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 > 正文

书法应怎样创新发展?著名艺术家郭连章:一是简体字入书法,二是创造新字体

来源: 文化视界 2022-11-25 10:50:08
  任何优秀的艺术、经典的艺术作品一定具备时代性这个特征,缺乏时代性的艺术或艺术作品,一定不会是优秀的艺术,好的艺术作品。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中国的许多优秀的遗产,都很难走向世界,比如中医中药,中国武术,中国戏剧,中国绘画,中国书法等等。

  拿中医和西医来对比,本来中医和西医是两种医学体系,本应该是并驾齐驱,齐头发展。但现在西医已被世界所接受,在全球普及,包括中国也是西医为主,中医只能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原因在哪里?我们认为就在于中医自身的固步自封,不求进取,不求发展,躺在那吃老祖宗。而西医一直在发展,一直在面对现实,像非典,禽流感,埃博拉,新冠等,西医一直在积极研制疫苗,新药,新的治疗方法。而中医只知到老祖宗那里去翻些陈康烂谷子,来应对现实。就像小孩打架,打不过就去找爸爸妈妈一样,说明自己的无能和弱势。现在西医已在医学理论,治疗手段,治疗方法,研制新药,医疗效果等方面全面超过中医。在这种情况下中医走向世界谈何容易。

  再比如中国绘画和西方绘画,西方绘画已被世界所接受。本来中国绘画和西方绘画,也应该是两种不同的绘画体系。但是西方绘画一直紧跟世界科技,经济,社会,观念的发展而发展。从古代艺术到传统绘画,再到现代绘画,再到当代艺术,不管多少人不理解,在议论,甚至拒绝。但是,西方艺术却仍然按照自己的规律在创新,在发展。这使我想起了我小时候,那时报纸、老师都在讲,我国数学家华罗庚用算盘跟计算机比赛,结果战胜了计算机,当时感到很自豪。现在看来,当时是多么无知和可笑。我们当时只看到了比赛的结果,而没有看到事物发展的规律。这与当前我们的主流舆论反对西方的现当代艺术是否有相似之处?光看表面而没有看到规律。反观中国绘画,除了水墨人物画有所发展外,基本上没有什么新东西,走向世界从何谈起。在这种情况下有高地无高峰,也就不令人奇怪了。

  但我国有些新兴行业却可以很快的走向世界,比如中国制造业。想当初改革开放之前,我们的民族工业还很弱小,很落后。如何面对改革开放,如何面对世界的挑战?是靠国家来保护,还是勇敢地面对世界?在加入WTO前,有人疾呼要保护我们的民族工业,很是悲壮。但实践证明,只有我们坚持改革开放,我们就可以发展壮大,我们的民族工业不但没有被挤垮,反而迅速发展壮大,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靠的不是国家的保护,靠的是改革开放,世界视角,创新发展。自己不发展是不可能走向世界的。

  再从中国共产党发展史来看。马克思主张,社会主义一定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胜利才能成功。列宁则认为,在资本主义国家的薄弱环节就可以成功,于是出现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列宁认为,革命的成功要以城市带动农村。毛泽东认为,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应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中国革命成功了。这些都说明了革命的理论不是教条,一定要根据客观的具体的情况,来把握革命理论,把握事物的本质,创造性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事物发展了,还在坚持教条的理论,则只能失败。

  再从我军的军事思想发展史来看。红军时期,主要是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八路军时期,主要是打游击战,建立敌后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就是运动战,大兵团作战。现在就要建立全方位立体战、信息化战的军事思想。为什么这样?就是因为形势变了,条件变了,军事思想也一定要变化,要发展。否则是不能应对现代化战争的。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事物要发展一定要转变观念。是坚持故步自封,夜郎自大,还是坚持改革开放,面向世界?这里关键是转变观念。书法也是一样,是继续坐吃老祖宗,还是创新发展,主要还是观念的转变。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只有掌握了规律,才能明确事物发展的方向,才不能迷失方向,才能明白应该怎么做。目前书法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故步自封,不求发展。这严重地违反了事物发展的规律。任何事物不发展都不能生存,只会逐渐消亡。书法也不例外。

  任何优秀的艺术、经典的艺术作品一定具备时代性这个特征,缺乏时代性的艺术或艺术作品,一定不会是优秀的艺术,好的艺术作品。书法的时代性在哪里?主要体现在书法载体的文字上,体现在书法作品的内容上。

  我们国家目前使用的官方文字是简体字,这个时代,文字的基本时代特征就是简体字。而把文字作为载体的艺术——书法,却不把简体字入书法,这是多么的荒唐!繁体字能够代表这个社会文字的时代特征吗?显然是荒谬的。

  书法家的作品的时代性除了使用简体字外,还需要作品内容的补充。因为书法不简单是书法技能、笔法的问题,重要的是要表现出作者的文学修养,人格品质,这些不但可以从技能、笔法上表现出来,还需要从书法内容上表现出来。缺少时代内容的书法作品,也不可能成为好的书法作品。

  书法应该怎么样创新发展?我认为当前有两条路可走:一是简体字入书法;二是创造新字体。

  简体字入书法已是老生常谈,反对简体字入书法的理由是:

  首先认为是不美。对于美,我是这样认识的。美可以分为自然美,如泰山云海日出;人工美,如苏州园林;还有观念美,如偏远山区,过去认为穷,是穷山僻壤,穷山恶水,毫无美感可言,因为那时着眼于穷富。现在因为观念变了,那些地方被认为是青山绿水,人间仙境,美不胜收,环保了吗。观念变了,美的概念也就变了,不美的也变美了。

  中国传统书法的美是建立在繁体字,竖写,从右向左书写规则上的。而现在的简体字的书写规则是横写,从左至右。规则变了,情况变了。如果还用传统的书法美来衡量,肯定就不美了。就像体育项目的足球和篮球,一个用脚,一个用手,因规则不同,欣赏价值就不同。不能因足球而否定篮球,也不能因篮球而否定足球。如果重新创建一套书法美的观念,法则,标准,那一定是一种新的书法美。环肥燕瘦,都是美。观念转变了,简体字一样美。

  其次认为简体字破坏了汉字的象形内涵,造成了传统汉字文化的消失。这方面我认为存在一个误区。书法是离不开汉字的,汉字是书法的载体和根基。但汉字的简繁改革是属于汉文字学的范畴,而非书法的范畴。传统汉字文化是否传承和消弱,是汉文字学研究的内容,而非书法界所能解决的问题。书法界坚持繁体字书法,并不能阻挡简体字的推广和普及,这是不争的事实。书法界坚持繁体字而不接纳简体字,实在有点本末倒置的感觉。

  再从汉文字学的角度来看一下,繁体字发展到简体字的道理。汉字起源于象形文字,但经过发展与变革,已从象形丰富到象形,指事,会意,假借,形声,转注等六种形式,所以汉字实际上是象形表意文字,而不是单一的象形文字。早在《说文解字》中,象形文字已不到汉字总数的20%,形声字已占80%,现在汉字中,形声字所占比例更是达到90%以上。可见表意文字并没有影响中国汉字所具有的意象之美。换一种说法,汉字已从象形走向了抽象,这是艺术发展的规律,也是文字发展的规律,不可抗拒。《通志。六书略》上说:“象形,指意,文也;会意,谐声,转注,字也。”是否可以理解字的原义并非指象形,指意等所创之字,而是指会意,谐声,转注等所创之字。是否可以说,用象形来理解简体字并不妥当。如果认为简体字破坏了象形含义,就违反了传统汉字文化,显然是不能成立的。因为隶变时,对象形文字的破坏是最大的,那能否据此,认为汉字应退回到古文字时代,显然是不对的,也是不可能的。如果现在还有人说,汉字应该回到隶变之前,相信没有人会同意。那为什么还要固守繁体字而否定简体字呢?

  再者汉字的发展虽然已总结出六种造字方法,是否就足够了呢?就不需要发展了呢?不是的。任何事物都是需要发展的,只有发展才能存在,否则就会因失去活力而消亡。造字方法也是需要发展的,那么简体字的出现是否可以理解为新的造字方法,它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是一种进步,而非退步。造字方法发展了,汉字同样也需要发展,尤其是在网络时代,造字活动一直在继续,造字方法也一直在继续,规律就是这样。发展的条件存在,事物就要发展,任何人也是阻挡不住的。

  从简体字推广的目的和效果来看,当初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都是文盲,文化水平很低,民族素质也很低,如何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水平,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以更好更快地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推广简体字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社会意义和历史意义。推广简体字40多年来,我国已基本消灭了文盲,整个民族的文化水平和素质都得到了极大地提高。实践证明了简体字的推广,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中国汉字发展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具有不可磨灭的功绩。就连联合国都已经认同中国简体字,这是国家强盛的结果。

  反对简体字入书法的理由,与推广简体字的目的和效果相比,是否显得太渺小了,太不着调儿了?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中国的文字改革不光是推广简体字,还推广普通话和推广汉语拼音,它是一个系统政策,相互配合,达到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水平,和民族素质。

  从我国文字改革的历史来看,解放后我国推广简体字,也不是没有渊源的。19--20世纪之交,在普及文化教育前提下发起的切音运动。20世纪初,在维护国家独立,振兴民族文化前提下,出现的汉字存废之争。20世纪20年代以后,伴随新文化运动出现的汉字改革思潮。解放前国民党也曾进行过汉字简化。直到解放后的文字改革。可见我国的文字改革绝非无中生有,空穴来风。它完全顺应了历史的潮流,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不顾历史的发展,反对简化字,坚持繁体字显然不合时宜。目光太短视了。

  简体字入书法,我们还可以形象地理解为接地气,只有接了地气,才能接近生活,接近百姓,才能使高高在上的书法,回归正常的发展轨道。尤其是书法的实用功能已基本消失的情况下,书法再与书法的根基和载体相分离,那是十分危险的。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但更要回归生活,使艺术生活化,使生活艺术化。

  我主张简体字入书法,并不是要排斥繁体字书法,而是主张简繁两种书法共存,两条腿走路,这才是正确的。坚持繁体字书法,而排斥简体字书法;主张简体字书法,而排斥繁体字书法,都是错误的。两者不能偏废。现在主张简体字入书法和反对简体字入书法的辩论,已经很长时间了,再辩论,没有多大意义。关键在于有人带头去实践,只有实践才能检验是非曲直。

  下面再谈一下字体的创新问题。

  在媒体上看到日本书法界正在搞字体创新,给我们以紧迫感和压迫感。亚洲许多国家都开展了书法活动,如果我们不创新不发展,人家就会走到前面。比如韩国就将端午节,土炕等等,抢在我们前面申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日本又在搞文字创新,我们再不努力,还在那里搞无谓的争辩、内斗和内卷,还有什么脸面面对世人,面对后人。争辩不如行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有位将军在书中指出:“书体的演变反映了书法艺术强大的生命力。”从秦到唐,书法五种字体基本形成,体现了书法上升的阶段。之后一千多年再未出现新字体,说明了书法的衰落。如书法要焕发新的活力,就一定要创造新字体,这是不言而欲的。

  如何创作新字体,我认为有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1)书体的创新绝不是书法自身就能完成的,书体的创新一定与文字的创新相结合。比如隶书的出现,并不只是字的形态,结构的变化,而是笔划也一同变化。篆书笔划只有横,竖,弯,弧,隶变后出现了点,波(撇),磔(捺),并且变弯弧为折,变曲为直,等等。隶书变楷书,笔划又生了许多变化,发展到5大类40余种笔划。笔划得变化,则表示了文字的变化,再加上文字形态,结构的变化,两种变化的结合,才能创造出新的字体。

  2)许多艺术的发展都经历过从简到繁,从繁到简的发展过程,书法也不应例外。从篆书到隶书,再到楷书,其笔划种类呈现从少到多的发展过程,而简化字的推广又揭示了一种趋减的趋势。所以新字体从笔划种类上讲应趋减少。这也体现了螺旋式上升的规律。由少到多,再由多到少,其实不光是笔划,汉字的数量也正经历着从少到多,再从多到少的发展过程。

  3)新字体的确认一定要有一个很长时间的社会实践,和社会认可的过程,不会一撮而就。比如篆,隶,楷都是分别经过百年以上的时间,才被认可的。

  4)但是这并不影响新字体的创新,因为新字体的创新自古来自于实践,而不是来自于官方。官方制定,推广的新字体一定是来自民间的实践总结。

  5)新字体的创新的确很难,但书法要发展就一定要创造新字体,这是书法焕发活力的必由之路。否则,则反之。

  这是本人的一些见解,欢迎批判、讨论。(郭连章,中国人民大学本科毕业,学士学位。现为海外华人美术家协会会员、理事,国际书画家联合会会员、北京分会副会长,中国(香港)美术研究院艺术理论委员会主任,日本国际艺术研究院特邀教授,北京推陈出新艺术研究院原院长。曾撰写出版《二十一世纪新美学纲要》。)

[ 责任编辑:周龙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