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 > 正文

青山绿水,彩墨慧心——品读著名画家孙恺的工笔重彩山水

来源: 文化视界 2022-11-26 11:33:24
  孙恺的青绿山水画,将“错彩镂金”的绚丽与“芙蓉出水”的典雅相结合,在古典与现代相融合的基础上,尽显时代精神,再现了已失落千年、极具中国古典美的唐宋传统图式和技法。

青山绿水,彩墨慧心——品读著名画家孙恺的工笔重彩山水▲ 孙恺作品 :《阳春待友》(金卡,矿物色)38cm×64cm

在一次工笔画展上,著名女画家孙恺老师的一幅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工笔重彩山水画,吸引了我的视线。画面上,山川绵延起伏,林木苍郁葱茏。作品笔法细腻,设色古雅,构思缜密,构图严谨,气象恢弘,意趣浓郁,意境幽远,格调独特,彰显出中国传统青绿山水的美学艺术特点,让人叹为观止。

孙恺的青绿山水画,将“错彩镂金”的绚丽与“芙蓉出水”的典雅相结合,在古典与现代相融合的基础上,尽显时代精神,再现了已失落千年、极具中国古典美的唐宋传统图式和技法。

青山绿水,彩墨慧心——品读著名画家孙恺的工笔重彩山水▲ 孙恺作品 :《青隐图》(卡纸,矿物色)50cm×50cm

错彩镂金,水墨丹青

孙恺告诉记者,绘画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壁画与彩陶。中国自古以来称绘画为“丹青”,丹指朱砂与红,“青”指蓝铜矿或青金石,丹青指的就是制成颜色的天然矿石,泛指绘画颜料,也成为中国画的代各词。青绿设色山水(工笔重彩山水)起源很早,早在战国时期就诞生了,滋育于东晋,确立于南北朝,兴盛于唐宋。

唐宋时期,尚武、开放、雄健之风也影响到了绘画,这一时期中国画使用的颜料多以朱砂、赭石、石青、石绿为主色调,辅以不同灰度的天然矿物色和植物色,是中国画色彩表现的高峰期,也是工笔重彩艺术最为辉煌的时期。隋唐时期敦煌的壁画堪称世界古典工笔重彩画的高峰和典范,它规模宏大、色彩强烈,造型生动。古代画师利用透叠、重置、沥粉、贴金、勾金描银等繁复技法,展示中国绘画在色彩领域、材料技法等方面的巨大魅力,为我们研究和开拓工笔重彩画留下了宝贵的资源。

青绿山水画所表现的,是大自然的本色,是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审美关系,是古代中国人对山水审美认识在绘画形式上的表现。青绿山水设色典雅、庄重、大气、富丽堂皇,代表着山水画的一种古典形态。

中国山水画不仅表现了山川丘壑的自然之美,也表达了画家在领悟自然、体验自然、感受自然的过程中,与自然契合的灵性与心境。水墨山水如此,青绿山水也如此。“错彩镂金”与“芙蓉出水”两种风格的山水画,本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的两种相反相成的审美取向。富丽堂皇的重彩与水墨淋漓的写意,在绘画中本应并行不悖,相互融合。但自宋元开始,以士大夫阶层为主流的文人画兴起,中国画建立起以笔墨气韵为核心的审美体系,这一体系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已极完备。工笔重彩山水画遭到贬低和排斥,颜料相对于笔墨而言地位下降,因此颜料的研制也逐渐退化,许多材料与技法业已失传。

青山绿水,彩墨慧心——品读著名画家孙恺的工笔重彩山水▲ 孙恺作品 :《西域清风》(麻纸,矿物色)230cm×210cm

宋元以后,在中国日渐式微的工笔重彩山水,却在日本岩彩画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日本从汉唐时期就开始学习中国文化。从中国输入日本的中国画以及后来一些用中国绘画内容、形式、技法进行创作的作品在日本被称为“唐绘”。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所推崇的亲近自然、“天人合一”的观念对日本影响很大。受自然观的影响,日本画主要传承的是隋唐时期的色彩体系,一直保持着使用矿物颜料作画的传统。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日本画在工具材料、表现形式、题材内容及审美观念上都在不断发展,岩彩画也在不断变化,颜料种类日渐丰富,表现技巧也在不断成熟,新的人工矿物颜料被开发出来,并应用到岩彩画创作中,被称为“新岩彩”。新岩彩分级更精细,色系更丰富,弥补了天然色一石一色的缺陷,有利于画家进行创新。这一潮流又反过来影响了当今的中国画坛。

20世纪80年代,在中日文化交流中,日本岩彩画璀璨的画面效果、精致的画材和复杂的制作技法让中国画家耳目一新。随后,一些中国画家和团体陆续赴日考察,学习这一失传千年的绘画技艺,日本岩彩艺术开始慢慢为国内画家所熟知和接受,岩彩艺术也越来越得到国家的重视和支持。文化部多次组织举办岩彩画高研班和岩彩画展。与此同时,一些高校相继开设中国岩彩画课程,从而改变几百年来“夫画道之中,水墨至上”的中国绘画理念。中国画家又开始注重矿物色的开发和使用,重拾我们失落的宝贵绘画材料。

青山绿水,彩墨慧心——品读著名画家孙恺的工笔重彩山水▲ 孙恺作品 :《生命的呼唤》(麻纸,岩彩)180cm×210cm

搜妙创真,追求个性

当代工笔重彩山水,是对中国传统工笔重彩山水的继承与发展。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国画的格局和审美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水墨画一统天下的局面已不复存在,中国画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态势。当今有许多中青年画家致力于青绿山水画的研究与创作。孙恺就是一位勇于开拓的探索者。

孙恺从小志于学,同时对国画特别是山水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少时即以书画名播乡梓,大学时代已名动一方。孙恺对传统的笔墨下过扎实的功夫,山水画初师五代、北宋,后学明清,转益多师。她的山水画,继承传统笔墨的精髓,注重山水风骨,山苍树秀,水活石润,在雄奇壮美之中别具灵奇之象,颇得黄宾虹笔意。

凭着对水墨山水语言的能动把握,在体验认识东方悠久的典雅传统艺术韵味之后,有感于唐宋绘画的色彩斑斓、雄浑博大,孙恺感到墨色的黑白世界无法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于是对工笔画产生了浓厚兴趣。她主要师法唐宋的李思训,“元四家”中的黄公望、王蒙,“明四家”中的文徵明、仇英,清代的石涛、八大山人等。对展子虔的《游春图》卷、李昭道的《明皇幸蜀图》等国宝经典,更是进行了深入的研学。在学习中,孙恺主张继承源学,师古而不泥古,不仅要师古人之迹,更要师古人之心;同时致力于青绿山水当代形态的探索,借古开今。

1998年,孙恺参加文化部首届重彩画高研班,通过学习,她尝试在麻纸上用斧劈刀割般的笔触构造线描,用胶兑水的矿物岩彩丰富画面的肌理,这些日本画技法的应用,使得她的创作自然而不失神韵,最终达到了材质与思想相通的效果。其工笔山水画,追求岩彩画的精密逼真和文人画的意境营造,章法谨严,刻画细微,笔墨苍劲,境界开阔,高贵典雅,用笔雄强稳重,在青绿设色上参以西画光影效果,以写实来抒情,富有诗情画意,体现了悠远的传统意蕴与深沉的生命体验,既有大开大合之势,又有严谨精细之妙,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

青山绿水,彩墨慧心——品读著名画家孙恺的工笔重彩山水▲ 孙恺作品:《明月千秋》(纸本,矿物色) 132cm×66cm

对工笔重彩画技法的长期习练,使得孙恺的笔墨更加纯熟,这在她创作的《春山》系列、《春江》系列、《西域》系列等作品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以“岩彩”材质构筑的造型语言丰富多彩,正如水墨画要讲究笔墨浓淡干枯的变化,她的重彩作品基于点、线、面的完美结合,使得造型、色彩和质感达到了平衡的协调,其精妙处细致入微,松动处又沉稳轻快,流动出肌理般的绚丽效果。

“岩彩”这一极富装饰性的绘画材质,让孙恺在山水中逐渐寻找到艺术创作的精神寄托,她一发不可收拾地沉浸在这光影璀璨的艺术天地,时常跋涉在山水之间搜集写生素材,并在岩彩技艺上反复尝试和创新,其画风愈加绚烂成熟,创作出的许多佳作更是深受赞许。

孙恺以“工笔重彩”为皈依,表现自然万物的多彩瑰丽。“绿水青山,白云红树”是其审美取向,也正是表现其个性、气质和心理认知的独特选择。孙恺告诉记者,其实,青绿和水墨从总体上说是一码事,都离不开笔墨。笔墨是中国画的灵魂。她力求在自己的山水画创作中融入传统笔墨,并在此基础上加强“道法”,用现代构成的手法完成由传统到现代的转换。

孙恺的工笔山水,保持了传统工笔山水画精勾细勒的用笔,以求准确地描绘对象。那富于书法意味的形式特征,拉近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把山林景观纳入她的山水画创作领域,独出机杼地把她所熟悉的山石江河、密林老树作为画面的主体,以密集的景观,构成层次繁复的场景。以山石、江河、树木为中心,辅以村舍、云烟、山路等造型元素,构成了孙恺与众不同的山水视野,显示出画家个性化的艺术追求。

青山绿水,彩墨慧心——品读著名画家孙恺的工笔重彩山水▲孙恺作品 :《春江叠翠》(金卡,岩彩)38cm×63cm

工写融通,古意新境

孙恺作画,重视遵依古法,构图讲究,笔墨严谨,通篇和谐,山峦起伏,江河萦回,烟雨空朦,草木丰茂,飞流瀑布,丛林嘉树,庄园茅舍,舟楫桥亭。她注重工笔与写意的巧妙结合,在描绘山水自然景观的传统技法基础上,结合娴熟的笔法、墨法,将景致的立意、光线、设色、呼应、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

孙恺在创新中求变,以“雅”为核心,直抒性灵,在青绿山水创意方面达到了颇高的艺术境界。“风入蒹葭秋色动,雨余杨柳暮烟凝”,细品孙恺的每一幅作品,工笔画的精细用笔与浓墨挥洒、写实与写意、表现与再现浑然一体,主观创作情趣和所描绘对象的自然天成,不论是精雕细刻的渲染,还是皴染泼墨中显现着的秩序,一改传统工笔山水的刻板质感和单调趣味,注入了当代色彩、线条表现的活泼,传达着她对山水的感悟与热爱,给人以一种艺术美的享受和熏陶。

孙恺的山水画,将现实的景象转化为笔墨与色彩、构成与意蕴、视觉与意境,并运用从自然中转换而成的笔墨色彩,创作出寓情寓意的作品来。孙恺的山水画,在一往情深的执着中,将自然造化的情境意境,与画家的内心感悟融通为一。她不只在笔墨上下苦功,还致力于画面色彩、意象、冲击、构成、山石结构、意境的经营,做到在幅面、视觉、色彩上的内在统一,使作品充满欢快明媚、简洁绚丽、意蕴幽逸的时代气息。

孙恺工笔山水画,注重工笔与写意的巧妙结合。在她看来,工笔与写意都是相对的概念,具备工笔基础,写意才能升华;没有写意的情愫,工笔就少了几分诗意。根据这一理念,她在两者的技法运用上,有着自己独特的拓展变化。她在追求山光水色的秀美描绘的同时,也强调色彩的假定性对于心境的呈现。她充分汲取五代宋初的荆浩、关仝、董源、巨然、李成山水画的艺术表现方式,把工笔的青绿与写意的笔墨,巧妙地加以整合利用,汲取传统工笔重彩和水墨写意山水画的精华,所创作出的作品,既有重彩山水画的厚重华丽的特点,也有水墨写意山水画的隽逸,风格独特,清润韵致,色彩简约而精髓,强化了作品的表现力,进一步扩大了作品的审美视野与想象空间,形成了更为丰富和俊秀的青绿山水画的色彩谱系。

青山绿水,彩墨慧心——品读著名画家孙恺的工笔重彩山水▲孙恺作品 :《春江叠翠》(金卡,岩彩)38cm×63cm

外师造化,搜尽奇峰

中国传统山水画不仅主张师古人,而且提倡师造化。张璪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阐明了主体与客体的辨证关系;王履提出“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更侧重师造化;石涛提出“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则强调造化与心源的物我合一;黄宾虹重视写生,更重视夺得造化的神韵“内美”:“只知师古人,不师造化,终无以得山川之灵秀。”

在师法古人的同时,孙恺深入现实生活,跋山涉水,走遍名山大川,遍师自然造化,全身心投入工笔山水画的创作之中。她充分汲取古人的艺术精华,用视角和心智勾画出祖国山水的秀丽。孙恺对师古人与师造化、师造化与师心源的关系有着清醒的认识。她认为造化是表现心源的载体,师法造化不能放弃师法古人传统的笔墨精华。一味依赖写生就会缺少传统的古意,而一味摹仿传统又会丧失生活的气息。

也许是生在大山、长在大山的缘故,孙恺从小就酷爱大自然,对劲峭挺拔、雄奇壮阔的祖国河山有一种近乎神圣的偏爱。与山为伴、朝迎日出、暮送夕照的山居生活,不仅蕴育了她的“大山情结”,而且给了她一双善于发现自然的眼睛、一颗勤于捕捉美感的心灵,成为她一生中最早的艺术启蒙。大山的奇松异石云海、大山的苍劲伟岸壮丽、大山的精气秀气灵气,一直是她笔下反复探索描绘的主题。

为了尽得山水的风骨,孙恺每年有一半的时候都在各地写生。她常不辞艰辛地在崇山峻岭中寻幽探微,足迹踏遍了神州大地,在自然中寻找自己的笔墨语言,发现和表现造化与心源交融的“内美”。她以大山人特有的坚韧顽强、吃苦耐劳、勇于征服自然的品格,将一座座山峰踩在脚下,把一幅幅美景尽收笔底,逐渐探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画路和格调。

有时候,孙恺由于连续几个月写生而忘了季节,爱人或母亲就会送来换季的衣服。当他们来到孙恺的写生基地,也常常受到她的感染,或受到如画风景的吸引,而流连忘返,误了归期……

孙恺的创作灵感几乎都是从写生中得来的,或沉浸于秀雅宁静的江湘,或取材于粗厚苍茫的齐鲁,或有感于北方山村的朴实坚劲,或凝思于江南古屋的岁月留痕,或情系于泰山的巍峨、太行的雄强、郭亮的奇崛、西域的苍茫……她的山水画无处不流露出拥抱自然的热情,幅幅都是与自然融神会心的抒情之作。布境多雄浑高旷,笔墨则艳而脱俗。孙恺走的是取法自然而不忽视笔墨的路子,正是她在行万里路中不断地从自然造化中吸取素材,用来自于传统的笔墨描写得之于写生的感受。

但是,孙恺对所看到的自然景色,有自己对自然写生和对它进行创作的独到见解与形式。她不局限于一山一水、一树一石,不满足于笔墨再现丘壑的状物功能,并不以表现某地某处的具体实景为目的,而是将她对山水的观察、写生融会于心,然后综合地表现出来。在写生已经成为今天艺术家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之后,特别是在众多艺术家还依赖于写生的状况下,孙恺却逐渐摆脱了对物写生的西式方法,而开始回归传统的“目识心记”的技巧。她也常用笔墨宣纸对景写生,但更多的时候则是专注凝神,迟迟不敢下笔,看在眼里记在心中,久而久之养成了一个从观察、记忆、分析到思考、酝酿、创作的习惯,由此真正做到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但起笔落墨后,山壑、草木、烟云、流水,随着开笔逐渐相互生发出来,笔情墨趣应运而生,表现物象随意而立,这种自由的、无拘无束的创作状态,会使笔墨效果得到充分发挥。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情感之源来自生活。基于这种辩证写生观,孙恺创作了大量摄人心魄的佳作。《阳春山欲动》《春江叠翠》《生命的呼唤》《明月千秋》以及《西域》系列作品等等,均是搜尽奇峰之后震撼心灵的真情流露。同样的山水,为什么在她的笔下就会满纸深情呢?记者在孙恺的一首题画诗中找到了答案:“洁云横飞穿江水,春风拂面花自开,雪山消融影无尽,春江翠崖待船来。”满怀深情,怎能不满纸诗意?

青山绿水,彩墨慧心——品读著名画家孙恺的工笔重彩山水▲孙恺作品 :《西域那一缕祥云》(麻纸,矿物色,金银铜箔) 220cm×180cm

意境悠远,气韵生动

当今社会,使人们越来越多地疏离了古典美学境界与文化氛围。“重返古典”,显然包含了太多与太复杂的现代精神内容与现代人的心灵渴望。孙恺正是在这一特定的文化背景中进行工笔山水创作的。孙恺的青绿山水,以现代的构成、艳丽的色彩、气势恢宏的意境,在传统青绿山水与现代审美要求之间找到了契合点,碰撞出炫目的光焰。那飞腾的笔势、灵动的墨色与蓬勃的气象,纠缠于山川烟云之间,仿佛有一股灵气摇山荡谷,带出满纸的笔走龙蛇,万千气象。她的作品色彩鲜亮,金碧辉煌,意象丰富,气势磅礴,意境悠远,追慕传统境界,探求古典美感,在古意中洋溢着一种强烈的时代气息。

在孙恺看来,传统是一种观念、传统也是一种实践。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要敢于打破旧有的东西。传统是一个过程,我们今天所创造的,对于明天而言,也将是一种传统。孙恺对青绿山水画的形式、内容、技法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探索研究。在表现形式上,吸收了现代构成以加强其形式感;在创作内容上,拓展其精神内涵,使其融入现代意识和审美观;在技法和材料的运用上,探索出一些新的方法,不拘一格地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在用笔用墨上,更加随意自然,既是工笔的又有写意的韵味。孙恺摆脱了传统技法中程式化、模式化的枯燥套路,极大地丰富了自己的绘画语言,加强了画面的视觉冲击力,使古典的青绿山水画成为了一个新的绘画样式。

孙恺直面生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她并不依照模式化的传统套路,而是从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心象中挖掘,不是简单地搬挪写生而是有创意的构建。她以细勾、细皴、细染、细点为主要画法,或浓或淡,或燥或润,或错或落,或疏或密,或聚或散,把精微画得坚实,把密集画得空灵。她的画作,从容,细密,但绝不迫塞。她的画作,有线有面,有点有皴,有大有小,有虚有实,有浓线与淡线的映衬,有粗线与细线的对比,有直线与曲线的穿插,有黑、白、灰的交叉分割,不仅表达出画家平和与谦恭的心境,还串起了画家的童心、爱心、乡情、乡恋。她画山里的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再现的是自己珠玉般的童年记忆,展示的是平平淡淡的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图景。每一幅画作,都是一首生命之歌,都是她深情厚意的浓缩。

她画春山的林木葳蕤,她画瑶林的悬珠缀玉,她画千枝万树的郁勃生机,她画无法淡忘的《春江叠翠》,她画心中的《高天净土》,她画山村的《那一缕祥云》,她画大山大水的《西域清风》,她画《白云流向天山外》的秘密……孙恺笔下的山水,是一个纤尘无染的唯美世界,凝聚着她浓浓的山水情怀。遵循阴晴雨雪、花开花谢、日起月落的自然法则,根据她的想象与创造,有舒展、有内敛、有包藏、有显露、有繁荣、有凋零……时而争让有度,时而顾盼生情,画家用画笔去梳理,用节奏去调整,用墨色去统一,或工笔擦擦点点,或写意洋洋洒洒,亦整亦碎,亦点亦线,亦块亦面,无处不自然,无处不天成,无造作之笔,无雕琢之痕。山体在她笔下跃然纸上,江河在她腕底纵横纷呈,层层叠叠,密密匝匝,画出了珠玉满山,画出了阳光满枝,画出了一个清新、纯静、和谐、祥和的世界。

孙恺承继了传统的山水精神,以邈远、澄明、平淡、率直的心灵境界,在实践中不倦探索、实践,终于完成了青绿山水的现代变异以及对古典山水模式的改造与拓展。她以艺术家的胸襟和眼光,以缜密的构思、娴熟的技巧、个性化的山水符号、卓越的综合能力,在前无古人的繁密山水图像中,创造性地表现了山水的天籁之美,在自然韵律中,体悟到清丽苍莽的自然界的内在蕴涵与主宰万物的宇宙本体精神。

事实上,在那气象万千、幽密深邃的画面上,透出的洁净清雅、秀逸淡远的山水境界,是孙恺最内心化的表现。这境界,源于难以挥去的乡恋情结,那密林深处的山野、溪流、村舍、炊烟,催生出画家深情而又温存的记忆。孙恺追求的是超越现实而与心灵情感相通的生命体验,并企望用精致的艺术,以深度的抒情来实现自己对大好河山的理解和诠释。因此,她通常用精工细作的技巧和纯净的想象力组合而成,坚守住内心的理想与向往,意在昭示自己的艺术主张和美学观念。

在孙恺的山水作品中,无论是淡雅的水墨画,还是斑斓的日本岩彩画,无论是东方的风骨气韵,还是西方的写实主义,山水成为一种生命的蕴藉,成为一种滋生于此的生命现象对自己根源的感念之情的疏导和集结。山水间回响着大地无声的呼唤,同时又是自然对人类祥和、宁静的馈赠。在繁密的构图中,画家以充满诗意的激情,将自己的感受浇注进山水林木形象之中。

青山绿水,彩墨慧心——品读著名画家孙恺的工笔重彩山水▲孙恺作品 :《春山新雨后》(纸本,矿物色)136cm×68cm

中西合璧,情景交融

中国画无论山水、花鸟还是人物,都是以传统哲学为思想本源的,画理与哲理直接相通。出入儒释道、精研传统文化二十余载,孙恺以哲学家的目光观察世界,用她的画作诠释人生。孙恺画作给人的一个突出感觉就是,她对中国画博大精深的传统一往情深。她的山水,以传统哲学为画理源泉,以笔墨为主要艺术语言,以重意境、重诗情为她的山水画的价值尺度;她的山水,气脉连贯、跌宕豪逸,与中国辽阔的自然景物相契合;她的山水,雄峻放达、墨色共晖,与当代中国昂扬奋发的精神面貌互为表里。她坚持中国画的根本,以深厚的传统为动力,凭借强烈的时代感和心灵追求,表现出鲜明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她的艺术创作以浩然正气、绵绵深情的人格力量而给人以震撼。

另一方面,孙恺又融中西技法于一体,把西洋画的明暗和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形成精细逼真的效果,创造出新颖画貌和独特风格。

孙恺的山水,在意境中崇尚营造“象外”的“心画”山水境界。她从经营位置入手,把道学、玄学、禅学融为一体,其物境、情境、意境都通过构图来表现。她的工笔重彩山水画,并非自然山水的原版写照,而是境生于象又超乎象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是渗透了画家的“真感情”的“心画”。返朴归真,搜妙创真,才能营造“象外心画”的山水境界。从孙恺的画里,你可以看到她技法的全面性,她不断地从物境、情境向意境升华,她笔下的山水是她心中的画境,也是她的心画。在经过了画家情感化、意象化的加工提炼与取舍,渗透了画家的真情实感和艺术个性,还有画家对山水之美的独特发现和独特表现。

青山绿水,彩墨慧心——品读著名画家孙恺的工笔重彩山水▲ 孙恺作品:《白云流向天山外》(纸本,矿物色) 136cm×68cm

正因为此,她的工笔重彩画《春山》系列作品和《西域》系列作品,取景角度虽大相径庭,但都抓住了大自然特有的静穆氛围和奇伟雄姿,或群峰耸峙,万木峥嵘,或飞瀑流泉,云蒸霞蔚,在静穆中蕴涵着生机,在雄奇中显露出朝气。这既是她对山水魂魄的写真,又是画家精神的投影,自然与画家神遇而迹化,达到了物我合一、情景交融的境界。这种境界是通过构图、笔墨来表现的。孙恺的构图不拘泥于“三截两段”的刻板章法,她用笔骨力劲健,粗豪沉着,用墨浑厚、苍润、浓淡分明。取势大开大合,境界极其壮阔,起伏穿插变化灵活,气脉连贯,表现出自然山水的雄浑和韵律节奏感,同时也体现出画家开阔的胸襟与激荡的情感。

有美术评论家对孙恺用笔的“骨法”特别推许:“老拙沉厚,刚正畅达”,正如荆浩《笔法记》所说的“生死刚正谓之骨”,有时柔中见刚,深得画理精髓。这种“老拙沉厚,刚正畅达”的骨法用笔,也正是画家朴厚沉稳、刚直豁达的内在性格的外化。她把这些技法运用到大自然山水中间,使得笔下的山水大气磅礴,气吞山河,青山益障,万木争春,流水潺潺,万丈霞光,阳刚之气十足,同时兼备了南方山水之秀美和北方山水之雄浑,画出了山的气势和雄魂毅魄,也画出了画家本真的质朴性情。

孙恺山水的自觉,首先是笔墨的自觉。她在山水中的骨法用笔显示出良好的笔墨素质。通过自己对笔墨的理解积淀并形成了自己的山水画风格,那是一种对宇宙独特的艺术关照。孙恺山水画题材非常广泛,山村、古寺,清晓、黄昏,春山、秋色,日出、雨后……信手拈来,皆成妙境。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孙恺的作品,从《春山新雨后》到《西域》系列作品,无论是尺幅小品还是鸿篇巨制,处处都贯穿着意境的营造,那茂密的山林、古老的村舍、幽静冷寂的人文环境,是那么和谐、自然。这种可栖可居的山水情境在孙恺的创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她的画作,以平面的格局表现出多维空间,让人能直接进入一种精神的家园,在一片华美、宁静、祥和、神秘的天地去邀游;她的画作,让人穿越时间的隧道,阅读尘封的历史,从而思接千载;她的画作,试图将亘古的笔墨结构带入现代人的话语情景之中,通过画面透露出一种冷逸幽寂之气和朴厚澄静的韵味。孙恺的山水画中具备的壮美,让人从中体会到生命的颖悟,其中的意象充满了精、气、神,从艺术形象化走向审美意境,达到一种融会精神与自然的境界。

假自然之象以寄情,求真美意趣于一体,孙恺正走在探索的路上。她的创作实践,透露出她对东西方艺术精神的理解与体悟;她的创作经验,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成功的范例;她笔下那些充满激情的作品,展示着她对生活的认识和对生命的体悟。邵妙苗

青山绿水,彩墨慧心——品读著名画家孙恺的工笔重彩山水▲ 孙恺作品:《白云流向天山外》(纸本,矿物色) 136cm×68cm

画家简介

青山绿水,彩墨慧心——品读著名画家孙恺的工笔重彩山水

孙恺,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1998年入文化和旅游部(原文化部)首届重彩画高研班深造。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专家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书画年鉴理事会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军事文化研究会美术书法艺委会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2010年至2018年中国工笔画学会培训部部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创作院特聘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理论与研究专项工笔画创作孙恺工作室导师。文化和旅游部(原文化部)君乡书院顾问。

几十年来参加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性大展获金奖、银奖、铜奖十余次,入选、特邀全国美术展六十余次,出版画集十二部。数百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艺术研究院、何香凝美术馆和国内外收藏机构收藏,作品和艺术简历、理论文章曾在《艺术报》、《中国文艺报》、《美术》、《中国画》、《中国书画》、《美术观察》、《美术大观》、《江苏画刊》、《十月》、《中国水墨画》、《文艺报》、《中国书画报》、《羲之书画报》等国家级专业报刊及杂志上多次发表。

[ 责任编辑:周龙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