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体 > 正文

两会声音|全国人大代表刘晓静: 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 为黄河永远造福中华民族而不懈奋斗

来源: 文化视界 2022-03-05 10:43:53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艺术学院副院长刘晓静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丰富内涵,进而深刻认识到,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奠定牢固的文化基础,既是历史责任,也是当前的重要任务。

  文化视界网报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问题,把保护黄河作为治国理政的大事来抓,从保护好“中华水塔”到“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到“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在深入调研与思考过程中,总书记的思路逐步明晰起来,“继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之后,我们提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国家的‘江河战略’就确立起来了。”他强调,要科学分析当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形势,把握好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问题,咬定目标、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久久为功,确保“十四五”时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为黄河永远造福中华民族而不懈奋斗。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艺术学院副院长刘晓静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丰富内涵,进而深刻认识到,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奠定牢固的文化基础,既是历史责任,也是当前的重要任务。

两会声音|全国人大代表刘晓静: 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 为黄河永远造福中华民族而不懈奋斗

  刘晓静作为文化艺术界的全国人大代表,已连续10年向全国人大提交建议和议案,涉及文化、教育、民生等各种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作为山东艺术学院副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山东省音乐家协会主席,长期致力于民族民间音乐的挖掘、整理与研究,同时,作为土生土长的齐鲁儿女,她一直对黄河有着深厚的感情,对黄河文化有着强烈的兴趣,对于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更有着坚定的使命感。通过多年的典籍研究与沿黄流域的实地走访调研,许多独到而精湛的见解在她脑海中成型。今天,在聆听了李克强总理向本届全国人大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后,她深受鼓舞。

  首先,刘晓静从延续中华民族的历史文脉、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打牢文化强国的坚实根基三个方面阐释了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重大意义:

  她从黄河的历史讲起,黄河是世界第五大长河,黄河文化是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奇迹,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中,黄河流域有三千多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黄河也因此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基本文化符号和文化图腾,黄河文化以其悠久性、先进性、辐射性、多样性,引领、推动着中华文化发展,塑造着中华民族。“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刘晓静深情感叹:追溯黄河文化就是对中国文化的追踪溯源;而系统保护黄河文化遗产,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对于我们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延续中华民族的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人文意义上,”她接着陈述,“我们有句老话叫‘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沿黄人民对黄河有着深厚的精神依恋,这里面包含着强烈的崇拜、感恩和敬畏之情。”她引用《汉书·沟洫志》中的记载“中国川源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河为宗。”来解释黄河对于中华民族的意义:黄河千年奔流不停,象征着华夏民族的绵延不绝、生生不息,黄河磅礴雄伟的气势,体现出中华民族无坚不摧、坚韧刚强的品格,这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她认为,黄河文化早已成为中华民族最有感召力、凝聚力的精神纽带,最好的证明,就是“炎黄子孙”这一称谓成为中华民族最广泛、最深沉的文化认同。这种文化认同表明了中华民族身份的构建和归属,反映了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中华民族富有凝聚力的保障。她坚信,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对于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具有重要意义。

  在文化方面,黄河文化是黄河流域内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的黄河治理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也是刘晓静最为熟悉的领域。她随即侃侃而谈,热情地分享多年来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希望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大众对黄河文化有更深入、更透彻的了解。她先是简单整理了黄河文化脉络:众所周知,黄河流域是我国历史文化资源最为富集的区域之一,孕育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等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文化;“四大发明”和《诗经》、《老子》、《史记》等经典著作也诞生于此。在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水利建筑、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多方面,黄河文化是建设文化强国最深厚的基础构成。随后,她畅谈起了古往今来黄河文化结出的硕果,并饶有兴致地吟诵赞美黄河的诗词,“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其唯美壮阔的意境令人悠然神往……。她给我们讲到,以黄河为题材,历代文人创作了数不清的文学艺术作品,《将进酒》《凉州词》《使至塞上》《登鹳雀楼》等流传千古的诗词歌赋都是中国古老文明之树上开出的璀璨花朵;在民间,由一代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凝结而成,花儿、信天游、山西梆子、豫剧、吕剧等等文艺形式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内化为流域的群体心理与审美习惯;到了近代,面对侵略者的入侵,在全国上下同心协力救亡图存的浪潮下,一曲《黄河大合唱》,发出了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的强音,极大激励了中华儿女抵御日寇的决心和信心!谈到这里,刘晓静已难掩心潮澎湃,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她饱含热情地说:这些以黄河为题材的优秀文艺作品跨越时空、历久弥新,不仅为龙的传人耳熟能详,升华为中华文明标志性成果,也成为世界各国广泛传播的文化精品,是我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和文化强国建设的现实基础,对于打牢文化强国的坚实根基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山东来说,”谈到自己的家乡,刘晓静更是关不上话匣子,长期以来她一直在心中思考,在黄河问题上,山东应当肩负起怎样的历史使命?“仰五岳之尊、亲百川之宗,勤劳淳朴的人民世世代代生活在黄河岸边,在黄河流经的九省(自治区)中,山东既是经济大省,又是文化大省。”她认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既是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促进黄河事业和谐健康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山东省实现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战略任务,山东责无旁贷!

  刘晓静介绍,山东近年来围绕着治理开发黄河做了很多工作:在黄河流域生态建设先行区、黄河长久安澜示范带、沿黄现代产业大走廊建设打造等方面,工作成效已经显现;黄河文化博物馆、黄河湿地公园、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黄河文化旅游产业带、黄河人家乡村旅游品牌、“黄河国际生态城”等项目建设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她也不无遗憾地承认,从总的来看,山东乃至整个黄河流域,黄河文化传承创新不足、品牌影响力不强、产业化水平不高的问题依然突出,在打造黄河流域对外开放新通道和世界文明交流互鉴高地等方面进展缓慢。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黄河问题,“表象在黄河,根子在流域”,九曲黄河绵延5000多公里,流经九省区,流域面积约75万多平方公里,解决黄河问题绝不能“九龙治水”。这一点,刘晓静深表赞同:作为黄河的最下游和出海口,山东不能被动接受黄河上中游保护、治理的结果,而是应当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以“大黄河”的工作视野,承担起项目牵头、工作带头的作用,“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她引用了一句古语做结论:“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只有统筹谋划全流域的发展,才能真正把山东境内黄河的事情做好。

  在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山东,要努力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走在前、在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上走在前、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促进共同富裕,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这是总书记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对山东发展的精准把脉定向,是山东做好一切工作的总遵循、总定位、总航标。

  践行习总书记的要求,刘晓静提议山东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要正确处理好保护和发展、发展和安全、当前和长远、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另一方面,要明确发展重点,聚力抓好重点任务落实。因此,山东应有更加充分的担当和更加宽广的胸怀,成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主力军和引领者。要在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落实的工作机制的基础上,立意改革创新,以更加扎实的举措推动黄河文化的繁荣发展。

  在此基础上,她呼吁,随着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日益凸显和新技术革命的不断发展,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成为国家“江河战略”战略重要组成部分的时代背景下,山东有条件厚植文化优势,实现文化与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把总书记的要求转化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实际行动。

  从实际出发,刘晓静提出具体落实要求,可以在以下四个方面有所作为:

  首先,以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为主线,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创造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她坦言,落实这一要求,要立足山东,面向全流域,主动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和“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国家开放格局;要更加注重黄河保护和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创新体制机制,实现大协作、迈出大步伐;要统筹推进“黄河滩”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实现治河、惠民、生态互促共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让黄河造福人民”,使沿黄人民群众有更强的获得感,亲身体验到保护、治理、发展黄河带来的实惠,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奠定民意和物质基础,从而充分调动起沿黄各地及广大人民群众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黄河文化保护和利用、传承和创新密切结合,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统筹发展,并争取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实现新突破。

  其次,要以沿黄生态文化带建设为抓手,推进黄河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刘晓静分析,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加强重大问题研究,精心谋划、科学编制沿黄高质量发展规划。将山东省黄河沿线特别是省会济南等黄河沿岸城市发展建设上升为省级战略,全面推进黄河生态保护示范区建设。方法包括:建设黄河文化资源数据库,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黄河文化深入研究。将黄河沿线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和文化集中展示,建设一批文化旅游名城和标志性文化景观,扶植一批沿岸城市产业重点项目和知名品牌,打造独具齐鲁特色、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生态旅游带和黄河故道文化风情体验区。

  刘晓静提出的第三个方面是以深入挖掘研究黄河文化为基础,讲好“黄河故事”。正因为深刻了解黄河故事讲述和承载的是民族精神,她特别强调要深化黄河文化的研究,深入梳理和挖掘黄河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和当代价值,加强黄河文化、齐鲁文化、海洋文化、运河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文化的研究,持续开展黄河故事、黄河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传播转化,充分展示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在具体方式上,刘晓静给出了以下几点策略:以发展文化新业态为重点,整合资源,开发视听娱乐、演艺观赏、竞技游艺等可体验的文化产品,同时,征集影视剧本,邀请一流团队参与制作,打造一批精品力作,讲好黄河生态和黄河治理的故事,讲好黄河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故事,从多角度、多方面提升黄河文化影响力,充分展现母亲河的强大凝聚力。归根结底,她表示,就是要加强对山东黄河品牌的宣传推介,提炼以黄河文化为代表的黄河精神,讲述属于山东的“黄河故事”,努力打造黄河沿岸城市高效生态高质量经济发展的黄河齐鲁品牌。

  最后,以机制建设为保障,健全完善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工作体系也是刘晓静想要探讨的重中之重。黄河发源自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雅拉达泽山以东的约古宗列盆地,穿越9个省(区),流程5464公里,于山东东营市境内入海,不仅时时刻刻给山东带来新生的土地,也为山东的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山东是黄河上中游水旱灾害防御、水土保持、调水调沙的直接受益者。为保证黄河文化的整体性、完整性、系统性,突出黄河大保护、大治理并提高工作效率,作为9省(区)中发展状况最好的山东省理应贡献在先,协作在前。刘晓静提议,山东可率先加大人力物力投入,牵头设立沿黄九省区都参与的全流域黄河文化研究及协调机构。同时,在省内建立、完善黄河文化建设协同工作机制,推动政府、企业、社会等共同开发建设黄河文化的多方联动,全方位加强对黄河文化建设的统筹协调。在厘清黄河流域文化发展历史与现状基础上,进一步探索黄河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以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与解决重大现实问题为出发点,推动形成黄河文化的一体化发展的态势。同时,要坚持生态优先的理念,把生态保护放到更加突出的地位,进一步加强黄河沿岸生态规划管控,强化污染防治和绿色发展,以新旧动能转换为契机,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丰富和提升沿黄城市、村镇文化内涵和品质,努力打造“幸福河”奠定环境和物质基础,为黄河永远造福中华民族而不懈奋斗。

两会声音|全国人大代表刘晓静: 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 为黄河永远造福中华民族而不懈奋斗

来源/文化视界网 作者/陈雅雯

   转载请后台获取授权

[ 责任编辑:陈雅雯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