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体 > 正文

沂蒙精神的新时代颂歌——评厉彦林长篇报告文学《沂蒙壮歌》

来源: 文化视界 2022-03-17 15:40:32
  《沂蒙壮歌》是一部全景式展现沂蒙历史伟业的作品。

  《沂蒙壮歌》书写出沂蒙人民脱贫攻坚的伟大业绩,揭示出沂蒙人民能够成功的精神密码,从沂蒙人民的鲜活历史实践中总结出一系列精准脱贫、精准致富的工作经验。阅读《沂蒙壮歌》,我们欣喜地领略到民族复兴中乡村振兴的大美景致,也深深地感受到美丽中国凤凰涅槃般的时代新变与无比诱人的美好前景。

沂蒙精神的新时代颂歌——评厉彦林长篇报告文学《沂蒙壮歌》

厉彦林报告文学《沂蒙壮歌》

  在广袤壮阔的华夏大地上,有多处最能代表现代以来中国革命精神气质和中国人民奋斗历程的历史地标性热土,沂蒙地区是其中之一。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提出“沂蒙精神”以来,沂蒙精神即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成为我们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而浸染着沂蒙精神的沂蒙大地和人民便成为文学艺术不断讴歌与表现的对象,并产生了报告文学《沂蒙九章》、电影《沂蒙六姐妹》、电视连续剧《沂蒙》、民族歌剧《沂蒙山》等许多广具影响的优秀作品。厉彦林新近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沂蒙壮歌》,又为沂蒙精神唱出了一曲新的时代颂歌。像先前的同类作品一样,该作依然充满了对沂蒙大地的深情礼赞,对沂蒙人民的崇高敬意,但又显示出不同的观察视野与思想意图。作品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崭新视野重新审视沂蒙大地,在感性观照与理性透视的有机融合中既全景性勾勒描绘出发生于沂蒙大地上一个又一个生动的脱贫故事和场景,又穿越绵延的历史时空与缤纷的历史表象,深度叩问与破译了沂蒙老区之所以能够战胜贫穷走向幸福生活的精神密码,同时还从沂蒙人民的脱贫实践与乡村振兴中总结出诸多有效做法与“三生融兴”的发展思路,令人感动,促人深思。

  与上述电影、电视剧与歌剧作品通常偏于从一定的人物、事件或特定年代展开历史叙事有所不同,《沂蒙壮歌》是一部全景式展现沂蒙历史伟业的作品。作品写到了沂蒙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的奉献与牺牲,写到了他们在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创业与贡献,但更多的是写了1984年党中央和国务院作出帮助贫困地区脱贫工作伟大部署以来沂蒙人民向贫穷宣战,在改天换地的伟大实践中创造革命老区历史新篇章的奋斗历程,更多地将笔墨倾注入对近三十多年来沂蒙大地旧貌换新颜历史变化的叙说与思考。从“精准铲‘穷根’”、“精准脱贫长效‘方剂’”、“乡村振兴重在‘全面’”、“‘三生融兴’绽花朵”、“绿色发展新动能”等章节中,我们看到了沂蒙地区党和政府种种精准治贫举措和乡村振兴的方法与道路探索;从“沂蒙小棉袄温暖人间”、“金银花开昆仑山下”、“沂蒙最高山庄脱贫忙”、“头雁领飞群雁随”、“产业兴旺‘顶梁柱’”等章节中,我们看到了沂蒙人民在脱贫之路上的种种创业经历和感人故事;而从“‘遥烧’村的变化”、“‘光棍村’里孩子闹”、“扶老携幼享天伦”、“桃花源里可耕田”:“崮顶桃花红”等章节里,我们则从作者难掩喜悦的文字里分享到沂蒙人民脱贫奔小康后满满的幸福之情。在展示与呈现当下的过程中,作者还不时将思绪与笔触探向沂蒙悠久绵长的古代历史和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在历史与现实、过往与当下的牵连、对照、映衬、互嵌中将大沂蒙的历史书写立体化,让我们感受到沂蒙过往的悠久与辉煌,更让我们领略到沂蒙今天的新变与美丽。

  尤其令人瞩目的是,这部作品不仅用很多篇幅写了沂蒙老区脱贫过程中党和政府的领导、组织作用和种种精准扶贫之举的谋划与实施,如直接帮扶、通路输电、吸引外出人员回乡创业、建好村镇领导班子等等,更写出了人民群众对摆脱贫困振兴乡村的渴望,写出了他们在抗争、奋斗中搞新农业、建新农村的业绩,让读者真切感受到大沂蒙历史的壮歌是由沂蒙人民的集体奋斗凝聚与升华而成的。在这曲壮歌中映现着无数优秀沂蒙儿女的身影,他们之中不仅有已经隐没于历史烟云中的红嫂、红哥、“沂蒙六姐妹”等,更有数不尽的当代沂蒙先进模范,其中有九间棚村党支部书记、将金银花种在昆仑山下的刘嘉坤,有吴楼子村沂蒙小棉袄的创办人、返乡创业带头人吴照京,有延续“沂蒙六姐妹”红色传统的曹淑云、刘加芹等“沂蒙扶贫六姐妹”,有岱崮镇返乡创业带头人王维、王栋等十棵“青春树”……这些当代英模人物有其共同的特点:他们都生于沂蒙长于沂蒙,对这方水土深情挚爱;他们身上都流淌着先辈英烈的精神血液,沂蒙精神深入骨髓;他们都不甘于贫困,敢于向穷魔抗争、宣战,并勇于、乐于带领父老乡亲共同致富,共同创造新生活。他们是沂蒙大地三十多年来治穷脱贫创业创新的领头雁,正是在他们的带领下,沂蒙人民才在革命老区中率先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并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迈出劲健的步幅。可以说,沂蒙壮歌中最雄浑的乐调、最优美的音符,正是由这些沂蒙大地上的优秀儿女们的创造业绩、精神魂魄凝聚而成的。

  1991年,李存葆与王光明合写的报告文学《沂蒙九章》在《人民文学》发表,作品以饱含深情之笔叙写沂蒙人民在战争年代的牺牲与向贫困宣战的奋斗,曾经引起巨大反响。就基本题旨而言,《沂蒙壮歌》可以说是《沂蒙九章》的续篇。然而,比较来看,二者又有所不同:前者是在全国的扶贫攻坚之战正在进行的过程中写成的,更多地聚焦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那一阶段沂蒙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勠力同心改变命运的历史奋斗,以发生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沂蒙山的九段故事结构全篇,侧重于具体的人物和故事的叙写,一个又一个感天动地的人物和荡气回肠的故事激发起读者对沂蒙人民无比的崇敬。而后者是在脱贫攻坚决胜收官与乡村振兴全面展开的历史转换之际写成的,作者有意识地站在时代发展的新高点上回望历史,更侧重沂蒙三十多年来脱贫致富整体发展历程与态势的呈现,与取得成功的精神基因的叩问、追索和成功经验的提炼、总结,在人物、故事、发展态势的生动呈现和主体情感的投入之外,还包含着党和政府的有关决策、奋斗成效中的相关数据以及作者自觉的理性思考和思辨。作者在书中用了相当的篇幅和文字证明了一个道理:在战争年代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是沂蒙人民的传家宝;沂蒙精神聚起了英雄气、铸造了时代魂,是沂蒙人民能够打赢脱贫攻坚战最深厚的精神力量。在战争年代以沂蒙人民的牺牲与奉献含蕴而成的沂蒙精神,历经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和新时代的淬炼,内涵在日渐丰富与拓展,但“爱党爱军”始终居于首要的位置,听党话跟党走是沂蒙人民不变的选择。脱贫攻坚是党和政府在全局性发展战略中提出的一项历史任务,是在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的领导下实施的,沂蒙人民把自己脱贫的愿望、奋斗的意志与党和政府的英明领导与正确决策紧密结合起来,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打赢了令人惊叹的脱贫战争,这是沂蒙人民的胜利,也是沂蒙精神无穷伟力的显示。作品深刻地揭示出脱贫攻坚是在党和政府领导下打的一场历史攻坚战,党的领导是取胜的根本保证,而人民群众的积极作为则是取胜的前提和基础。

  《沂蒙壮歌》不仅书写出沂蒙人民脱贫攻坚的伟大业绩,揭示出沂蒙人民能够成功的精神密码,而且从沂蒙人民的鲜活历史实践中总结出一系列精准脱贫、精准致富的工作经验。1989年8月4日,《人民日报》曾在第一版显要位置发文推荐临沂地区扶贫经验:“给钱给物更要建设一个好支部”。在《沂蒙壮歌》中,作者用许多实例证明了基层党组织建设是沂蒙大地扶贫工作的一项根本性经验和重要保证。以此为核心,作品在广泛调研基础上全景式展示出临沂地区如何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走出了一条帮扶措施多重覆盖、扶贫政策多层叠加、贫困群众多方受益,具有临沂特色的精准扶贫路子。同时,作者也对沂蒙人民脱贫攻坚中其他一些富有成效的做法和经验做了提炼和总结,仅以临沂地区为例,就有扶贫工作领导中“坚持‘两面一线’”(“两面”是指贫困群众分贫困可逆转和不可逆转两类,“一线”是指政策措施细水长流不断线);扶贫资产管理中的“四权”分置机制(扶贫资产所有权归村集体,经营权归合作社、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受益权归贫困户,监管权归农业局);分类打造作为乡村新型产业发展亮点举措的“田园综合体”;乡村振兴中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兴”的发展思路;如此等等。在这些具有推广与借鉴价值的做法和经验中,不仅显示出沂蒙人民脱贫攻坚中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显示出他们富于智慧、敢于领先的创造精神,他们既是革命战争年代里拥军支前的时代楷模,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伟大创业者。从他们的奋斗与创业中,我们欣喜地领略到民族复兴中乡村振兴的大美景致,也深深地感受到美丽中国凤凰涅槃般的时代新变与无比诱人的美好前景。谭好哲,本文刊载于《百家评论》2022年第1期

作者简介

沂蒙精神的新时代颂歌——评厉彦林长篇报告文学《沂蒙壮歌》

  谭好哲,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主任,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山东省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中央实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文学理论》(第二版)首席专家,山东省文化名家。

[ 责任编辑:陈雅雯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