我在构图和构思上融入了现代意识。布点布局,虚实相生,繁简得益,要有大对比,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融入西方构成的因素,解决了构图的问题。

融通中西  大胆追寻——借“寻迹思远”作品展契机,与著名画家莫晓松对话

《春到红墙》 210x195cm 纸本重彩 2002年

2002年获全国当代花鸟画艺术大展金奖

融通中西  大胆追寻——借“寻迹思远”作品展契机,与著名画家莫晓松对话

《春涌图(京华春韵)》 96x200cm 纸本重彩 2009年

陈列于中央政治局会议室

记者:您除了在构图方面的变化外,我们看到您的作品中还运用了一些抽象的方式来表达。

莫晓松:这批作品在创作思路上与以往有所不同,有一些抽象和变形的思路。前几天回老家,看到我大学时花木的速写,比较生涩,带有一些抽象性,与此次展出的《飞花漫天游》高度一致。还有一些以古希腊遗迹为背景的人物创作,搭配了抽象化的花卉,似花非花。我现在又回到了过去,由熟而生,“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张晓凌曾写过关于黄宾虹的写生,有关表现结构方面的文章,他在文中提到,黄宾虹写生是在与古文字对话,寻找远古人类通过体会大自然,将山川转化为文字的感觉,再变成绘画。我感触很深,这句话让我找出了一条路。对于专业的画家,画像很容易,画不像是需要一定学养和心性的。

融通中西  大胆追寻——借“寻迹思远”作品展契机,与著名画家莫晓松对话

《飞花漫天游》  99x209cm 纸本重彩 2022年(请将手机横屏查看)

记者:您作品中的线条非常丰富,笔墨语言精炼,有的会扫很多次,有的会用到叠加,请谈谈您近些年对线条的理解与探索。

莫晓松:我们的文化赋予了线条一种哲学的思考,它融入了中国人的智慧,融入了中国人的宇宙观和人生哲学。

我以前的创作,大多使用水积的方法留出边缘,弱化线条。后来发现线是中国画的灵魂,于是花精力去揣摩古人的用线。而且,我们在全国美展的评选现场,会发现使用勾勒法的作品很少。勾勒法是中国工笔画线描中特别重要的基本方法之一,于非闇、张大千这些大师都讲究勾勒,现在很多作品只有“勾”缺少“勒”。

线对我们来讲特别可贵,如北魏、北齐的墓室壁画和雕像,既活泼又有劲道。青州佛像身上条线展现了匠人们高度娴熟的技巧,线条充满了力量和气度,精妙而又飘逸、厚朴而又苍劲,同时也感受到了他们的自信。再如白石老人篆刻和画中的线条,每一笔都包含了他的学养和艺术理念,这是模仿不来的。我喜欢明代画家陈洪绶的线条,他的线条突破了工笔画比较温和的方式,有金错刀的形式出现,气息很好。

我花了近十年的时间探索线条,思考能否通过叠加的线条形成面,让画面产生一种朦胧感,或产生另外一些气息。

宋末元初,花鸟画大家钱选注意到南宋整体的绘画气息不对,太过纤弱,要在笔法上复古,注重隶书中的笔法。我反复领会其要义并且记录下来提醒自己,在创作中领会。这是我读美术史最重要的收获,书中论述大概如下:赵孟頫早年曾向钱选请教画学,问他:“何为士气?”钱选答曰:“隶体耳,画史能辨之,即可无翼而飞。不尔便落邪道,愈工愈远。”简短的一句话,道出了钱选的绘画思想,其一为以书入画,以存古意,其二是强调逸气。钱选认为,融书法于画法,即如写古隶一样,运笔稳重沉朴。显然,这是对南宋末年行笔挥洒过分轻率,流于浅薄之弊病的抨击。赵孟頫发扬了钱选的尚古思想,高举复古旗帜,开一代新风。钱选认为,“愈工愈远”是当时绘画的弊病之一,唯有不计工拙,书写胸中逸气,这才是绘画的最高妙处,赵孟頫等人对钱选的绘画思想有所发扬,隶书中有一种厚朴的建筑之美,庙堂之美。我反复练习《张迁碑》《西狭颂》,体会其中的用笔。临习隶书有助于提高我的眼光,提升美学造型的修养,同时我也临摹五代时期的墓志铭,吸取书法中的力量,追求线条的雄强,从中寻找一种造型的美感和线的美感。久而久之,我在绘画时,无形中会将书法中的线条转化到画作中。

另外,工笔画追求写意精神。我们现在工笔画中的线条经历了吴道子、李公麟、宋徽宗的过滤,工整细腻。如果要加入写意的内容,有些地方就需要将色墨与线相融,渲染和塑造不能太受线的约束,要突破传统工笔画中线的概念。时代赋予我们宏大的景致,要画大画就要在笔法上下功夫,不能太拘谨。

融通中西  大胆追寻——借“寻迹思远”作品展契机,与著名画家莫晓松对话

时光记忆系列 五 85x46cm 熟宣 淡彩 2022年

融通中西  大胆追寻——借“寻迹思远”作品展契机,与著名画家莫晓松对话

时光记忆系列 二 85x46cm 熟宣 淡彩 2022年

融通中西  大胆追寻——借“寻迹思远”作品展契机,与著名画家莫晓松对话

时光记忆系列 六  85x46cm 熟宣 淡彩 2022年

记者:您觉得工笔花鸟画在传统的基础如何去探索和突破,才能更好的顺应当下。

莫晓松:我们要与古人和近现代画家,在画面的气息和图示上有所区别,打开局面,不辜负全球化时代带来的便利条件与好的视野。另外,从空间上和材料上都需要突破。有一段时间我比较迷恋琥珀化石,尤其是那种一瞬间被凝固的植物和昆虫。我可能会将它们与现实交融、交换,打破时空概念,进行对话。做到这些的前提是将手放开,要敢画,但要保留中国人的精神元素。

融通中西  大胆追寻——借“寻迹思远”作品展契机,与著名画家莫晓松对话

《寒韵梅竹劲》 175x185cm  2022年

构架宏大的花鸟画体系

记者:热带雨林也是您近些年来比较重要的创作题材,您出生在甘肃,为什么会如此喜爱这类题材的创作呢?

莫晓松:我不是完完全全能够在传统圈子里讨生活的性格,始终想构架一个比较宏大的花鸟画体系。我在郭怡孮先生的作品中感受到了这种气息和气质,他画作的颜色非常鲜活和纯粹,感受到了他“大花鸟精神”和他想要构建和表达的精神。我虽然不能完全表述出来,但顺着他的思路,我有自己的想法,开始喜欢上了热带雨林,也有了画热带雨林的想法。

世界上最险峻、最茂密、最神秘的热带雨林亚马逊、马达加斯加和马来西亚东部的热带雨林我都去考察过。热带的植物由花木构成,层次结构复杂,看不到边际,非常壮观。有高耸的树冠,有藤蔓和蕨类植物,它们在大自然中自生自灭。当我看到大片竹林被折断,正要倒下时,感觉它们像古战场上的战士一样,深深触动着我。我们穿梭在雨林中,从早走到晚,稍不留神就会迷路,蚊虫叮咬就不必说了,又闷又热,全身湿透脱水,雨林的气息压迫人心,天黑要走不出的话,都觉很难活下来。

热带雨林的考察虽然很艰险,但我觉得特别值,打开了我的思路和眼界,逐渐寻找到了世界的大格局,寻找到了花木生生不息的生命感。我的目标是画一百幅热带雨林题材的作品,突破历代文人画花鸟的范畴。

这次展出了三幅,是我稍早一些的作品,虽然比我之前的作品有稍许进步,但我不是很满意。因为我继续画下去,还是花鸟,没有突破,所以我要调整思路,多看看书,画一些抽象创作,如此次展出的了古希腊、古罗马题材的创作。

融通中西  大胆追寻——借“寻迹思远”作品展契机,与著名画家莫晓松对话

《萧萧暮色》 200×300cm 绢本设色 2019年

融通中西  大胆追寻——借“寻迹思远”作品展契机,与著名画家莫晓松对话

《暮光》 200×300cm 绢本设色 2020年

融通中西 迸发创作激情

记者:您为什么会选择用中国传统水墨语言来表现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题材,而不是选择其他题材?

莫晓松:这源于北京画院举办的一场国际研讨会,会上探讨了“如果绘画线描离开了书法应当走向何处”的话题,对我有所触动,引发了我对古希腊文化特别是绘画艺术的极大兴趣。于是,我特意去希腊博物馆写生,到西西里岛神庙考察,将它们与我国汉代的画像石进行了对比,感觉很神奇,触发了我创作的灵感。我开始思考如何通过绘画,将充满中国哲学意味的水墨与西方艺术相融合。

我虽然画了十几年传统绘画,但骨子里带有一种现代气息。我刚好赶上了85思潮,文艺开放,做过装置。我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在校时,我读书较多,尤其是美学方面的书籍,如《美学散步》和《美的历程》,对中国文化的主线有所解了。我喜欢《楚辞》,尤其是屈原博大的胸怀和以植物来比喻人的高洁,还有一种神秘主义。我在创作时,无形中就将它们带入了这批画中。我选择这样的题材,也与这段经历有关。

融通中西  大胆追寻——借“寻迹思远”作品展契机,与著名画家莫晓松对话

《浮雕——岩上征衣伴倚欄》 熟宣 水墨 矿物质颜料 69×49cm 2020年

融通中西  大胆追寻——借“寻迹思远”作品展契机,与著名画家莫晓松对话

《浮雕——嗟尔君子 无恒安外》 熟宣 水墨 矿物质颜料 金 69×49cm 2020年

记者:您通过中国水墨来表现西方文化,又将雕塑转变为国画,用水墨表现了一批西方陶瓶,在这些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您觉得中西方文化有哪些相似之处?

莫晓松:古罗马、古希腊是人类的瑰宝,与早期中国的文化非常接近,都在表达人类的善良与质朴,展现了一种包容万象的崇高之美。中国的彩陶与希腊、罗马博物馆中一些陶瓶的形制和抽象图案,以及线条非常接近。中西方很多历史遗迹经历了几千年岁月的洗礼,都有着斑驳的沧桑感和朦胧感。他们古代的服饰与我们一样宽袍大袖,刻画的人物表情从容淡定,这些都非常相似。

融通中西  大胆追寻——借“寻迹思远”作品展契机,与著名画家莫晓松对话

《陶瓶——时空》 加厚宣纸 水墨 敦煌土 颜料 68×45cm 2020年

融通中西  大胆追寻——借“寻迹思远”作品展契机,与著名画家莫晓松对话

《陶瓶希腊陶瓶之变——蛇的传说》 熟宣 水墨 敦煌土 矿物质颜料 71×49cm 2020年

融通中西  大胆追寻——借“寻迹思远”作品展契机,与著名画家莫晓松对话

《浮雕之韵——抱朴含真》 手工麻纸 水墨 矿物质颜料 42×73cm 2019年

记者:您创作的教堂系列作品打破了中国传统山水、花鸟、人物的界线,还融入了雕塑、油画、水彩,您是如何做到的呢?

莫晓松:国外将教堂作为精神的归宿,我们则把山水作为精神的归宿,于是我将教堂当山水来画。我喜欢教堂的形,有些教堂有中国古代青铜器错金错银的繁杂之美、厚朴之美、秩序之美。我将教堂比作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借教堂来抒发中国人对田园山水的情怀。

融通中西  大胆追寻——借“寻迹思远”作品展契机,与著名画家莫晓松对话

《教堂之影——怡心》 熟宣纸 水墨 矿物质颜料  181×150cm 2022年

融通中西  大胆追寻——借“寻迹思远”作品展契机,与著名画家莫晓松对话

《教堂之影——粹美》 熟宣纸 水墨 矿物质颜料  121×142cm 2019年

记者:“寻迹缪斯”这部分创作,很多人是第一次见,对于这批画您是如何评价的呢?

莫晓松:我在画这批画时,并未考虑过展览,也未当做完整的作品去画,但展出后还是比较完整。我将虚实、黑白、色彩无形当中融合在一起,脱离了工笔画的渲染,多以平染为主,将画裱于板上,让墨色,矿物顏料和水充分融合,让熟宣纸产生生宣纸效果。在绘画过程中能用线表达,就不去染,这让画面的气息更强,骨气更足。每画完一幅画,也是在完成我心目中的一个实验,带有实验水墨的性质。通过这样的创作,打破了传统工笔花鸟画的构图方式,打开了创作思路。我特别喜欢这些作品,起名字也很认真,参照了《楚辞》《诗经》和宋词中的意境,略带缠绵感。但它们还是“夹生饭”,是我绘画探索的一部分,需要慢慢融会贯通。

融通中西  大胆追寻——借“寻迹思远”作品展契机,与著名画家莫晓松对话

希腊雅典写生 一 44×32cm 2022年

融通中西  大胆追寻——借“寻迹思远”作品展契机,与著名画家莫晓松对话

意大利米兰写生系列 一 50×32cm 2022年

融通中西  大胆追寻——借“寻迹思远”作品展契机,与著名画家莫晓松对话

希腊雅典写生 七  44×32cm 2022年

记者:接下来您有哪些计划?在绘画题材上会侧重古希腊题材的创作,还是花鸟题材的创作?

莫晓松:我会以花鸟画为主,古希腊题材就此也打住了,或者将其融入到热带雨林的题材当中。我也会画一些小画,最大限度的运用线条来表达。工笔花鸟画会画的更写一些,纯粹的工笔画的会少些。我最终的目标还是那一百张大尺幅的热带雨林花鸟画。热带雨林非常狂野,充满了不可预知,并非温文尔雅、精雕细琢。我会尽量去寻找一种在构图、构思、题材上的多样性,从这个方面画一批作品。我觉得接下来的十年,一定会有一个大的变化。

记者:谢谢!(来源:雅昌艺术网 王丽静)

艺术家简介

融通中西  大胆追寻——借“寻迹思远”作品展契机,与著名画家莫晓松对话

莫晓松1964年生于甘肃陇西,1986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现为中国美协理事,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北京画院副院长、艺委会副主任、教育委员会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画学会理事。

作品曾获全国花鸟画艺术大展金奖,先后参加全国第七届、八届、九届、十届全国美展、百年中国画展以及在法国、日本等个展和联展,出版个人专集及合集多部。作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广州美术馆等多次收藏。

[ 责任编辑:周龙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