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 > 正文

清隽婉约 浓淡相宜——著名画家樊萍对工笔花鸟画风貌的继承与拓展

来源: 文化视界 2021-01-31 11:22:29
​  樊萍的工笔花鸟画是对传统工笔文化的继承,每一笔墨色间清隽婉约、浓淡相宜,既深化了作品的内涵和内韵的可读性,也拓展出了新时代条件下,工笔花鸟的当代风貌和审美特征。

  樊萍的工笔花鸟画是对传统工笔文化的继承,这种继承是内在直视本民族文化的自觉选择,也是艺术发展规律的必然所在。

清隽婉约 浓淡相宜——著名画家樊萍对工笔花鸟画风貌的继承与拓展

  我们所说的学习传统,并非简单意义上的摹古、仿古,而是对传统工笔意蕴、意境、内在思想沉淀的一种体味与感知。女画家樊萍最难能可贵的是能够跳出前人的窠臼,真正领悟到传统内在的精髓,展现出古韵特质与文化意趣,在她的笔墨与线条间处处充满这种通达的、明朗的哲思之所在。

  因而,樊萍的作品不单薄、不生涩,并能在线条中传达出雅逸之气,这是情绪感受与主客观相互交融后的结果,也是形成她文人画表现方式的重要基础。

清隽婉约 浓淡相宜——著名画家樊萍对工笔花鸟画风貌的继承与拓展

  从画家的作品不难看出,樊萍十分重视笔法的运用,在笔意、笔韵和笔情上有着一个完整诠释的过程,这是传统工笔花鸟内在美的凝集,凸显出优雅、淡泊的意境。

  樊萍的画作是十分吸引人的,她有自己独到的审美观,在花鸟世界中追随自然,传达生机,既有朝气蓬勃之面貌,亦有沉稳庄重之风度,既能拉开审美想象,又不失工笔花鸟之精神,没有长期的绘画实践和文化积累,这些都是很难做到的。

清隽婉约 浓淡相宜——著名画家樊萍对工笔花鸟画风貌的继承与拓展

  用自己的绘画语言彰显出生命的节奏感,在古与今的对话中,不断注入新的思想活力,樊萍在形式与内容上有了新的探索,艺术观念也更为开放。在审美内涵中,她既遵循共性的艺术规律,又体现出个性化的艺术态度与观念,真正做到了“独立之品格”“自由之精神”。(邵大箴 中国美术史学家、美术评论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委员)

清隽婉约 浓淡相宜——著名画家樊萍对工笔花鸟画风貌的继承与拓展  

  樊萍的工笔花鸟作品非常重视关切生活,在她鸽子系列作品《百鸽图》中,不仅能看到她捕捉细节的能力、敏锐的观察力,同时,也能看到她在表现生活状态时,不拘囿于物象本身,能够做到“入世”而“脱俗”,彰显出形体造型的准确、形神相合的统筹,把那种不易觉察的内美凸现出来。

  画家几十年来从事工笔花鸟的研究与探索,有学院派的技术能力与美学素养。一、画家重视写生,以“到自然中去”为创作方向,做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以写生强化生活体验和内心感受;二、画家驾驭艺术素材的能力比较强,并能在艺术反映生活的情境中实现艺术语言的转化、拓展。

清隽婉约 浓淡相宜——著名画家樊萍对工笔花鸟画风貌的继承与拓展

  正是基于这两点,画家樊萍笔下的工笔花鸟,不僵守,不造作,也打破了程式化创作的呆板与重复性,每一幅作品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都有不一样的情绪烙印,把那种静态化的花鸟物象活化为有情趣、有生气、有动态流向的生命表述,从而把那种工细的工笔规范注入了写意的灵动与率意,每一笔墨色间清隽婉约、浓淡相宜,既深化了作品的内涵和内韵的可读性,也拓展出了新时代条件下,工笔花鸟的当代风貌和审美特征。

清隽婉约 浓淡相宜——著名画家樊萍对工笔花鸟画风貌的继承与拓展

  可以说,她的作品呈现的不是小情趣,而是大情怀,是一个萦绕在画家心中的浪漫气质与唯美风格的真实诉求。这是她热烈奔放、自由质朴的诗意哲学,也是她艺术品格的魅力所在。(范迪安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北京美术家协会主席,全国政协委员)

清隽婉约 浓淡相宜——著名画家樊萍对工笔花鸟画风貌的继承与拓展

  画家简介

清隽婉约 浓淡相宜——著名画家樊萍对工笔花鸟画风貌的继承与拓展

  樊萍,笔名宣廷,山东淄博人。先后就读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师从陈绶祥先生。曾任山东理工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陶瓷艺术设计大师,中国传媒大学特聘教授,中央民盟画院副院长,中国文艺家画院副院长,山东省当代工笔画院院长。

  樊萍多次参加国际、国家、省部级大型展览,并有30多次荣获艺术奖项,多件作品被国内外收藏家珍藏。出版个人著作8部,发表重要论文20余篇。其中近年来撰写的《试论述传统工笔花鸟画的文化内涵与艺术品格》、《新传统画家的自我审视》、《黑白构象》以及《工笔花鸟艺术的精神投映与意境生成》等多篇论文引起了业界同行的广泛好评与赞誉。

[ 责任编辑: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