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源黄河,志在大海——韩敬伟在艺术道路上的抉择与进取
评论摘抄:“‘行万里路’、‘师法造化’、‘搜尽奇峰打草稿’本是历代画家重要的创作思想,但在对大自然的审美观照上,古今画家更多地是看取其雄奇秀丽的一面,而对那些寻常之景、平实之象则少有人描绘,尤其是那贫瘠粗陋的黄土高坡,更难赢得画家们的青睐。而韩敬伟沿着黄河走下来,所看到的正是这不入画家眼目的自然景观,这里少有苍岩雪练、湖光帆影,多的却是土岭荒坡,茅屋窑洞,和那些生于斯、恋于斯、老于斯的再淳朴不过的普通民众。
蔡树庵写生之十二 50x50cm 2018年
同那些青山绿水相比,这里似乎缺少那种迷人的魁力,但你投入到它的怀抱之中,聆听到它的呼吸时,就会发现这里蕴涵着一种感人至深的东西,这是一块未经凿琢的璞玉,未被污染的净土,在它的至朴中蕴含着至美,正像贾又福在谈到太行山之美时所讲的那样:‘较之那些奇峰异洞,虬枝怪石,我更喜欢平平常常的山乡景色,它们像不善说道的庄稼汉,像腼腆的村姑,它的美是内在的,有待人们去发掘。’韩敬伟必定也是观察到了这些,领悟到了这些,所以才以这种‘九死而不悔’的精神去接近它,讴歌它,创作了近百幅凝聚着他的挚爱与深情的作品。”
蔡树庵写生之三十 50x50cm 2019年
“由于这些景致和风情前人少有表现,所以已有的艺术语言也就不能简单地套用,如山水画中的各种皴法就不能直接用来描绘这里的特定的地貌植被,传统山水中的构图法则在这里也多不适用,创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迫使画家必须去探索一种新的艺术语言,去寻找一种新的画面构成。这样,韩敬伟所做的就不仅仅是拓宽传统的创作模式,而且还要以这种新的语言和构成改变人们的审美心理定势,引导人们走进他所发现的美的领域。
蔡树庵写生之二十四 50x50cm 2018年
从韩敬伟的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对传统绘画中的形神观念,时空表现,意蕴构成,直到笔墨章法等方面都进行了大胆的变革,固有的规矩法度在他这里都可以打破,他所看重的只是如何将自己的所见、所思和所悟充分地表达出来,他的画风一如滋润他的艺术的黄河之水,一任自己的性情和潜能自由地奔淌在广袤的大地上;又像那在八十年代曾一度横扫了全国的“西北风”流行歌曲一般,是如此的强劲、粗犷、热烈和纯情。同传统绘画比较起来,韩敬伟的国画确有某种“野性”,但这正是他的艺术的生命活力所在,是只有他们这个年龄的艺术梯队才可能具有的品格与优势。”
杏黄村写生之十 50x50cm 2017年
“韩敬伟的国画可以说是集中专业画家的艺术素养,民间美术的抒情手法、传统艺术的意蕴渗透和西方美术的现代构成于一体的创作。”
蔡树庵写生之二 50x50cm 2017年
“他的国画在用笔上是野战无律,在用黑(色)上是随意点染,在构成上是纵横捭阖,但却给人以粗头乱服中见姿质,纵任无方中显功底的感受,颇有化腐朽为神奇,不经意中见慧心的艺术特色。从他的作品中,人们惊奇地发现,在这再寻常不过的黄土坡上,竟有着如此丰富的色彩,如此厚重的体量,如此深邃的意境和如此感人的情思,一扫人们观念中黄土高坡上的萧瑟荒寒,沉闷老旧的印象,这里的高岭长坡、茅舍窑洞无处不有生机,无处不有诗意,清新、明快、幽邃、隽永构成了韩敬伟国画创作的主旋律。作品中没有丝毫的颓唐伤感的成分。各种色彩的运用,更突出这一特色。红、蓝、绿几种色彩的巧妙运用,使画面变得十分明亮,尤其是用纯白色以没骨法勾画林木和烘染氛围,更使作品显得格外清爽剔透,沁人肺腑。”
(文/杜哲森,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发表于《美术》2004年第九期)
蔡树庵写生之二十 50x50cm 2018年
身所盘桓,目所绸缪,心所吐纳
——读韩敬伟扇面山水画近作
我看韩敬伟近期画的这批扇面上山水画,觉得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自古以来扇面画形式的别致与精巧,以及他画里常出现的黄河流域的厚土与风情,依山小村、柴门古道、村边田畴、山间的白云与流溪等平凡形象与景致,以及他笔端流露出朴野无华的风神。我感到陌生的是这些扇面山水画,却没有古人扇面常出现的那些名山大川的华美娇纵,或风雨行舟、渔舟唱晚,或文人山居的闲适,或林中独步、江边垂钓、踏雪寻梅、骑驴觅句的闲情逸致。
富春江写生 50X50cm 2019年
他画的都是极普通的山野、村旁的景物与朴实的深情。再者,这些扇面山水也不像他画大画那样有着周密的布局,严整的结构,长坡巨岭、深沟大壑的雄伟与厚重,以及周密推敲、精密刻化的严谨。布局与笔墨显得那么自然顺畅,颇有顺手拈来之致。形象不多,景物平凡,却能小中见大,平中见奇,给人一种轻松感,于朴素中表露作者对自然和黄土文化的深沉情感。与他以往的宏篇巨制相比,其品格趋于清新、简朴,淡中有味,朴野中含深意。笔墨也透着铅华脱尽的真率,简约的笔墨中只有北方汉子朴野的个性气质没有变,更显得纯粹。
(文/孙世昌)
响水湖写生之一 50x50cm 2019年
和而不同
韩敬伟这位北方汉子,长着一付英俊的脸庞,却笔名老坡——这大概与他喜欢黄土高坡有关。他1986年至1989年间四度考察黄河流域文化,以自行车、木船、骆驼代步,实践着先人“行万里路”的古训。有此种行为者必有非凡之志向和坚定之毅力,不像当今“飞”万里路的浮光掠影者却号之曰“采风”的铺排。他在1992年于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个展上,呈现出黄河文化的强烈影响,虽然他在那个新潮狂起的时代里敏感地受到西方现代美学的影响,但是却早熟地发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他那些准抽象的或者接近表现主义的色墨探索中,融入了黄河流域特有的壁画、建筑、剪纸、戏曲等艺术符号,从传统、民间文化符号的抽象性角度找到了当代中国青年画家的方位。我在1992年为他写的《走出困惑》一文中说:“他的这些手法和他力图表现的情思作为一个整体,形成了他那朴实中寓有精巧,缜密中不失空灵,以浪漫之思表现现实,欲图融合笔墨和色彩、文人艺术与民间艺术的新的画风,一种中国画的现代风神,一种独属于他自己的格调。
杏黄村写生之十九 50x50cm 2018年
韩敬伟不独在“行万里路”中磨炼自己,又喜读群书。他和他的同代人同样喜读卡西尔、苏珊·朗格,却又嗜读老、庄哲学和古代画论。所以,他在倾向于现代时不忘民间,在20世纪90年代国学回归的热潮中,又做艺术的大幅度调整——题材上向山水画的集中,形式上向传统笔墨的回归,并于世纪之交趋于成熟。在那些繁皴密擦的满构图上,穿插着墨雾、祥云、老屋、色树和装饰性的田垄节奏,墨与色、枯与润、密与疏交错谐和于他喜爱的黄土高坡上。不是说他舍弃了早期现代性表现,而是把那些因素选择性地消化在山水图式之中了。他在传统与现代、文人与民间这些关系上和许多同代人有共性,但他的“老坡”新作,却在与江南逸品倾向的不同中为我们提供了一位北方朴厚的田园山水画家独特走向的个案。
(文/刘曦林,摘自“和而不同——戴顺智、范扬、韩敬伟、袁武四教授中国画作品集”)
溪山春晓 96x60cm 2010年
春度香椿坪 97x178cm 2010年
(来源:时代丹青文化传媒)
画家简介
韩敬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
主要绘画作品获奖情况:
曾获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铜牌奖;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优秀奖;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铜牌奖;第二届全国中国画展银奖;第二届中国美术金彩奖展铜牌奖。
主要教学成果: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主讲《山水画技法》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出版教材:《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教授讲堂》;《笔墨训练教程》;《山水写生教程》和《韩敬伟扇面集——山水教学稿》均获清华大学优秀教材二等奖。出版绘画专集十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