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 > 正文

林涛《行书边塞诗》丨一收一放间,透露岁月的沉淀与心性的变化

来源: 文化视界 2024-04-24 13:09:14
听新闻

前言

在中国书法史上,古代河陇书法成就辉煌,影响深远,产生了一批如张芝、张昶、赵壹、梁鹄、索靖、仇绋、仇靖等垂范千秋的书法家和书论家。他们使古代河陇书法称誉于世,也为当代河陇书法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历史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林涛先生正是在河陇书法文化的浸润下成长起来的当代甘肃书法家。

壬寅仲夏,林涛先生经过一年多潜心创作的边塞诗长卷付梓。林先生挑选了先秦至清代八十余首边塞诗,以灵思妙笔,使文学史上久负盛名的边塞诗名篇成为构思精妙、字字珠玑的艺术精品,无疑是林先生近年来的又一力作。边塞诗不仅是河陇文化的文学呈现,更是汉唐气象的重要载体和历史产物。林先生以传统的书法艺术书写中国古代的边塞诗歌,诗书合璧,韵致高远。在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新时代,“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林先生身体力行,以坚定的艺术信念和不懈的奋斗精神,创作完成了《行书边塞诗》(四卷)这部鸿篇巨制。这不仅是对河陇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而且是对汉唐气象的当代诠释和艺术再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文化价值。

本期《河陇书谱》隆重推出王登渤先生《沉淀,意味着又一次升华——〈林涛行书边塞诗〉观后感言》,以飨读者。

林涛《行书边塞诗》丨一收一放间,透露岁月的沉淀与心性的变化

沉淀,意味着又一次升华

——《林涛行书边塞诗》观后感言

大约十年前,我曾写过一篇《“魏晋风度”的当代体现——林涛书法印象》的文章,来评价林涛的书法创作。当时我还颇有点锐气和才情,加之作为一个外行的大胆,一气呵成地写就了这篇篇幅不短的文章。后来,林涛出书法作品集,将这篇文章作为序言用了,说明他对那篇文章也是认可的。他也告诉我,书法界对这篇文章的评价不错。我当时的感觉只有一点,年轻真好,胆大成事。

的确,十几年前,我们都还算年轻,都还在为文从艺的路上满怀一种激情和锐气,以及有点自负的才情。恍惚之间,十多年过去,岁月的磨洗,都在我们身上留下了斑斑印迹。时光悄然而过,或许是不知不觉,但它对一个人而言,会成为一种积淀,会让一个人在时光的磨洗中经历一次次的沉潜与修为,影响着人的心性、品格、处事原则,乃至于价值观念等许多人生取向。对一位从事书法创作者而言,十年的时间,或许就是一个创作阶段或者创作时期的分野。

美国哲学家萨义德有一部名著叫《论晚期风格》,其中论述了艺术家在生命的晚期作品所呈现出的一种特有的品性和风格。这说明,以时间为维度来研究一个艺术家的创作,并划分出若干个阶段和时期,是一种重要的途径和方式,亦或可以在一种时光流逝的对比中,去发现一个艺术家创作的某些变化或转化,它或许是一种升华,或许是一种蜕变,也当然有可能是一种褪化。

请横屏欣赏

林涛《行书边塞诗》丨一收一放间,透露岁月的沉淀与心性的变化

薛道衡《出塞》、杨广《饮马长城窟行》

十多年前的那篇名为《“魏晋风度”的当代体现》的文章中曾开宗明义地写道:纵观林涛的书作,一股源自“二王”的清朗俊逸,格清气爽之风扑面而来,他在一种简约清秀,浓淡、遒丽中诉说着他对书法艺术的追求和体验。时至今日,清朗俊逸仍然是林涛书风的主基调和美学品格,而且其中浸润着他的才气、灵气、书卷气,并在每一次书写中都有鲜活灵动的呈现。在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中向来有“逸、神、妙、能”四品之说,黄休复在《益州名画录》中将逸品放在首位,他认为“画之格,最难其优先,拙规矩于鄙,精研于彩绘,笔简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于意表,故目之曰逸格尔”。这样的传统美学观,迁移到林涛的书法创作上,应该也有一定的比照意义。毕竟,林涛的书法创作在格调境界上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准,在书法界有着很高的认可度。

当林涛把行书集《边塞诗》送我观赏后,我却感到了一份震动。我惊异地发现,时光和岁月的沉淀,阅历和世态的变化,促成了他书法的变化,或者说在原来的基础上,又有了一次提高和升华。如果说清朗俊逸曾经是林涛书法的鲜明标识的话,那么,面对这本作品集,可以看到一股雄沉刚健、持重工稳的气息和品性。某种意义上来讲,林涛在寻找一次突破、追求一些变化,甚至在努力地实现一次转型或者说是一次华丽转身。年轻时的飞扬恣肆、狂放奔泻、轻灵洒脱、才华横溢等等,是禀赋天成的拥有,但在归于人生的沉静和岁月的沉淀后,也必然会有新的思考,新的感悟。人生其实就处在“收”与“放”的选择与轮回里,处在不断地探索与取舍之间。

林涛的这部《边塞诗》,选取了从《诗经》到明清时期的著名的边塞诗词作为书写的对象,其中绝大多数都为历代名篇,是边塞诗这一诗词品种的精华荟集,让人可从他的选取中领略边塞诗的最精彩的部分,其文学意义不言而喻。

当然,作为甘肃的书法家,书写边塞诗,本身亦有独特的文化意义。毕竟,边塞诗的描写的事项、场景,所记录的历史,许多都发生在我们脚下的这片神奇的土地,某种角度讲,是甘肃书法家的一部以边塞诗为创作对象的系列作品,其中的文化意义自然也是不言而喻的,这是值得嘉许的一种意义。

除却文化与文学的意义,那便是这一次创作,对林涛书法的意义了。前文所言,在风格品性上,林涛实现了一次突破和变化,是其书法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的真诚表达。

请横屏欣赏

林涛《行书边塞诗》丨一收一放间,透露岁月的沉淀与心性的变化

杨素《出塞》(其一)、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

在这部作品集中,林涛的书写方式大量地借鉴了魏碑持重的品格,将魏碑的结体与线条融入“二王”“苏黄”的传统之中,讲求行笔的工稳和厚重,讲求笔墨分布的均匀与统一。与当年的放纵超逸相比,他不再追求一气呵成的气脉贯通和酣畅淋漓之感,而多以方笔起始,强调字形的稳定性,书写节奏也明显呈现出一种舒缓从容的状态,甚至在许多地方具有了楷书的意趣。如果说早年的林涛书作,更多地追求一种放达恣肆的品性的话,那么这一次的变化更强化了内敛与淡定的笔墨感觉,一收一放之间,透露出岁月的沉淀与心性的变化,更是人生修为的结果。

内敛与淡定并不意味着呆板和滞涩,前文所说,有些东西对林涛而言,已经渗入了血液和骨髓之中,那是不会丢弃的一种禀赋。所以,在内敛与从容之中,他秉性天成的那一份超逸之气,还是在不停地闪现。虽然追求字形结体和线条的持重,但又不乏清逸舒朗的线条处理,这就使得他的书作,始终透现出一种灵动鲜活的变化,有时厚重浓烈,而有时又轻若蝉翼,轻松自如。在轻与重,厚与薄,持重与超逸之间的自如转换之中,给人一种舒展俊朗的感觉,甚至带上了文人体的那一份书卷气。轻重关系的处理,始终是林涛书法的一个特色,只不过这一次的呈现,显得更为大胆,更为自如,对比也更加鲜明。在某种角度上讲,这其实是一种自信的呈现,也是一份更加从容舒朗的心性的体现。

心性的变化,必然会在创作中有所呈示,当岁月的喧嚣淡然而过并归于一种平淡,所有的躁气转化为一种静心的时候,这既是人生的一次变化,更会成为艺术创作的一次转型。观赏林涛的这一次创作,一幅作品中所蕴含的那一份静谧与安详之感让人有一种赏心悦目、沉潜静阔的享受,有一种老练与庄重的愉悦,正所谓“庾信文章老更成”。

一部新作,是林涛书法创作旅程的又一个新的起点,我们欣喜地看到了他的努力,他的追求,他的探索,他的变化与突破,期待能够在这种追寻与突破中,不断登上新的境界。

(文/王登渤,国家二级编剧,甘肃省文联党组书记、主席)


林涛《行书边塞诗》丨一收一放间,透露岁月的沉淀与心性的变化

《林涛行书边塞诗》选取的书写对象,是边塞诗的精华荟萃,让人可从作者的选取中领略边塞诗最精彩的部分,其文学意义不言而喻。诗以载道,书以载文,二者的完美结合,使诗文思想、意境韵律借书法艺术更为形象、直观、灵动地展示出来,让读者大众在欣赏诗书艺术之美的同时,也受到思想文化的熏陶。这既是诗家与书家追求的理想表现形式,也是大众文化生活的需要,更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之雅事。本书荣获第三十二届“金牛杯”优秀美术图书奖、装帧设计银奖。

(来源:河陇书谱)

书法家简介

林涛《行书边塞诗》丨一收一放间,透露岁月的沉淀与心性的变化

林涛,1966年10月生于陇西,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原上海铁道医学院),从事临床医疗工作十余年,主治医师。中华医学会会员。2001 年弃医从艺,专业从事书法创作、教育、组织工作。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五届创作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发展委员会委员、第七届理事兼行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甘肃省书法家协会第二届副主席、第三届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第四届主席。西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研究生导师。甘肃省文史馆研究员。

作品入展:中国书坛名家系统工程五百人精品展,全国第七、第八届书法篆刻展,第八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第十一届、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书法篆刻作品展”等二十余次全国书法展。出任全国第十一届、十二届书法篆刻展评委;特邀入展全国第十一届、十二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二届草书展,全国第二届临帖展,全国首届楷书展,第二十五回、二十六回、二十七回中日自咏诗书交流展等。获第三届、第四届敦煌文艺奖二等奖,第五届、第六届敦煌文艺奖一等奖;甘肃省领军人才、四个一批人才。出版专著有:《中国实力派书法家——林涛》《醉墨当歌·林涛行草书作品集》《岁月墨痕·林涛书法作品集(二)》《墨雨文心·林涛书法作品集(三)》《林涛行书陇原百景古今诗词》《林涛书法论稿》。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国家画院等多家专业机构收藏。

[ 责任编辑: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