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体 > 正文

韩子勇:文明互鉴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来源: 文化视界 2022-09-10 14:10:47
  在中国人心里,泰山无比其高、无比其大、无比其重,与家国命运相系,与文脉道统相通,超越其自然形态的物质堆垒,被赋予特殊的灵性。

泰山是中国古人观天下的地方。由山东泰安市政府、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共同举办的泰山国际文化论坛今天开幕了,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国艺术研究院,对国内外学者、嘉宾的到来表示感谢。

中国的文化一开始就与山水相连,是文化山水,是山水文化。在中国人心里,泰山无比其高、无比其大、无比其重,与家国命运相系,与文脉道统相通,超越其自然形态的物质堆垒,被赋予特殊的灵性。在泰山这个神奇的地方,讨论文明互鉴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真是相得益彰。

我们先看看这座山。1283年前,也就是唐开元二十四年(736),伟大的诗圣杜甫,到洛阳应试名落孙山,开始了一段不羁的漫游生活,以山水疗治心伤。当他游历到泰山时,写下了《望岳》这首千古名诗:“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一年,杜甫24岁了。科举遇挫,来到这里,领受泰山的教诲、激励和加持。泰山是中国的文化之山、精神之山,是一座时间和空间的巨轴和高台,量度古今、见证兴衰、寄托愿景。帝王、文人、武夫、僧侣道士、庶民百姓,都愿意到这里来寻找、思考、宣告或祈祷,显示存在,寻求慰藉,彰显情志。因此,泰山成了一个时间柱、图腾山和标定方向的巨大华表。今天的论坛借重泰山,讨论习近平主席倡导的“文明交流互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但愿能得到泰山的拔擢和灵启。

习近平主席说:“文明因多样而交流。”中华文明生生不息、青春永驻的奥秘是什么?在于她的开放、包容、交流、互鉴、更新和创造。中华文明是个整体,是“多元一体”、功能完备的大结构,她的内部丰富、多样而灿烂,她始终不断地与外部多样化的世界进行交流、交换。中华文明自身的生成、壮大和嬗变,她内在传承与创新的驱动机制,使她能量充沛、运行不息,像宇宙中旋转的星云,保持不竭的生命力,努力维持整体性与多样性的平衡。

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一个又一个治世、盛世的背后,都是这个文明体补充了新的文明元素、获得新的思想能量,顺利整合后重新绽放的结果。而在所谓乱世、混战、分裂的时候,不同历史力量、文明元素对立、冲突、撞击,从更大的历史尺度看,其实是这个文明的结构和功能进行调整、优化、重组和升级换代的时刻:春秋战国是这样、魏晋南北朝是这样、近代“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也是这样。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度、悠久的文明、生生不息的大历史,给了我们以充分的文化自信。悠悠五千年,治乱分合,兴衰更迭,是一次次吞下这一枚枚的“青春果”,一次次返老还童、开枝散叶、壮大繁息的过程。

我曾长期在中国的新疆生活和工作。古代的西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要冲,是文明流动的十字路口,是不同文化联姻和亲的地方。在那里,我曾时时有被多种文化滋养的新奇感、幸福感,这片历史上看上去非常边缘的化外之地,实际上曾长期处于中华文明和世界交流对话的锋面与现场,是文明的能量流出流入的狭谷、湍流和巨瀑。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我能体会到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文明交流互鉴”“一带一路”的深刻内涵。

我们这些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完整地经历了中国40多年的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就是持续不断的、大规模的文明互鉴,我们向世界学习,最终贡献世界。改革开放为中华文明,为我们这个民族、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惊人变化,使古老的中国再一次宛若耀眼的超新星的爆发,使我们愈益接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相信这样一种复兴不同于古典时代的盛世——因为这一次的文明互鉴,是从整个世界的文明中获得教益和能量,而这样的能量的获得,源于我们重新建构了文化上的自信,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和伟大实践从未像今天这样天地宽广和前程光明。

各位嘉宾,世界是一个整体,人类是一个整体。全球化不是一个词,而是曲折推进的现实。人的类本质、人的全部社会关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辽阔、密织、深细地展开,这样不知不觉地超越国家、民族和地域。从这个意义上说,个体、局部和地域,再也无法像古典社会那样在隐逸的桃花源里独处、独存与独活。中国有个词叫“相依为命”,是的,今天是人类真正开始相依为命的时刻。物质生产的全球化,人员、知识、信息、技术的全球流动,使得我们每时每刻都与世界息息相关,而所有那些反全球化、单边主义、退群脱钩、逆潮流而动,都可以看作是一厢情愿的、暂时的退化和返祖,不可能回到过去。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经验和力量,为全球化带来加速的改变和新的塑造。这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第一次以主体性力量,为工业革命几百年来现代进程所施加的关键性完形,并且为多彩世界提供新的样式、途径和可能。

各位嘉宾,在今天,非常明显的是,与物质生产和经济领域的全球化相比,在文明和文化的交流互鉴方面,人类存在明显的落差,是意识形态上的傲慢偏见、唯我独尊、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妨碍、收窄了眼界和心胸。现在看,物质生产和经济技术交流互鉴的那条腿迈得比较大,而文明文化交流互鉴这条腿有点拖泥带水,有点扯后腿,有点迈不动。这样的状况带来内在的不协调、不平衡,甚至造成失序和对抗。也正是基于这样明显的隐忧和欠缺,我深切地觉得,习近平主席倡导的“文明交流互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这样的必要和紧迫,充满了勇气、担当和信心。

世界之所以有丰富多彩的文明和文化,并非封闭自足的结果,恰恰是在交流、交往、交融中,不断变化、衍生、扩展而来。中国古人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一”,不是固定不变的“一”,而是包含无限可能、发展变化的“一”。我们赞美和欣赏文明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但前提是真诚平等地共享、包容、交流、互鉴。如果停止了交流、交往、交融,停止了包容、互鉴、学习和创造,文明和文化就会走到反面,甚至是负能量的墙、鸿沟、隔离、隔绝、偏见和歧视,文明文化的长桥和纽带,也就随之坍塌、断裂,就变成了多样性之墙、多样性之隔离、多样性之鸿沟,文明和文化的多彩多样就变成了文明文化的冲突和对立。文明文化的本质是交流、交往、交融,如同古老的《易经》对世界的理解,多样、不同、差异,是用来相互印证和交换演化的,杜甫诗中所谓“造化钟神秀”,“神秀”必出自开放交流、大千造化。

当然,文明文化的交流互鉴,比生产、商品、技术的全球化过程更为复杂、更为艰难。一些人担心这会带来多样性的消失,更多的人可能会经受心理、心灵和价值的冲击。但我觉得,永远不要小瞧人类丰富顽强的个性和独特的创造力,文明文化不仅不会在交流互鉴中丧失多样性,而是会在开放、交流中滋生更多的奇花异果。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变局”中,经济、政治、社会、科技和文化等方方面面,正经历前所未有的结构性变化。在这样一个充满命运感、歧途如麻的颠簸时刻,世界各国应该抛弃各式各样的居高临下、颐指气使的霸权思维,以平等、包容、合作、共赢的心态对待彼此。

孙中山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我们在泰山上观天下,展开对话交流,需要高瞻远瞩,要“会当凌绝顶”,站得高些、再高些;要“决眦入归鸟”,把眼睛睁大,看得远些、再远些,看清变化,顺应潮流。

谢谢大家。(韩子勇)

艺术家简介

韩子勇:文明互鉴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韩子勇,作家、诗人、文学评论家,曾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中国工艺美术馆馆长。出版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散文随笔等20余种专著或文集,被译成英文、阿拉伯文、维吾尔文等文字。2019年出版诗集《博格达》,收录诗人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的部分诗作。

[ 责任编辑:周龙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