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 > 正文

定位于“为人民服务”,立足于“正大气象”——著名画家刘书军用画笔弘扬中国文化主旋律

来源: 文化视界 2020-11-19 16:55:02
  刘书军以“艺术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终身创作宗旨,坚持为民族复兴而创作,为人民福祉而创作、为时代进步而创作,常年笔耕不辍,在艺术的道路上上下求索。

  人们认识刘书军,往往是从他的“领袖与伟人”系列画作开始,他画过很多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时间跨越了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到今天近四十年,改革开放之初,他创作了一幅名为《邓小平》的画,表达了在社会朝气蓬勃、欣欣向荣地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之际,人民群众对未来的信心与憧憬。

  光阴荏苒,物换星移,今年是改革开放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无论是国家还是百姓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共和国以GDP世界第二的身姿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活跃在国际舞台之上,而步入耳顺之年的刘书军依然几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于画坛。

  “我曾经是一个兵,现在仍然是个兵,是一个战斗在文艺战线的兵。”这是我听刘书军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也是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年少从军,出身行伍的刘书军,党的教育,铭记于心;国家栽培,时刻不忘;一生谨记自己是人民军队培养出来的画家。因此,即使在追求眼球刺激、金钱至上的快速消费社会,在画家如云、却精品若麟的当代画坛;尽管已成为翰墨作品硕果累累、艺术盛名载誉全国的知名画家,他始终虚怀若谷,戒慎恐惧,念兹在兹以“艺术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终身创作宗旨,坚持为民族复兴而创作,为人民福祉而创作、为时代进步而创作。

  路漫漫其修远,刘书军常年笔耕不辍,在艺术的道路上上下求索,而“为人民服务”就是这条道路初始的“原点”,也是他的“初心”。刘书军最为自豪的,就是自己一生“走大道”“走正道”,走得是为国为民、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主旋律的康庄大道,即使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各种诱惑中,也始终抱朴守拙,行稳致远,绝不走捷径、抄近道,更不走歪门邪道、旁门左道。各种荣誉与光环加身,依然坐得住冷板凳、守得了寂寞,孜孜以求的是中国传统艺术“正大气象”的审美价值,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厚德载物”的道德价值,以这种如莲花般“出淤泥而不,濯清涟而不妖”的君子之姿,“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于画坛。

  刘书军出生于农家,是地地道道农民的儿子,从小就酷爱绘画且颇具天赋。17岁入伍,在部队从事文化宣传工作。从农民的儿子变成了解放军战士,既是千载难逢的机遇,更是千钧重担的责任。从这一刻起,刘书军便立志扎根军队这片沃土,一辈子做一个为人民服务的好兵。他勤学苦练美术基本功,一日不敢怠惰,很快就工写兼擅、粗细皆能,在济南军区的同侪中崭露头角、脱颖而出,一跃成为个中翘楚。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此时才华初显却谦逊敦厚的青年刘书军,或许并没有想到自己将来会成为一位德高望重、执一方之牛耳的著名画家,只是想踏踏实实地做一个“好兵”、努力成为一枚尽职尽责的小小“螺丝钉”。然而这段珍贵的军旅生涯连同他的天赋与努力,为他日后考取解放军艺术学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部队转业到山东美术馆工作,刘书军的时间更充沛,和普罗大众、百工百业的接触也更多,绘画视野更因此得以开阔。不满足于“憋”在冬暖夏凉、环境优越的办公室里“闭门造车”,刘书军积极跑地方、下基层,走进平凡真实的生活中采风,力求实地考察每一幅画要表现的环境,亲自接触每一位要作画的对象,不仅观察他们的行为举止、音容笑貌,还和他们深入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贴近他们的内心。特别是生活相对艰苦的农村、山区、海岛、矿井,相对于灯红酒绿、车水马龙的繁华都市,这些地方反而是他最喜欢走访和表现的。他热切的关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关心着老百姓生活的提高,紧紧跟随大时代的风起云涌、潮起潮落、把握时代脉动的节奏、让自己的艺术创作紧跟时代、反映时代。

  既不忘初心,又与时俱进,这是刘书军最难能可贵的品质。

  40年“深圳奇迹”,让他更加体会到放革开放给社会、特别是边陲农村、贫困落后地区带来的巨大变化,回顾邓小平系列画作,更具有特别的意义。为了画好邓小平,他多次深入农村,听取人们对邓小平的评价,了解他的人生经历、生活习惯和爱好,同时搜集了海量关于邓小平的文字、图片和影像资料。

  通过这番踏破铁鞋的考察,他得知邓小平爱雪,一下雪就喜欢到雪地里赏雪。在中国传统艺术意向中,雪,是高洁、坚贞的象征。古诗有云:“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雪,常与德才兼备的名士高人相联结,古往今来的中国画家最爱将名士高人置于雪景中进行表现。因此,刘书军也多以雪景作为对邓小平的创作背景,如在《峥嵘岁月》中,他以遒劲、简洁的笔触表现了邓小平的风采,画面背景是邓小平喜爱的白雪和青松,“云雾为屏雪作宫,尘埃无路可能通。”最能表现刘书军画中意境的洁白无瑕。

定位于“为人民服务”,立足于“正大气象”——著名画家刘书军用画笔弘扬中国文化主旋律

刘书军作品《峥嵘岁月》

  画中的邓小平目光深邃注视着前方,他在思考什么?赞赏白雪的高洁无暇,正如无产阶级革命家们艰苦朴素、坚贞不屈的品格?追忆过往艰辛的革命岁月?还是在思考国家民族未来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中砥砺前行,走出一条国富民强的道路?

  之后刘书军又创作了《绿满神州》,画面以绿色为基调,邓小平望着满山遍野的绿树露出笑容。

定位于“为人民服务”,立足于“正大气象”——著名画家刘书军用画笔弘扬中国文化主旋律

刘书军作品《绿满神州》

  绿色是春天的颜色、是生命力的颜色,是希望的象征、未来的象征,就是在一个春天,邓小平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于是有了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深圳经济特区。而现在,深圳由一座落后的边陲小镇,脱胎换骨、化茧成蝶,变成了中国科技、IT产业中心,进出口贸易最繁荣、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画作由白雪转为绿树,就如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需经一番寒彻骨,才得春满大地香满园。画家于是想象,小平同志如果看到今天的改革开放成果,就像由他亲手播洒下了种子,经历了风刀霜剑,在冰消雪融后,破土而出,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以令世界震惊的速度长成了一片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巍峨葳蕤,郁郁葱葱,生机盎然。他一定会露出欣慰的笑容,这笑容既是对改革开放成就与前途的肯定与信心,又是在鼓舞人们继往开来、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继续奋斗。作品构图新颖,用笔灵活,墨色浓淡相宜、虚实结合,人物形象生动,可见画家绘画技巧的高超。画中的邓小平,就如傲然于雪中的梅花: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与桃李混方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作为美术馆的画家,拿着俸禄,就必须以服务社会、服务人民为本。”刘书军说。因此,他最青睐和最下心血的便是领袖、历史名人、军旅生活以及百姓民俗题材。

  除了《邓小平》系列,他还创作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一系列以国家领导人为题材,和《我送你们上前线》、《挺进武汉》、《八路军一一五师入鲁》等反映行军、战争及革命老区军民鱼水情的革命题材作品,也创作了《孔子》《屈原》《王羲之》《王安石》《辛弃疾》《李清照》等以历史人物为题材的作品。

  刘书军领袖系列作品:

定位于“为人民服务”,立足于“正大气象”——著名画家刘书军用画笔弘扬中国文化主旋律

刘书军作品《毛泽东在1945》

定位于“为人民服务”,立足于“正大气象”——著名画家刘书军用画笔弘扬中国文化主旋律

刘书军作品《黄河厚土载深情——周恩来》

  刘书军军旅系列作品:

定位于“为人民服务”,立足于“正大气象”——著名画家刘书军用画笔弘扬中国文化主旋律

刘书军作品《我送你们上前线》

定位于“为人民服务”,立足于“正大气象”——著名画家刘书军用画笔弘扬中国文化主旋律

刘书军作品《挺进武汉》

  刘书军历史名人系列作品:

定位于“为人民服务”,立足于“正大气象”——著名画家刘书军用画笔弘扬中国文化主旋律

刘书军作品《孔子》

定位于“为人民服务”,立足于“正大气象”——著名画家刘书军用画笔弘扬中国文化主旋律

刘书军作品《辛弃疾》

定位于“为人民服务”,立足于“正大气象”——著名画家刘书军用画笔弘扬中国文化主旋律

刘书军作品《李清照》

  艺术最重要的就是感动人。要深入触及人的灵魂,让人发自肺腑地感动,才是艺术的真谛和生命力之所在。

  刘书军的领袖、历史名人和军旅题材作品,超脱了同类画家的传统窠臼,跳出了人们对同类作品的刻板印象,不以领袖名人的遥远神圣、战斗部队的威武雄壮为重心;而是将他们与平凡百姓、现实生活相联结的部分作为表现重点,诉诸于人类共通的情感,力求每一个普通人在欣赏画作时,都能产生共鸣,如投石入水,在自己的心湖中泛起涟漪。

  他让笔下的伟人、领袖和历史名人走下神坛,进入凡间;淡化“神”性,凸显“人”性。他们不再只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救世英雄,也不再只是“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的风流人物,而是都立足于民生角度,变成了我们身边和蔼的长者和亲切的朋友。刘书军赋予了他们生动的形象、丰满的血肉和细腻的情感,神态生动,细节严谨,着重强调塑造领袖亲民、爱民的伟大体恤之情,让人能从他们身上感受到人间烟火和泥土芬芳的气息,让伟人因为“平凡”而更加伟大。

  作品《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时代背景是建国后毛主席第一次视察黄河水患。黄河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的丰腴富饶滋养了祖祖辈辈辛勤耕耘的炎黄子孙,也孕育了华夏上下五千年璀璨文化。毛主席曾深情地说:“没有黄河,就没有我们这个民族啊!“然而,黄河数次泛滥决堤,也给中下游人民带来了无数的灾难。从上古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开始,治黄一直困扰着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治黄史。

  毛主席转战陕北时,专门去看过黄河。新中国建国以来,国家百废待兴、百业待举,而毛主席始终挂念着黄河沿岸的劳苦大众,把治理黄河——把“害河”变为“利河”作为心心念念的头等大事,指示兴建了引黄灌溉济卫工程,开创了治理黄河的新局面。

  1952年10月底至11月初,毛主席利用中央批准他休假的时间,先后来到济南、徐州、兰考、开封、郑州、新乡等地对黄河进行实地考察,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

定位于“为人民服务”,立足于“正大气象”——著名画家刘书军用画笔弘扬中国文化主旋律

刘书军作品《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

  《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就以毛主席的号召为题,画中的背景是红色的黄河巨浪滔天、泥沙俱下,大气磅礴、蔚为壮观,但也更令人感到惊心动魄。而画面正中,毛主席身披黑色大衣的伟岸身躯挺立在洪水之前,大衣迎风飘扬鼓荡,仿佛能听到在风中猎猎作响,更突显了风急水猛的危急之势。左手夹烟,右手叉腰,这是毛主席面对坚困环境思考抉择时的姿势;眉头深蹙、嘴唇紧抿、神情凝重,看得出心事重重、忧虑深重。这幅画将几对矛盾对立的元素结合表现,形成美学意义上的强烈对比:首先,将真实与虚拟相结合,把毛主席正在思索中的形象画在黄河的巨浪之前,就是所谓“虚构的真实情节”;其次,将黄河的波澜壮阔之美与洪水泛滥之害相结合;最重要的是,更将毛主席忧虑的神情和衣襟飞扬、英武伟岸的身姿相结合,一方面表现了毛主席虽居庙堂之高却苦民所苦、急民所需,“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情怀,另一方面更表现了毛主席即使面对巨大困难也毫不畏惧、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而另一幅《毛主席考察东郊公社》就是一幅写实作品。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至1963年的12年间,毛主席到山东视察11次之多,更于1959年春天和秋天两次考察济南东郊公社。有一次到济南东郊公社考察玉米地时,途中突然下起了雨,毛主席不顾劝阻,坚持撑伞继续在田间考察。这幅作品就真实描绘了这个场景。

定位于“为人民服务”,立足于“正大气象”——著名画家刘书军用画笔弘扬中国文化主旋律

刘书军作品《毛主席考察东郊公社》

  画面中众人撑着伞站在玉米地头,玉米茁壮茂密,快要赶上人高,毛主席和社员们亲切交谈。阴雨蒙蒙的灰暗色调,和众人喜笑颜开的表情形成鲜明的对比。毛主席的表情亲切轻松,众社员脸上更是闪烁着喜悦的光芒,空气中充满了活泼欢快的气氛。这幅画表现了毛主席对百姓粮食问题的关心,深知粮食是国计民生的根本,对于老百姓来说,最重要的事莫过于“米袋子”“菜篮子”,即使下雨,也坚持到田间地头亲眼看看庄稼的长势,听社员们谈谈农耕的实际问题,看着茁壮的玉米地和社员们一起高兴。

  《议政》是一幅表现女性革命领导人的作品,曾入选纪念“何香凝诞辰140周年香凝如故全国美术作品展”。

定位于“为人民服务”,立足于“正大气象”——著名画家刘书军用画笔弘扬中国文化主旋律

刘书军作品《议政》

  题目是“议政”,画面场景却不放在在严肃的会议厅、办公室,而是何香凝、邓颖超和蔡畅三位女性领导坐在庭院中的大树下,喝茶攀谈,神情亲切而慈蔼、气氛祥和又温暖,不是我们认知中“议政”气氛的严肃紧张,反而像是平常人家的母亲、祖母在闲叙家常。用这样的画面表现“议政”一下子就拉近了领导人和人民群众的距离。

  《毛主席考察东郊公社》和《议政》两幅作品,都表现了领导人平易近人、贴近生活的一面,让群众感到领导人的政策制定并不是高居庙堂的空中楼阁,不是看得见摸不着的海市蜃楼,而是基于群众、贴近群众、为了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也只有这样的政策,才不会是无本之木、无水之源,才能真正解决老百姓的实际问题,走进老百姓的心坎里去。

  而战斗行军题材,刘书军重点刻画的是战士和百姓的鱼水之情。在《八路军115师入鲁》中,最前面是行军队伍的军容壮盛,庄严肃穆,战士们扛着枪,表情英勇无畏。如此刚劲雄浑的画面,“画眼”却是一个小女孩扑进首长怀中,旁边一位老奶奶掩面哭泣,一位老爷爷举着双手呼唤。

定位于“为人民服务”,立足于“正大气象”——著名画家刘书军用画笔弘扬中国文化主旋律

刘书军作品《八路军115师入鲁》

  这番细节的对比最是动人,它提醒我们英勇的战士同样是人子、人夫、人父,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奔赴战场,每个人的背后都有依依不舍、牵肠挂肚父母、妻子、儿女,“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更重要的是提醒我们的战士是“为谁而战、为何而战”,为什么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情愿放弃美好生命,抛头颅洒热血?——正是为了保护家中的父母妻儿,就如歌中所唱“你不扛枪,我不扛枪,谁来保卫祖国谁来保卫家”。万千家庭得享现世安稳,岁月静好,就是仰仗战士们舍小家,为大家;正是他们的骨肉分离,才保护了更多家庭可以安享阖家团圆的万家灯火。“铁汉”与“柔情”这两种对比及其强烈地元素在这幅画完美而巧妙地融合。

  不是只有宏大叙事的题材才值得表现,升斗小民的日常生活、56个民族的民俗风情是同样重要的创作题材。交谈中,刘书军老师一再跟我们强调。“我是一个兵,为人民服务就是我的职责,所以为人民群众作画、为基层百姓作画是我的头等大事。”

  刘书军民俗系列作品:

定位于“为人民服务”,立足于“正大气象”——著名画家刘书军用画笔弘扬中国文化主旋律

刘书军作品《节日》

  他最擅长的就是敏锐发掘,并精准捕捉普罗大众忙碌繁琐生活中容易被人忽略微小细节、和转瞬即逝的不经意的瞬间,赋予画作有如摄影一样的洞察力和表现力。而这并非易事,不但需要深厚扎实的绘画功底,更得益于画家长期深入实地的观察调研。为了表现海岛风情,他可以长期吃住在海岛之上;为了反映矿工生活,他亲自下探百米深的矿井,观摩矿工真实的工作场景;为了描绘川藏生态,尽管近年来年事渐高,还冒着风险亲自探访青藏高原。

  《西海的风》是在青海写生所得,看题目很容易认为是风景画,而画中却是一位藏族少女在草原放牧牦牛。

定位于“为人民服务”,立足于“正大气象”——著名画家刘书军用画笔弘扬中国文化主旋律

刘书军作品《西海的风》

  为什么“风”却用少女来表现?——因为艺术的根本是审美,是探寻美、发现美、表达美,而世间没有比天真纯洁的少女更能代表纯粹的美好。西方艺术理念中,少女就是“爱”与“美”的代表,无论是美术、雕塑、还是文学,都用大量的题材表现少女之美。无论是波提切利的彩画《维纳斯的诞生》、约翰内斯·维米尔的油画《带珍珠耳环的少女》、还是《荷马史诗》中让众多神与人共同在特洛伊打了十年仗的美女海伦,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让人疯狂的爱丝梅拉达,又或是但丁《神曲》中让但丁终身念念不忘、引导他进入天堂的贝阿特丽切,都如出一辙用少女象征大自然所能创造的极致的“美”。《西海的风》中藏族少女身着白衣、牵着雪白的牦牛在皑皑白雪之中,浅浅一笑,却定格了整个山川风月之美。整幅画面全白色的基调,给人的感觉即圣洁又寒冷,藏族少女不施粉黛,唯有两朵高原红飘在两颊,也成为了整幅画雪白底色唯一的点缀,这是区别于都市摩登女郎的精心修饰的淳朴自然之美,“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没有比这更能让人赞叹大自然的巧夺天工、造化神奇。而在严寒的一片茫茫白雪之中,少女的微笑让人如沐春风,仿佛融化了雪山,跳脱而出与严寒形成对比,这就是在美丽却严酷的高原大自然中一抹“西海的风”,这就是藏地之美,凝固了岁月,惊艳了时光,让人久久难忘。

  “有人问我你究竟是哪里好,这么多年我还忘不了。春风再美也比不上你的笑,没见过你的人不能明了”

  异曲同工之妙的另一幅《姐妹们》也是刘书军的得意之作,是他寻访湘西民俗时的创作。

定位于“为人民服务”,立足于“正大气象”——著名画家刘书军用画笔弘扬中国文化主旋律

刘书军作品《姐妹们》

  画中几位包头巾、穿彩衣的少女围在一起,脸上容光焕发、闪烁着欣喜的笑容,光看画仿佛就可以听到小姐妹们叽叽喳喳如兴奋的小麻雀一般聊天的声音。刘书军介绍,这些都是湘西苗族女孩,专长手工织布染衣,制作苗族的民族传统服饰,这些服饰和织染技术的历史悠久古老、文化源远流长,一代代由族里的女性长辈手把手地教给年轻女孩。在都市女孩不断地追逐瞬息万变的时尚潮流、崇尚“洋气”之时,这些苗族女孩却一代代地坚持着古老的服饰、手织的“土”布,把自己民族的文化身体力行地传承下去。这幅画是刘书军惯常的水墨之中,少有的彩画,极具特色,因为苗族传统服饰的特点就是绚丽多彩,在过去没有现代工业的社会,用传统的织染技术能染出如此丰富又美丽的颜色,足见普通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正是这些勤劳、美丽又聪慧的“姐妹们”,用他们的美妙韶华,为我们保留了中华民族的古朴之美、自然之美、民俗之美。刘书军强调说“这些小姐妹们,别看她们没上过艺术学院,没学过艺术理论,她们也是艺术家,这种造法自然的艺术,她们才是真正地民间艺术家。”

  刘书军以一只画笔,描画出社会万状、气象万千。他笔下的人物,无论真实还是虚构,无论是早已作古的逝者、还是辛勤谋生的当代人,无论是我们身边田间地头的农民、还是远在千万里之外的边疆少女,都仿佛能从画中走出,穿越时光隧道、跨越万水千山来到你我的身边,诉说着他们的故事,与我们进行心灵的沟通。

  弹指一挥间,刹那芳华。五十年只是汇入历史长河中的一滴水滴,但对于一个人却是一生的菁华,要用漫长的的时光和坚定的毅力去坚持与守候。五十年,很多东西都早已人非物也非;故地重游,很少还能再看到五十年前的痕迹。遥想当年,刘书军是刚穿上一身橄榄绿的新兵,雄姿英发、生机勃勃;如今他已变成了声名远播的画坛常青树。时光褪去了他的青葱稚嫩,淬炼出了他的深邃睿智。而不变的却是他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对国计民生的关怀、和不断精进画艺的对艺术的热情。目前,国家正处在进入脱贫攻坚,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看着国家一天天强大,人民一天天富裕,他也更加地精神矍铄、壮心不已。“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耳顺之年,对刘书军来说还是年华正盛,他正要重新出发,砥砺前行,继续拿起画笔,从前为改革开放而画,今后更要为小康社会描绘新的画卷。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跃。”

  岁月无痕、白驹过隙,刘书军就如黄山之巅的不老迎客松,日月星辰在他头顶移转,春夏秋冬在他身旁变幻,他自岿然不动,不惧雨雪风霜、不论沧海桑田,永远以挺拔之姿迎接新一天的朝阳。(陈雅雯)

  画家简介

定位于“为人民服务”,立足于“正大气象”——著名画家刘书军用画笔弘扬中国文化主旋律

  刘书军,山东青岛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艺术基金评委、山东省美术家协会顾问、山东省中国画学会常务副会长、国家一级美术师、山东画院艺术委员会委员、山东省美术馆专职画家,曾任山东省美协副主席。

  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作品以人物画见长,特别是在塑造领袖人物、名人及军事题材上独树一帜,还擅长山水、花鸟、走兽。

  曾参加20次全国美展,8次全军美展,20余次军区、省美展。作品曾获山东省美展特等奖、一等奖;济南军区文艺创作优秀奖、一等奖;“民主与法制”全国书画大赛特别奖;“中华炎黄书画艺术大展”最佳作品奖;建党80周年全国展优秀奖(最高奖);1994年作品《阳光》《寒夜》《兵圣图》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1998年全国抗洪展三等奖;2001年全国中国画展优秀奖;21世纪澳大利亚中国画展优秀奖;2003年全国首届双拥美术展一等奖;2004年第二届全国人物画展优秀奖;2004年日本富士国际水墨画展优秀奖;2005年全国画院双年展优秀作品奖;2006年“水墨张家界”优秀作品奖;2006年被山东省文联授予“德艺双馨中青年文艺家”称号;2007年全国画院双年展优秀作品奖;2012年获山东省泰山文艺奖美术类一等奖;2013年作品入选山东省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工程,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2014年赴美参加由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主办的“中国书画名家精品联合国总部大展”,作品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展出。2015年作品《毛泽东1945》入选第二届“中国梦·翰墨缘——中国国家画院、天津画院、江苏省国画院、山东画院、甘肃画院美术作品展”。2017年《季羡林》参加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一带一路”全国十省名家作品展;2018年作品《写生》系列入选“鲁风桂情·山东画院广西写生作品展”;作品《议政》入选纪念“何香凝诞辰140周年香凝如故全国美术作品展”。

  专著有《怎样画兰草》、《怎样画骆驼》、《人物名家刘书军》、《名家刘书军画钟馗》、《名家刘书军写意仙鹤》、《析疑释惑——山水点景篇》等。

  他创作的巨幅山水、花鸟画分别被山东博物馆、山东美术馆、南郊宾馆蓝色大厅、山东省军区办公大楼及财政厅贵宾室珍藏。

  作品曾赴美国、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法国、瑞士、德国、日本等国展出。作品被毛主席纪念堂、中共党史研究室、文化部等收藏。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美术》、《国画家》等全国20多种新闻媒体专题介绍。

[ 责任编辑: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