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正文

著名教育家陶西平先生逝世 他如此睿智,如此温暖,如此令人怀念

来源: 中国教育报 2020-05-20 14:12:22
  故人远行,杏坛共悲。先生,一路走好!

  2020年5月19日早上6点57分,一代教育大家陶西平先生在北京友谊医院去世。闻此噩耗,无数教育工作者在网络上传播着陶西平先生去世的消息,缅怀这位德望高重的老教育工作者、教育家。无数校长、教师,讲述和追忆着陶西平先生给予他们的领导者的支持、领路人的指引、智者的指导和长者的温暖。与陶先生相知相交40多年、同为中国教育改革发展重要推动者的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教育家顾明远先生当即写下这副挽联:“祖国情怀,世界眼光,博学睿智,奉献教育终身。共同理想,交谊四旬,相济相助,泪送挚友仙逝”

  为教育奉献的一生令人景仰

  陶西平先生的一生是为教育事业不断奉献和奋斗的一生。生于1935年的陶西平先生是湖南益阳人,1955年,20岁的他成为北京市第九中学教师,从此开始教育人生。从普通教师到中学校长,再到北京市教育局局长、市长助理、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世界联合会副主席、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他历经教育多个岗位,在北京市、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为推动中国教育改革发展贡献了心血和智慧。

  “同心同德,兢兢业业,求实创新”,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北京市第十二中学全体师生都要同呼这句校训。北京第十二中学联合总校校长李有毅介绍说,这个校训是陶西平先生担任北京十二中校长时提出来的,一直沿用至今。上世纪80年代,陶先生将十二中的“全国第一所校办工厂”发展成为“全国效益最好的校办工厂”,率先提出了双基教学和校长负责制,创建了北京最早的金帆民乐团,把北京十二中变成了教育界的小岗村。李有毅说:陶先生在十二中人的心中埋下的“教育改革不可或缺”的铮铮理念和“同心同德,兢兢业业,求实创新”的谆谆校训,积蓄出了十二中人的果敢大气。

  在担任北京十二中校长期间,陶西平借助系统论理论分析了学校内部管理诸因素的相互联系和制约关系,提出以整体优化思想对学校内部管理体制进行整体改革。建立以校长负责制、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和教职工聘任制三位一体的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实现领导体制、管理体制和分配体制相协调的管理体制改革。北京市委、市政府在全市推广,对全国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发挥了促进作用。

  陶西平先生始终着眼教育未来,在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问题的推进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教育部课程与教材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月霞回忆:陶先生几乎参与了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所有领域的战略谋划,影响、引导了众多教育界的管理者和普普通通的教师,令人敬佩。

  陶西平先生的教育学是“活的教育学”。从中学教师、校长、教育局长而走上更多更高的教育领导岗位到作为一个教育官员而具有深刻的教育洞察和思考能力、高超的对教育实践的指导和引领能力,陶西平先生坚持立足实践、与时俱进。在他的脑子里,总有最新的国内外教育动向,总有他在中小学一线的最新发现,提出来的问题,都是中国教育发展中的“真纠结、真冲突、真挑战”。看他的书,总是能感觉到教育实践跳动的脉搏,看到教育中的多重矛盾,看到辩证思考。很多校长和老师乃至教育局长都说,遇到难题、大事,请教陶先生,总是能迎刃而解,四两拨千金,一切压力和困难好像都不那么大了。

  在网络上,很多校长和教师遗憾地说“再也听不到陶先生的报告了”。本报记者曾经听过、采访报道过很多次陶先生的报告,他的报告总是特别受欢迎,总有最新的内容,总有充满了辩证法和独到视角的分析,既高屋建瓴又特别接近一线实际。北京十一学校龙樾分校校长王海霞回忆说:每次听完陶先生的报告都觉得“实在没听够”。

  六十余载春秋寒暑,陶西平先生崇高的教育情怀令人缅怀,他的教育生命一直延续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对中国教育和教育人的影响绵绵不绝。2019年11月,躺在医院的陶西平仍然撑着病体,为中国教育学会40年建言,对基础教育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中国教育学会秘书长杨银付说:“回望陶先生的一生,我想到那句常说的话:有一批教育家,就能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对教育的推动实实在在看得见

  很多校长和老师回忆说:陶西平先生对中国教育的推动,都实实在在看得见。北京市教委原副主任罗洁回忆,2007年11月,陶西平发表《大家不同,大家都好》一文,倡导中小学要办出特色,北京市教委年底的教学工作会在稻香湖酒店举行,时任教委副主任的罗洁向大家介绍了陶先生的文章和想法,2008年,北京市开始学校特色建设。后来,全国开始学习北京,抓特色建设。担任北京市教育局长时,陶西平支持北京八中创办少儿班,开启了中国超常教育在中学领域的探索。

  陶西平先生多次提出基础教育应该坚持创新,要鼓励一线校长和教师微创新。陶先生是中国教育报刊社战略咨询专家,对报刊社发展给予了诸多支持和指导。受到陶先生启发,《中国教育报》还曾经在全国发起过教育微创新案例征集活动。2007年,在参观了金沙遗址后,陶先生欣然答应担任刚刚创办的成都金沙小学名誉校长,他对校长钟樱说:中国教育最缺少的是创新,希望你们新学校多创新。此后,陶西平多次到金沙小学指导,并对更多西部学校的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今天,这所学校已经成为富有创新特色的西部最优质学校之一。

  陶西平先生广受基层校长和教师的爱戴,因为他常年在中小学,和校长、教师们在一起,并总是为校长和教师的创新和进步鼓劲。去年2月,已经在病中的陶先生还发表《“四声”课堂文化》一文,充分肯定中国人民大学附小的“课堂四声”,后又写了《“四声”课堂文化打造优质品牌学校》一文,再次赞扬鼓励人大附小的教育改革。闻听陶先生去世的消息,人大附小校长郑瑞芳和老师们一直沉浸在悲痛缅怀中。

  许多幼儿园园长和老师对陶先生充满了怀念。陶先生曾多次应《中国教育报》邀请出席“中国学前教育年会”做报告并连续3年与顾明远先生共同担任大会主席。当时参加会议的园长和老师,不少人都在微信圈里对陶先生的去世进行哀悼。北京教科院早教所所长苏婧回忆说,陶先生力倡学前教育立法,直接推动了北京学前教育条例的出台。2019年10月15日,北京召开了一次园长座谈会,陶先生身体已经非常虚弱了,每天都要去医院治疗,头一天晚上说不能参加第二天的座谈会,但是第二天早上会议开始之前10来分钟,他却忽然出现在会场,坚持和园长们交流,撑着讲了半个小时,谈到幼儿习惯培养、如何理解小学化等诸多问题,勉励大家要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撑着来”的陶先生起身,慢慢走过长廊,去医院打针的背影让与会者至今难以忘怀。

  陶西平先生是中国民办教育发展的重要推动者和引路人。他曾任《民办教育促进法》起草领导小组成员,曾担任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并多次发表讲话、撰写文章,支持民办教育发展,他亲自支持、帮助过的民办学校更是不胜枚举。陶先生的去世在民办教育界引起震动。很多民办教育工作者在微信圈中转发陶先生去世的消息时,用了两个字:“泪奔”。

  陶西平先生是国际教育的重要支持者和推动者。除了在国际舞台上推动国际教育交流,他对中学办国际部还特别关注。1947年,陶西平从南京来到北京,进入志成中学(今天的北京市35中)上学,在这里度过了两年多的时光。多年后,他经常重回这里,反复叮嘱35中国际部校长王红军和老师们:课程不能都引进别人的,国际部是否成功要看你们有没有自己的东西、自己的课程、能不能让中国学生学到自己的课程。他希望35中这样师资优秀的学校能走过引进课程这个阶段,直接进入比较、融合和本土化研发阶段,并且亲自指导做比较研究的课题。

  陶西平先生对中国教育走向世界、促进国际教育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80高龄之后,仍然常年在各国奔走。日本教科文组织的负责人野口昇感谢陶先生“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民间运动的卓越领导”,说“您是我的导师,也是我的行为楷模。您不断展示智慧和成熟的风范,而且,让我从您身上也了解到了伟大的中华文化和文明”。

  陶西平先生的一生,是不懈努力,推动教育实践的一生。

  “谢谢大家,我还是那颗心”

  陶西平先生是教育大家,是温厚长者,也是一个热爱生活、乐观积极的人。和陶西平先生接触过的人,无不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感染,被他关心身边每一个人的长者风范所温暖,被他对生活的热爱所影响。陶先生思想敏锐又风趣幽默,有次工作结束后,要走一段难走的下坡路,大家担心陶先生不好走,陶先生说:没关系的,我这个人就是上起来比较难,下起来比较容易。周围的人都被逗笑了。

  有人感慨说:陶先生不仅是教育家,还是真正的大才子。许多和陶先生在一起工作过的人告诉记者:陶先生特别热爱生活,喜欢音乐、艺术、摄影、美食,爱北京的炸酱面,也爱西餐,他总是用乐观、风趣、对生活的热爱来温暖、影响周围的人。陶先生还会唱很多歌,年轻人都不会唱的流行歌他也会,唱歌不只唱中文歌,还唱俄语、意大利语、英语,都用原文唱。本报记者第一次听《最好的未来》这首歌,就是从陶先生这里听到的,因为他希望中国的学前教育能给孩子们“最好的未来”。

  2019年11月29日,睁开眼已经很困难的陶西平先生躺在病床上,闭着眼睛给《中小学管理杂志》写了这样一段话:我的教育追求就是实现教育过程的整体优化,谢谢大家,我还是那颗心。

  陶西平先生对中国教育的贡献如此巨大,又如此睿智,如此温暖,如此令人怀念。

  清华大学教育学院院长石中英教授说:陶先生是当代中国一位具有丰富教育经验、宽阔教育视野、深刻教育思想和卓越教育领导能力的杰出教育家,他的远去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大损失!我们永远缅怀他光辉的教育人格、教育精神以及为中国教育改革开放做出的巨大贡献。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缅怀说:陶先生的宽宏和深邃,他的全球视野和本土实践、大局驾驭力和微观洞察力都堪称完美!作为教育官员,他的教育专业生命力超人的绵长而持续,令人钦佩和景仰!

  故人远行,杏坛共悲。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在对陶西平先生说:

  先生,一路走好!

(刘华蓉)

  

[ 责任编辑:孙文靖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