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正文

威海的路:走过辉煌是曾经的历史,更加辉煌是可期的未来

来源: 文化视界 2023-09-14 13:05:05
听新闻

路的概念很宽泛,有具体的,也有抽象的,具体的如陆路、水路及其它各式各样的路,抽象的如人生之路、理想之路、生活之路、发展之路等等等等。

这里说的路是公路,说的是威海的路。

威海的路:走过辉煌是曾经的历史,更加辉煌是可期的未来

长会口大桥 摄影:杨光

马克思有句话:道路通达到哪里,文明就延伸到哪里。

的确,自从有了人类以来,路便与人类一起相伴相随、相促相长,不断推动着经济,延伸着文明,创造着奇迹。

全世界的路是这样,地处祖国最东端的威海亦如此。

但与世界各国的公路一样,今天我们无从考究威海第一条路到底始于何时,建于何处。

但可以肯定的说,建国后这里的公路面貌尽管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真正实现大发展应该始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也就是地级威海市成立的那个时候。

1987年底建市之初,威海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公路网络,不论是中心城市到所辖各县级行政区、还是与外界的联系,几乎没有一条便捷的公路,而当时铁路、机场等其他交通方式尚未起步,公路的“瓶颈”制约矛盾非常突出,加快公路建设成为一种非常紧迫的现实亟需

于是,公路自然被置于一个优先发展的突出位置。

自那时一直到今天,随着这座城市持续快速不断地发展,公路也一直处在发展的快车道上。

也许数字最能够说明问题,建市以来,全市路网结构持续不断得到重大改善和优化,公路的总体运行状况和总体服务能力持续不断的得到增强和提高,截止去年底,威海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7235公里,其中普通国省道干线总通车里程达到1104.9公里,占威海公路总里程的15.8%,全市普通国省道人口密度达到4.35公里/万人,面积密度达到19.08公里/百平方公里,分别位居全省第一和第二。公路养护运行质量也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目前,一个以国省干线为主骨架、连接内外、沟通城乡、纵横交错的公路网基本形成,较好的适应了区域发展的需要。一条路就辟出一条经济隆起带,就打通一条旅游大通道,就构筑出一条文明风景线,为威海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起到了先行作用。

威海的路:走过辉煌是曾经的历史,更加辉煌是可期的未来

环海路 摄影:宫举卫

几乎历届威海市领导在不同的场所都提到,要发扬建市之初那种敢为人先的精神,因为自那时起有很多的不可能成为了可能,许多难以想象的事成为了现实,一直到今天。

其实,这就是一种在发扬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精神传承。

无疑,这种发扬和创新发展的精神在威海公路上也能得到很好体现。

众所周知,威海三面环海,一面着陆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在改革开放中所处的坐标方位,但也决定了公路处于山东公路网末端的事实,这与处于交通枢纽位置的内陆地区相比,在公路建设项目争取、布局等方面优势明显不足,就是在这种现实和在建市初期资金等诸多制约因素比较多的情况下,这里的路却连续创造了许多第一并保持了强势发展的势头。

1989年9月,青威路威海江家寨至九里水头段二级汽车专用路竣工通车,在当时修建高速公路条件不足、低等级公路明显不利于威海当时和长远的发展,于是建起了这个项目,这是山东省第一条二级汽车专用公路,该路的建设,较好的解决了混合交通不能快速直达的问题,通车的时候,时任国家交通部副部长王展意莅临并为其剪彩,对这条路给与充分肯定。

1991年8月,威海双岛海湾大桥正式开工建设,桥虽然不长,只有536米,但确是当时山东省第一座跨海大桥,这座桥和烟威路的建成通车使威海打开了与外界连接的又一条重要通道,也实现了威海人多少年来跨越大海的梦想。

1996年,在全市公路建设会议上,威海在全省比较早的提出了“公路建设向以高等级为主的战略转移”的发展思路和目标,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高度肯定。

2005年,当得知国家要在长江以北建设一条生态公路的信息后,威海积极争取规划建设了“威海滨海旅游景观公路”,这是与南方川(四川)九(九寨沟)公路遥相呼应的两条生态大道,也是长江以北第一条生态公路,近年来,威海市又把东部这条环海路与西部环山路有效对接,打造了一条“千里山海旅游自驾公路”,已经成为闻名中外的重要旅游线路。这两年,该路九龙湾至西霞口段作为山东省第一条滨海旅游示范项目进行了升级改造,被评为“2022年度全国交旅融合创新项目”。

对了,还有目前正在建设中的乳山口大桥,单跨是666米,也是山东省迄今为止单跨最大的公路桥梁。

大家都知道,公路建设需要用地、也不可避免的会对环保生态等造成一定影响,如何处理好建设与节约土地、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关系,在威海公路随处可以找到答案。

在正紧张施工的乳山口大桥现场,建设者们在加快工程建设的同时,也在同步实施另一个项目:生态保护和修复,最大程度保证建设与环保生态和谐同行。

事实上,与这座城市一样,绿色也是威海公路永远不变的底色,这已经成为一种不变的理念,深深融于公路建设的每一个环节。

在老青威路改造的时候,为解决80公里公路废旧沥青污染环境问题,公路部门集中攻关采用沥青再生利用技术,不但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也避免了资源浪费,为国家节省资金3000多万元。

威海的路:走过辉煌是曾经的历史,更加辉煌是可期的未来

香水河大桥 摄影:宋小文

在香水河大桥建设中,建设部门积极采用海水造浆技术,节约淡水8000吨,不仅有效解决了淡水供应问题,还有效解决了海水污染淡水泥浆性能等问题。

在环海路前期规划中,为保护中国北方最大的天鹅越冬栖息地——荣成成山天鹅湖,公路部门会同环保等部门多次论证,最终远离线路与天鹅湖隔离的天然屏障——50亩野生黑松林带,最大限度地减少噪音对天鹅生栖的影响。

类似这样的事例在公路规划、建设、养护等各个环节都随处可见。

关于威海公路在建设中保护土地和生态的做法,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大众日报等诸多媒体多次以“威海修公路也修环境”、“能用荒峦不占良田”、“既占地也造地”等为题进行了报道,曾引起较大反响。


在威海公路事业发展中心,有一个公路文化展厅,那一幅幅泛黄的、陈旧的与崭新的图片,记载了威海公路各个不同时期艰难而又辉煌的历程,浓缩了威海公路从原始、落后到发达的一路沧桑,这些,有的尽管似乎已经成为久远的和现代即将过去的历史,但已经深深刻在这块国土和这里的人们的记忆里。

在展厅地级市成立以来的公路发展板块中,在一幅幅壮观的、精美的、令人震撼的公路图片后边,也有一幅幅有点泛旧的图片,这其中有各级领导在建设现场穿行的身影,有社会各方面对公路关注支持的记录,有老百姓为工程建设不讲条件主动拆迁的场面,这些,其实也是镌刻在快速发展的威海公路上真实而又永远不会褪色的写照。

在展厅内,有一个公路部门荣誉的板块,这里,有中央文明委先后授予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文明单位的荣誉,有中宣部表彰的全国首批50个之一、山东省两个之一、全国公路行业唯一的“学雷锋示范点”荣誉,有山东省委两度命名的“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有地级市成立以来第一支市级青年突击队、第一个先进班组(全国)荣誉。

当然,还有很多、很多。

这些荣誉的背后,映照的是一个个感人而又动人的影像故事,在当年邓小平副主席接见援外公路专家中,就有威海公路人的身影;暴风雨中抢修道口大桥的故事,给我们带来那么多的感动;24小时昼夜不停突击市区南出口道路的场景,打动了很多人也一直让公路人引以为荣。这已经化作为一种精神,一种威海公路人自己总结、著名书法家刘炳森先生专门为之题写的“敬业、拼搏、协作、争先”的威海公路精神,这些,早已、正在和必将融入到一代代公路人的血液中,成为每一个人自觉的行动并自然得到传承。

在展厅里,有一张规划图,上边那一道道红蓝相间、纵横交错的线条,分别代表着威海公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此刻,在威海这块活力四射的土地上,无数的建设者们正以不负时代的担当与作为,努力实施着公路建设的发展蓝图。

我们相信,威海公路曾经走过辉煌,也必将更加辉煌。

(文/王兆立,男,1966年出生于山东临沂沂水,现在威海市直某部门工作,多年来,先后在人民日报、新华社、央广台、《歌曲》杂志、大众日报和相关文学刊物发表诗歌、散文、歌词等不同体裁文章400多篇(首),曾编辑出版过40万字的专辑。)



[ 责任编辑: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