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体 > 正文

老屋往事中的无尽“财富”——著名作家李富胜感念父亲的“家产”

来源: 文化视界 2022-11-24 09:55:42

  家产是一个家族积累的财富,它往往是一个家族几代人共同努力创造积累的,大户人家或名门望族有着丰厚的家产,而寻常百姓的家产,简直不值一提。我的父亲自小失去父母,是一个无依无靠的孤儿,但他却为我们兄弟几个留下了“不菲”的家产,这份难得的家产,让我们受益至今。

  五间老房,是父亲留下来的一笔家产。母亲告诉我们,父亲出身贫农,又在村里表现突出,土改的时候就分得了这份“胜利果实”,我们一家人就生活在这里,三哥、我和小弟都在老屋出生。大哥成婚分家时,父亲说,我没有本事,一辈子也没积攒点家产,只有这五间房,还要感谢共产党的恩德,没有党,咱们家也摊不上这份房产,你们兄弟五个,每人一间。遵照父亲的意见,按当时物价折算了60斤小麦,大哥和大嫂带着分得的“家产”开始独立生活。

  几年后二哥结婚,要自立门户,父亲从积蓄中拿出了50块钱,母亲从家里有限的粮食中拿出30斤小麦,折算起来也是当时一间房的价值。我结婚时已经在县城工作,不在乡下家里住,父母给了妻子300元钱,也算是分得一间房的家产。小弟结婚后自己建了新瓦房,父母照样给他出了一部分钱,给了他应得的那一份家产。三哥和三嫂负责照顾父母,就一直住在老屋,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村里开始规划,老屋被拆掉,三哥盖了新房,同父母一起搬进新家。当那座老屋轰然倒下,父亲为我们兄弟留下的有形家产,就此消失,永远地被时代无情地抹去。那座老屋,是父亲唯一的家产,那是父亲奋斗一生的缩影,也是真实的写照。我们兄弟五人都公平地得到相应的财物,感受到了父母的呵护和温暖,感悟到家产的涵意,品味着分得家产的那种五味杂陈的滋味!

  父亲不仅给我们留下物质上的家产,还给我们留下宝贵的精神“家产”,那是一种无形的意识,也是父亲的思维理念。父亲用他半生的经验和见识,为儿子们规划着未来,他希望儿子们能够按照他的人生线路图,迈好每一步,走好人生路。他仿佛是为儿子擎着一盏灯烛,闪着光亮,引导儿子们前行,儿子们则肩负父亲的希望,付出努力,跟随父亲的指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自小我就常听父亲唠叨一句话:“家有黄金万两,不如薄技在身”,他还一再强调,一个人活在世上,要有本事,才能安身立命。这也许是他在艰辛的生活磨砺中得到的深切感悟,命运坎坷让他长了记性,成熟了智慧。父亲十六岁闯关东,学到了修理钟表、自行车、电气焊等技术,有了吃饭的本事,后来到文登开了一间钟表修理店,建国后,他用自己的资产入了集体合作社,后来成为一名国家正式工人,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父亲退休,他一直拿的是全县同行业中最高的五级工资。他希望他的儿子们像他一样,有能力有技术长本事。大哥自小体弱多病,长得也瘦小,父亲就从十几岁教他修理钟表。父亲十分严厉,有一次修表时大哥打起磕睡,趴在桌上睡着了,被父亲狠狠地一记耳光打醒,大哥从此不敢懈怠,努力认真地学技术,最终成为一个合格的钟表匠。在农村,人们对有手艺的人总是高看一眼,大哥找媳妇时,对方一听说是个修钟表有技术的人,马上答应了这门亲事。大哥成家立业,开始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修钟表,后来自己开起门店,小日子过的蛮滋润,东邻西舍都羡慕不已。

  二哥进了县城木器厂工作,那是公家的企业。父亲说要当个好工人,从车间干起,好好学技术,二哥遵照父亲的意思,一直干到木工六级,是全厂技术最高的,还当上能量会算的配料员,大伙都称赞二哥的木工技能是一流的。命运对三哥不公,当兵、招工、选调等一次次机会都被“政治问题”击的粉碎,希望彻底破灭后,三哥没有怨天尤人自暴自弃,他拿起父亲留下的修理工具,到烟台老字号钟表修理店拜师学艺,最终也成为了一个优秀的钟表匠,在乡镇企业工作,四里八乡都知道葛家集有个修表的李师傅,技术高超。小弟初中毕业,小小年纪就成了“庄稼把子”,三哥便带着他一起修理钟表,在三哥的精心指导下,小弟很快学会这门技术,由于技术好,也被招工到乡镇企业上班,有了安身之所。那个时候,每到大年初一,兄弟们聚在一起给父母拜年时,从父亲那平时很难看到的笑容里,可以看出他的欣慰和满足,用他的话讲,“翅膀都硬了,可以自由自主地飞了”。

  父亲退休了,我得到他最后的一笔家产,吃下了父亲最后的“老本”。1975年10月,父亲办理了退休手续,按政策规定,合乎条件的子女可以接班,对全家来说,这是天大的好事。当时三哥、我和小弟都符合条件,三哥背着我对父亲表达了自己的意见,推举我接班,他说自己在乡镇企业干,有份工作,尽管不是正式职工,但也挺好,我刚从外地回来,工作没有着落,还是让我去。小弟也和我说,四哥,还是你去,我还小将来有机会,另外你出去混好了,我兴许跟你沾个大光呢。父亲再三斟酌,最后决定让我接班,父亲最后的“老本”“家产”毫无保留地给了我,从此我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正式职工。有些事情往往存在着有趣的巧合,小学三年级时老师和我们一起谈理想,其他同学有的说未来要当科学家,有的想当歌唱家,还有的说将来当干部当官等等,老师问我时,我毫不犹豫地说,将来接老爹的班,成为工人阶级,当一个好工人,老师笑了,拍着我的肩膀说,你说的很好,从基础做起,才能有更远大的目标。老师的话,当时我似懂非懂,没想到这一天终于来了,我真的成为一名工人。

  踏上新的工作岗位,我一直牢记父母的嘱咐,“捧着公家的饭碗不容易,一个接班的平民子弟,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要做一个有出息的人。”我一直在努力奋斗,努力走好自己人生的每一步。四十多年来,我由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国家干部,并站在了一定的领导岗位,为此父母是比较满意的。我还记得小时候父亲常说的一句话,“要做一个有文化的人,咱家要是出个有文化的人,可烧着八辈子高香了。”现在,我终于实现了父亲的愿望和期盼,我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和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发表过几百万字的文章,出版了多部文集,也算是一个有点文化的人,但我知道,我的一切都得益于父亲的“家产”,没有父亲的教诲和搀扶,就没有我的今天!

  家产,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有形的家产也可能消失,所谓“富不过三代”,也许是对家产消失周期的结论,然而无形的家产却可以受益终生。父亲留给我们每人一间老屋的“家产”,并没有给我的生活带来多少改变,甚至分得的那300元“家产”早已被时间淹没,被淡忘了,但我永远记得我生在这里长在这里,老屋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快乐幸福的美好时光,深深铭刻在记忆里,那是我一生的温暖和底气。无形的“家产”是有灵魂的,父亲留给我们的,是一种难以磨灭的积极向上的生活精神,这种精神流淌在血液里,烙印在灵魂深处,是一生无尽的财富!李富胜 二零二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作者简介

老屋往事中的无尽“财富”——著名作家李富胜感念父亲的“家产”

李富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威海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威海市作家协会、诗歌协会终身名誉主席,威海晚报专栏作家,被中央文明委、人事部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先进工作者,享受省部级劳模待遇。

先后发表各类文学作品五百余万字,出版专著十六部,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天边有个威海卫》,文学及理论专辑《砂粒集》《天边那片海湾》《李富胜作品集》《我的文化密码》《探索之旅》《我的文化情怀》《我的民生情怀》《文化的力量》等,诗集《诗韵拾趣》《诗文小札》《最美四月天》,散文集《老院子》,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国作家、中国文化报、大众日报、山东文学等报刊发表散文、小说、歌曲、诗歌、文学评论等。由长篇小说《天边有个威海卫》改编的同名电视剧获第18届中国电视金鹰奖、第20届全国电视剧飞天奖;广播剧《为了孩子》、《那片蓝蓝的海湾》获山东省五个一精品工程奖,并在中央广播电台播出。

创作歌曲有《领航中国》《爱在百姓心中》《你和人民在一起》《海誓山盟》《扬帆威海》(国际霍比帆船赛主题歌)《幸福殿堂》《人性的灵光》等三十多首,其中《领航中国》(曲波合作)入选国庆60周年演奏曲目和唯一领唱歌曲,本人受邀作为国庆六十年群众游行专家组成员;《你和人民在一起》和威海市建市30周年大型交响音乐史诗《扬帆逐梦》(曲波合作)获泰山文艺奖;大型音乐组歌《甲午祭》(曲波合作)获泰山文艺特别奖。

[ 责任编辑: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