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 > 正文

广东画院2件作品被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永久收藏陈列

来源: 文化视界 2022-08-06 09:25:24
  为充分展现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遴选并邀请岭南画坛老中青名家代表,以“寻根溯源”“文明基石”“兴盛未来”空间布局为故事主线,进行艺术创新演绎。

广东画院2件作品被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永久收藏陈列

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全景(图/网络)

7月30日,随着中国国家版本馆开馆暨展览开幕式在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举行,同日上午,西安分馆、杭州分馆、广州分馆同步举行分馆开幕活动。     

广东画院2件作品被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永久收藏陈列

主楼文沁阁(图/网络)

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的主体建筑是文沁阁。它从始建于1380年的明代镇海楼(俗称五层楼)的建筑中提取元素,借用五层楼的概念,从外面看,文沁阁与镇海楼呼应,都是五层楼。但文沁阁内部实际上有七层构造,分别是名为“文明基石”的下中庭与名为“面向未来”的上中庭。从内部走入,穹顶透光,负一至四层借用中国古代宝塔层层叠高的形制,运用大块石头造型错落堆叠,象征中华文明基石累积高耸。上面还有五到七层的上中庭。整个建筑群注重营造大山大水环绕的天际线。可以说,内部看得见文脉,外部望得见山水。

广州美术学院集美设计公司设计总监赵千山介绍,为充分展现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遴选并邀请岭南画坛老中青名家代表,以“寻根溯源”“文明基石”“兴盛未来”空间布局为故事主线,进行艺术创新演绎。首批遴选,共收藏7幅名家力作,其中,广东画院有2幅作品入选,一是,由原广东画院院长李劲堃领衔创作的中国画《潮起珠江》,该作品入选了“文明基石”的建筑主题展示;二是,由现任广东画院院长林蓝创作的中国画《春天》,该作品入选了“兴盛未来”的建筑主题展示。

广东画院2件作品被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永久收藏陈列

《潮起珠江》陈列于文沁阁主楼大堂(图/羊城晚报)

巨制青绿重彩画《潮起珠江》特为文沁阁主楼大堂创作,作品长8米,高1.9米,分外引人注目:十三行、镇海楼、古城墙、三石三塔,屋舍鳞次栉比掩映其间,珠江两岸绿野平畴,北面重峦叠嶂,山间白云缭绕。作品以18世纪初哥德堡号远洋商船远航至广州为时间节点,表现广州“千年商都”欣欣向荣的景象。作品采用青绿山水的手法创作,山青水绿,墨线勾勒,画面金碧辉煌,由原广东画院院长李劲堃带领的青年艺术家黄涛、林杨杰、莫菲创作于2022年。

广东画院2件作品被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永久收藏陈列

《春天》陈列于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贵宾室主厅

中国画作品《春天》特为广州国家版本馆七层贵宾室主厅创作。作品以中国南方特有的木棉花为主题,以金为底,以红为主,色调由大红、橙红渐错,以期简练、突出而有力。墨色层层,水渍交触,源于岭南画派居廉居巢先师撞水撞粉技法,望可质朴而堂皇。 “作品要与空间主题、精神相匹配。”在林蓝院长看来,艺术家在特定空间的主题创作,要从内容到形式紧扣建筑、空间的定位和精神。

广东画院2件作品被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永久收藏陈列

《潮起珠江》李劲堃、黄涛、林杨杰、莫菲 青绿重彩画 190cm×800cm 2022年

《潮起珠江》创作说明

广州古来就是中国海贸的中心,是连接世界的重要口岸。在18世纪全球化商业扩张的时代,随着商贸的繁荣,18、19世纪的广东逐渐成为中华文化、艺术输出的集散地。后自20世纪初辛亥革命起,至21世纪初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广东成为中国发展中不可替代的地区。18世纪初广州被指定为中西贸易的独口通商口岸,成为中西直接贸易的市场,中西贸易也从原来的以间接贸易为主转为直接贸易为主,对广州贸易带来了空前的繁荣;在经济带动之下,文化、艺术的交流、互通亦更为广泛,从而奠定了广东在中国发展史上的特殊地位。

《潮起珠江》就是以18世纪初哥德堡号远洋商船远航至广州作为时间节点,表现当时中国唯一的对外贸易通商港口——广州,这个千年商都欣欣向荣的景象。作品采用青绿山水的手法,山青水绿,墨线勾勒,画面金碧辉煌。创作团队通过了解史料,走访相关史地专家,到博物馆、美术馆查证历史地图及多方面的材料,构制出 18 世纪时期广州的地形地貌、城市布局、人文景观;把当时珠江之上世界各国商船往来如织,外交商贸频繁往来的景象呈现。十三行、镇海楼、古城墙、三石三塔,屋舍鳞次栉比掩映其间,珠江两岸绿野平畴,北面峰峦叠嶂,山间白云缭绕。画中描绘出18世纪时期广州主要人文物景有以下13个:

1、商船:大航海时代瑞典著名远洋商船队,曾三次远航中国广州。18世纪,中国正处康乾盛世,精美的丝绸、瓷器和茶叶吸引着无数欧洲人的目光。那时的瑞典,深以拥有中国物件为豪,为发展海外特别对华贸易,瑞典政府于1731年特许成立了从事垄断贸易的瑞典东印度公司。从1731年到1813年,瑞典东印度公司承担了瑞典与中国的全部贸易。该公司船队曾132次远航到广州,一艘商船往来的贸易额,相当于当时瑞典全国一年的国民生产总值。

2、“三益号”商船:乾隆年间“丰晋行”名下的商船,是当时航行于珠江流域的广式商船。清政府规定用船头涂色区分属地,红色船头便是广船的标志。首低尾高、上宽下窄是广船特征。

3、海珠石:“三塔三关锁珠江”。三关,即海珠、海印、浮丘三石。三塔三关,构成了广州古城缜密而完整的风水格局。

4、十三行:自唐代以来,广州一向是我国最重要的商港之一,而广州十三行在清代专做对外贸易的牙行,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在“一口通商”时期,“十三行”的发展达到了巅峰,成为“天子南库”,与亚洲、欧美主要国家都有直接的贸易关系。

5、天字码头:唐宋以来,广州就是一个对外贸易城市,特别是在宋时,常有数十个国家的船舶来这里贸易,交易特别繁盛,外商来往均用此码头。清雍正年间(1723年-1735年),清朝中叶曾被指定为官方码头,但凡官员从水路到广州或离开广州,都在此上落,是广州使用历史最久的码头。

6、拱北楼:《广东新语》将广州城内的镇海楼、岭南第一楼、海山楼和拱北楼合称为“四大崇楼”。拱北楼建于唐朝,历经宋、明、清朝几代几经重修,因楼上有唯一存世的元代“铜壶滴漏”计时器而著称,1918年因扩建马路而拆除。

7、镇海楼:位于越秀山小蟠龙冈上,始建于1380年(明朝洪武十三年),是广州标志性建筑之一,被誉为“岭南第一胜览”。镇海楼又名“望海楼”,因当时珠海河道甚宽,登上镇海楼最顶层,可一览广州全景,直望珠江,故将“望江”变为“望楼”。又因楼高5层,故又俗称“五层楼”。镇海楼历史上曾五毁五建,现建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是1928年重修时由木构架改建成。1929年成为广州市市立博物馆。1950年改名广州博物馆,2013年3月,镇海楼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光塔:光塔寺对研究中国海外交通史、建筑史、伊斯兰教史以及中国同伊斯兰国家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都有重要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曾拨款进行过两次较大修缮,已焕然一新,并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塔是伊斯兰教最大的邦克楼之一,与新疆吐鲁番的苏公塔大小相仿佛。其建筑年代说法不一,南宋岳珂在《{木呈}史》中记载有此塔,南宋方信孺在《南海百咏》中“咏蕃塔”诗后记曰:“蕃塔始于唐时,曰怀圣寺塔。”

9、六榕寺花塔:花塔是广东省广州市六榕寺内的一座高塔。塔建于粱大同三年(公元537年),后毁于火灾,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重建。当年工匠们用花岗岩砌成9个环环相扣的基井,然后在九井环基上造塔,既增加了塔身的稳固,又缓解了广州较高的地下水对塔基的侵蚀,是广州市唯一的千年佛教古塔。

10、琶洲塔:琶洲塔位于广州市新港东路的琶洲村,又称海鳌塔,是清代羊城八景之一,有“琶州砥柱”的美誉。明清时期,珠江航道上有“三支桅杆”作为地标,外国商船从外洋穿过虎门大关、进入珠江航道。广州有诗云:“白云越秀翠城邑,三塔三关锁珠江”。三塔,指的则是莲花、琶洲和赤岗三塔。

11、归德门:归德门在明清是一扇特别的门。当时,广州分属南海县、番禺县管治,归德门正好是旧城两县的分界。归德门,曾给广州人留下较深印象。以前广州人把“归德”借代为“门”的意思,把门关上,就叫“闩埋度归德”。

12、正西门:西门口城门在明清时期是百姓进出广州城的主要出入口。位于现广州市越秀区,中山六路和中山七路相交处。

13、正南门:当时期广州南面城门,是当时广州新城城墙外沿珠江岸一带,即在现在的北京南路和天字码头附近。

广东画院2件作品被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永久收藏陈列

《春天》林蓝 中国画 140cm×140cm 2022年

《春天》创作说明

中国国家版本馆是国家版本资源总库和中华文化种子基因库,“藏之名山、传之后世”,选址凤凰山的广州国家版本馆,以“中华典藏、岭南山水、时代新韵、文明灯塔”为总体设计理念,融合中华制式与岭南特色,从礼乐格局、大国气象、岭南风物、地域气候等角度对岭南传统建筑工法进行现代化转译,展示了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鲜明的岭南特色与强烈的时代气息,打造南粤大地的中华文化殿堂。

与之相融,广州国家版本馆七层贵宾室主厅创作以中国南方特有的木棉花为主题,金底金蕊红棉三十八朵花、蕾盛放,红棉花也称“英雄花”,红棉花开,春到岭南,在中国民俗中有着红红火火、挺拔向上的吉祥寓意。形式以金为底,以红为主,色调由大红、橙红渐错,以期简炼、突出而有力。墨色层层,水渍交触,源于岭南画派居廉居巢先师撞水撞粉技法,望可质朴而堂皇。

通幅取意广东音乐《迎宾曲》中春意盎然、温暖喜庆的岭南意象,花繁树茂,欣欣向荣,寓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岭南大地生根开花、结出丰硕成果!(来源:广东画院)

[ 责任编辑: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