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 > 正文

千树万树梅花开,各地艺术家汇聚大理洱源 共话“梅花精神”

来源: 文化视界 2023-03-09 10:21:30
听新闻

为积极落实文化和旅游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统筹优秀传统乡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助力云南大理洱源县挖掘“中国古梅之乡”文化精髓,日前,中国乡土艺术协会联合大理洱源县人民政府主办的“中国·大理洱源第二届梅花文化节”在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松鹤村正式开幕。

千树万树梅花开,各地艺术家汇聚大理洱源 共话“梅花精神”

千树万树梅花开,各地艺术家汇聚大理洱源 共话“梅花精神”

论坛上半场

主持人:唐建(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在这冰雪消融、万物萌发的季节,我们迎来了中国梅花精神论坛的开幕式。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梅花开,在这梅花盛开的季节,我们行走在这个诗意的梅林当中,徜徉在梅花的清香当中,观看这万千的冰雪。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颗梅花的心。那么今天呢,我们来自全国的著名的学者、梅花专家、文化人、还有艺术家、梅花的爱好者,共聚一堂,共话梅事,探讨梅花的精神,梅文化,梅的这个发展,以及梅花的旅游事业等等。在这里呢,我们也欢迎来自各国的、各地的学者和艺术家。下面呢,就开始我们的论坛。

千树万树梅花开,各地艺术家汇聚大理洱源 共话“梅花精神”

陈聪海(中国乡土艺术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首先感谢洱源县委、县人民政府的盛情邀请,最近,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自然资源部、农村农业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国家开发银行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把文化引领、产业带动、农民主体、多方参与、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规划、特色发展作为基本原则,并提出到2025年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机制的基本建设。传统乡土文化得到有效激活,乡村文化业态丰富发展,乡村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乡村一、二、三产业有机结合,文化产业对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作用更加显著,对乡村文化振兴的作用更加突出。乡土艺术在乡土振兴中大有可为。首先,乡土艺术根植于乡土,是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最容易被人民所接受,唤起人们的情感共鸣,具有最广泛的生命力。其次,乡土艺术是乡村深藏于农民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与乡村振兴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目标密切相关,融为一体。可以说,这是振兴乡村的主要抓手和有效途径之一。咱们将共同努力,以国家级的艺术促进区域文化的发展。

主持人:谢谢陈会长,分享了国家的政策与乡土和梅花文化的未来发展。

千树万树梅花开,各地艺术家汇聚大理洱源 共话“梅花精神”

陈乙源(云南艺术学院副教授):

感谢大家,从这个疫情之后,新春回归之际,大家聚在这里,感到很高兴,大家心情都很愉悦。我是唐建老师的博士生,跟着唐建老师来寻梅、护梅,在云南大理已经有接近20年的经历了,我记得大概是在2007年就到洱源了。因为有更多的专家学者肯定会分享更多其他方面的知识或者信息,那么我就跟大家讲一个小故事。我记得跟唐建老师来到我们洱源梅花之乡的时候是2007年。中国梅花院士陈俊愉教授他著了一本梅花书,记录了在洱源南大坪,有一棵古梅,当时大概是在元代左右。我和唐老师,还有另外一个高老师,在冰雪料峭、大地回春的时候一起来到洱源。我们去的时候,开始只是大致知道有个地方叫南大坪,但是就不知道具体往哪里去,然后我们就一直开车顺着那个山路,一直走一直走,走上去以后感觉都是那种荒芜的土地。大家知道这是冬天嘛,就是那个红土,还有那种枯草那些东西,一直没有春天的那种梅花的气息在里面。走到后面的时候,我和那个高老师都已经开始放弃了,我就跟唐老师说这个上面应该不会有。但唐老师那个精神头就说肯定会有的,我们再走一下再走一下,然后我们大概又走了十多分钟,那时候已经开车开了大概接近一个小时,但是唐老师还一直坚持,就是说再走一下再走一下,然后我们大概又过了十多分钟的时候,爬了一个山头以后,我们想可能过去就可以看得到了。

千树万树梅花开,各地艺术家汇聚大理洱源 共话“梅花精神”

但是爬上去以后还是不行,他说要不我们再走一下吧,唐老师开始也心虚了。然后又过了个山头,刚刚转过一个弯以后,前面,一片山谷里面,就是一片梅林,正是开放的时候,然后那个时候整个人的心情一下子就完全不一样,大家可以理解了。那么第一次到了洱源的时候就是探访了南大坪,我们昨天也去了,进入到南大坪,我们收获颇多,我们的喜悦之情,也是另外一个篇章了。那么我就通过这个小故事跟大家分享一下,就是说唐建老师,他对梅花的这种热爱,这种追求,这种精神,跟梅花春寒料峭之时,那种凌寒独自开的精神应该是契合的。我就说“人与梅花一样清”“飞雪迎春到”就是这个。我们能够感受到个人的精神,跟自然精神,跟人文精神结合之后,那么你就能够发现一种我们说的自然之美和人的精神之美。我觉得这点是中国梅花精神论坛在这上面给我们找到的一个根源,就说人要有一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无论是在自己的生活、工作或者自己的理想追求上面。我从这一点上,通过这次寻梅这个小故事,跟大家分享一下唐建老师的这个行为,这个故事、精神,一直激励着我。好的,谢谢大家!

千树万树梅花开,各地艺术家汇聚大理洱源 共话“梅花精神”

主持人: 梅花精神就是凌寒傲雪,不畏不屈的精神,越是在冰雪当中越是能体现其精神。中华民族为什么喜欢梅花?就是因为梅花具有人甚至超越人的一种精神和理想,所以我们是一个爱梅的国家,也是世代以梅花为偶像和榜样的国家,梅花精神也是中华民族、中华儿女追求的一种思想和品格,梅花的品格就是中国的精神。

千树万树梅花开,各地艺术家汇聚大理洱源 共话“梅花精神”

华珊(云南梅花研究中心主任):

教授早上好,各位嘉宾早上好。那我就简短的讲一下,因为讲起这个梅花来,实在有太多故事和太多感受了。可能在座的很多人都不知道,梅花呢,他就起源我们云南、四川、西藏和贵州交界的这个横断山区的大山大河边上。这个就是全世界的一个物种植物。这个物种的梅花的起源中心和一个分布中心还有一个遗传多样性变异中心,就在我们云南尤其是在我们云南这个金沙江流域和澜沧江流域的深山里,就是我们野生的梅花和古梅花特别多。那我呢,是从大学毕业的时候,是九九年,九八年年末九九年年初跟着陈先生,我们中国工程院的院士陈先生也是我们中国梅花事业的一个开创者。他呢,98岁高龄的时候驾鹤了,应该说是他是带领着我们中国这个梅花事业的一个发展。那跟着他到这个地方,当时就已经98、99年的时候我就来过这个松鹤乡,那个时候没有那么好走的路,都是那个政府的车把我们送上来,然后整个周围有梅花的地方靠脚走着过去,然后又到了这个南大坪。后来先生那年走了以后呢,他交代了一个任务就是云南那么好的资源呢,希望我能一直把这个事做下去,那他的这个嘱咐我记住了。再后来就开始寻找云南野生梅花,这个就和唐建教授的足迹一样。当时也是没有那么好的条件,交通条件。我们差不多从大理从鹤庆就开始走,往剑川方向一直走,就是靠脚走。

千树万树梅花开,各地艺术家汇聚大理洱源 共话“梅花精神”

走了很长时间看到了到处村村寨寨,然后田边地头山脚下都有古梅的那个分布,当时那个梅花是一种盛况,当然这些年梅花也消失的非常快。就我所知和所见的这种古梅花,将近百年的这种梅花岭,也就是在大理的松鹤乡能保持的比较完整,因为在当时政府也有对梅花的一个资助款,建了13个梅岭和古梅岭的研究基地。当时云南省政府在七十年代,有腾冲、宝山、大理、丽江,现在这些梅子林都消失了,就洱源这一片的完完整整地保留下来,但我希望他一直能够保留下去。我们教授说这个是梅花精神论坛,我也讲一下,就从这个起源讲一下我对梅花精神的认知吧。我认为梅花呢,他就是我手里的一颗种子,梅子的种子,然后呢他掉到了那个土壤里,然后他长成了梅树,然后开了花最后结成了一个梅子,梅子呢他供人食用,然后最后呢种子又回到了这个土壤里,从我们植物学这个角度来说,他是种子回归到种子的状态,他是生命周期的一个圆满。

千树万树梅花开,各地艺术家汇聚大理洱源 共话“梅花精神”

那我就说梅花精神,那么多年,也有26年了,一直和他打交道,他给我的这个精神领悟就是一个天人合一的圆满。因为不管是中国的十大名花,或者是云南的八大名花,你随便拿出一种花卉,你来和梅花相比较,你都会发现梅花的这个不管生物学特性也好,或者是人文的精神,这个审美意识也好,他都是引领者,是在百花之上的,所以他能叫做百花之首。因为我们有那么好的资源,尤其我们云南人嘛,我们那么好的梅花是养在深闺人不识。很多人说你怎么敢定这棵为唐梅,那棵为宋梅,这棵为明梅。我们自己云南人我们洱源人,都没有这种自信了吗?告诉他,我这个就是明代的梅花,那你找出一棵比他更大,或者是更古老的,在全世界范围内找一棵这样的梅花,给我们看,是不是?那找不到的。那只有在我们云南这个大山大河里有。这个教授是深深有体会,来了你就不走,快变成我们云南人了,那我们就是要自信一点,就说我们有梅花岭,我们在这个古老的梅花岭里面呢,我们要发扬我们的梅花精神。

主持人: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阅万千古梅。当看到一棵又一棵古梅,就对他们产生了感情,也会融入他们当中,就像亲人一样。何止是知道他们的年龄,你跟他就会互相生发出一种清气,就是人格与品格的一种融合。

千树万树梅花开,各地艺术家汇聚大理洱源 共话“梅花精神”

杜宁(广东画院专职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

今天非常荣幸,我是第一次到洱源。作为唐建老师的研究生,今年才是一年级新生,所以,我更多地想从一个美术工作者或者从画家,一个美术作品创作者的角度来谈一下我个人对梅花、梅花文化、乃至梅花精神,作为创作题材的一部分对我的影响。春节之前,我有幸跟唐建老师在永平县花桥村和祥云县的东山乡赏梅、画梅。花桥的元梅,是我对云南的古梅树有了第一次深入地了解和接触,我被云南这么丰富和历史悠久的梅花资源震撼和感动了。我以前是在古人的诗里边,古人的画里边,欣赏或者是感受到一种相对来说抽象的感受,像“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种对梅花精神的拟人化、人格化的一种表述。但是我在花桥跟唐老师一起看到那三大元梅之一的第一奇梅的时候,他那种像虬龙一样姿态,历经风霜的斑驳的精神,是我在其他地方没有见过的,是一种有别于传统诗词和绘画中“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意境,是另一种犹如伟丈夫、大将军的气概和精神。

千树万树梅花开,各地艺术家汇聚大理洱源 共话“梅花精神”

今天在洱源从山下一路上来,虽然很颠簸,但真是美不胜收。一路来的成片梅花的美景,是我在广东也好,常年到各地写生也好,很少见到的,非常震撼,看到这种成片成片的梅花,在雪山的背景下给我带来的感受。作为一个美术工作者,我想在我以后的创作中,对创作、对于梅花题材的表现,会有一种更深层次的认识,比如对于梅花的这种遒劲磅礴的气势,他除了我们传统印象中梅花的精神之外,还有一种气势,这种气势是在云南能感觉到梅花所带来的磅礴朝气,一种磅礴的气势,这可能在我接下来的创作中,应该是一个新的突破口,或者一种新的意境、一种新的形式追求、一种表现方式。最近在跟唐老师的交流中我感受到作为学生、画家在学习和创作的过程中对唐老师一路以来的寻梅、访梅、护梅、画梅,然后通过我们的专业和作品把我们理解和体会的梅花精神表现出来,这个行为的本身就是对梅花精神的一种最好的诠释。尤其是通过我们擅长的美术作品、通过各个时期的创作和现场写生,不仅是体现出来我们作者本人对梅花精神的一种表现、一种契合,也是亲身践行了梅花独立的、傲骨的、凌寒不凋的这种精神气质。这是我的一些浅显的理解,请唐老师和大家多多批评。

千树万树梅花开,各地艺术家汇聚大理洱源 共话“梅花精神”

主持人:梅花,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人,在每个人心中的一朵永远不凋谢的精神之花,所以说呢,尤其我们在这个季节,这种天寒地冻,在北方是属于春寒料峭,那么我们能够在这么多古梅之下,看到梅花凌寒怒放,他的这种品格,他的这种精神,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心中永远学习的榜样。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所以说呢,这个清香一定是跟寒冷、困难,跟各种各样的艰难曲折结合在一起的。正是这样,我们才能够世世代代喜欢他,就是这样,我们才能把梅花作为中国的国花,作为民族的象征,作为四君子之首。

千树万树梅花开,各地艺术家汇聚大理洱源 共话“梅花精神”

王鲁闽(河北美术学院教师、艺术学博士):

我是唐建教授的博士王鲁闽,跟随老师寻梅、访梅、画梅已有两年的时间。在祥云县的东山彝族乡,我见过六百岁的“明梅”,他的枝干如虬龙盘曲,苍劲有力,历尽沧桑,依旧呈现出令人惊叹的生命力。在洱源,我又看到了另一番景象,藏于深山、古刹、民居的梅树,他们各有各的姿态,或花开满树、绚烂热烈,或攀枝错节、顾盼生辉,令人流连忘返。今天我们在花开似海的梅林中举办梅花精神论坛,我的内心特别的激动,真的很想把我看到的这么美的洱源,这么美的梅树分享给所有人。这几天我也在思考,以一种怎样的方式把这些美景传达出去。在来松鹤村的路上,随车盘旋而上,目之所及的是连绵的山上白雪皑皑,漫山遍野的梅花还有碧蓝如洗的天空,仿佛一幅美丽的画卷在眼前打开。这也给了我启示,是否可以用“手绘地图”的方式来把洱源甚至大理的美景、美食、人文风情汇总起来,在这张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梅树分布的状态,如华珊老师所讲:东山的梅树是“点状”分布,南大坪是“线状”,而洱源是“片状”分布的,还可以把洱源特有的美食、人文等信息也呈现出来。而且地图可以通过互联网快速的传播,让更多的人更加直观地欣赏美景、了解信息。这是我的专长,而且有老师还有各位专家的指导,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洱源,了解梅花,更深刻的体会到梅花精神。我们一起让这些“养在深闺”的梅花走出洱源,走向中国甚至世界。

千树万树梅花开,各地艺术家汇聚大理洱源 共话“梅花精神”

主持人:鲁闽用自己的所学、所思、所想来为梅乡、为洱源做一些自己的贡献,这更加地接地气。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梅花就是一种品格,就是一种精神,那么我们过去说的“疏影横斜”就是看到了梅花的几朵,几枝。那么今天我们漫步在这个梅林当中,看到这么多的一株株茁壮生长的古梅,我们的认识和认知都有很大的变化。所以说在这个寻梅、访梅、画梅的路上,每一个人都是学生,都是一个过客,我都是不断地在提高自己,在升华自己。所以说我们更多地要以梅花为师,学习梅花精神。以梅花为友,跟梅花相伴相随。那么下半场呢,就交给云南艺术学院陈乙源教授来主持,谢谢大家。

千树万树梅花开,各地艺术家汇聚大理洱源 共话“梅花精神”

论坛下半场

主持人:陈乙源(云南艺术学院副教授)

谢谢大家,感谢洱源县委县政府,感谢中国乡土艺术协会的陈会长,还有感谢大家,感谢唐老师把这么重要的一个工作交给我。因为下半场的我们的论坛,就由唐建老师来作为主要介绍的一个对象,唐老师就把这个工作交给我,我就是临时来跟大家主持一下,有不妥的地方请大家原谅,谢谢大家。

千树万树梅花开,各地艺术家汇聚大理洱源 共话“梅花精神”

唐建(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刚才是主持现在做主讲,在刚刚的主持中就已经讲了很多,下面也简单再讲一下。我对梅花的认知由来已久,我觉得梅花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一种民族精神,梅花代表的不仅仅是一朵花,他是滋养在、孕育在我们心中的永不凋谢的民族之花,他是一种世代相传的民族精神。我们也可以把中华民族的精神概括为是一种梅花精神。我们在谈梅花的时候,虽然我作为一个画家、一个老师,但是在谈梅花的时候,更多的是谈他的精神。因为梅花已经超越了作为普普通通的植物、树木的本性,他已经上升到了民族品格和民族精神的一种高度。爱梅花的心是根植到每个中华儿女骨子里的。日本、韩国、东南亚部分地区等是受汉文化影响较深的国家,都深深地喜欢上了梅花。梅花他就是因为有了人、有了超越植物本身的高度,才深受中国人的喜爱。我自己把对梅花的认识分成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爱梅的阶段。我北方的老家有一棵百年的腊梅,从小就喜欢上了梅花。当然从学科的角度腊梅不一定算是梅花,但是在北方人的眼里腊梅是非常有高度的,因为他是在雪中怒放的。我在读大学的时候,跟随于希宁先生画梅。最早是去南京梅花山看梅花,在北方是见不到的,最近几年有栽培也是很少。在九七年我来到昆明黑龙潭看古梅,之后就爱上了古梅。那时候主要是从艺术的角度学习、写生、画梅花,这是第一个阶段,内心对梅花产生了热爱和尊敬。第二个阶段,是师梅,以梅为师。梅花在心中埋下了一颗生根发芽的种子,你就会不断地关心他、向往他。我就在美国一个教授的论文中看到了十大古梅,也看到了陈俊愉院士的《古梅谱》,我就按照《梅谱》上的途径、位置去寻找,那时候也没有导航,要搜集大量的资料,消耗大量的时间才有一点收获。那些古梅经过了千百年的风雪雨霜,经过了四季轮回的灾难,经过了历史的斑驳。看到之后我非常震惊,我认为这是一种开悟,一下就认识到了古梅的精神所在。数百年的古梅会有些老态,经过我这几年的寻访,我发现每棵都有自己的性格、独有特征。我们看到的古梅,是一种茁壮,是一种新生,是一种向上,是一种不畏不屈,是一种对岁月的抗争,在与岁月的抗争中让我们看到古梅精神的升华。梅花精神在我心中更是一种老梅的精神,越是艰难、越是岁月他越不屈服,这些在老梅身上阐释地、展现地更加充分。我渐渐的就开始崇拜梅花,不仅仅是喜欢的层面,我从此就以古梅为师。第三个阶段,是友梅,以梅为友。这么多年,通过寻梅访梅,与梅结下了不解之缘。梅花就像我的亲人、我的朋友,每年看不见梅花我就会想念他。梅花就在我的心中,就在我的思想中,成为我灵魂中的组成部分,成为了自己的朋友,自己的亲人。梅花不止在我的画中,也在我的心中,在我的思念之中,在我的生活当中。简单来说就是这么三个过程。我对梅花精神的理解也在路上,在不断寻梅的路上。每每看到一棵古梅,听到一个梅的消息,我都会激动不已,放下手中的一切,循着花香、如约而至,这就是我的一个理想。

主持人:唐老师分享了近二十年寻梅、画梅、护梅的体验,我就记得唐老师一到梅花开的季节,就会经常询问武大姐梅花开的怎么样了,一旦花开了就会如约而至。这能看出唐老师对梅花的牵挂,这是扎根心灵当中的。

千树万树梅花开,各地艺术家汇聚大理洱源 共话“梅花精神”

杨跃乐(大理州美协原常务副主席):

尊敬的唐建教授、陈聪海会长,各位艺术家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我作为本土艺术家,非常荣幸受邀此次中国梅花精神论坛。昨天各位艺术家也去到我的家乡凤羽采风,感受了凤羽的乡土文化,大家对我的家乡赞赏有加,我也非常开心。唐建教授和他优秀的团队,多年来深入云南各地,探梅、寻梅、护梅、画梅,尤其对我们洱源各地的梅花资源进行了深入探访和描绘,极大地促进我们本地绘画水平的提升。在唐建教授的影响之下,全国各地的艺术家纷纷来到大理,来到洱源。对我们洱源的梅花文化,进行推广和宣传。并且和我们当地的艺术家深入交流,让我们的画家有一个凝聚力,有一个接触全国顶级艺术家的机会。这是我感到非常高兴地一件事。在唐建老师的邀请下,我非常荣幸的参加了山东潍坊中国首届梅花大展,今年我们洱源梅花文化节,我也有幸参加了。我也暗暗下了决心,今后也以梅花为主要创作方向,争取在创作道路上多画梅花、多出精品,今后也要宣传我们洱源,宣传洱源的梅花,宣扬我们中国的梅花精神。谢谢大家。

主持人:刚才杨老师以洱源人的角度来阐释了对梅花、对梅花精神的理解,谢谢杨老师。

千树万树梅花开,各地艺术家汇聚大理洱源 共话“梅花精神”

刘国胜(沧州师范学院教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尊敬的各位老师、朋友,大家上午好!在此,我非常荣幸能和大家一起学习分享一点感受。在我们国家,梅花是最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花卉,是中华文化精神的象征。中国人自古以来骨子里就喜爱梅花,中国的梅花文化源远流长,中国历代的梅花诗,画史所载及历代传世的梅花题材中国画作品不胜枚举。我们在小学课本里就学习王安石的梅花诗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作为一个中国人,对于梅花耳熟能详。但作为一个北方人,第一次近距离见到梅花却是2020年的第一届梅花精神文化论坛期间。那年,由于疫情防控,开完论坛我们就被困在了云南永平,一百多天不能离开,在山里过着与世隔绝的日子,每日与老梅为伍,对梅写生。那是我第一次在野外看到梅花,而且还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梅花,初见即顶峰。这期间我们住在了杉阳镇,走遍了这里的村村寨寨,沟沟坎坎,访遍了这里的所有古梅。记得有一个叫岭岗地的地方,这里有一棵新发现的元梅。刚刚被梅友公社社员发现时,树上长满了寄生草,树下是密密麻麻的一人多高的杂草,没人管理。其中有一株主枝干已经倒下,与主干只连着一点皮,已经奄奄一息。等大家齐心合力把杂草、寄生草除掉,处理完所有病虫害,树上一朵梅花也找不到,状况堪犹!然而,在梅友公社的呵护下,等到了第二年,也就是第一届中国梅花精神文化论坛期间他却焕发生机,满树繁花,这就是梅花顽强的生命力!这里环境恶劣,山路崎岖不平、狭窄陡峭,每次上山看梅都非常艰难。这时我想起了唐老师的那首诗:“寻梅不辞三百曲,但见江畔岭头霜。又是一棵千年古,草杂难掩扑鼻香。”疫情期间,有家不能回,只能每天上山寻梅、赏梅、画梅,在老梅树下对悟,让我慢慢体会梅花的精神。梅花不但有外在的美,在这个特殊的时间里,国家最艰难时刻,当你再看到梅花时,确实有一种不一样的感受,在老梅身上看到了坚韧顽强、不屈不挠的精神。走在杂草丛生,荒凉、狭窄崎岖的寻梅路上,体会到了唐老师多年寻梅的不易。希望在唐老师的带领下,让我们能够更好地去寻梅、护梅、赏梅、画梅,保护好我们的梅花资源,发扬我们中国人的梅花精神!

主持人:刘老师用他一百多天的亲身经历,分享了在中国大地,乃至全世界面临疫情的危急机时刻看梅花,通过与梅花的朝夕相处带给他的精神转变。疫情以后,全国大地迎来了春天的生机,希望我们的祖国,我们的洱源越走越好!

千树万树梅花开,各地艺术家汇聚大理洱源 共话“梅花精神”

陈玲玲(中国乡土艺术协会宣传部部长):

尊敬的唐教授、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我是中国乡土艺术协会宣传部陈玲玲,这几天跟着唐教授一起寻梅、访梅、探梅,我深深的收到了感动。被唐教授喜梅、爱梅的精神感动到了。这次我接到协会的任务,来大理洱源参加第二届梅花节我感到很荣幸,这是我的本职工作,也是中国乡土艺术协会的使命,我们协会设有文学艺术、美术工艺、民俗文化和饮食文化等,去年协会有机缘与云南省宣传部一起举办了OPPO非凡记忆云南非物质影像大赛,这次活动与云南省结下了很深的艺术渊源,这次也借着正月,这几天开门红,我们又和这个唐教授和唐教授的团队一起来到咱们这中国洱源,来一起共话梅事,来学习这个梅文化,然后梅的精神,还有梅花产业跟梅花以及的相关文创产业。我个人收获匪浅,这本来就是我们协会的使命与任务,我们协会感到非常的荣幸。接下来呢,就是在这个梅花文化节活动结束之后呢,我们也会通过我们这个国家级的一级协会的艺术优势,来助力咱们中国洱源这个梅花文化产业相关工作,然后我们也会呼吁更多的这个中国乡土艺术协会成员,还有爱梅喜梅的人士,在唐教授这个带领下,我们会有更多的人关注、传播和保护。然后做好我们这个乡土艺术保护传承工作,然后谢谢大家,谢谢陈老师。

主持人:陈玲玲她从中国乡土艺术协会的角度,介绍了她对云南的印象。协会它是国家级的一级协会,通过这个学会,她跟她的乡土跟我们洱源的这个梅产业也是息息相关的。

千树万树梅花开,各地艺术家汇聚大理洱源 共话“梅花精神”

高超(中国乡土艺术协会办公室主任):

也是盛情难却,我也说一下我的体会和感受。我是中国乡土艺术协会的办公室主任,这场活动呢,也是我们中国乡土艺术协会主办,所以我感觉也有必要唉,在这里给大家做个汇报。本来呢,这里各位都是艺术家、画家,我是作家。虽说六艺同源、同宗,但是呢,还是术业有专攻啊,我对于书画这一块儿了,我是不太了解啊!我只是写了本书而已。但是,对于这个梅花是中华民族一个共同的象征,对她有着无比深远的意义。关于中国梅花精神,在这个参加论坛收到邀请以后,我就在琢磨他的精神到底有什么。包括咱们的革命前辈对梅花的颂扬,那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啊,这个很多优秀的对梅花的赞美比比皆是啊,俯首可拾。对我个人的经历和理解呢,那梅花最具代表性的精神有三点,第一个我认为,他是坚韧,为什么是坚韧呢?这与中华民族的这种精神是积极相关的一脉相承,为什么梅能代表中国人民精神呢?源于此。

千树万树梅花开,各地艺术家汇聚大理洱源 共话“梅花精神”

第二个是隐忍,就是他在任何时候情况下啊,包括松竹梅岁寒三友,包括梅兰竹菊啊,咱们那个四君子都没有缺席,这种精神是根植于中华民族的骨髓当中的一种精神气质体现出来,外在的一种民族的气质和国家的气质。第三个就是我认为他的精神还有一个急流勇退的精神,为什么呢?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是吧,就是说等所有的花都开的时候,梅花就默默的在旁边守护着这个灿烂的春天,所以说他还有一个急流勇退,就像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说过这么一句话:成功不必在我,就这个意思。知道之后能够隐忍,什么时候能够兼任,这才是梅花的一种象征和精神的内核。在这个地方,这是我对这种梅花的理解认识啊,由于时间有限吧,我在这呢,也代表中国乡土艺术协会对各位来的嘉宾和朋友啊,能支持我们中国乡土艺术协会主办的活动表示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吧,好,谢谢,谢谢。

主持人:刚才高超先生,从三个角度来阐释梅花精神,他就是一个坚毅、隐忍和急流勇退的精神,这个就是真正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啊。

千树万树梅花开,各地艺术家汇聚大理洱源 共话“梅花精神”

王博(韩国牧园大学博士、文山学院教师):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我叫王博,我是画画的,所以我从绘画的角度向大家分享一点我的拙见吧!自古以来,文人画家画画,梅花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绘画题材,历史上画梅花的人是非常多的,我们学画画首先就要临摹,把古人画得好的找来参考,进行临摹,然后慢慢过渡到写生及创作阶段。在收集古人经典的梅花作品时,会发现古人画古梅的很少,尤其是像以唐梅、宋梅、元梅这样苍老的梅树为题材进行创作的是没有的。我呢,是一种机缘吧!托老梅的福,我第一次去看唐梅就在梅树下见到了唐老师,这是我第一次见唐老师,当时就见证了唐老师画古梅,比较震撼,古人没有这样表现梅花的,唐老师把梅花古拙、苍老、挺拔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我当时心情非常的振奋,我就想以后要抓住机会,一定要跟唐老师学习。老梅有知,老梅助我圆梦,我现在已实现了我的梦想成为唐老师的学生,现在在读博士,我感到无比的荣幸。我之前主要是以工笔画为主,从疫情刚开始时认识唐老师之后我就慢慢地在转变,逐步发展到写意画的领域里面来,以后一定要跟着唐老师把古梅画好。唐老师接近20年的寻梅、护梅、画梅,把梅花文化传播到五湖四海、大江南北乃至世界。我作为接班人要跟紧唐老师的步伐,把自己的画画好,为梅花文化传播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一些贡献。

主持人:刚才王博给我们分享了画梅经历,王博是我们画梅团队的新生力量。

千树万树梅花开,各地艺术家汇聚大理洱源 共话“梅花精神”

蒋佶伯(文山学院副教授):

各位嘉宾上午好!首先非常感谢主办单位让我有这么一个机缘能在梅花盛开的时节参加本次论坛。下面我将从创作者的角度和教育者的角度谈一谈对梅花精神的体会。我们知道历来画梅花的画家都非常多,但是大多以折枝的方式去表现。在2019年疫情期间当我看到唐老师的梅花作品时,被深深地震撼了。因为唐老师的作品不同于前人的作品,云南大理地域下梅花的苍劲、朴拙之感,在他的笔下表现得淋漓尽致。我非常的幸运有这么一个机会能在老梅树下与唐老师结缘,也就开启了我跟随唐老师学习画梅、访梅、护梅的经历;唐老师对于爱梅、访梅、护梅的这样一份心意深深地感动了我。我们跟随着老师一起到杉阳、花桥、东山还有我们的洱源大地上进行访梅、画梅,每当老师看到古梅时他都会特别的兴奋和激动,我们也跟着特别的愉悦。

千树万树梅花开,各地艺术家汇聚大理洱源 共话“梅花精神”

然而作为大理人的我有点惭愧,因为对于古梅的创作不是很多,接触了老师以后才对大理的古梅有了进一步认识,昨天在洱源这里我也画了两幅小品带来现场希望各位同仁批评指正。此外我想从教育者的角度谈一谈对于梅花精神的感受,也就是梅花精神的价值意义。我们都知道梅花有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我在教育工作中也贯穿了这种精神理念,也曾以梅花为主题进行教学比赛等相关的活动,获得过一些好评。近年来洱源县政府对于梅花文化比较重视,让梅文化得以大力的宣传,我希望呼吁教育能够将德育与美育相结合,让我们的青少年从小就树立访梅、爱梅、护梅的意识,共同传承梅花精神。以后我也会继续跟随老师将我们大理的梅花文化继承下去、发扬光大。谢谢主持人,我就谈到这里。

主持人:蒋老师是云南大理人,她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也到中国美术学院进修过,她的画风是江南一派的那种清新秀丽、赏心悦目两三枝的风格,自从来到我们的洱源感受到了古梅苍劲、古拙那种生机勃勃后非常的激动,看得出她刚才的分享都表现得激动不已。

千树万树梅花开,各地艺术家汇聚大理洱源 共话“梅花精神”

崔兆斌(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

这几年唐建老师带领我们访梅、画梅、护梅。并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梅花精神的真谛,我们每到一处都会对新发现并保护或者没有保护的古梅进行深入的研究、剖析、并为每一棵古梅写生创作,并呼吁大家一起保护。同时在唐老师的倡导下成立了由各界爱梅、护梅人士组成的“梅友公社”,形成一个保护古梅的民间组织,这样许多古梅才得以发现并妥善得到保护。其实一路寻梅的背后,充满着艰辛和奇缘。这其中所体现出的也是锲而不舍的梅花精神。南大坪是一个漫山遍野开满了梅花的世外桃源,说来也奇,我们在村子里见到的第一人,往往是梅花的主人。洱源县南大坪有数十棵古梅,其中一棵500多年的古梅,树高7—8米,树冠10多米,每次来洱源我们都会去看这棵古梅。最后,我希望有更多的爱梅人士能和我们一起共同努力,为保护梅花,保护古梅尽一份绵薄之力。

主持人:崔兆斌这次跟随团队组织在云南大概呆了三个月左右的时间,一路跟随唐老师寻梅,画梅,护梅,这从中也体现出了一种锲而不舍的梅花精神。我们现在有个大约三、四百人的组织叫梅友公社,这个组织聚集了全国乃至世界上许多爱梅人士和画梅专家学者。这次我们论坛也邀请了许多专家学者,但因为疫情原因好多没有到现场,所以,对于梅文化的发掘,需要继续通过洱源人民去发掘。

千树万树梅花开,各地艺术家汇聚大理洱源 共话“梅花精神”

孙建亮(邵阳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书法教师):

尊敬的唐建教授、陈聪海会长,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邵阳学院的孙建亮。下面我简单谈一下我对梅花精神的理解,请各位多多指正。梅花自古以来就有很强的象征意义,“梅兰竹菊”四君子中以梅为首,“松竹梅”岁寒三友位列其中。自古以来,梅花就是名人雅士所象征和寄托的。徐霞客与洱源有很深的渊源,他曾有联:“春随芳草千年艳,人与梅花一样清。”我也是用这句话来勉励自己。王冕题墨梅图中说:“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歌颂梅花的诗句可谓是灿若烟霞,星罗棋布。这里面更重要的是象征性的精神寄托。几年前得于良缘,能有幸跟随唐建教授来大理访梅、寻梅,这让我很兴奋。在唐建教授的介绍下,我对梅花尤其是古梅有了更深的认识。唐建教授十几年前就来到洱源寻访古梅,跟洱源的古梅结下了不解之缘。洱源南大坪的古梅,哪棵长在哪里、长势如何,他都很清楚。他每次去看梅花,也会向梅花主人打听一下,结了多少梅子、多少钱一斤,最近有没有浇水,最后叮嘱要保护好它......来松鹤村寻访古梅,唐建教授面对崎岖的山路、带有荆棘的篱笆都迎难而上,丝毫不在乎皮鞋是不是脏了、裤脚是不是破了。他看到古梅茁壮的生长,晒红了的脸上就泛起了笑容。唐建教授这持之不懈、坚韧不拔的寻梅精神,不就是不畏严寒、傲雪独开的梅花精神吗?唐建教授写得一首寻梅诗很好地诠释了这种精神:“十年寻觅未称痴,频向苍山问雪枝。岁暮风寒归路远,此心梅月两相知。”前几天我跟松鹤村几位老乡聊天,从他们口中得知梅子产量、价格上都不错,梅子树也比较易于管理,成本比较低,就是人工采摘麻烦一点。我们看到松鹤村种植梅子,有良好的经济效益,我很开心,我们既想看到梅花开放,更想看到老乡们生活越来越好。松鹤村是有风的地方,有梅花的地方,我相信未来的松鹤村会成为一个打卡圣地、旅游胜地、梅花圣地。

主持人:谢谢,谢谢建亮,我感觉松鹤村现在已经成为了网红打卡地,未来肯定发展的会更好。

千树万树梅花开,各地艺术家汇聚大理洱源 共话“梅花精神”

(来源:梅友公社)

[ 责任编辑: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