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访谈 > 正文

和《素写集》的正式话别——著名画家徐惠泉“关于速写和创作的谈话”

来源: 文化视界 2021-06-22 15:56:03
  与我以往的个人画册相比,《素写集》是我投入精力最多的一本画集。做这本书的动因还得说回《抗疫日记》这组作品。

  谢蕊:《素写集》囊括了自1990年代以来,您积累创作的三百余件手稿,它们几乎从未发表过。如今在经过了近一年的筛选、打磨后终将定稿付梓,您是什么样的心情?在编辑整理过程中,有什么是一开始不曾预料到的吗?

和《素写集》的正式话别——著名画家徐惠泉“关于速写和创作的谈话”

和《素写集》的正式话别——著名画家徐惠泉“关于速写和创作的谈话”

和《素写集》的正式话别——著名画家徐惠泉“关于速写和创作的谈话”

  徐惠泉:与我以往的个人画册相比,《素写集》是我投入精力最多的一本画集。做这本书的动因还得说回《抗疫日记》这组作品,今年二月至三月我以速写的方式记录下了《抗疫日记》这一系列,并且之后用中国画作了笔墨转换,这个过程也给我一些新的思考和启发,我由此也关注起来我这些年攒下来的速写“日记”。回过头看这些速写,或者说手稿、草图,不像我其他的中国画创作那样是具备展示功能、收拾得当的完整作品,画它们是为了保留当时提笔的冲动,但会不会正因为从未想过发表,反而更接近创作的初心?从这本集子大家可以看到我的一种工作方法,从技术层面来说,我不认为《素写集》这里面的作品有多高的技术含量,但这些原始手稿把我的真实想法能够暴露无遗,也是很有意思的事。速写,就像是我自己跟自己讲话,省掉那些客套,只管用最简洁、直接、有力度的语言就好,我也乐于将当时的心情和大家分享。

和《素写集》的正式话别——著名画家徐惠泉“关于速写和创作的谈话”

徐惠泉《黔东南纪游·之四(1)》34.4cm×24.2cm 2018年

和《素写集》的正式话别——著名画家徐惠泉“关于速写和创作的谈话”

徐惠泉《黔东南纪游·之四(2)》34.4cm×24.2cm 2018年

  制作这本画册之所以跨越了近一年时间,是因为在整理过程中不断发现了一些新的东西在扩充,但也有遗憾,比如有很多连环画、插图的原稿实在找不全了,当时也没有扫描仪、照相机,未能留下特别清楚的照片,故无法完整收录。所幸的是画在本子上的都还一直随身保管,经过整理、重拍、筛选、入册,最后画册是现在这个模样,基本可以勾勒出我学画三十多年的历程。其中如《水浒传》《白蛇传》《桃花扇》《镜花缘》等连环画是在1992年绘制的。仅以此作为时间点开始的话,迄今也已有28年。这次梳理首先是对于我个人有非常大的意义,也是对自己学画阶段的一个交代。现在编辑工作已经基本完成,我也放下心来,所以有了今天坐下来再回过头聊一聊的契机,也算是《素写集》的最后收尾工作吧,不然好像这件事还没做完。

  《素写集》中的这批画是速写,包括快速写生、抓取结构的涵义,但又不仅如此,所以不应单纯定义为“速写”,于是我们生造出一个“素写”,这个还是你们的智慧。

和《素写集》的正式话别——著名画家徐惠泉“关于速写和创作的谈话”

徐惠泉《大岞写生·之二》37.3cm×26cm 2016年

和《素写集》的正式话别——著名画家徐惠泉“关于速写和创作的谈话”

徐惠泉《大岞写生·之三》37.3cm×26cm 2016年

和《素写集》的正式话别——著名画家徐惠泉“关于速写和创作的谈话”

徐惠泉《大岞写生·之五》34.4cm×24.2cm 2016年

  谢蕊:我还记得是4月10日我和设计师宋芳菲跟您商定下来这本书的命名,并确定了整本书的装帧风格以朴素、纯粹的基调来完成。“素写集”的“素”,一是素日、日常的意思,这本画集是第一次将您平日里的积累公之于众。第二是借用了中国画“绘事后素”的观点,传递着绘画在白纸之上的朴素感。第三,是与“速写”谐音。故而从那天起,我们都开始以《素写集》来称呼它,它是伴随您绘画日臻成熟的一段珍贵“日记”。

  徐惠泉:是的,《素写集》里的作品从分类来看,一部分是我们大众概念认定的速写,还有一部分是草图、插图、连环画以及“抗疫专题”。在速写这类里又包含了两种,一种是在现场对景写生画的,还有一种是我参考照片、其他人的文字记录进行创作的,但也可归为速写。

  谢蕊:我们在整理过程中发现,“抗疫”专题以这样的形式出现其实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说是您长期速写风格下产生的一个集合体。在您的早期人物写生中,比如甘肃、贵州、惠安等地的写生,已经用到了这样的人物组合穿插的叙述手法,基于以往的人物图式经验,在面对全国瞩目的“抗疫”事件,您有感而发的运用到这一主题上,所以尽管很多人对《抗疫日记》作品的出现非常感动和惊讶,但其实它并非是您突然形成的绘画风格。

和《素写集》的正式话别——著名画家徐惠泉“关于速写和创作的谈话”

徐惠泉《测温》43cm×29.8cm 2020年

和《素写集》的正式话别——著名画家徐惠泉“关于速写和创作的谈话”

徐惠泉《攻关—救治重症病人》43cm×29.8cm  2020年

  徐惠泉:《抗疫日记》这一连贯的速写组画是我在居家抗疫期间的日记,以这样的方式去记录,确实是我平时的习惯,只是普通日常生活里的记录会更为松散、不成体系。还记得小时候大家都有日记本,但长大后就没有写了。小时候的日记本里有文字,也有自己涂涂画画的符号,《素写集》实际上是我个人日记的公开,里面勾的小草图、小形象,都在我大的作品里出现过,反映了大作品背后构思的过程。

  谢蕊:您在画面中还记录下了一些文字,《抗疫日记》里写下了当时触动您的新闻、人物、数字,它们和图像一起更加具有了真实感。再比如在贵州、四川写生时,作品里还能看到您让当时的写生对象亲笔写下了自己的名字,比如“沙红”“丰兵”“王祖雄”“俞书运”等等,如此认真的记录下他们的名字,我想一方面是对模特的尊重,另一方面是希望通过对方的笔迹,让这份记忆保持得更加贴近真实,多年后仍能想起当年写生的细节。

和《素写集》的正式话别——著名画家徐惠泉“关于速写和创作的谈话”

徐惠泉《健康》43cm×29.8cm 2020年

和《素写集》的正式话别——著名画家徐惠泉“关于速写和创作的谈话”

徐惠泉《抗疫第一线建设者》43cm×29.8cm  2020年

和《素写集》的正式话别——著名画家徐惠泉“关于速写和创作的谈话”

徐惠泉《消毒大清扫》43cm×29.8cm 2020年

和《素写集》的正式话别——著名画家徐惠泉“关于速写和创作的谈话”

徐惠泉《严防死守》43cm×29.8cm  2020年

和《素写集》的正式话别——著名画家徐惠泉“关于速写和创作的谈话”

徐惠泉《严格排查》43cm×29.8cm 2020年 

和《素写集》的正式话别——著名画家徐惠泉“关于速写和创作的谈话”

徐惠泉《援鄂日记:坚守》43cm×29.8cm 2020年

  徐惠泉:在写生现场常常能看到打动人的瞬间,有时候也不是速写能轻易抓住的,所以我更想把一些原始的东西记录下来。写生时尽管也用照相机拍了大量素材,但镜头终究是一种介入手段,跟现场的速写还不一样。我认为镜头不能代替我们的眼睛,它更多是一个全景式的东西。如果没有自己亲手记一记、写一写的话,当时的感觉会很快被遗忘。

  我认为好的采风经历应该既有全景式的观摩、了解,还有时间去记录打动你的瞬间和对细节的描绘。我印象比较深的一次写生是重走新金陵画派“万里写生路”的采风活动,那次写生在一个月里跑了不同省市,现在看作品可以知道,有些我画的细节比较多的,就说明当时时间比较宽裕,有时候半天时间能画一个形象,比如画一位贵州老人的肖像,我从侧面、正面不同角度地反复画。

  写生的意义在于培养你观察事物的一种立场和方法,这个对于后期创作都是有益的。所以我也跟我带的研究生提要求,要他们每人准备一个本子,每天都要有记录,哪怕两根线条、一个简单的形象都可以,或者是和艺术相关的一两句话,想到什么你就写什么,这是一个画家应该养成的习惯。这些背后下的功夫,告诉你应该怎么思考。每一次我灵感枯竭的时候,我倒过头再去翻翻以前的本子,是非常舒服的事情,翻看时,脑子里就像放电影一样,把一生走过来的路、发生的事都重现了一遍,这种心情的整理、回忆,对自己人生成长是很重要的。我的这几摞速写本,就是我的财富。

和《素写集》的正式话别——著名画家徐惠泉“关于速写和创作的谈话”

徐惠泉《惠安采风·之一》34.4cm×24.2cm 2019年

和《素写集》的正式话别——著名画家徐惠泉“关于速写和创作的谈话”

徐惠泉《惠安采风·之二》34.4cm×24.2cm 2019年

和《素写集》的正式话别——著名画家徐惠泉“关于速写和创作的谈话”

徐惠泉《惠安采风·之三》34.4cm×24.2cm 2019年

和《素写集》的正式话别——著名画家徐惠泉“关于速写和创作的谈话”

徐惠泉《惠安采风·之四》34.4cm×24.2cm 2019年

和《素写集》的正式话别——著名画家徐惠泉“关于速写和创作的谈话”

徐惠泉《惠安采风·之五》 34.4cm×24.2cm 2019年

  谢蕊:“线”作为创造形象和表达感情的艺术语言,一直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线能造型、能形成不同的疏密,还能分割画面,它更是速写的主要艺术语言、表现手段,由于工具不同,线条也各具特色,比如铅笔、炭笔、毛笔、钢笔等。同样,中国画家自古对线的研究也是情有独钟,且创造出名目繁多的线型,如“十八描”是线描技法在传授过程中的很好总结,如吴道子的“吴带当风”、敦煌壁画的柔美与刚挺,对中国画家的用线有深远的影响,您一直从事中国水墨人物画的创作,您是怎么理解传统绘画用线,又怎么理解速写里的用线的?

  徐惠泉:在中国画长期发展过程中,如何用线形成了完备的技法体系。线描是中国画的重要画种之一,同时也是最基本的表现技法之一,在如敦煌壁画等传统绘画的造型中,线条是骨架,在不同时期中更是展现了特有的美学意义,从创作者行笔的力度、速度,对线条粗细、长短、疏密、深浅都有不同的变化。我一直都很喜欢线,甚至也可以说是一种迷恋吧。随着我在人物画里的深入,对线条慢慢形成了自己的处理方式。当然,首先是向传统借鉴学习,从吴道子、陈老莲,到近代的任伯年都是我心目中崇拜的对象,还有敦煌壁画以及中国画总结的“十八描”都给予了我养分。另外从西方绘画大师那里借鉴了另一种线条,比如伦勃朗、安格尔、门采尔、马蒂斯、毕加索、米罗等。

和《素写集》的正式话别——著名画家徐惠泉“关于速写和创作的谈话”

徐惠泉《梅花》43cm×29.8cm 2020年

和《素写集》的正式话别——著名画家徐惠泉“关于速写和创作的谈话”

徐惠泉《约克小教堂》34.4cm×24.2cm 2018年

和《素写集》的正式话别——著名画家徐惠泉“关于速写和创作的谈话”

徐惠泉《远眺约克大教堂》34.4cm×48.4cm 2017年

和《素写集》的正式话别——著名画家徐惠泉“关于速写和创作的谈话”

徐惠泉重庆棒棒写生37.3cm×26cm 2016年

和《素写集》的正式话别——著名画家徐惠泉“关于速写和创作的谈话”

徐惠泉《内蒙古萨拉乌苏牧民》26cm×17.6cm 2012年

  我认为生活中充满了线条,线是塑造一切事物形象的根本。从西方的造型概念说,“线”塑造“面”,后者不可能独立存在。你可能说那还有“点”,极端来说,极短的线就是点。其次,我认为“线”更符合我所崇尚的美学,用线来塑造形象,它可以解决复杂的面的关系,它能提炼且能做到极致,要看你怎么来用。我现在形成了这样一种以线为主的造型,再加上一些辅助手段。

  谢蕊:这本书有一章节是“纪游”,对于普通人而言,旅游也是一件身心愉悦的事情,画家的出门采风有什么不一样的视角吗?您更喜欢怎么样一种出行方式?

  徐惠泉:画家的采风和旅行还是不一样的,采风应该是可以随时调整线路的。如果画家在出门前就完全规划得滴水不漏的话,我想很难被风景打动。在出发前都规划好了所有行程,预约住宿、吃饭是现代人的做法,我也难免如此管理自己的时间,但我个人认为这和艺术创作是背道而驰的。现代方式肯定提供了更多便利,但未必对创作起到正向帮助,它违背了自然而然的自由本性。因为我们承担的社会角色,可能有时候不得不这么做,或者得顺应这么做,但骨子里还是更希望“自由行”。喜欢的地方待上十天半月,不喜欢的地方调头就走,这个才是出行的意义吧。这样的经历有过,但确实不多。包括我在内,很多担任一些职务的画家,我们其实都会面临这种社会角色和画家本心的较劲,但对艺术创作而言,时间的自由和随心而为是最重要的。

  谢蕊:您平时画画的时间具体是怎么安排的呢?

  徐惠泉:我是个酷爱画画的人,但社会角色的担任,我需要把主要时间都放在这个职责上,但心里对绘画的渴望从没有消退,比如有个七天的长假的话,我就会把这七天用来享受画画,尽量推掉饭局或不必要的事务,因为人的精力就那么多。如果当年我选择做全职画家会怎么样?也许艺术成就更高,也有可能反而不珍惜时间把那颗初心熄灭了,我不知道,但我不后悔现在这样的选择。

和《素写集》的正式话别——著名画家徐惠泉“关于速写和创作的谈话”

徐惠泉《苏州锦溪写生37.5cm×26cm2014年

和《素写集》的正式话别——著名画家徐惠泉“关于速写和创作的谈话”

徐惠泉《苏州甪直写生》37.5cm×26cm 2014年

和《素写集》的正式话别——著名画家徐惠泉“关于速写和创作的谈话”

徐惠泉《苏州甪直写生》37.5cm×26cm 2014年

和《素写集》的正式话别——著名画家徐惠泉“关于速写和创作的谈话”

徐惠泉《苏州绣娘》37.5cm×26cm 2014年

和《素写集》的正式话别——著名画家徐惠泉“关于速写和创作的谈话”

徐惠泉《黔东南纪游·之一》34.4cm×24.2cm 2018年

和《素写集》的正式话别——著名画家徐惠泉“关于速写和创作的谈话”

徐惠泉《黔东南纪游·之二》34.4cm×24.2cm 2018年

和《素写集》的正式话别——著名画家徐惠泉“关于速写和创作的谈话”

徐惠泉《黔东南纪游·之三》34.4cm×24.2cm 2018年

和《素写集》的正式话别——著名画家徐惠泉“关于速写和创作的谈话”

徐惠泉《手稿 人体速写(三)》32 29cm×21cm

和《素写集》的正式话别——著名画家徐惠泉“关于速写和创作的谈话”

徐惠泉《手稿 人体速写(四)》33 21cm×29cm

  在苏州工作时,我一般是从晚上七点多画到凌晨两点,来南京工作后,大概从晚上六点多画到十二点。休息日一般白天画了,晚上就不画了,其余时间也会刷刷手机、看看书,做些别的换换脑筋的事情。我觉得画家也不能一直闷头画,既要有时间画画,也要保留一定的社会交往,这是理想的状态,常言道功夫在画外。画画还是我的“防火墙”,工作上要遇到什么困难,有什么想不通的,我就回家画一画,也就解开了。

  谢蕊:在您的学画经历中,您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个阶段?

  徐惠泉:2000年应该算是我的一个出产高峰,1988年我在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进修学习了一年,而后1990年在中央美术学院办了展览,在这一阶段结识了令我仰视的老师、同伴、画友,听他们对我的评价和指点对我帮助很大,哪怕有些人只说了几句话,见了几次面,但让我从原本的认知范围迅速开阔了眼界,尽管苏州是吴门画派的发源地,但作为当时的我,内心并不强大。也是那一阶段从另一个圈子的认可增强了我当时绘画道路的信心,从“南”到“北”的过程,让我感觉这条路走得通,也知道了接下来该怎么画。之后作品也获得了一些奖项,比如获得“枫叶奖”国际水墨创作大赛金奖,所谓的“成名”就在那时,大概三十来岁的年纪。包括老友牛克诚就是那时认识的,他当时在日本读博,关注到我的画。他回国后我们见面,大家可以彻夜聊艺术、聊未来,都充满理想和抱负。我还记得也是那时,我的作品《江南丝竹——傍妆台》入选了第八届全国美展,被江苏省美术馆收藏,并获得了1000元收藏费。展出时我带着夫人、儿子一起来到江苏省美术馆(现江苏省美术馆陈列馆),对于我们那是一件大事呐!如果那时我说我将来要做江苏省美术馆馆长,那别人肯定笑我白日做梦。人生就是这样,一直跑一直跑,有些遥不可及的东西就会慢慢被我们跑到了身后。这就是人生的一些不期而遇。

和《素写集》的正式话别——著名画家徐惠泉“关于速写和创作的谈话”

徐惠泉《惠安采风·之六》34.4cm×24.2cm 2019年

和《素写集》的正式话别——著名画家徐惠泉“关于速写和创作的谈话”

徐惠泉《惠安采风·之七34.4cm×24.2cm 》2019年

  谢蕊:这本画集的最后收录了您1992年根据名著改编的数套连环画,虽然是节选,有些已经不能找全,但仍然非常引人入胜,您是怎么开始连环画创作的呢?

  徐惠泉:我们学画的那个年代,国门还未完全打开,那时美术刊物、画册也很少,对我们影响比较大的是《连环画报》《富春江画报》《美术》《江苏画刊》等。我记得第一次发表的作品是一组风俗画,在南京军区的《人民前线》报刊登,那时我还在苏州工艺美院上学。后来屡屡给《连环画报》《富春江画报》投稿都得到刊用也让我很振奋,大多时候都是自己编、自己画,获得的稿费还可以用来添补家用。后来我接到了台湾出版机构的约请,为中外名著画插图,像《隋唐演义》《战争与和平》《包公传》《傲慢与偏见》等等都是那时候画的,大概用了两三个月时间,画了十几本。

  谢蕊:今年因为特殊情况可能无法出行写生,会因此中断写生吗?

  徐惠泉:其实深入生活,并不一定要远行到陌生的地方,我们每时每刻都在生活之中。以我的亲身经验来说,在准备第十二届美展时我本来打算是画少数民族主题,也搜罗了不少资料,画了几次草图,但由于这并不是我熟悉的生活,几次采风不可能让我对他们有很深入的了解,最终还是画不下去,后来恰逢中国文联、中国美协组织到苏州采风,我既是组织者,也是采风组成员,使我得以有机会以“局外人”的视角回到家乡苏州,比如“山歌歌手”“评弹演员”“绣娘”等就是那时候画的。我后来就想与其跑来跑去画不出来,不如画我最熟悉的,于是基于这批速写,我很顺手的就画出了《苏绣》这件作品,入选了第十二届美展。当然,长期面对的东西可能会熟视无睹,但是艺术家应该保持这种新鲜感。

和《素写集》的正式话别——著名画家徐惠泉“关于速写和创作的谈话”

徐惠泉《惠安采风·之九》34.4cm×24.2cm 2019年

和《素写集》的正式话别——著名画家徐惠泉“关于速写和创作的谈话”

徐惠泉《惠安采风·之十》34.4cm×24.2cm 2019年

和《素写集》的正式话别——著名画家徐惠泉“关于速写和创作的谈话”

徐惠泉《惠安采风·之十一》34.4cm×24.2cm 2019年

  谢蕊:除了家乡以外,您还有一个题材也常常出现,就是惠安写生。

  徐惠泉:是的,另一个我比较熟悉的是惠安,我去的次数比较多,惠安那边的服饰和苏州的服饰有点像,但是更大气,有一种劳作的力量感,包括裤腿的形状和颜色,包括头饰、腰带,都便于我的画法去展现,民间有个说法来形容惠安女的着装“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确实很形象。惠安妇女给我很大的触动,那边男性的工作主要是出海,家里的事情都是惠安妇女操持,她们非常朴实、淳朴、能干。

和《素写集》的正式话别——著名画家徐惠泉“关于速写和创作的谈话”

徐惠泉《丰兵和姐姐》28cm×26cm 2012年

和《素写集》的正式话别——著名画家徐惠泉“关于速写和创作的谈话”

徐惠泉《郎德苗寨写生-2 》37.6cm×26cm 2013年

和《素写集》的正式话别——著名画家徐惠泉“关于速写和创作的谈话”

徐惠泉《郎德苗寨写生-3 37.6cm×26cm 2013年

和《素写集》的正式话别——著名画家徐惠泉“关于速写和创作的谈话”

徐惠泉《郎德苗寨写生-4 》37.6cm×26cm 2013年

  谢蕊:《素写集》的出版,你最期待哪个受众能够受到启发或影响呢?

  徐惠泉:我想可能会对已经从专业院校毕业,仍选择在绘画这条路上前行的人有一点帮助,或者是对我个人绘画经历有兴趣的人,他们看到这批速写会更理解我的水墨作品。

  后记:

  《素写集》被徐惠泉先生称为他的私人日记,里面的每一张画都是当下自己对自己说的话,自然是少收拾、省客套,将原原本本的想法暴露无遗,不经意间产生的斑点、痕迹,也因为时间成为了速写自身的一部分。

  日复一日的坚持,本就是非常美好又了不起的事情,这也是将徐惠泉《素写集》分享出来的目的。时值南京入冬,从三月到十一月底的编辑工作也即将结束,于是有了这次偶得的“关于速写和创作的谈话”,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加理解本书,也算是我们和《素写集》的一次正式话别,之后它将属于读者。再次感谢画家对背后功夫毫无藏私的分享。(徐惠泉 谢蕊 庚子年初冬记)

画家简介

和《素写集》的正式话别——著名画家徐惠泉“关于速写和创作的谈话”

徐惠泉,1961年生,苏州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南京市美术家协会主席,江苏省美术馆名誉馆长、理事长。全国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工笔画学会人物画艺委会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获江苏省“五一”劳动奖,国家一级美术师。

2019年作品《温馨港湾》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展,2014年作品《苏绣》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展,2009年《花之梦》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1994年《江南丝竹——傍妆台》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1998年《四季之一——荷塘情思》获第四届全国工笔画展铜奖。1994年《春江花月》获第二届国际水墨画创作大赛金奖,《芦笙响起》获江苏省文华奖。先后在北京、南京、台湾、香港、加拿大多伦多、美国纽约、日本东京、泰国曼谷等地举办个人作品展览。多次担任全国美展评委,作品由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专业机构收藏。

组织策划《大桥记忆》《春风化雨》获文化和旅游部2018年度、2019年度优秀展览项目奖。代表作品入选《中国当代美术全集》《中国现代人物画全集》《中国工笔画全集》《20世纪中国绘画》等重要合集;已出版个人专著、画集20余部。

[ 责任编辑:徐鹏程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