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体 > 正文

节以食分——文化名人魏新话元宵

来源: 文化视界 2021-02-26 15:52:22
​  那些绚烂的烟火,懵懂的爱情,爆棚的荷尔蒙,都在红尘中滚成了一团,在沸水里沉了又浮,成为元宵的元宵。

  元宵的元宵

  物以类聚,节以食分。春节吃饺子,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元宵自然也免不了俗。只是,元宵吃的,本身就是节日的名字——元宵。

  元宵吃元宵,别的节日学不了。春节吃香椿?中秋吃秋葵?端午,吃午餐肉?西方节日这么来更乱:圣诞节啃圣诞树,还是圣诞老人?情人节最惨不忍睹,有情人终成食物,第二天,直接就是光棍节了。

  作为一种食品,元宵和这个节日也特别般配。元宵节过去是上元节,上元的元,宵夜的宵,上元节的夜晚,天上一轮明月,碗中一团元宵,形神兼备。尽管,中秋的月饼也是月亮的模子,但只是平面的,元宵3D立体,造型上,对月饼降维打击。

  有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就是元宵和汤圆的区别。其实,南汤圆,北元宵的格局,明朝就已形成。

节以食分——文化名人魏新话元宵

  刘若愚《明宫史》载:“其制法用糯米细面,内用核桃仁、白糖、玫瑰为馅,洒水滚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称汤圆也。”二者最根本的差异,在于完全不同的制作方法。汤圆,像女孩子特别喜欢的一件事——要包。元宵,则像没能给女孩子买包而导致的结果——要滚。

  滚元宵,也称摇元宵。先做馅,放簸箩上摇,轻轻洒水,让糯米面滚到馅上,成一圆球。

节以食分——文化名人魏新话元宵

  这种独特的做法,只属于元宵。而且,无论是什么馅,都能滚出元宵来。记得少马爷曾有段相声,一个人一边抱着穿开裆裤的孩子,一边摇元宵,没注意,孩子拉了个屎蛋到簸箩里,也滚成了一团,顾客吃时,看颜色,还以为馅是豌豆黄的。

  今天有人尝试用巧克力滚元宵,我没吃过,味道应该不错。至少,比豌豆黄可口。

  元宵也好,汤圆亦罢,许多传统食品,包含了一个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含蓄低调,藏而不露,绝不能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西方饮食则不然,汉堡的馅都外露,一层层清清楚楚;比萨更是如此,馅摊在饼上面。所以,食物绝对能体现民族性格。

  吃元宵的元宵节,有许多有意思的风俗,比如张灯结彩啊,歌舞百戏等等,其实,在古代,元宵节最重要的,就是一个特别放松,特别嗨的节日。因为许多朝代都有宵禁,晚上不能出来乱跑,但从汉代开始,放开了正月十五和前后两晚,隋唐亦然,明代更是从正月十一开始,放假十天,那个热闹,《金瓶梅》里写过不少。

  四大名著里面,全有元宵节的事,因为这一天确实容易有梗。以《水浒传》为例,“宋江夜看小鳌山,花荣大闹清风寨”,“时迁火烧翠云楼,吴用智取大名府”,“李逵元夜闹东京”,都紧着元宵节折腾。二十多年前,有一个元宵节,我有几个朋友,在县城看花灯时,也打过一场架,虽然他们都练过武,却寡不敌众,毕竟,三个人,对二十多个,最关键的是,为了英雄救美,已经打起来了,才发现对方是二十多个……

  那时的年轻人也不太讲武德。

  元宵节也常有爱情故事。尤其是古代,大家闺秀平日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这天晚上则能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于是,爱情的火花比灯火绚烂,留下的遗憾也比烟花寂寞。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欧阳修的感叹,潜台词大概是:情人不见了,心里很难受。

  “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特别想问辛弃疾,后面的故事,有没有成为事故?

  所以,有人说元宵节才是中国的情人节,也有一点道理。七夕节肯定不是情人节,过去是乞巧节、七姐节、女儿节……就算是按传说来,牛郎织女被分开了,怎么能是情人节?顶多是情人劫。

  更确切地说,元宵节像是中国的狂欢节,每年一次的全民狂欢。狂欢的气氛下,有很多出格的事,如辽金时期,契丹于正月十三日、十四日、十五日夜连续三天“放偷”,女真则于十六日夜进行“相偷”——即为互相偷窃,主人发现后,提家用茶食糕点上门赎取。“放偷”过程中,“偷”得最多的,是菜园子里面的青菜,所谓“偷青”。据记载,“不论男女老少,不待更深,饭后即出,到处汹汹,势同掠夺,各园主稍为疏防,即被一扫而空。”

  除了偷菜,也偷别的东西,比如偷灯,甚至,还有偷人——明代崇祯八年刊行的《帝京景物略》,提及“放偷节”,说到元夕“三日放偷,偷至,笑遣之,虽窃至妻女不加罪”。

  还好,这种风俗后来就没有了。不过,别的风俗,似乎也越来越少了,那些绚烂的烟火,懵懂的爱情,爆棚的荷尔蒙,都在红尘中滚成了一团,在沸水里沉了又浮,成为元宵的元宵。(魏新,文化名人、全国青联常委、山东省青联副主席、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

[ 责任编辑:林岳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