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 > 正文

是牵手还是拥抱?——“旅游+公路”如何做出好文章

来源: 文化视界 2023-09-20 14:03:50
听新闻

交旅融合是已广泛实践和大家不断深入探讨的问题,公路作为综合交通中最便捷通达的交通方式,如何做好旅游“+”、“+”旅游的文章事关旅游业的发展,事关公路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也事关公路自身服务功能和品质的提升。

那么,公路与旅游、或者旅游与公路应该如何有效对接融合、是广度层面还是深度层次,换句形象一点的说法就是:公路与旅游,是牵手还是拥抱!

旅游做好“+”公路的文章,强化了支撑其发展的基础交通条件,同时也放大了旅游效应,拓展了旅游领域。

旅游发展的要素很多,虽然没有一个景区的发展单纯依靠公路,但对于陆地任何一个旅游景点来说,甚至对于整个旅游业来说,公路是绝对不可缺少的硬件基础,因为良好的公路可以让各个旅游景区穿点成线、聚点成片,甚至让乘客也变成游客,大幅提升旅游的体验。

2010年世博会期间,中青旅首次将公路旅游的理念引入我国,并打造了公路旅游品牌“阳光巴士”。说到底,这其实就是利用公路不可多得的优势,让旅者能够实现到各个旅游景点的顺畅通达,提高了旅游交通效率,加之沿途不同的风光,增加了游客们旅游的舒适度和愉悦感。

事实上,在我国,不论早期还是后来建设的,有许多公路已经成为链接旅游景点的旅游大道,景观长廊,如全长561公里的独库公路,是一条名副其实的景观大道,从起点独山子大峡谷,到终点库车天山神秘大峡谷,过半以上地段横亘崇山峻岭、穿越深川峡谷,连接了众多少数民族聚居区,因此被《中国国家地理》评选为“纵贯天山脊梁的景观大道”。这条路“一日游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壮美奇观,吸引了无数游客,每年来这里自驾游游客超过200万人次。

类似这样因串联起诸多景点而成为旅游通道的公路在我国还有很多、很多,如位于张家口全长323.9公里的草原天路,是连接崇礼滑雪区、赤城温泉区、张北草原风景区、白龙洞风景区、大青山风景区的一条重要通道,该路沿线蜿蜒曲折、沟壑纵深、犹如一条蛟龙,盘踞于群山峻岭之巅,蜿蜒曲折、跌宕起伏,绵绵延延。也是中国大陆十大最美丽的公路之一,这些都成为拉动和带到旅游发展的重要线路。

事实上,公路对旅游的促进作用还不仅仅局限于作为旅游的载体、起到的是快速连接等方面原因,因为许多路段由于与旅游的深度融合,精准对接了旅游的需求,其本身也成为了旅游的景点。

是牵手还是拥抱?——“旅游+公路”如何做出好文章

威海滨海旅游路环翠段 摄影:于洺震

在威海经区九龙湾至荣成西霞口,有一段60公里长的公路,这是威海滨海旅游景观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威海“千里山海自驾旅游公路”的路段之一,是山东省“滨海旅游公路示范路段”,被评为“2022年度全国交旅融合创新项目”。

该路段设置了“山村闻海、新城海韵、碧海金沙、松林观海、海角祈福”五个主题景观段和“道路主体、安全防护、信息标识、自驾服务、康体慢行、环保景观”六大支撑系统,一路顺山沿海,起伏蜿蜒,碧海连着蓝天,岛礁连着沙滩,陆地的翠绿连着大海的蔚蓝,景点连着景点,有鸡鸣岛、海驴岛、成山头等自然景观,也有小螺号、那香海等精心打造的人文景点。一年四季、特别是夏季,这条路上是人流如织,车流不断,热闹非凡,其中位于该路规划8平方公里、以全面打造旅游度假、健康养生、教育研学目的地、以“旅游度假+大健康”产业为核心的那香海国家AAAA级景区,也是一个公路旅游的大驿站,游客们在这里可以尽享大自然的无限风光,也尽情体验休闲、娱乐、温泉、购物、美食、商务等带来的旅途快乐,今年这个夏季,该景区接待游客近300万。

很显然,因为旅游与这条路的激情相拥,深度融合,使其从旅游的连接线成为旅游的目的地,这是路的一种华丽转变,也是旅游领域的深度拓展。

一条路是这样,一座桥也会成为一个驰名的旅游单元,在贵州有一座坝陵河大桥,2019年当地在桥上开发建设了世界最高商业高空蹦极(370米获吉尼斯认证)、高空秋千、急速滑降空中餐厅、空中漫步等多项极限运动项目,成为一个著名旅游景点,此前,这里已经连续举办了7届低空跳伞国际邀请赛。

公路做好“+”旅游的文章,提升了公路自身品质和功能,对接了群众日新月异的消费需求。

公路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民群众生活的不断改善而不断发展。

最初,当公路“通”都成为问题,人民群众温饱问题都未解决的时候,公路承担的是保障经济和群众基本的出行,不可能或者很少顾及到旅游的成分。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地方的沙土路变成了水泥路、沥青路,后来有了高速路,也有了旅游路。

这种发展,顺应了社会的发展,也对应了群众消费升级和个性出行的需求。

因为当没有路的时候,人民群众渴望有路走,当有了低等级路的时候,人们又想走的平坦,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人们更希望走的更加平坦、安全、舒适、有体验感,因为人们总是在不断追逐新的时尚,而旅游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其实,路就是一种产品,而这个产品需要不断升级才能满足人们不断变化的需要,作为供应方,一个重要的措施就是做好公路“+”的文章,特别是“+”旅游,因为旅游已经成为群众的一种高端而定会变成正常的生活方式,与旅游的融合能够吸收大量的旅游元素,这无疑也会从根本上提升路自身的品质。

交通运输部多年前就研究推动旅游公路高质量发展,提出通过设施建设提质、服务水平提升、路域环境优化、融合发展创新和技术支撑强化等举措,以“公路主体工程+旅游”“桥梁+旅游”“服务区+旅游”等多种形式,努力打造更多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旅游公路,推动公路与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同时指导各地统筹考虑交通、游憩、购物等旅游要素和旅游资源开发,在完善公路服务区、停车区的同时积极将观景台、旅游标识标牌等设施与交通基础设施统一规划、设计。

这在今天很多地方已经成为现实。

在贵州遵义,有一条路叫赤水河谷旅游公路,这也是全国第一条河谷旅游公路,是第一条服务完善的快慢综合交通旅游廊道,该路起自驰名中外的酒乡茅台镇,止于赤水市区,包括154公里行车道和160公里山地自行车道,全线设置特色不一的12个驿站,26个露营地,23个观景台和休憩点,自行车道沿途还有30个自行车租车点,不论是行车、骑行还是漫步在这条路上,您不仅仅会沉醉于沿线的河光山色,同也会被路上这优美的线型设计、别致的建筑设施,温馨的周到服务,处处充满精致艺术气息的公路自身氛围所陶醉。

事实充分证明,公路与旅游的融合,不论是高速路还是普通国省干线公路,甚至是县乡公路,因为有了旅游成分的融入,其服务群众的功能与气质都会有质的提高,这对增量上、新建的公路来说是这样,对于存量、早期建设的公路来说亦是如此。

川藏公路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建设,相信那个时候更多的考虑应该是打通内地与西藏的联系,推动西藏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等因素,今天我们说这条路是旅游路,更大成度是因这条路上聚集着多元化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凝聚着多民族的历史遗迹和风俗,从亚热带的鸟语花香,到高原冰川的苍茫壮阔,除了向世人披露神秘的北纬30度所饱涵的世上独一无二的地理景观和五千年东方人文精髓,更创立了一块国家品牌,为世界打造了一张中国名片。其对社会的影响、对北纬30度这一区域的旅游与经济发展蕴含着不可限量的能量。堪称“中国人的景观大道”,也是世界级的美景长廊。但自身的服务设施来讲,远远达不到旅游路的标准。

随着这条路成为一条旅游线路,该路的等级提升工作也在持续进行中,去年,国家发改委和交通运输部印发方案,对川藏公路318西藏段部分路段进行提级改造,近期,四川省将以打造世界最美风景、国际生态旅游新地标为目标,对部该路省内分路段服务设施进行改造提升,计划到2024年,将实现停车如厕一小时车程,加油充电两小时车程全覆盖。

很显然,我们不可能一夜之间把每一条路都建设成高标准的旅游公路,但各地早已把普通国省道服务设施建设列入公路发展规划,列入行业民生实事之一,2016年就启动了普通国省道服务设施建设试点工作,分期分批逐步建设一些服务区和建设一些服务功能性配套设施,也是路与旅游牵手融合之举。

公路“+”与旅游“+”正携手同行,如何“融合”靠双方无缝对接。

关于公路与旅游的融合,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2022年发布的《国家公路网规划》中也提出,我国将重点新增一批国家高速公路和普通国道路线,加强对重要景区和交通枢纽的连接,强化公路交通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支撑,到2035年,国家公路网总规模约46万公里,讲全面覆盖5A级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区)。

各省市也接连推出新的举措。

山东省交通运输厅在印发的《山东省旅游集团网主骨架布局规划(2023——2030年)》中,提出“打造具有通达、游憩、体验、运动健身、文化、教育等复合功能的主题线路,到2025年,在全省范围内初步建成结构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全、主题突出、服务优质的快进慢游旅游公路主骨架网络,基本形成全省“东西南北中、一环游山东”旅游公路总体布局。以“行游一体、人在路上、路在画中”为体验目标,基本建成东部“千里滨海”、西部“鲁风运河”、南部“红色沂蒙”、北部“黄河入海”、中部“长城寻迹”五大主题风景道。

河南省在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旅游公路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到2025年,建成“黄河古都”“太行天路”“生态伏牛”“红色大别”四大一号旅游公路,贯通全域、服务优质的旅游公路网络基本形成,实现“十百千万”目标:即创建10个以上旅游公路示范县,建成100个以上功能完备、智能便捷的游客驿站,推出1000公里以上全国知名的“公路旅游”特色路,构筑10000公里以上“通景、链景、融景”的旅游公路网,“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一号旅游公路品牌叫响全国,公路交通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新格局加快形成。

从各省市关于交旅融合的规划可以看出,公路在整个交旅融合中的位置与份量,规划中也大都结合自身地理、文化、经济、交通等优势及特点,制定出了具体配套措施和实施路径

但在实施过程中,公路与旅游不论是牵手还是拥抱,不论是浅显还是深度融合,双方都应无缝对接,避免不默契、不和谐。

在某地,交通公路部门按交通公路规范完成了工程建设,文旅部门在此基础上按旅游标准打造旅游项目时却发现太多缺陷,其实这是一个前期各方协调不够的问题,因为公路建设事权划分、投资渠道不一等原因,做好公路与旅游融合需要上下、条块统筹协调运作,从项目的规划等前期工作起,各级交通、文旅等部门就应该主动融合,搞好对接,共同推进,提前把各方的需求融入到项目实施全过程,避免造成被动——这也是一种融合,一种部门之间的融合。

梅里雪山作为中国第一高峰之一,每年都吸引大量游客,然而,在梅里雪山国家公园附近214国道旁,竟然出现了一道围墙,彻底挡住了人们原本在公路上就能欣赏到的美景,景区管理者直言不讳,修建围墙的目的,就是让游客买票进入景区。这件事提醒我们,路旅融合,必须树立“大旅游”的观念,放长眼光,把博大的胸怀、格局,热情好客的态度融入到精心打造的每一处景点,避免出现单纯向“钱”看,出现服务区、各景点各类价格过高甚至宰客等现象,当然也应避免出现以投资旅游项目为名套取资金、纯粹从事商业活动现象的出现——这涉及公路旅游服务过度商业化的问题。

有朋友在国内一著名的旅游路走下来,谈及感受,说雷同的设施太多,感觉很疲倦,其实,雷同应该是路旅融合中的大忌,一个区域内不应该出现风格相同的两条路,一条旅游路内也不应该出现多个相同的设施建筑体,这样必然会造成视觉的疲劳,也减少了人们继续走下去的欲望。秦皇岛北戴河新区沙滩上那座“孤独图书馆”之所以能够成为著名景点、打卡地,是因为它设计的独特,有自己的个性,但如果在其他地方也出现一个类似建筑,那只能引起人们的反感。旅游路上,吸引游客走下去的永远是不同的风景,一位游客在美国一号公路一咖啡店连续喝了两天咖啡都不愿离开,不是因为被这里的咖啡和环境所吸引,主要是因为来此之前的咖啡店都与这里不一样——路旅融合,应避免雷同。

路旅融合,打造最美的风景;最美的风景,永远在路上!

(文/王兆立,男,1966年出生于山东临沂沂水,现在威海市直某部门工作,多年来,先后在人民日报、新华社、央广台、《歌曲》杂志、大众日报和相关文学刊物发表诗歌、散文、歌词等不同体裁文章400多篇(首),曾编辑出版过40万字的专辑。)



[ 责任编辑: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