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 > 正文

两江钵袋 | 范扬:悟道寻机缘 隔山有知音

来源: 文化视界 2023-04-17 10:07:10
听新闻

两江钵袋 | 范扬:悟道寻机缘  隔山有知音

山塘雕花楼美术馆开馆首展

两江钵袋——范扬、刘佳水墨作品展

开幕时间

2023年4月15日上午10:00

展览时间

2023年4月15日—6月15日

展览地点

山塘雕花楼美术馆(苏州市广济路217号)

两江钵袋 | 范扬:悟道寻机缘  隔山有知音

两江钵袋 | 范扬:悟道寻机缘  隔山有知音

前言

两江,这里指的是曾经的两江师范学堂、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及后来衍生出的南京师范大学。

钵袋,这里指的是佛家由师授徒的引申意,即传授下来的思想理念、行为方式、传道技能等。

“师徒传授”是学习中国画的传统。这种传统既指师生之间艺术理念的相传,也指古今之间文化精神、人文指归的承继,正是这种共时性与历时性的交织构成了中国画的历史。本次展览主题“两江钵袋”的含义也因此而来。

范扬,曾任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南京书画院院长及中国国家画院国画院副院长,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博士生导师。他的专业实力奠定了其在美术界的学术地位。他悉心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体验自然风情,体悟绘画精神,体察造化之妙。他的山水画,畅达自然,有烟云流布的潇散;作品气息清幽,不拘地域之限,逸兴盎然,显现出当代视野的山水观。范扬的人物画既有饱蘸浓墨的乡土风情,也有墨彩并茂的高士与罗汉,其画风雅涵深美,清穆大气,洞达豁爽,质朴活脱,且不断地解构常规人物表现图式,延展了中国画的表现维度。这些已显现出范扬先生文化认知的高度与艺术创作的优秀品质。

刘佳,早年求学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范扬先生是他的授业老师。刘佳曾任苏州国画院院长,现为江苏省国画院专职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员。他展现给观者的人物画是二十位民国的教书先生,画面中的人物仿佛穿越历史与今人构成对视,其绘画表现直击人物的性格特征,并试图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处通过历史形象感知人类文明繁衍的重要性。同时,他针对图像进行了极致化视觉张力的处理,呈现出一种从时空结构到人物命运的生存背景,使清晰形态变得似梦如幻。这也是刘佳针对当下水墨走出传统困境的个体实验。

范扬和刘佳是师生,范扬南通人,刘佳苏州人,江北江南,隔江相望。两人之间既承载了师生之间对技艺的锤炼与探索,又包含了各自对生活的洞见,更蕴涵了师生之间对志趣的诠释与寄托,而内在艺术气质中却保持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共同体悟。其中,他们的作品反映出传统与当下的对话,从多种视角展现了国画语言的精神意旨,从多元的笔致与题材间找到了内在潜藏的文化理想。师徒钵袋,举烛传灯,师徒亦师友,彼此如是哉。可以说,刘佳展出的作品题材中必然暗含着尊师重教的意味以及对范扬先生的致敬。而今师徒携手,登堂入室,赏心乐事也。

诚挚希望本次山塘雕花楼美术馆开馆首展能够带给观者更多的文化认知与艺术体验。(文/杨大伟,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委员)

两江钵袋 | 范扬:悟道寻机缘  隔山有知音

《观瀑听泉》

悟道与机缘

——记画家范扬

艺术批评中常有一种奇怪现象,面对一件艺术作品,往往难以在同一领域中找到恰当的评语,然而隔山却有知音,在相邻的领域中可能掂出更能说明问题的参照对象。

两江钵袋 | 范扬:悟道寻机缘  隔山有知音

《本来无一物,亦无尘可拂》

唐张怀瓘在《书议》中评“小王”王献之书法时曰:“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于行草,又处于其中间,无藉因循,宁拘制则;挺然秀出,务于简易;情弛神纵,超逸优游;临事制宜,从意适便。有若风行雨散,润色开花,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



两江钵袋 | 范扬:悟道寻机缘  隔山有知音

《阿罗汉图》

这一段文字说的是王献之的行草,但将此移评范扬的画,颇有几分恰当。范扬在两个世纪之交的这几年里似乎有若神助,其所爆发出来的强劲之力,竟将自己的画境大大地作了提升。在他的作品面前,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他作画之际“情弛神纵,超逸优游”的状态。就笔墨的意境而言,他浓笔酣墨,落在幅上皆成“文章”,呈示出解衣般盘礴的畅快,达到了通权达变的火候。就描绘的内容而言,他打通了山水、人物、花鸟原有的门类界限,只要面对自然,便能“临事制宜,从意适便”,信手拈来皆得理法,在散乱的节脉中荡起形象的生机。

两江钵袋 | 范扬:悟道寻机缘  隔山有知音

《唐僧取经图》

范扬人到中年即达此大手笔意境,堪称在画坛上占了一席“风流”。

范扬的画看上去满幅轻松,却埋伏了雄强之骨和深厚学植。他对传统里雄浑一体的画风显然是体悟颇深的,从宋元绘画到黄宾虹,都是他直接吸收的对象。他胸臆开敞,喜读群书,研读画史、画论及文化论著,养成腹中经纶和思中识度。他也注重生活蒙养,投身于自然怀抱,采集养分,荡涤心灵。这些学养、才情、能力都是构成范扬绘画风格的基础,使他落笔便生墨韵,笔笔相连,连成景致不绝的大千世界。

两江钵袋 | 范扬:悟道寻机缘  隔山有知音

《普贤菩萨宝像》

但是,范扬的智慧系统似乎还有一个玄机未得披露。他何以能将极平凡的自然景致画得生机顿出,如同天造而成,“自然”得完全没有法度的痕迹,这大概只能归结于他将禅宗的“顿悟”化解于心,将禅机渗透在笔墨形象之中。

两江钵袋 | 范扬:悟道寻机缘  隔山有知音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禅宗的理论认为,“顿悟”是包含有感知又超越感知的认识瞬间。悟道之际,个体生命与外部世界形成了如火光闪耀般的感性直接联系,倏忽之间触及自然世界神秘的精神本体,体悟到用逻辑思维百思不得其解的生命之谜。可以揣想,范扬在作画之际的状态就是一种“顿悟”状态,而且是持续地保持了这种“悟”的状态。他画中那些流畅的线条就是“悟”的附体,不受理性支配,一任感觉流发,在画面上成为欢悦的精灵。因此,他每一幅画的感觉完全不可复得。禅宗悟道离不开“机”的触动或引发,常常是受到某一机缘的启发而“顿然晓悟”,“悟”到刹那间——“即时豁然还得本心”“其解脱在于一瞬”。在范扬那里,机缘的“机”就是他面对自然与视线中的事物。

两江钵袋 | 范扬:悟道寻机缘  隔山有知音

《青狮罗汉》

他的山水画中的丘壑形象不是凭理性选择来的,他甚至摒弃传统中那些经典格式,也放弃自己经验中的“先验图式”,谋求一种“即兴”状态下与物相接的因缘,只要能触及眼前的自然生命,他的笔下就生发出自然的意态。所以,他的画看上去在景物选择上极随意,作品却拥有极高的境界。他的“悟”与自然的“机”相碰撞的瞬间,便如同一股清风拂去眼前尘埃,使画面顿时清澈透亮起来。

两江钵袋 | 范扬:悟道寻机缘  隔山有知音

《饲鸟图》

“悟”与“机”的关系就是创造主体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在中国的哲智中,这二者既二分又合一,二分是现象,合一是本质,是可能达到的境界。这是中国特有的心与物、自我与世界、创造论与本体论智慧图式。这与西方传统很不一样,以至于西方现代哲学家如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等大哲都借“东风”以明拭“西洋镜”。在绘画上,他们也曾想达到一种令人惊讶的生动性,但往往不能奏效。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现的新表现主义绘画为了打破绘画的静止状态,就用一种外部力量“介入”的手法造成画面的戏剧性效果。而在中国画家这里,只要学养和性情达到一定高度,就会有一双扰动世界的慧眼。(文/范迪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范扬作品欣赏

两江钵袋 | 范扬:悟道寻机缘  隔山有知音

《江天一览》

两江钵袋 | 范扬:悟道寻机缘  隔山有知音

《听泉书屋》

两江钵袋 | 范扬:悟道寻机缘  隔山有知音

《元人雪港捕鱼图》

两江钵袋 | 范扬:悟道寻机缘  隔山有知音

《秋山论道》

两江钵袋 | 范扬:悟道寻机缘  隔山有知音

《山中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两江钵袋 | 范扬:悟道寻机缘  隔山有知音

《胡人唐马》

两江钵袋 | 范扬:悟道寻机缘  隔山有知音

《胡人牵驼》

两江钵袋 | 范扬:悟道寻机缘  隔山有知音

《王维使至塞上》

两江钵袋 | 范扬:悟道寻机缘  隔山有知音

《牵驼胡人足蹬黑靴》

两江钵袋 | 范扬:悟道寻机缘  隔山有知音

《五路财神》

两江钵袋 | 范扬:悟道寻机缘  隔山有知音

《赞布绿那布》

两江钵袋 | 范扬:悟道寻机缘  隔山有知音

《钟进士像》

两江钵袋 | 范扬:悟道寻机缘  隔山有知音

《君问穷通理,隔水有樵夫》

(来源:艺加文投)

画家简介

两江钵袋 | 范扬:悟道寻机缘  隔山有知音

范扬,1955年1月生于香港,祖籍江苏南通。1972年入南通市工艺美术研究所。1982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曾任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南京书画院院长、金陵美术馆馆长。曾任中国国家画院国画院副院长,中国国家画院博士后导师。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东盟艺术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特聘院长。文化部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10年被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国家科学艺术院聘为院士。2013年被吉尔吉斯斯坦国家科学艺术院聘为院士。2014年在法国圣爱美隆市接受鲁德拉骑士授勋册封。2019年在北京获得由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先生亲自颁发的顾拜旦奖章。

[ 责任编辑:陈雅雯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