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 > 正文

与天地对话 与自然相融——著名书法家李一的“写山”成果展示了对摩崖书法传统的思考和传承

来源: 文化视界 2021-02-04 11:08:14
  自2017年开始,李一应当地政府和有关方面的邀请,先后书写了曲阜石门山摩崖、重庆南山老君洞摩崖和青州南陀山摩崖。

  无论是立于天地之间、历经风雨沧桑的摩崖石刻,还是文人关于“点如高峰坠石,横如千里阵云”的想象,中国书法自古以来就与自然山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20世纪后,书法的生存状态发生了重大变化,书法与生活、书法与自然的关系渐行渐远。尤其近些年进入书法“展厅时代”以来,书法创作多囿于书斋案头的“为展览而创作”,更难以见到与自然化一的创作方式与精神境界。因此,书法界的有识之士开始思考书法在当下文化生态中的作用及未来出路。毫无疑问,李一就是其中一位重要的先行者和实践者。

与天地对话   与自然相融——著名书法家李一的“写山”成果展示了对摩崖书法传统的思考和传承  

  多年来,李一一直站在当代书法学术与创作的前沿阵地,观察和探索当代书法发展的方向。他梳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书法史脉络,编著有《新中国书法60年》《共和国书法大系》等,并策划和主持了“当代书法标准”“当代书法评价体系”等学术课题,深入研究当代书法的历史与现状,为中国书法的当代可持续性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基于对当代书法发展方向的独到思考和敏锐把握,他长期坚持践行“艺舟双楫”“毛笔的日常书写”“我书写我诗,我书写我心”等创作理念。近三年来的摩崖书法创作可以看作李一在书法创作道路上的又一次新的探索。面对摩崖书法这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的艺术形式,如何体现“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摩崖”?如何在建设生态文明、书写美丽中国的新时代,创造出彰显新时代精神的契刻之作?近日,在江苏省美术馆举行的“写山——李一摩崖书法展”集中展示了李一的摩崖书法,鲜活而生动地回答了上述问题。展厅中从展墙顶部倾斜而下的一条条巨幅拓片,最长达20米,最大字径达2.6米,雄强高古、气象正大,彰显着新时代的风貌,引起学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与天地对话   与自然相融——著名书法家李一的“写山”成果展示了对摩崖书法传统的思考和传承

与天地对话   与自然相融——著名书法家李一的“写山”成果展示了对摩崖书法传统的思考和传承

  自2017年开始,李一应当地政府和有关方面的邀请,先后书写了曲阜石门山摩崖、重庆南山老君洞摩崖和青州南陀山摩崖。曲阜石门山、重庆南山、青州南陀山分别是儒家、道家、佛家之山,李一通过前期细致考察,因地制宜,分别选择了与三山自然、人文环境相适宜的书体和书写规模,并自作诗文内容进行创作。其中,曲阜石门山《追和孔尚任诗》摩崖、重庆南山老君洞《道铭》摩崖等书刻于自然山体,崖壁坡度大,表面起伏不平,甚至有石涧缝隙;而青州南陀山《南陀行纪》摩崖书刻于原有的人工开凿山体,崖壁几乎垂直于地面,表面凹凸落差更明显,要在这样的书写条件下进行摩崖创作,其难度可见一斑——不仅是书写者创作水平的考验,更是体力、胆识的挑战。

与天地对话   与自然相融——著名书法家李一的“写山”成果展示了对摩崖书法传统的思考和传承

  然而李一却十分享受“写山”。大字摩崖书法的书写状态和书写环境完全不同于书斋案头,李一腰系长绳,手捉巨笔,两脚前后左右挪动,头或低或举,臂或弯或直,腰或躬或挺,人半悬空中,上为蓝天白云,下为涧户深渊。攀登于崇山峻岭,挥笔于悬崖峭壁,李一累并快乐着,他感慨道:“不知我者谓何求,渐近苍茫易感秋。写到石门清兴永,痴情狂梦一时休。”需要指出的是,写山是一项系统工程,先书写、后凿刻、再传拓,各环节环环相扣、密不可分;写山也是一种集体创作,需要多方面人员的协调与配合。天时、地利、人和,李一不仅实现了三十年的写山夙愿,更完成了与天地对话、与自然相融的创作历程。从展厅中循环播放的纪实视频中能够看到他沉醉其间、物我相忘的写山状态。画面中的清晨,阳光煦煦、和风习习,他手握一管巨毫,一笔一画地在山崖间铺陈开来,厚重而坚实的笔触有力拔千钧之势,仿佛与苍茫的山林、辽远的山峦浑然一体。这不是作秀的“行为艺术”,而是解衣磅礴的当代书法创作精神。

与天地对话   与自然相融——著名书法家李一的“写山”成果展示了对摩崖书法传统的思考和传承

与天地对话   与自然相融——著名书法家李一的“写山”成果展示了对摩崖书法传统的思考和传承

  李一的章草远溯秦汉简牍,近取王蘧常、于右任,追求高古浑厚的境界,已自成风格,他的摩崖书法更是开创了章草摩崖的先河。其书刻的窠擘大字,凝重而不失飘逸,将具有典范美的原始草书赋予朴拙遒劲的碑体特质,使摩崖书法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同时,他不仅创作摩崖书法,还对古代摩崖经典展开考论,该展览中的章草《冈山摩崖刻经跋》《峄山妖精洞摩崖刻经跋》等作品,观点明晰、论证详实,显示出深厚的书学功力。

与天地对话   与自然相融——著名书法家李一的“写山”成果展示了对摩崖书法传统的思考和传承

与天地对话   与自然相融——著名书法家李一的“写山”成果展示了对摩崖书法传统的思考和传承

与天地对话   与自然相融——著名书法家李一的“写山”成果展示了对摩崖书法传统的思考和传承

与天地对话   与自然相融——著名书法家李一的“写山”成果展示了对摩崖书法传统的思考和传承

  因此,“写山——李一摩崖书法展”延续了李一书法展览“诗书合一”的一贯风格,不仅是书法艺术的展示,也是书法文本的展示,主题鲜明、特色突出。“写山”是李一走出书斋、走出展厅、走进自然,将基于纸面的书法二维空间拓展到基于摩崖的书法三维空间。嶙峋延绵的山崖、纵横穿插的石涧使得摩崖书法能够释放出自然载体下的最原始、最本真的艺术状态:点画更加开张,结构更加舒展,布局更加灵动,甚至将自然万物化为作品的一部分(如重庆南山老君洞“是谓天地根”摩崖),从而能够完成对一般意义上“书斋书法”“展厅书法”局限于特定空间的突破。而“写山”以展览的形式呈现在展厅,需要将摩崖书法的三维空间还原到二维空间,拓片的方式能够尽可能保留石刻的斑驳、凹凸,甚至破碎、断裂的自然状态,并配以写山情境图像和视频,最大程度地还原出“写山”的原境。

与天地对话   与自然相融——著名书法家李一的“写山”成果展示了对摩崖书法传统的思考和传承

  从书法的当代性的角度来看,展厅中的摩崖书法集书、刻、拓为一体,其本身的呈现方式就具有“当代”属性。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文字的生产和传播快速却稍纵即逝,文字的毛笔书写和书法的日常应用已难能可贵,而镌刻于山川之间的摩崖书法更显示出其庄重而深远的历史厚度。李一以广博而精深的学识,将儒、释、道文化与三山的人文历史相结合;以“致广大”的笔势和“尽精微”的法度,将书法创作与自然山川相融合——这不是单纯的为写山而写山,而是在探求中国传统文化本源的基础上,将中国传统文化深入自然、深入生活的艺术创举,充分展现出李一书法理论与创作的积淀、修行和出入自由的化境。

与天地对话   与自然相融——著名书法家李一的“写山”成果展示了对摩崖书法传统的思考和传承

与天地对话   与自然相融——著名书法家李一的“写山”成果展示了对摩崖书法传统的思考和传承

与天地对话   与自然相融——著名书法家李一的“写山”成果展示了对摩崖书法传统的思考和传承

  李一用他的“写山”成果展示了对摩崖书法传统的思考和传承,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他在《山盟》一文中写道:“昔安道一以石传经,清跨羲献,气壮山河,余耽于书事既久,益觉斋室之隘陋,无以尽其意,乃法前修之所为。”李一想象着北朝安道一书刻佛经的场景,并效法先贤,将对“碑学”的研究付诸实践,使书法与山川再次碰撞出新时代的火花。更重要的是,这种将书法文本与山川自然相统一的摩崖书法创作方式超越了其作品本身的创作意涵,对于当代书坛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不仅拓宽了当代书法创作的艺术表现领域,更对当代书法如何继承传统文脉、如何挖掘传统本源,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

与天地对话   与自然相融——著名书法家李一的“写山”成果展示了对摩崖书法传统的思考和传承

  “山盟初证,后约可期。”李一的“山盟”,不仅是因为山川寄托了他的书法创作理念与实践成果,更是因为山川赋予他更多对当代书法发展未来的想象和憧憬。他的“后约”,不仅是期待岁月对摩崖书法的洗涤、磨砺与检验,更是期许有更多有识之士能够不断开拓当代书法的新天地。山川之间,书法能为;斋室之外,书法大有可为。(吴彧弓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艺术家简介

与天地对话   与自然相融——著名书法家李一的“写山”成果展示了对摩崖书法传统的思考和传承

  李一,1957年生于山东曲阜,美术学博士、美术史论家、书法家。多年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从事艺术研究、刊物编辑和研究生教学工作。历任《美术观察》副主编、主编,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及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美术馆学术顾问等。

  主要展览有“李一书法展”(中国美术馆,2005年)、“艺舟双楫——李一书法展”(中国美术馆,2013年)、“一以贯之——李一书法展”(浙江美术馆,2015年)、“一元复始——李一书法展”(山东美术馆,2016年)等。

[ 责任编辑:陈雅雯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