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 > 正文

砚边弄墨一生缘,翰下舞文半坐禅——专访著名书法家张仲亭

来源: 文化视界 2022-12-22 09:21:27
听新闻

  黄俊俭: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济南人,您对泉城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了解颇深,对这座城市也有着很深的感情,您将许多历史名人描绘济南泉水的诗作书写成书法作品,济南的许多景区留下了你的墨迹。请谈谈您是如何与济南泉水结缘的。

  张仲亭:我与济南泉水结缘,中间还藏着好些童年趣事。1961年,我家从芙蓉巷搬到长春观街,与趵突泉只有一墙之隔。当时,我正在济南八中念书,上学路上经常绕到趵突泉边玩一会儿,可以说是喝着泉水长大的,对趵突泉有着非常深的感情。2001年,我偶然得到了明代山东按察司佥事晏璧所作《济南七十二泉诗》,诗篇均为七言绝句。我如获至宝,马上就用小楷将这些诗作书写出来,为泉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尽力。循此思路,我在10多米的长卷上把72首诗全部书写出来,一经展出便大获好评。


砚边弄墨一生缘,翰下舞文半坐禅——专访著名书法家张仲亭

《望岳》

  我受泉城文化的滋养,也想通过自己的书法弘扬泉城文化。我遍翻古籍资料,发现历代文人赞颂济南的诗词有4000首之多,其中脍炙人口的就有百余首,如李白、杜甫、李清照、赵孟頫、张养浩等人的作品一直被后人传诵。我虚心向有关专家请教,从中选定72首,计6000多字,均以小楷创作出来,并于2004年在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了《张仲亭书历代名人咏济南》书法集,还举办了书法巡展,把拥有厚重历史底蕴的泉城文化推介给世人。

  2019年是趵突泉复涌16周年,为了庆祝这一盛事并迎接第四届国际泉水文化景观城市联盟会议的召开,同时也为了助力“济南泉·城文化景观”申请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单,我开始创作一批新的作品,即以楷书创作“济南七十二名泉诗”。这批作品收录了苏辙、曾巩、赵孟頫、蒲松龄、高凤翰等历史文化名人描绘济南泉水的诗作。


砚边弄墨一生缘,翰下舞文半坐禅——专访著名书法家张仲亭

《边贡登岳》

  黄俊俭:对于书法家来讲,应该写什么、怎么写?

  张仲亭:书法家要扎根传统,汲取历史文化的营养,用当代大众认可和欣赏的形式,书写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书法艺术的生命力就在它的历史传承中,就在各种社会和公众空间的展示中,就在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中。这些年,我孜孜以求的就是以书法为载体,为经典插上翅膀,向社会大众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我欣慰的是自己一直在进步,一直在做事情。我退休后的这10多年,忙碌而充实,因为热爱而倾心投入,关于书法的诸多想法不断得以实施,书写的系列作品或刻于名山,或入于学堂,或被社会机构收藏。我认为,书法家的成就,不在写得多么好、润格多么高,而是为社会、为百姓留下纪念,为文化做出贡献。值得庆幸的是,我一直在做事情,如果说我有了一定的名气和成绩,那是事情成就了我。

砚边弄墨一生缘,翰下舞文半坐禅——专访著名书法家张仲亭

《泰山颂》

  黄俊俭:近年来,您书写了许多与泰山有关的作品,为泰山文化贡献书艺。请谈谈您与泰山文化有着何种情缘。

  张仲亭:泰山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之称。泰山承载着丰厚的地理历史文化内涵,有大小碑碣、摩崖石刻2000余处。1982年,泰山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987年,泰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为中国第一个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2002年,泰山被评为“中华十大文化名山”之首。泰山是文化之山、艺术之山。泰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东方文化的缩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寄托之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家园。因此,能够为泰山书写作品,是我一生的荣耀。1997年,我为碧霞元君祠书写联句:“入真门、秉真心、参透真玄真自在;来妙理、达妙境、展开妙道妙神通。”2009年10月,我书写的作品《望岳》,作为全国第十一届运动会开幕式《和谐盛世齐鲁情》第一篇章《齐鲁魂》第一个节目《雄峙天地》的碗幕视频中投放;我围绕“一山一水一圣人”文化主线,每年组织一次主题大展,开头便是对泰山文化的书写。2020年10月12日,泰山岱庙举行了“泰山情缘——张仲亭书历代名人咏泰山诗词联句暨作品捐赠仪式”,本次活动集中展出了我根据历代名人咏泰山诗词联句而精心创作的57幅书法作品,展期过后作品全部捐赠给泰山博物馆。

砚边弄墨一生缘,翰下舞文半坐禅——专访著名书法家张仲亭

《吕洞宾诗》

  黄俊俭:欧阳修有言:“善为书者以真楷为难,而真楷又以小字为难。”您你在小楷方面下了许多功夫,写出了自己的风格,请谈谈您对小楷的理解。

  张仲亭:我的小楷书法追求楷为主体而行变其中,体现出以静求稳、以动疏气、以工求法、以意叙情,规矩而不失灵动、活泼而不悖法式的书风书气。结构上遵章求变,有偏有正,主次协调,收放得体;笔意上骨肉停匀,静中求动,有虚有实,气脉贯通。需要强调的是,小楷书法绝非为刻意创新而来。以行入楷、允工允意,从理论分析角度并非难事,但能深入践行且最终成就者却不多。我之所以能走出这条路子,离不开艰苦的碑帖临摹,离不开冥思苦想的考索琢磨,既要对行、楷二体深知熟稔,亦须对工、意两法驾轻就熟。心定而手灵,神稳而体健,身心一体,内外协合,书法成就自然瓜熟蒂落。另外,我的小楷书法得益于古籍经典,又反哺于古籍经典。其书作内容,少则名言警句,多则万言文章,专著有《三经楷范》,碑碣如《圣母泉记》。且每每书写必先悟其文意,入其情态,至境至情,以书“我”之心。书写经典自然不敢造次,以楷书为之是常道,然而经典的权威性却有可能裹挟书体的伸展,我认为要依托经典但不泥于经典,在文与书之间寻得一种恰当的平衡,尤其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潮流中,以小楷书法传抄经典的实践,已不仅是书法领域的作为,而是应当深入到文脉的传承、思想的渲染和文化的创建。

  黄俊俭:谢谢您接受我的采访。(黄俊俭,《书法导报》副总编辑、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著有《书法访谈录》《军旅书家访谈录》,曾在南宁、苏州、扬州、厦门,以及马来西亚举办个人书法展。) (来源:《书法导报》)

书法家简介

砚边弄墨一生缘,翰下舞文半坐禅——专访著名书法家张仲亭

张仲亭,1947年生,山东济南人。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五、六届理事、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原副主席、济南市书法家协会原主席。

自幼酷爱书法,用功极勤,其楷书从晋唐入手,上追“二王”,取之遒美俊秀、含蓄多变,集诸家楷书之长,古雅厚实又不乏雅逸之趣。在常年研习楷书的基础上,涉猎多种书体,草书取魏碑的自然高雅、生动飘逸,行书则取道苏轼、黄庭坚的从容娴雅、聚散收放,经过数十载的心追手摹,形成自己特有的艺术风貌。其书法以小楷见长,中国第十一届全运会“大碗幕”《望岳》为其代表作品。

[ 责任编辑:陈雅雯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