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 > 正文

孙博文 | 色彩既作为抽象语言的一种图式,又是内心与环境的映射

来源: 文化视界 2023-09-24 12:59:25
听新闻

孙博文 | 色彩既作为抽象语言的一种图式,又是内心与环境的映射

▲孙博文《游春不醉终不归》设色纸本

408cmX144cm

2000年作

款识:万壑松涛催绿浪,千山风光信天游。挥笔扫出春满园,群芳梃竞无尽头。

中国传统色彩体系有丰厚的底蕴,孙博文在其写意山水中的色彩应用,正是挖掘和推进中国传统色彩体系的重要体现。可以说色彩的变化是孙博文晚年写意山水最直观、最突出的特征。在孙博文的晚年作品中,色彩既作为他抽象语言的其中一种图式,同时又是其内心与环境的映射。孙博文晚年的山水作品中的色彩是别出新彩,高人一筹。作于2000年的《游春不醉终不归》,这幅作品描绘的是典型的齐鲁地域山脉,在山体结构的塑造上明显体现出密集笔触。艺术家不再将一种颜色明显地混入另一种颜色,而是按照色相进行归类,如山顶处的深黄、明黄与朱红的渐变,让主峰在周边蓝绿色的从峰衬托下瞬间凸显出来。艺术家大胆使用明度极高的白色呈环状排布在画面的中下部,而又不完全掩盖下层的绿色,造成一种强烈的旋转般的流动感,令人联想到梵高的《星月夜》。而在画面的底部,艺术家又将赭石加朱红混合在一起,使用中国画的皴法来描绘近景地面。《群芳满园》这幅作品全由色点和晕染组成,几乎已经走向完全抽象,但我们仍能通过艺术家对颜色的不同处理方式来辨认其中的内容。首先在画面最顶部,艺术家以红、黄等暖色调的淡彩加水晕染形成天空。中部从边缘伸入画面的蓝黑色块则明显是立于“松涛”(画家题诗)中的巨石。画面中剩余的所有部分都被细密的点彩占据,这些色点虽然颜色丰富,但仍然遵循一定的颜色规律,如紫色到红色、红色到黄色的过渡,邻近色总是处于同一位置,这让整幅作品从远处看,就像色点组成的色彩线条互相缠绕穿插,从而真正造成“群芳满园”的视觉效果。艺术家开创性地将这种原本适用于工笔或小青绿的形式用在他近乎抽象的写意山水中。色彩在这里作为一种造型手段,成为艺术家独特的抽象图式。

(文/杨维民,天津美术学院研究生导师、美术学教授、美术评论家、独立策展人

孙博文 | 色彩既作为抽象语言的一种图式,又是内心与环境的映射

▲孙博文《群芳满园》设色纸本

411cmX143cm

2002年作

孙博文 | 色彩既作为抽象语言的一种图式,又是内心与环境的映射


孙博文 | 色彩既作为抽象语言的一种图式,又是内心与环境的映射


孙博文 | 色彩既作为抽象语言的一种图式,又是内心与环境的映射


 孙博文 | 色彩既作为抽象语言的一种图式,又是内心与环境的映射▲孙博文《山水四屏》设色纸本500cmX144cm2000年作

(来源:卢乡书院)

艺术家简介

孙博文 | 色彩既作为抽象语言的一种图式,又是内心与环境的映射

孙博文(1938——2003),名九学,字博文,号汝阳山人,1938年出生于山东莱阳穴坊镇西富山村,辛亥革命老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孙墨佛(曾任大元帅府参军)玄孙,北派山水画大师孙天牧曾孙,师从关友声、黑伯龙、王企华、陈凤玉诸先生。1958年考入山东艺术学院,1963年毕业,毕业后主动奔赴莒南县文化馆从事基层艺术文化的组织和教育工作。1978年,孙博文离开莒南回到故里莱阳,最终定居青岛。1979年,孙博文拜莱阳籍著名画家崔子范为师,将崔子范简笔大写意花鸟画技法移用到山水画上,从而开始自创山水新貌。后又研习张大千先生泼彩泼墨画法,融合创新,独成一家。

孙博文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画的探索和创新,集诗书画印于一身。作品无论是巨幅大构,还是斗方小品,均笔墨雄健,气势磅礴;画面率真自由,流光溢彩;特别是晚年创作了大量宏篇巨制,尺幅之大,数量之多,完全突破了正常的观看路径和思维模式;题材之丰富,用色之绚烂,又完全颠覆了中国山水画的历史积淀和传统概念。孙博文先生的艺术成果是很特殊的,他对中国画大写意传统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2002年5月,孙博文先生在北京军事博物馆举办个人书画展,受到了新闻界、美术界的关注。

2020年11月12日,“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一批孙博文大尺幅的作品展现。让观众进一步认识这位生前不求闻达,画坛了解不多的画家。

2021年6月6日——17日,“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在山东美术馆再次呈现,集中展出孙博文生命晚期的中国画作近60幅,并围绕此次展览连续召开三次学术研讨会,先后有近百位专家学者,从全国各地赶赴山东美术馆参加此次研讨,这在山东美术馆乃至全国都是史无前例的。



[ 责任编辑: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