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 > 正文

“墨语·千江月——张江舟艺术展”6月3日将在北京开展

来源: 文化视界 2023-05-24 08:20:50
听新闻

“墨语·千江月——张江舟艺术展”6月3日将在北京开展

墨语·千江月

张江舟艺术展

展览日期

2023.6.3—6.18

主办单位

数字电视书画频道

策展人

魏祥奇、周文钧

展览地点

书画频道美术馆

北京市朝阳区奥运村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南园

开放时间

周一至周日9:00—17:00


2023年6月3日至6月18日,书画频道美术馆将隆重推出“墨语·千江月——张江舟艺术展”,展览将呈现艺术家张江舟新近创作的水墨、雕塑、影像作品共30余件。展览由青年策展人魏祥奇、周文钧策划。张江舟作为水墨人物画的领军者之一,对传统水墨语言在当代文化语境下的表现空间的拓展做出了长期不懈的探索,并形成了颇具当代性的张氏水墨语言风格。

对生命的关切一直贯穿于他的创作主题之中。此次展出的“虚拟人生指南”“躺平一族”两个系列也不例外。这是他近两年来对当下生活的深度思考——以互联网环境下人性的异样化特质和因“躺平”一词热议而引发的社会性思考为主题,通过曲卷、蠕动、俯仰、开合、飘落、升腾的身体语言,传达身处当下环境中人的万般思绪。此外,展览还展出了充满张力的雕塑新作《自画像》,以人物面部变形的手法刻画了一个颇似创作者的人格自画像。同时,展览还以一个专厅展映了影像作品《如墨》,惊艳的视听冲撞,跌宕而柔韧的情绪触摸,将观者带入艺术审美的视听体验与情感共鸣中,试图唤起当代人熟悉的共同经验进而对水墨艺术的当代价值进行观察与思考。这也是张江舟在当下数字媒体语境下,开始尝试突破二维画作与三维雕塑的界限之外,对以水墨为媒介表达现实感受的新诉求。

展览主题“千江月”,源于宋代《嘉泰普灯录卷十八》中“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句。千江如若尘寰众生,千江不分高低贵贱,都有月影,皆有佛性,且皆指向月的真身。月,同时也是女性的象征。在“虚拟人生指南”系列和“躺平一族”系列中,张江舟认为同样存在一种生命的至真至纯形态,这些画面就像一座时空之门,连接着真实与幻象。张江舟同样认为艺术创作的价值在于自我完善,千江月,又何尝不是其从不同方向认识自我、理解自我、解放自我的淡然自若。

展览期间,还将不定期举行研讨沙龙直播,敬请关注。

“墨语·千江月——张江舟艺术展”6月3日将在北京开展

▲张江舟,《虚拟人生指南——别总盯着我》,纸本设色,180cm×180cm,2023年

“墨语·千江月——张江舟艺术展”6月3日将在北京开展

▲张江舟,《虚拟人生指南——寂寞旅人》,纸本设色,180cm×180cm,2022年

“墨语·千江月——张江舟艺术展”6月3日将在北京开展

▲张江舟,《躺平一族——壬寅红》,纸本设色,248cm×129cm×2,2022年

“墨语·千江月——张江舟艺术展”6月3日将在北京开展

▲张江舟,《如墨》,影像作品,2023年

特别邀请舞蹈艺术家:余锦鹰,制作:图像与眼睛影像团队


 |  写在展览前的话 

中国画家的为艺状态,犹如父母百般宠爱下的孩子,接受了太多来自父母的给予,却绝少思考自己的生活应该是个什么样子。虽然衣食无忧,但终究活成了前辈希望的样子。

从前人的话语惯性中走出,转向内心的寻找与表达。这段路,我走了近40年。这也许就是以水墨为媒材的中国画家的宿命,因为我们背负了太多前人的嘱托与希冀,更何况还有中国画的使命与担当。

40年的始终如一,难免困顿与疲惫。时至今日,能够激活我艺术热情的,也许只有笔墨背后的那份神秘和内心深处的那份悸动。

这里陈列的是我去年以来的主要劳作。

“墨语·千江月——张江舟艺术展”6月3日将在北京开展

▲张江舟,《虚拟人生指南——也许是抑郁了》,纸本设色,170cm×170cm,2022年

“墨语·千江月——张江舟艺术展”6月3日将在北京开展

▲张江舟,《虚拟人生指南——温暖总在梦境里》,纸本设色,180cm×180cm,2023年

“墨语·千江月——张江舟艺术展”6月3日将在北京开展▲张江舟,《虚拟人生指南——忽然觉得好孤独》,纸本设色,180cm×180cm,2023年

“墨语·千江月——张江舟艺术展”6月3日将在北京开展

▲张江舟,《躺平一族——我已自觉顺从了》,纸本设色,130cm×130cm,2023年

“墨语·千江月——张江舟艺术展”6月3日将在北京开展

▲张江舟,《躺平一族——躺平的不只我自己》,纸本设色,130cm×130cm,2023年

2022年很特别,“元宇宙”“人工智能”一再地刷新着我的认知极限。“虚拟—现实”真的开启了人类生活的另类体验,伴随期间的还有对“躺平”一词的热议。我很想看懂这个有趣的现实和其背后的成因。“虚拟人生指南”“躺平一族”两个系列作品因时而生,构成了这次展览的主体部分。30余件作品的一再陈述,意欲表达置身当下的复杂心绪,是惊艳?是无奈?终不得而知。只记得作画的过程中,有一个声音一再地提醒着我,“幸福些,再幸福些”。

“墨语·千江月——张江舟艺术展”6月3日将在北京开展

▲张江舟,《如墨》,影像作品,2023年

特别邀请舞蹈艺术家:余锦鹰,制作:图像与眼睛影像团队,摄影:高文建

一直以来的苦难主题压得我有点喘不过气来,善待自己,“幸福些”是我近期创作的情感诉求。回头再看这批画,虽然用了很多粉红色,但幸福仍旧是一种奢望,隐藏在画作内里的仍有些许惶恐与悲凉。此外,展厅门前还摆放了一件我专门为此次展览制作的雕塑,另与舞者余锦鹰合作的影像作品也陈列其中。

朋友们,我尽力了,但愿此展没有让您失望。(文/张江舟)


 |  张江舟:走向生命意识自觉

“墨语·千江月——张江舟艺术展”6月3日将在北京开展▲张江舟,《老河》,布面油画,98cm×98cm,1985年

张江舟85新潮时期接受艺术教育,他积极吸收译介进来的现代艺术和战后艺术的影响,创作了诸多带有超现实主义、抽象性风格的绘画和雕塑作品。尽管这一时期张江舟为了参加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以写实性画法为主创作了一些表现军人、少数民族人物的现实题材绘画作品,但创作现代艺术才是他主要探索的方向。1990年代末,张江舟转向用水墨表现现代都市人物,创作了“99逆光”系列和“零零状态”系列。尽管因为工作职责,张江舟后来也曾参与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等主题性美术创作,但新世纪以来他已经转向个体创作意识的自觉,对现代都市水墨人物画的探索,成为其艺术思想的主线,“生命·墨语”和“尘寰·墨语”系列,展现了他对艺术、对生命终极命题的追问。

“墨语·千江月——张江舟艺术展”6月3日将在北京开展▲张江舟,《墨语》,纸本水墨,200cm×400cm,2021年

墨语,用水墨语言表达之意,但这里的“语”,被译为Whispers,是低语,是沙沙作响,是其画中人向观者无声倾诉之意。墨语,也是默语。尘寰,尘世之意。佛语中,尘是幻象。隐入尘埃,是坠入无法解脱的生命无尽轮回之意。相较于同时期都市水墨人物画大多表现荒诞的意象,张江舟的“零零状态”系列似乎表现的是从荒原中走来的女孩,她身上还有很多来自远古的朴拙意象,可谓是其早期少数民族人物画创作向现代都市水墨人物画创作的过渡之作。

“墨语·千江月——张江舟艺术展”6月3日将在北京开展▲张江舟,《天地词》,纸本水墨,250cm×250cm,2011年

2008年5·12汶川地震后,有感于生命的脆弱,张江舟开始创作“生命·墨语”系列。这些大尺幅的画面上,悬浮着很多女性的身体,很容易让观者想到意大利巴洛克时期艺术家乔瓦尼·巴蒂斯塔·高里(Giovanni Battista Gaulli)的天顶画,天使们正拥挤着向上涌向神圣的光亮。但是在张江舟这里,这些身体则像是在水中,正从光亮坠向无尽的深渊。这些画面,在图像上让观者想到籍里柯的《梅杜莎之筏》、凯绥·柯勒惠支的《农民战争》、想到丸木位里夫妇的《原爆图》、周思聪的《矿工图》。张江舟描绘的基本上都是青春女性的身体,在他心里,青春女性象征着生命、美好和希望,在《天地词》《晚钟》等代表作中,可以看到堆叠的身体拥塞成山,一些裸露的身体让观者不禁联想到二战时期屠杀的历史,怵目惊心。同时,在《彼岸风》《潮湿的记忆》中,漂浮的身体宛若悬丝傀儡,展现的是生命被“命运”摆布的无力感,这无疑是让人深感悲伤的。

张江舟坦言,“生命·墨语”系列创作近十年时间,自己才逐渐从这种悲恸的创作意识中走出来。尽管5·12汶川地震他并没有在现场,只是在2012年曾赴震区写生,但他通过新闻和媒体平台,通过参与救援报道记者的直播镜头,还是直接看到救援的现场,了解到很多受难者的具体的故事。同时,张江舟进入中国国家画院领导班子并承担重要职务,中国书画市场迸发,这些浮华的世事,都让其陷入对艺术创作精神性的思考。沉浸在“生命·墨语”系列的创作意识之中,对他而言就是卧薪尝胆,涤荡着自我的内心。

“墨语·千江月——张江舟艺术展”6月3日将在北京开展▲张江舟,《人类图像学研究——界限》,纸本水墨,130cm×130cm,2019年

2018年至2019年,张江舟创作“人类图像学研究”系列,描绘了很多双手抱头的身体。这个图像最初源于文艺复兴早期乔托的名作《哀悼基督》,20世纪初在凯绥·柯勒惠支的画作中屡屡出现,其表现的是哀伤和绝望的情绪。张江舟以纯水墨为之,相较于“生命·墨语”系列,在造型上更抽象,让观者联想到图腾柱和面具。如果说“生命·墨语”系列表现的是青春少女,那么“人类图像学研究”则表现的是生命消逝的老者,她们蜷缩着身体,彷佛被遗弃在逼仄的地洞中。应该说,“人类图像学研究”系列仍可被纳入到“生命·墨语”系列之中。

“墨语·千江月——张江舟艺术展”6月3日将在北京开展▲张江舟,《阙·寅》,纸本水墨,130cm×130cm,2020年

2019年至2020年,张江舟还创作了“阙”系列。阙,是古代宫殿、陵墓、祠庙门前的两座建筑物,但不同于门,两阙之间是没有连接的,因此阙有空缺、残缺、不完美之意。“阙”系列多表现的是夜晚灯光下青年女性的身体,她们有拿手机自拍也有举杯喝着红酒,大多呈现一种酒醉未醒的形态,展现的是现代消费文化的视觉景观。这里,身体是一种虚幻的状态。在张江舟看来,“阙”系列事实上也是当代人生命形态的一种,相较于描绘战士、农民工和少数民族人物的现实题材创作,“阙”系列中的形象是少有人关注和表现的。“阙”系列还有另外一层含义,那就是对于现实生活困境的游离,是一种放浪形骸、逍遥游的精神形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阙”系列进一步完善了张江舟对于“人”的表现和思考。当然,“阙”系列的虚幻,仍与死亡有关。这让观者想到英国画家贺加斯《浪子生涯》,属于一种寓言画的创作范式。

“墨语·千江月——张江舟艺术展”6月3日将在北京开展▲张江舟,《只有你能在这里找到爱情》,纸本设色,200cm×400cm,2021年

2021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而时常隔离和静默的情境下,张江舟创作了“尘寰·墨语”系列。应该说,“尘寰·墨语”系列综合了“人类图像学研究”系列和“阙”系列,其似乎在米开朗基罗《最后的审判》中获取了灵感,以更大尺幅的画面,表现了人世间浑沌的状态。张江舟在每一个画面上都设定了一个观察者的角色,她是一个觉醒者,但她属于尘寰的一粒埃,无法从画面中挣脱出来。这寓意着即使人能够洞察人世间生活的道理,但并不能超然物外。那么,人应如何自处?在笔墨层面上,张江舟在“尘寰·墨语”系列中展现了高度的成熟,其用笔有着挥洒自如的婉转流畅,在造型上也更加随心所欲,匠心独妙。从“生命·墨语”系列到“尘寰·墨语”系列,张江舟的艺术思想愈加明确,其创作意识愈加强烈。如果说“生命·墨语”系列还需要外在的社会事件激发的话,那么“尘寰·墨语”则更多是一种生命的直觉意识。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创作与其迎来自己新的生命阶段息息相关。

“墨语·千江月——张江舟艺术展”6月3日将在北京开展

▲张江舟,《虚拟人生指南——我太难了》,纸本设色,180cm×180cm,2022年

“墨语·千江月——张江舟艺术展”6月3日将在北京开展

▲张江舟,《虚拟人生指南——也是醉了》,纸本设色,180cm×180cm,2022年

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有感于世界遭遇“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军旅出身的张江舟创作了“春天的咏叹”系列,表达了对现代战争的反思。战机掠过惊恐的人群,象征生命的身体简化为的面孔,在“尘寰·墨语”系列中日渐明晰的面具的形象独立出来,成为一个抽象的人的符号。与此同时,张江舟还创作了“虚拟人生指南”系列,将象征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机器人零件与人的形象并置,《我太难了》《绝绝子》中的AI机器人,让观者已经难以分辨《寂寞旅人》《觉醒年代》《也是醉了》《芭比Q了》中人的形象是肉身还是机器人。将反思战争的“春天的叹咏”系列与反思现代科技的“虚拟人生指南”系列并置进行讨论,可见张江舟对于人类未来的困惑和担忧。科技进步给人类带来现代文明的丰硕成果,但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这种复杂的感受,与疫情时期我们所接受的社交媒体终端的推送紧密相关,我们身处大数据编织的信息茧房中,对于周遭环境的感知很可能是极为片面和混乱不堪的。张江舟敏锐捕捉了这种现代媒体终端的信息和图像,他用一些网络话语命名这些作品,呈现了他对当代思想史景观的观察和积极反馈,而非高傲地视而不见。其中《也是醉了》《芭比Q了》在语言和图像上都极具有视觉冲击力,画面上更显现出墨彩淋漓的挥洒感,展现了艺术家绘画状态的激情与活力。

“墨语·千江月——张江舟艺术展”6月3日将在北京开展

▲张江舟,《躺平一族——异样的都市风景》,纸本设色,145cm×367cm ,2022年

“墨语·千江月——张江舟艺术展”6月3日将在北京开展

▲张江舟,《躺平一族——我的青春我做主》,纸本设色,145cm×367cm ,2022年

2022年至今,张江舟创作了新系列“躺平一族”,以不同以往的红色调表现当代青年人的生活态度,这从《沉浸在迷离而华美的梦境里》《我的青春我做主》《异样的都市风景》等很多作品的题目中便可见一斑。“躺平”是描述今天一部分青年人人生态度的用语,指的是在面对巨大生活压力的境况下,即使再努力工作也无法买到房、升得职位,那就不再渴求成功,干脆选择消极应对,心无波澜,仅仅过好自己的生活即可。选择躺平生活的人,更关注自我,更注重自我的感受而非他者的评价。张江舟选择用红色、粉紫色来表现,正是基于这两种颜色隐喻着一种私密性,与传统水墨的文人性趣味之前形成强烈的对比关系。换而言之,张江舟将色彩作为一种社会性的语言,对传统的水墨语言和美学观念形式进行了解构与重构。

“墨语·千江月——张江舟艺术展”6月3日将在北京开展

▲张江舟,《躺平一族——沉浸在迷离而华美的梦境里》,纸本设色,145cm×367cm ,2022年

概而论之,现实主义观念贯穿张江舟艺术生涯的始终,从早期的写实性绘画,到新近二十余年的表现主义语言,张江舟都在关注现实生活,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现实生活。从写生到图像,从再现到表现,由外及里到由内而外,张江舟的艺术始终围绕大写的“人”的主题,他在探究人的生命的自然形态和精神形态。张江舟不要描绘和表现人的单一形态,他更在意描绘一个真实可感的血肉之躯。从都市水墨出发,张江舟几乎没有刻画具体的人,他的画面是他综合了多种生活经验和思想经验的虚构与重构。张江舟的水墨艺术在两个方向上推进,一者是对水墨语言本体的解构与再造,追求造型语言的精确,二者是在图像上关注社交媒体,能够将稍纵即逝的碎片化的历史瞬间表现出来,并完成系列创作,这是他对当代人生活和精神形态的“写生”。因此,张江舟的艺术是鲜活的。

“墨语·千江月——张江舟艺术展”6月3日将在北京开展▲张江舟,《蓝天下》,布面油画,50cm×80cm ,1984年

“墨语·千江月——张江舟艺术展”6月3日将在北京开展

▲张江舟,《力的沉寂》,玻璃钢浮雕,60cm×60cm ,1986年

2023年,在水墨画以外,张江舟新创作了雕塑和影像作品。张江舟1986年的毕业创作就是浮雕作品,他研究亨利·莫尔的雕塑,用线描性的造型语言刻画形象。尽管后来他很少再创作雕塑,但是对于用立体的形式呈现自己的创作意图他一直跃跃欲试:张江舟在思考绘画语言与雕塑语言的融合。在创作方法上,张江舟欢迎并借助3D打印等新技术进行创作,他完成泥稿后便交予制作工厂扫描打印,扩放出自己理想的视觉尺度。雕塑《自画像》,张江舟直接在一块泥质立方体上用绘画塑形,其形象似乎来源于“人类图像学研究”系列,主要表现人物的面庞和手部。在泥上用木块、刻刀和手“作画”,显然有别于纸本,如果说在绘画上张江舟追求酣畅,像是书法上的帖学,那么在泥上作画则追求朴质浑厚,类近于碑学。在视觉形式上,张江舟的雕塑作品让观者想到木雕,有种削砍劈琢之感。他认为这尊雕塑是一件带有自我言说性质的作品,他有三个面庞,环顾四下,正在低语。

“墨语·千江月——张江舟艺术展”6月3日将在北京开展

▲张江舟,《如墨》,影像作品,2023年

特别邀请舞蹈艺术家:余锦鹰,制作:图像与眼睛影像团队

如果说雕塑创作是从平面走向立体,那么影像《如墨》则更是扩展的空间和时间。张江舟绘画中的人物形象多是其主观臆造,他也很早就注意到现代舞对人身体语言的开掘,与其造型意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张江舟认为人的身体是艺术语言的终极形式,就像自己在绘画、雕塑的过程中,身体的参与在展览中是被隐去的,最后仅仅留下一些痕迹。影像艺术创作并不容易,张江舟需要找到彼此信任和欣赏的舞者,需要思考舞蹈空间场景、拍摄角度、舞者身体的造型,需要商定工作方案和剪辑。当然,在张江舟看来,《如墨》是其绘画艺术的延展,其既源于绘画又超于绘画,舞者身体的运动是偶发的、即兴的,是其不可控的,这也需要他不断调整状态重新投入互动之中寻找新的平衡。舞者是张江舟影像艺术创作中的一个视觉元素,屏幕也是一个平面,影像的蒙太奇创造了更多的瞬间画面。对于张江舟而言,《如墨》是他直接走入自己编织的梦境,去与自己构造的抽象的身体对话。

“墨语·千江月——张江舟艺术展”6月3日将在北京开展

▲张江舟,《虚拟人生指南——我也out了吗》,纸本设色,180cm×180cm,2023年

此次展览主题“千江月”,源于宋代《嘉泰普灯录卷十八》中“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句。千江如若尘寰众生,千江不分高低贵贱,都有月影,皆有佛性,且皆指向月的真身。月,同时也是女性的象征。在“虚拟人生指南”系列和“躺平一族”系列中,张江舟认为同样存在一种生命的至真至纯形态,这些画面就像一座时空之门,连接着真实与幻象。张江舟同样认为艺术创作的价值在于自我完善,千江月,又何尝不是其从不同方向认识自我、理解自我、解放自我的淡然自若。(文/魏祥奇,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

“墨语·千江月——张江舟艺术展”6月3日将在北京开展

▲张江舟,《虚拟人生指南——像风一样飘荡 》,纸本设色,180cm×180cm,2023年

(来源:书画频道)

画家简介

“墨语·千江月——张江舟艺术展”6月3日将在北京开展

张江舟,当代水墨艺术家,中国水墨人物画领军者之一。中国国家画院院委、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俄罗斯国家艺术科学院荣誉院士、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文化部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任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水墨研究》执行主编。

[ 责任编辑:马蓉蓉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