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体 > 正文

泺源唱和竞斑斓——著名文艺评论家邹卫平评《赵孟頫﹤趵突泉﹥历代次韵诗辑注》

来源: 文化视界 2021-04-16 11:51:05
  《赵孟頫﹤趵突泉﹥历代次韵诗辑注》把邹卫平过去萦怀多年的两个想法激活焕发了。

泺源唱和竞斑斓——著名文艺评论家邹卫平评《赵孟頫﹤趵突泉﹥历代次韵诗辑注》

  ——读《赵孟頫﹤趵突泉﹥历代次韵诗辑注》想到的

  辛丑寒食上午,海岱雅居部分文友应邀赴商河殷巷李桂芬百年梨园参加在当地举办的第七届梨花节。下午正准备回程时,同道好友周长风先生持赠他与刘书龙君共同辑注、由济南出版社出版的新书《赵孟頫﹤趵突泉﹥历代次韵诗辑注》,并提示我注意读一下他为此书所作的前言。回到家后,我当晚就读完该书的前言,并粗略浏览了全书内容,感到这是一本从立意主旨到结构内容都挺别致的图书。它既是一本视角独特、图文并茂、文旅结合、文史结合,普及趵突泉文脉知识和宣传“泉水文化”的大众读物;对于有志趣学习传统格律诗及“和诗”创作的读者也是一部很好的辅助教材;而对于文史专业研究人员则又是一本谨严可信的文献资料工具书。

泺源唱和竞斑斓——著名文艺评论家邹卫平评《赵孟頫﹤趵突泉﹥历代次韵诗辑注》

泺源唱和竞斑斓——著名文艺评论家邹卫平评《赵孟頫﹤趵突泉﹥历代次韵诗辑注》

  周长风先生所撰的集通常的序跋、凡例所含内容及自撰“和赵”诗于一体的前言,的确是可以帮助读者开启本书之门的一把钥匙。同时,也不失为一篇很好的“和赵”诗研究论文。

  两位辑注者从起心动念到辑注成书,经历时间近十载,查阅古籍数百种,钩沉稽佚,案牍劳形;寻踪觅迹,实地踏勘;注释校订,斟酌考证;指谬纠讹,正本清源。最终,循草蛇灰线,追马迹蛛丝,把散见于露天碑版、馆库古籍中的“和赵诗”归拢爬梳,搜集整理出来,集于一册。还将不同的版本同时一一列出,进行了比照择优。其文史劳作之艰辛,洵为难能可贵。这对于已把建设“文化济南”,打造“诗城词都”的任务列入济南市“十四五”规划和十五年远景规划中的当下,特别是在趵突泉景区面临新一轮扩建改造、提档升级工程的重要当口,这本书的出版真可谓是恰当其时。

  我要特别感谢两位辑注者的是,这本书把我过去萦怀多年的两个想法又激活焕发开来。

  一、“文思泉涌”和“涌泉相报”两个命题,理应是济南“泉水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泉水是济南的城市之魂。泉水文化是文化济南的精神之根,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璀璨瑰宝之一。尽管济南市政府2006年首次宣布为济南的泉水申遗,在2013年举办了首届济南泉水文化节,于2018年又举办了首届中国泉水文化论坛,但据我所知,迄今为止,有关方面尚没有对济南“泉水文化”给出一个系统全面、精准权威的科学定义。此时提出这个命题,为时尚不为晚。

  泉水伏脉千里于地底,斑斓喷涌出自天然,聚日月精华而甘美晶莹,凝天籁地声而流韵叮咚,赏心愉目,悦耳动听,沁人心脾,怡兴陶情,成为激发人们文思、启发作者灵感的“引信”和“酵母”。“文思泉涌”,早已成为汉语成语,意思是灵感被激发出来后,写文章的思路像泉水一样喷涌而来,形容思路顿时开阔敏锐、迅捷丰富。三国曹植《王仲宣诔》中云:“文若春华,思若涌泉。”宋代大儒朱熹《朱子集注》中曰:“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明代叶宪祖的《鸾鎞记·论心》中亦说:“姱节霞褰,峭尔心胸山岳;文思泉涌,铿然咳嗽珠玑。”清人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一回中则有:“王乡绅饮了半酣,文思泉涌,议论风生。”人毕竟是有思想和情感的环境动物。环境改造人、影响人、启发人。诚所谓:钟灵毓秀,物华天宝;地灵人杰,漱玉淘金;身临其境,触景生情。这抑或就是成就“济南名士多”的重要环境基因、历代前贤为济南创作了丰厚文化典籍的灵感密码,庶几也是促使赵孟頫创作出《趵突泉》一诗的客观基础因素。

  汉语中还有一句人们广为使用的俗语“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意思是在困难时候即使受人一点小小的恩惠,以后也应当在行动上加倍报答。“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一语据查最早见载于清代的《增广贤文·朱子家训》一书。这句话原为民间俗语,清代朱用纯将其编辑收录到书中,以作为垂教后辈、修身治家醒世之用。这种“滴水涌报”的报德文化、感恩精神千百年来如同泉水涓滴已浸润于历代济南人的质朴民风中,成为深入于济南人骨髓的人文DNA。时年38岁的赵孟頫来济南宦游客居三年后留下了《趵突泉》诗和《鹊华秋色图》等名篇佳作;济南人包容其节操瑕疵,感念于赵氏对济南的倾情妙笔赞颂,将其诗镌刻于泉头,刊印于翰卷;七百多年来,无数文人骚客“和赵”步韵诗的绵延不绝、扎堆跟进等等,笃定与“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嘉风良俗不无干系。

  仅以赵孟頫和其《趵突泉》诗为例。赵孟頫身为赵宋宗室,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之后。南宋末年,曾任真州(今江苏仪征)司户参军。公元1276年南宋灭亡后,赵孟頫回到家乡吴兴(今浙江湖州)苦读诗书,陪侍母亲。自公元1286年,他33岁时被忽必烈招揽进京至1322年68岁时逝于吴兴。赵孟頫无论是士宦于京,还是被外放为吏,都一直受到元朝世祖、成宗、武宗、仁宗、英宗五朝皇帝的礼敬,但他也一直都在内心纠结挣扎中生活得很不愉快。当时,宋后人蔑视他“叛宋”;元朝人则鄙视他“降元”。1289年,36岁的赵孟頫回想自己出仕以来所遭遇的种种难言况味:侄子同自己绝交,长辈友人画家也对他的行为不满。有感于自己背弃了家世之重托,他作《罪出》诗以自谴,并宣泄胸中的隐痛与苦衷,对自己的“降元”深表忏悔。公元1316年,63岁的赵孟頫虽然官至极品,一生事业到了鼎盛期,但他的心情却依然沉重。这从其《自警》诗中可见一斑:“齿豁童头六十三,一生行事总堪惭。惟余笔砚情犹在,留与人间作笑谈。”

  唯独是在他39岁时自请外放后,于至元廿九年(1292年)秋末至元贞元年(1295年)春任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期间是个例外。济南的明山秀水和淳朴民风伴随他度过了一段近三年精神上相对宽松愉悦的美好时光。这一点从他在济南留下的诗文中就足以见得。最为典型的就是这首《趵突泉》诗。全诗概无用典,尽是白描,由景至心,一气呵成:

  泺水发源天下无,

  平地涌出白玉壶。

  谷虚久恐元气泄,

  岁旱不愁东海枯。

  云雾润蒸华不注,

  波涛声震大明湖。

  时来泉上濯尘土,

  冰雪满怀清兴孤。

泺源唱和竞斑斓——著名文艺评论家邹卫平评《赵孟頫﹤趵突泉﹥历代次韵诗辑注》

  首联“起”得开门见山,单刀直入,霸气率真而又贴切自然。以身为济南人的自豪感直抒眼前所见:泺水发源于此,可谓天下无双;平地涌出波涛,就如白玉之壶。是啊!群泉喷涌于都市中心,而且蜿蜒通达于东洋大海,的确是人间罕见、举世无双。

  颔联“承”得跌宕巧妙,欲擒故纵,欲扬先抑,先虚后实,带入感强:耽心长久喷涌,元气泄尽谷虚;即使大旱年景,何惧东海干枯。“久恐谷虚”是虚晃一枪,“岁旱不愁”乃真情表达。极言趵突泉水量之泓大、喷涌之永恒。

  颈联“转”得酣畅淋漓,形象生动,联想大胆却又毫不牵强,把济南三个著名景观浑然融为一体:泉头云雾蒸腾,滋润着华不注;波澜声如雷吼,震撼着大明湖。难怪乎后人将此颈联镌悬于趵突泉畔,作为泺源堂的抱柱楹联和趵突泉的诗意代言。

  尾联“合”得委婉含蓄,意切情真,借景抒情:时常来到泉边,濯洗身心埃尘;仿佛冰雪盈怀,使人清兴超然。诗人只有每次来到泉头,才能被这醉人的美景、清冽的泉水涤却自己的心头尘埃,忘却旁人的指脊诟病和内心的愧悔纠结,回归到“松雪道人”“松雪斋主人”的凌寒意象、清兴高怀。一语道出了实现其自我期许、自我救赎的心声。诚如鲁迅先生所说:“人文之留遗后世者,最有力莫如心声。”(《摩罗诗力说》)西谚云:“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我就是这样理解赵诗这句尾联的。赵孟頫毕竟不是一位政治家,而是一位标志性、复合型的杰出文化艺术大家。他博学多才,能诗善文,通经济之学,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尤其以书法和绘画的成就最高。在绘画上,他开创元代新画风,被誉为“元人冠冕”;亦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创“赵体”书,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这就是决定他历史定位和人文影响的“王道”。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对冲和止损了他名节操守上的瑕疵缺憾。遑论现代人在大文化、大中华的视域下对此类问题的认知与历史上的思维窠臼更是不可同日而语。当然,设若赵氏当年没有这类节操之“梗”,“和赵”的诗人及作品定会更多更好也未可知。但是历史不能假设。

  赵孟頫因济南山水和百姓给予他的宽松环境、精神抚慰而反哺回馈以迸倾才华、彪炳千古的诗文、绘画创作。这不啻是一种“涌泉相报”;而历代济南人在情感上和实际行动上的尊赵敬赵,以及那些游历济南时次韵和赵的缙绅之士,又何尝不是对于赵氏一生文化成就及其为济南山水美誉所作贡献的另一种意义上的“相报涌泉”。

  二、“和诗”作为一种传统遗存的文化现象、文化形态,理当争取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传统中国诗人词家相互之间面对面或跨越时空的奉和、赓和、倡和、乡和、唱和、追和,这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之“和合文化”在诗词领域的深刻体现和生动表达。也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传承有序、包容多元的中华文化和汉语言文字独有的一种文学范式、艺术存在和人文现象。其对于历代文化人之间交流互鉴,切磋砥砺,和而不同,惺惺相惜,文人相景、相敬、相竞、相重的主流正面趋势是一种促进;对于文人相轻的消极负面暗流则是一种抵御。所以说,“和诗”如同诗词格律等约定俗成的规矩讲究、嘉风良俗一样,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为文学艺术特别是中国传统诗词的繁荣赓续发挥了独特积极的作用。

  一人首唱、他人作和、互相应答的唱和之风始于先秦。《诗经•郑风•萚兮》即有句云:“叔兮伯兮,倡予和女”(陆德明释:倡“本又作‘唱’”)。自此以降,数千年来绵绵不绝。《荀子·乐论》:“唱和有应,善恶相象。”晋左思《吴都赋》:“荆艳楚舞,吴愉越吟,翕习容裔,靡靡愔愔。若此者,与夫唱和之隆响,动钟鼓之铿耾,有殷坻颓于前,曲度难胜,皆与谣俗汁协,律吕相应。”名著《红楼梦》第三十七回中也有贾探春、薛宝钗、贾宝玉、林黛玉、史湘云以《咏白海棠》为题的六首唱和七律。当然,这其实都是出自曹雪芹一人之手。当代毛泽东主席与柳亚子、郭沫若先生的唱和诗作更是家喻户晓、脍炙人口。因此,我想理应把诗词唱和同诗词格律、诗词吟诵等这类文化形态、文化传统、文化瑰宝结合在一起,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加以申报立项,以便为对其进行长期保护提供可靠保障,使其得以永远传承下去。“和赵诗”就是济南历史上且绵延至今的独特“现象级”文化存在,也可以称为是律诗唱和的一个地域奇观。至于“和赵诗”的数量是不是济南的又一个“天下第一”?我认为这还有待于用准确的数据判定。大家只要看网上追和唐人骆宾王《咏鹅》和毛泽东《沁园春•雪》之次韵诗作版本之多,就可以想见统计之难。即便“和赵诗”在这方面争不了第一,其实也无伤大雅。毫不影响其作为申报“非遗”项目所具备的唯一性和独特性。

  总之,不负先贤,传承文俗,与时俱进,赋予新机,今人还是有很多事情可做的。例如:一是相关部门或有关社团理应将“和赵”文俗申报为市级或省级“非遗”项目。二是鉴于济南泉水和“泉水文化”是典型的自然、文化双遗产(又称为“复合遗产”),济南应借鉴泰安等市的做法,力争为济南泉水和“泉水文化”申报世界双遗产。《赵孟頫﹤趵突泉﹥历代次韵诗辑注》一书,就是上述工作中很好的申报基础资料之一。此外,还可以继续山东省文史书画研究会2013年组织诗词爱好者创作“和赵诗”并举办专题展览的做法。趁济南打造“诗城词都”的东风,借助网络科技优势,拓展文创思路,多创意举办一些类似活动,把新时代的趵突泉风貌和世纪新人风采写入“和赵诗”中,寓传承于创新过程,在创新中更好的传承、发展、丰富、提升。

  另外,相信《赵孟頫﹤趵突泉﹥历代次韵诗辑注》一书作为文旅结合的文化产品,再版加印之日,料会为期不远。建议再版时将书名调整为《赵孟頫﹤趵突泉﹥诗历代次韵辑注》。因为“次韵”肯定是诗,“《趵突泉》”则未必然。(邹卫平)

  作者简介

泺源唱和竞斑斓——著名文艺评论家邹卫平评《赵孟頫﹤趵突泉﹥历代次韵诗辑注》

   邹卫平,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副会长,济南市文联原党组书记、主席,济南文艺评论家协会创会主席、现为荣誉主席。

[ 责任编辑:林岳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