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 > 正文

著名艺术家李百钧的年画故事④——《红云岗》《一月八》《催》的创作源起

来源: 文化视界 2022-10-20 15:47:34
  著名艺术家李百钧作品《红云岗》、《一月八》、《催》创作背后的故事。

著名艺术家李百钧的年画故事④——《红云岗》《一月八》《催》的创作源起

李百钧为山东艺术学院年画高研班同学上临摹课

《红云岗》

作品《红云岗》是1975年以山东省京剧团张君秋主演的“红嫂”为依据创作的组画,母亲记得第一次采访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张君秋先生的情景,当母亲一行来到时,张先生已经穿好了戏装在家等候了。她讲述了为了塑造“红嫂”的人物形象是如何改变京剧青衣的唱腔和动作,她一边说一边表演,一板一眼十分投入,张先生的一番话使得母亲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更加坚定了传统元素与现代创作相结合的艺术信念。

这次深入生活的成果之一是,1975年,单应桂与李百钧合作《红云岗》四条屏,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

著名艺术家李百钧的年画故事④——《红云岗》《一月八》《催》的创作源起

著名艺术家李百钧的年画故事④——《红云岗》《一月八》《催》的创作源起

《一月八》

母亲的作品《一月八》是为悼念周恩来总理而创作的。1976年1月8日,周总理去世了,记得总理病逝的时候,人们的心情十分沉痛,当时母亲的工作单位——济南市少年宫晚上在大礼堂集体观看追悼周总理的电视节目,那时的我才4岁。家属院里有五六个皮小子,可他们一进大礼堂,都与大人一样,每个人都是一边看,一边默默流泪。孩子们好像一下子都懂事了,咬着小指头、眼里闪着泪花。那是母亲永远忘不了的夜晚,它深深地印刻在母亲的心里。

作品《一月八》描绘的场景是正要做早饭的农村大嫂,打开小喇叭突然听到周总理去世的消息,她手中装粮食的瓢瞬间掉落在地上,玉米撒了一地,手扶木门、一条腿微微弯曲,另一条腿正在微微颤抖,广播喇叭里还在继续播放着那令人撕心裂肺的不幸消息,她不由自主地弯背掩脸抽泣的画面。那“弯背掩面的抽泣”正是表现当年母亲及周围百姓的心理和心声。

母亲的这幅作品留存至今,始终没有参加过任何美展,它是母亲这一代人那时那刻心情的一种宣泄,也是对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的思念和寄托。

著名艺术家李百钧的年画故事④——《红云岗》《一月八》《催》的创作源起

     《催》

作品《催》的创作源于1975年5、6月份,母亲深入生活到烟台地区下丁家村,在招远玲珑金矿体验生活,淘金离不开水,在两山之间修水坝的工地上,有一群打夯的女子突击队,她们吃住都在山上,工作生活十分辛苦,但她们的态度却分外乐观,工作之余时常既穿针引线又嬉闹玩耍。母亲第一次的草图是想表现在工棚里的女炊事班,但觉得环境不美,也没办法把工地上热火朝天的气氛表现出来。母亲苦思冥想着如何把两者联系在起来。炊事班到工地送饭的工作细节使得母亲茅塞顿开,既可表现送饭“上门”,又可表现大家“废寝忘食”。这边送饭、看表、吹号;那边插秧、稻改、争红旗。

著名艺术家李百钧的年画故事④——《红云岗》《一月八》《催》的创作源起

著名艺术家李百钧的年画故事④——《红云岗》《一月八》《催》的创作源起

著名艺术家李百钧的年画故事④——《红云岗》《一月八》《催》的创作源起

著名艺术家李百钧的年画故事④——《红云岗》《一月八》《催》的创作源起

著名艺术家李百钧的年画故事④——《红云岗》《一月八》《催》的创作源起

著名艺术家李百钧的年画故事④——《红云岗》《一月八》《催》的创作源起

▲李百钧作品《催》

作品的题目《催》既表现现实中的场景,也表现人们在“文革”即将结束的时期,由于邓小平同志复出主政后大家看到未来的希望内心变化。1978年1月10号,在“文革”刚刚结束后的元月山东省《大众日报》发表了这幅作品,2月《山东画报》作为封面刊载,同月《催》入选“山东潍坊年画展”进京展出。(王大海)

艺术家简介

著名艺术家李百钧的年画故事④——《红云岗》《一月八》《催》的创作源起

李百钧,1941年生于烟台市牟平县,1958年考入山东艺术专科学校(现山东艺术学院)美术系装饰绘画专业,1963年毕业。山东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任设计系主任、师范系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少年儿童造型艺术学会理事、山东省文化行业高技能人才、中国文化行业高技能人才库成员。

[ 责任编辑: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