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 > 正文

“色彩大师,水墨画界的梵高”——评著名画家孙博文对艺术史的不朽贡献

来源: 文化视界 2022-06-23 14:24:04
  孙博文是谁?这些摄人心魂的作品究竟促使我们想到了什么?怎样把他放在水墨艺术发展和变革的维度上检视和评价?

  孙博文是谁?

  这些摄人心魂的作品究竟促使我们想到了什么?

  怎样把他放在水墨艺术发展和变革的维度上检视和评价?

  它们具有怎样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对中国绘画艺术有怎样的贡献?

  2020年在美术界,如果说有什么称得上是历史性的发现,那么,孙博文先生的艺术作品当为首选。那些用笔自由奔放、用色灿然夺目、造型变异多端、形象虚实相生、意境扶摇叠生的水墨山水画,一经在中国美术馆亮相,便华彩惊世,引来美术界各路专家学者的倾巢关注和热烈反响。人们被眼前的这些巨幅画作喷薄而出的巨大能量所震慑,纷纷从艺术史和艺术理论的角度,运用各种方法来描述和概括这些可以说是横空出世的惊人之作。人们希望更多地了解和挖掘眼前一切视觉震颤背后的一切。(节选自高岭《以视觉的超现实性向自然之不朽致敬——现代山水画转型的杰出人物孙博文》)

  孙博文(1938—2003),名九学,字博文,号汝阳山人,1938年出生于山东莱阳穴坊镇西富山村,是辛亥革命老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孙墨佛玄孙,北派山水画大师孙天牧曾孙,师从关友声、黑伯龙、王企华、陈凤玉诸先生。他1958年考入山东艺术学院,1963年毕业,毕业后主动奔赴莒南县文化馆从事基层艺术文化的组织和教育工作。1978年,孙博文离开莒南回到故里莱阳,最终定居青岛。1979年,孙博文拜莱阳籍画家崔子范为师,将崔子范简笔大写意花鸟画技法移用到山水画上,开始自创山水画新貌。后又研习张大千泼彩泼墨画法,融合创新,独成一家。他不仅在山水画上成就显著,而且在花鸟、诗文、书法、印章等方面均有建树。

继2020年11月在中国美术馆、2021年6月在山东美术馆成功举办个展后,“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原定于近期在上海中华艺术宫展出,但因疫情而延后。据悉,孙博文作品将于今年9月亮相“艺术北京”博览会,并陆续在德国、法国、意大利及中国香港展出。

在孙博文去世后的第17个年头,他的艺术生命迎来了高光时刻。他本人就像其作品,带着饱满鲜明的色彩,带着澎湃高昂的激情,闯进了平静已久的艺术界。他穿越时空挥洒浓墨重彩,他跨越时代谱写淋漓华章,其人远去,但其艺永存。

“色彩大师,水墨画界的梵高”——评著名画家孙博文对艺术史的不朽贡献

中国美术馆展出现场

“世间再无孙博文!”

“孙博文与这个时代的相遇多少有些意外,因其意外,他与这个时代所碰撞出的火花才格外炫目。2019年中国美术馆、2021年山东美术馆的两次展览后,向来与美术界、学术界并未有太多交集的孙博文,依托其大泼彩绘画而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其声名日隆,甚至超过了1980年代对黄秋园、陈子庄的发现。”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张晓凌说。

2020年11月12日,“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展出了涵盖孙博文各个历史时期不同风格的80幅代表作品,特别是一批大尺幅作品的亮相,让美术界重新审视这位生前不求闻达的画家。围绕孙博文一生的艺术创作,全面梳理孙博文的艺术之路,突出其融汇中西艺术,创变表现语言,提炼个人风格的艺术华章,聚焦其在水墨画中的一系列尝试和转换,映射出近代以来中国画革故鼎新的探索过程。

“色彩大师,水墨画界的梵高”——评著名画家孙博文对艺术史的不朽贡献

少年孙博文

慕名而来的众多艺术爱好者,站在这些空前绝后的巨幅画前,震惊不已、赞叹不已。这是一场别开生面的高规格展览,传统媒体与网络新媒体争相报道展览盛况,文字与视频交相辉映,学术圈和美术界自此刮起了一股“孙博文风”,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艺术市场,唤醒了很多人的书画热情。

2020年在美术界,如果说有什么称得上是历史性的发现,那么,“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当为首选。那些用笔自由奔放、用色灿然夺目、造型变异多端、形象虚实相生、意境扶摇叠生的水墨山水画,在中国美术馆一经亮相,便华彩惊世,引来美术界众多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和热烈反响。

“色彩大师,水墨画界的梵高”——评著名画家孙博文对艺术史的不朽贡献

孙博文及父母

“展览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发现画家,从发现画家的基础上来考察一个画家背后的学术背景、艺术探索,及其和历史、现实的一种关系。所以,我觉得从策展到开这场研讨会,应该说是当下艺术史的一个重要事件。”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美术》杂志社社长尚辉认为,孙博文作品强调对生命的表达,这次展览刷新了我们对孙博文其人其艺的印象,学术界对中国美术现代性的特征,可能会因为有孙博文的存在而发生某些改写。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认为,孙博文的艺术图景是一种淋漓挥洒的自然华章,他以诗意的化境进行古与今、中与西的交融,达到自然造化与精神世界的交织,在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进程中彰显出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艺术新路。孙博文的艺术具有三个鲜明特点:第一,他始终对祖国的壮美山河抱有深厚的情感,他的作品充满时代的视觉强音;第二,孙博文勇于从传统中开拓出一方新的艺术格局,他的作品就是这种融合创新的一个重要典范;第三,孙博文的作品具有非常强烈的现代形式,他的画面能够把天地宇宙、自然万物打通融汇,所以,他的画面主题,特别是画面的境界显得十分博大。孙博文艺术的确是生命的艺术,他把自己全部的感受、热情甚至生命的体验都注入了笔端,放进了画面,由此形成其作品非常强烈的视觉张力和非常丰厚的精神内涵。

“色彩大师,水墨画界的梵高”——评著名画家孙博文对艺术史的不朽贡献

青年孙博文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传席在采访中称赞道:“孙博文先生底子厚,路子正,再加上天赋高,他的画才能达到这么高的成就,这一点是非常了不起的。他给人最强的印象就是在传统基础上敢于革新,他唯有革新,有他自己独特的面貌,才能在美术史上留下那种地位。”他认为孙博文的泼彩比张大千的气派还大,“大国必然要有自己的文化,现在我们正需要孙博文这样的艺术和文化”。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殷双喜就孙博文艺术作为研究对象提出“四标”概念,即“标本”“标杆”“标牌”“标志”,谈及观展感受时表示“一是震惊,二是感动”,他认为“孙博文的画不按常理出牌,可以说是有一种野性的力量在里面,带给我们的审美感受是前所未有的”。在《心胸万象 光色交响——孙博文的艺术世界》一文中,殷双喜论述了孙博文的兼容和创新,认为孙博文兼容中西,独立创新,出传统而不泥古,绘画的格体具有一种野性的豪迈,令人过目难忘,在主流中国画界之外自成一家。孙博文艺术将中国绘画中的自然和诗性这一根本性问题提到了新的高度,用自己的实践体现了理论问题的具象化,从而向艺术史提出了问题,推动了艺术史论家的研究,因而“孙博文是当代中国画创新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从而具有了标志性意义”。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彭锋梳理了中国画的三种平淡境界类型——生而平淡、装而平淡以及绚烂之极后归于平淡,进而认为孙博文的绘画特别真诚,没有任何装腔作势。“我们在孙博文的作品中,看到的不是单纯的生而平淡,也不是世故的装而平淡,而是绚烂之极后归于平淡。是20世纪这个艰难困苦又波澜壮阔的时代,激发出孙博文生命的深度。是源远流长又博大精深的文化,造就了孙博文艺术的宽度。在孙博文的作品中,我们似乎能够感受到康德崇高的数量和力量。孙博文的画既是时代的印记,又是文化的传承”。

令天津美术学院教授杨维民感受最深的是孙博文彩墨山水中氤氲着的“和合”之气。他说:“孙先生的作品形式丰富,内涵深沉,气势磅礴,有一种自由奔放间不偏离法度和秩序平衡感的‘和’。而意境无限广阔、思想无限深邃的画面中又可见包罗万象、慷慨豪迈的‘合’。在笔墨秩序、表现力度、艺术旨趣的当代衍变中,这种‘和合’之法不仅促进了孙先生具有个人特色的艺术语言的演进成熟,符合传统与时代审美,也为中国水墨画在异质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双重语境中寻找符合自身特征的‘画语权’做出了贡献。”

“色彩大师,水墨画界的梵高”——评著名画家孙博文对艺术史的不朽贡献

孙博文 《山水四条屏》 361×144cm×4 2001年

《他的名字写在水上》是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张涛的评论文章,如此富于诗意的篇名彰显了他对孙博文本人及其艺术的尊崇。文章梳理了自北宋南渡以来,中国传统山水画走过的内卷化历程及对今世的深远影响,高度肯定了孙博文远离主流画坛、专注于自我绘画语言的探索。“在媒体与展览日益蓬勃兴盛,艺术资讯可以平面共享成为常态的当下,我们才从刻薄而势利的艺术史中,重新发现了被遮蔽的沙耆,发现了被遮蔽的李青萍,发现了被遮蔽的吴大羽……直到今天,我们发现了孙博文!”张涛还直言对孙博文艺术个性的欣赏:“孙博文的绘画性情是如此独特,在不经意间追溯古今,跨越中西,既是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强势背离,其实也是续接了更久远的国画传统。既是对中西绘画的融会贯通,又是在直抒心灵间寻找到了中西方绘画间一个极具视觉张力的契合点。”他最后感叹:“世间再无孙博文!”

艺术批评家、策展人高岭撰文《以视觉的超现实性向自然之不朽致敬——现代山水画转型的杰出人物孙博文》,在中西文化对比的大框架下,立足古今水墨艺术发展与变革的维度,多角度全方位分析梳理了孙博文的艺术历程,并思考总结其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追想二三十年前孙博文先生在他面对的众多可能性中义无反顾地选择自己的视觉表现方式来塑造自己,同时也塑造了他和作为世界的自然的关系,这足以证明水墨山水画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只是需要有笃定的信心和敏行的勇气,更需要有宽阔到海纳百川的胸襟。青山不负人,只是未到时。博文先生安息,您俯仰天地、筑艺攀登的身后,必将有更多的后来者,也必将绘制出更加壮丽的图画”。

“色彩大师,水墨画界的梵高”——评著名画家孙博文对艺术史的不朽贡献

山东美术馆展出现场

“色彩大师,水墨画界的梵高”

20世纪以来,中国画坛充满着“新”与“旧”、“中”与“西”、“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冲突,中国画的现代变革成为时代焦点。孙博文的山水画由传统语言走向创造性革新发展,兼取西方绘画的表现语言,最终凝结为具有个人特点的彩墨山水画风格。

孙博文一生致力于中国画的探索和创新,集诗书画印于一身。作品无论是巨幅大构,还是斗方小品,均笔墨雄健、气势磅礴;画面率真自由,流光溢彩。特别是晚年创作了大量鸿篇巨制,尺幅之大,数量之多,完全突破了正常的观看路径和思维模式;题材之丰富,用色之绚烂,又完全颠覆了中国山水画的历史积淀和传统概念。其艺术成果非常特殊,对中国画大写意传统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美术史论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在《在传承中创新——孙博文的中国画》一文中就孙博文艺术鲜明的个性风格做出了高度评价:“画面整体、大气,构图摆脱传统程式,适当吸收西画造型技巧,笔线变化之美与大块鲜明色彩巧妙组合,展示了他对大自然客观物象的独特感受,以此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怀。”并认为孙博文的画面色彩丰厚,敢用鲜明对比的纯色,显然吸收了西方艺术的经验,也吸收了文人画的传统;并且从其画面中能感受到时代的气息,自然流动着他个人的气质和性格。在当代中国画语境下,这种探索相当可贵。

“色彩大师,水墨画界的梵高”——评著名画家孙博文对艺术史的不朽贡献

孙博文 《一江秋水连云起》 451×144cm 2002年

美术史论家刘曦林是孙博文在山东艺术学院的老同学,他称赞孙博文画作的色彩热烈、大胆、雄强、浓厚、奇雄,在《孙博文的艺术文脉》一文中说:“孙博文艺术最醒目的特点是:热烈的激情和动人的色彩,是出乎我的想象的。他一反传统的‘水墨为上’的审美惯例,梵高般地挥舞原色,火山爆发般地抒泻野性,任‘岩浆’自然喷发流淌。”通过孙博文的艺术道路,进一步思考总结道:“我们今天如何走向现代,是否在传统的基础上走向现代,以什么样开放的目光对待世界艺术,这些都是我们面临的课题,孙博文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经验。”

“他的绘画为我们的视域打开了一片太空大美的新天地,使我们的艺术胸襟豁然开朗,仿佛乘上太空飞船,大地星辰,万象在旁!孙博文的巨幅山水画将庄子所说的无言的天地大美,绘制成有色的宏大山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艺术学理论研究所所长陈池瑜认为孙博文的山水画具有当代形态,夸赞他以天地万象、太空星云为创作对象,创造了一种宏观山水新图像,这是孙博文对中国山水画做出的最大贡献。

“色彩大师,水墨画界的梵高”——评著名画家孙博文对艺术史的不朽贡献

孙博文 《毫端生万象》 119×119cm 1998年

湖南师大美术学院教授杨卫是最早关注孙博文艺术的美术批评家,他认为,孙博文的水墨画是在当代意义上发展了北派山水,或者说是把山水画创作引入了当代语境。其卓绝群伦之处,首先在于他对色彩的大胆运用。这些颜色被孙博文完全主观化、抽象化以后,与水墨相交融,在其笔下奔涌而出,犹如神来之笔,赋予了山水画以生命的律动和炽热的光芒。“孙博文在自己的山水画中,创造了一个色彩的奇观、一个流光溢彩的缤纷世界。因此,称他为色彩大师、水墨画界的梵高,毫不为过。”

《中国美术报》主编王平原本对孙博文比较陌生,在看了展览后,第一感受就是孙博文强烈的创新意识:“他的艺术语言在颇具现代性的同时还保留了中国传统的审美底蕴。他这样的泼墨泼彩的抽象还是带有诗意的文化底色,这也是他泼彩的特色。你能够看到他用笔的奔放,红黄蓝非常强烈的色彩感,能感觉到这个人具有非常豪迈的气质……”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教授王春辰提到孙博文大胆用色,“比我们所熟知的张大千、刘海粟还要敢于用色,而且用色的丰富远远多于其他人”。他在《墨游石上流清泉——孙博文山水画评》一文中,把孙博文的创作及作品放到20世纪以来的中国山水绘画系统里来看待,肯定了孙博文绘画的“大胆用色,色彩浪漫”;并主张从大历史的视角来对孙博文艺术进行研究,构建起其与历史的关系。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研究中心主任郑工称孙博文完全是一个生命的奇观,是21世纪以来第一次让他感到惊讶的画家。他认为孙博文的画作色彩创造出了一种躁动的视觉世界,强烈打动着观者的心灵。在《人生之妙境——我读孙博文的画》一文中仔细剖析了孙博文诸多代表性画作,层层分析,最后总结道:孙博文是以画参禅,以禅悟道,得道才是目的。因为心有禅意,其绘画人生才如此豁然开朗,以空无接纳万有,一意孤行,最终得以大成。谈论孙博文,离不开禅,也离不开画,他就是通过绘画实践去印证自己领悟的那一人生之妙境。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授顾丞峰以《孙博文,“心生之像”的现象级大师》一文致敬孙博文,他从艺术家感知和表达的类型角度,将艺术家的表达方式分为“画生之像”“意生之像”“心生之像”,并且认为孙博文晚期的艺术作品已经打破“意生之像”的平衡,呈现出“酒神精神”的喷涌状态,进入了一种前无古人的“心生之像”境地。在用色上,不拘成法,重彩浓郁;在意境塑造上,更是大气磅礴,甚至奇绝飘忽。

“色彩大师,水墨画界的梵高”——评著名画家孙博文对艺术史的不朽贡献

孙博文 《乘月天水合》144×361cm 2001年

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王雪峰格外关注孙博文晚年的彩墨语言,认为人生所有的过往以及艺术经验随着他内心磅礴涌动的气势幻化为色彩斑斓的意象,“在天地宇宙之间往来,终而获得生命的自由”。从艺术史的角度而言,正是孙博文晚年大量巨幅彩墨山水的创造,使他的艺术进入了天人合一的境界,这是中国艺术精神中至高的要求。孙博文超越自我、卓然不群、独具个性的彩墨语言,为中国画色彩语言的拓展在当代提供了新的可能,也使他的艺术在当代艺术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中国美术馆馆刊编审、研究员黄丹麾认真梳理孙博文的绘画艺术,指出孙博文画作中蕴含着儒家的山水比德思想;色彩方面借鉴张大千、刘海粟、朱屺瞻的泼彩法,并在吴冠中、刘国松等人的彩墨山水画基础上有所创新。“孙博文先生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以色写意,以彩畅神,融汇古今,中西合璧,谱写了一曲淋漓酣畅的华美绚烂之乐章,必将在中国当代重彩山水画史上留下具有开创意义的一抹亮色,为中国山水画色彩美学的重构奉献出一场饕餮盛宴”。

在山东美术馆观看孙博文作品时,铺天盖地的炽热画面令湖北美术学院教授刘一原为之一振,他感慨道:“他整个的作品就像是一团火,非常炽热。当我回想梵高的《星空》《麦田》,蒙克的《呐喊》《生命之舞》作品时,给我的感觉是生命的呼唤、心律的回响,见博文之作亦如是。他对比张大千、刘海粟的泼彩作品,认为孙博文的泼彩与他们完全不一样,认同孙博文是在画他的生命,风格独树一帜,他的独特表达方式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特别是对于中国水墨的拓展意义非凡。”

湖北美术学院教授刘茂平用“气吞八荒,元气淋漓,激情充盈”三个形容词称赞孙博文乃天纵之才,认为孙博文创造了一种新的视觉奇观,给人非常强烈的视觉感受。他直言:“我感觉他是一个‘天外来客’,突然这么多东西放到我们的面前,让我们不知所措,如此的雄强!如此的壮观!如此的富有冲击力!”他在文章《中国式表现性绘画的一个极端案例——孙博文晚年绘画初步研究》中写道:“孙博文的创作是一声惊雷,唤醒了我们的色彩记忆和感知,激活了中国传统色彩在现代的生命。赞扬孙博文的艺术风格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张扬,是对雄伟刚健艺术精神的一次唤醒,是现代艺术雄强审美风格的范例。”

“色彩大师,水墨画界的梵高”——评著名画家孙博文对艺术史的不朽贡献

孙博文 《性灵之光》 795×144cm 2000年

“齐鲁之一家,海内之一家”

孙博文的绘画,用色单纯明睿,透溢出蓬勃的时代文化生机,也显现出歌咏自然,舒心畅意的艺术情怀,并蕴含深厚的齐鲁艺术精神。

“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的成功举办,得益于收藏家于学松和理论界有识之士的共同推动。继中国美术馆展览之后,2021年6月6日至17日,孙博文艺术展在山东美术馆再次呈现,集中展出孙博文生命晚期的中国画作近60幅,并连续召开3次学术研讨会,先后有近百位专家学者从全国各地赶赴山东美术馆参加此次研讨,这在山东美术馆乃至全国都是史无前例的。

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山东美术馆馆长张望认为,孙博文是山东代表性的画家,其艺术上的独特面貌,特别是在中国山水画发展进程当中,能够写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作品传达出的精神积极向上,带有齐鲁人的那种豪迈,甚至带有英雄主义精神的艺术气质。”他还谈到中国山水画的现实和理想的转换问题,“我觉得不光山水画,所有的艺术无非两种追求:一是表现自然,一是创造自然。表现自然就是摹写,而作为艺术家,还要创造理想的自然。我觉得孙博文的艺术成长或者说他研究的轨迹恰恰体现了艺术的两种追求以及追求的转换,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可以作为启示。”他在《绚烂中的朴厚——读孙博文的山水画》一文中写道:“孙博文先生的祖孙几代都是参加革命的老前辈,他的山水画中充满了对于文化艺术和家国天下的情愫,艺术对他来说就是思想的写照和情感的寄托。真正有社会和国家责任的画家必然是令我们尊敬的,从他的画里我再次品读出了一位有时代贡献的齐鲁画家的文化精神,我们向他致敬。”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国家主题美术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于洋曾在《齐鲁丘壑,气象高华》一文中阐述了孙博文山水画的艺术境界,肯定了其泼彩写意山水画的高华异彩与淋漓灿然。齐鲁大地的家山意象,造就了其泼彩写意山水画的高华异彩与淋漓灿然,孙博文大胆融合西方印象派、点彩派的表现手法和现代主义绘画的风格观念,同时又将现代岩彩画的材质与技法融于自身的山水画理法之中,一直走在融合创新的路上。于洋建议,从知人论事的角度,包括地域文化、艺术来源等方面来解读一个艺术家。纵观孙博文的艺术特色,可总结为三点:浓烈和生拙的图式意味;泼彩和笔墨的光色交融;沉厚和轻盈的意象造境。

“色彩大师,水墨画界的梵高”——评著名画家孙博文对艺术史的不朽贡献

孙博文 《春和景明》 361×144cm 2001年

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孙磊从三个悖论关系解读了孙博文的作品:其一是古典文人画精神和现代文人画精神的悖论关系;其二是绘画语言上的悖论关系;三是色彩表达上的悖论关系。在《辩证的反思》一文中,孙磊提出:“孙博文先生的绘画提示出一种对文人精神的反思:没有生命底色和活力的文人画是不能呼应他的时代的,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文人精神的新温度”“孙博文先生勇于辩证地看待这种矛盾,既保持强悍的笔墨精神,又积极引入表现主义的精神及感受,笔墨与笔触交相辉映,使得他的绘画既有一种宏阔的气韵,也有一种扑面而来的遭遇感”“孙博文实际上在色彩语言的表述上有其特殊的构想和雄心,他似乎在努力建构一种强烈的东方性色彩系统,通过色彩表述往中国画语言里注入一种精神表现的强力,他的很多作品明显呈现出对中国画原有‘墨分五色’理念的反驳与颠覆”。

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的《中国书画》杂志社书画院副秘书长孙欣对于太晚才认识到前辈孙博文表示遗憾。谈到观展感受,她直言:“生猛中有奇崛、绚烂中有真朴,在他的语言特性所释放的感性力量中,我们不难发现孙先生的性情,以及他与齐鲁文化、传统文脉、所处时代的精神关联。”孙博文的晚期山水作品尤为动人,她说:“孙博文的山水画创作凭着一腔孤勇,放笔大写心象,设色的戏剧性尤其出乎意表,浓烈的情感张力灌注到文人画的笔墨精神中,显现出介于无序与有序之间的辩证张力。”“‘以生赋彩’是孙先生艺术创作的核心命题,极具辨识度的艺术风格,使他区别于同时期的诸多创作者”。

北京画院研究员马明宸在《持正中用,文质彬彬》一文中,关于孙博文的花鸟画作如是评价:“以孙博文先生为代表的齐鲁画风正是这样一种文质兼具、雅俗共赏的艺术品格,所以说孙博文先生的花鸟画艺术不啻为齐鲁之一家,亦不啻为海内之一家。”他认为孙博文的山水画以意境营造为主导,构图洗练,章法结实,这一点暗合了崔子范简笔山水画的气息,但是更加充盈丰富和具有生活的真实感。孙博文晚年艺术上的创新是一种极其大胆的尝试,表现出一种令人钦佩的创新和求变精神。

山东艺术学院副教授孟宪平论述孙博文艺术的纯粹性、原生的力量、对齐鲁文化的意义以及对当代艺术的意义。他说:“孙先生巨幛山水夺人耳目,写意水墨恣纵淋漓,无限的生命力喷薄而出,释放出强大的感染力。孙先生艺术白于天下,对于山东的艺术研究和美术史书写都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他不仅充实了我们对中国当代书画艺术的普遍理解,也让我们重新审视山东艺术的发展脉络和规律,特别是齐鲁艺术所具有的原创力和活力。”

“色彩大师,水墨画界的梵高”——评著名画家孙博文对艺术史的不朽贡献

孙博文 《墨山千嶂秋》360×144cm 1999年

尚辉则将孙博文的艺术特征归纳为《生命的泼写》,为孙博文能够以强悍的结构来支撑画面、以不拘成法的墨彩效果来凸显视觉震撼的艺术变法。就师承而言,其花鸟远追白石,近取苦禅,而得子范最多。孙博文的山水画是20世纪海派与京派画学在齐鲁留驻而生成的一种风格现象,在齐鲁文化宽博而深厚的文化浸润中,他以自己在沂蒙山川的个人经验及沂蒙地貌有机地糅于山水画的创作中,从而强化了齐鲁画风的山水地域特征。可贵的是,这种地域特征始终以他自己的不息生命呈现出一种极度的色彩表现性,从而形成他表现性的泼彩大写意山水画风貌。

“从孙博文开始,我们学会仰望星空”

孙博文艺术展呈现了一个宽阔、热烈、丰盛的世界。这些摄人心魂的作品究竟促使我们想到了什么?怎样把他放在水墨艺术发展和变革的维度上检视和评价?它们具有怎样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在一个乡土文化尽毁、文化土壤充分盐碱化的地域中,如何生长出了孙博文这样参天的乔木?”张晓凌在《生命的超象——孙博文大泼彩绘画之思》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觉得依早期与晚期作品的性质而论,事实上存在着两个不同的孙博文,观看孙博文的展览犹如梭巡于精神的密林,好像进入了一个巨大的精神道场。

“色彩大师,水墨画界的梵高”——评著名画家孙博文对艺术史的不朽贡献

孙博文 《涅槃》 359×144cm 2001年

华南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皮道坚借用鲁迅先生的话“以新的形,尤其是以新的色彩,来写出他自己的世界,而其中仍有中国向来的魂灵”,来阐述对孙博文艺术中“民族性”的思考。他称赞孙博文画作气势磅礴,色彩强烈前无古人,“其色彩之浓烈奔放、用笔之纵横捭阖、想象之神奇谲诡、造境之气宇轩昂,几无不令观者血脉贲张”“以其老笔华章为我们穷时代山水之清壮,展新世纪中国艺术之天际霞光”。

四川美术学院教授王林在《驱山走海 重组天地——博文先生作品序》中说道:“孙博文高歌猛进所奏响的正是色彩的交响曲,其气势之恢宏、意境之高远、行动之绝决,的确令人佩服。”他将孙博文归为新写意主义艺术创作倾向的佼佼者,认为孙博文是一位非常杰出具有历史性的画家,值得认真研究和推广;并说“孙博文一生所为的艺术探索成就卓越,留下了中国彩墨艺术创作一大批宝贵的历史遗产,必为后续者与后学者所继承”。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岛子提出:“孙先生继承了文人画的风格,具备中国美学最高的一个——雄浑,《二十四品》第一品即雄浑,这是我从大的文脉、大的文化传统来看他的作品。”他从哲学和文化的角度提出了“光韵山水”的概念,他认为孙博文艺术打开了天地人神共生的光华澄明之境。

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陈明认为,孙博文的彩墨画跨越了东西两端的界限,在中国传统水墨体系上重新构建了一个具有现代性特征的新形态——一种融合东西的艺术形态。孙博文当之无愧是当代水墨画家中极有胆识和见识的探索者。数十年来,他所做的水墨探索,将传统的水墨语言引入现代绘画的境地中,极大地拓宽了中国水墨画的疆域,而这完全来自他自己的戛戛独造,其独特鲜明之处,可谓前无来者。

“色彩大师,水墨画界的梵高”——评著名画家孙博文对艺术史的不朽贡献

孙博文 《禅意自在云深处》248×124cm 2001年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夏可君格外关注孙博文与禅宗的关系。他在《雄浑中的禅定》一文中肯定了孙博文已经打开了一个雄浑的世界,打开了一个浓丽色彩的大写意世界。他在思考中也提出疑问:“是否在繁复又浩大的精神气概中,还有着野逸禅意的简笔的可能性变化?”最后他断定:“也可以认为孙博文先生的绘画艺术,已经加入大写意的大美状态,他已经打开了天地浩渺与生机无限的世界,他自己已经在其中自由呼吸了……”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李晓峰现场参观时深受震撼,称赞孙博文的画作有强烈的光芒,像火山爆发一样。他认为孙博文“有着对于大画面的天赋的驾驭能力”,尤其赞美他的巨幅竖画,有很高远的昂扬气象,是走向一种颠覆、反叛和突破的前卫艺术、先锋艺术。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美术研究》杂志社社长张鹏从骨相和气象的角度阐述了对孙博文绘画艺术的思考。她认为对于艺术家而言,要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而孙博文在这方面做得非常精到,“画面传达出的浓度、厚度、强度、力度、刚度、韧度、饱和度,共同达成了一种雄强和震撼,应该说是一种恣肆,而不是一种放肆,他还是张弛有度的。”她认为孙博文已经进入了禅悟的第三个境界,达到了以山川言志,建构了一个诗意的、非常美好的世界。尤其是其极富视觉冲击力的巨型尺幅和喷涌而出如地火、海浪般的色彩能量,展示了他对中国画“致广大”的贡献,提示我们中国画的色彩和表现尺度还有巨大的发挥和拓展的空间。

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后、天津美院教授范晓楠在《生命的礼赞——孙博文巨幅抽象水墨研究》一文中对孙博文的艺术探索做了全面梳理,认为“在其生命的最后阶段,以纯粹的抽象进入到精神探索的绝对自由,绚丽的色彩和旋转的笔触彰显对生命的礼赞”。她认为孙博文先生对传统水墨画的变革可谓大胆创新,突破了传统观念的一切束缚。

“色彩大师,水墨画界的梵高”——评著名画家孙博文对艺术史的不朽贡献

孙博文《咫尺千里》69×170cm 2001年

“如果说孙博文的大泼彩新体改变了当代中国画的版图、格局、语言体系,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修正了其定义的话,那么,这或许是孙博文对当代中国画的最大贡献。具体而言,可从两点看:其一,孙博文以大泼彩之全要素、体系化的革故鼎新,丰富了当代中国画技术体系;其二,孙博文的大泼彩来源于内在的生命觉悟,而非单纯的视觉感知,因而,它为当代中国画提供了一套高度精神化的语言体系,而这恰恰是当代中国画乃至中国当代艺术所缺少的。”张晓凌认为,孙博文的创造力已达到同时代艺术家难以企及的高度。

在总结孙博文对当代中国画的贡献时,张晓凌做了高度概括:在图像、境界层面,孙博文以其宇宙、山川新图像与超验世界的建构而完成了双重超越:以生命飞动的图像以及雄浑、激荡、热烈之境界,完成了对传统文人画苍古、荒寒、萧瑟之冷寂境界的超越,以奇诡的想象力与幻觉性图式完成了对写实主义中国画体系的超越;在创作观及方法论层面,孙博文以对宇宙、山川的全方位观照方式、全觉型思维方式、全息化视觉结构方式,为当代中国画提供了全新的创作观与生产逻辑;在价值取向方面,孙博文以生命为核心所构建的超象体系与宏大叙事,准确地诠释了当代中国画的应有之义与价值所在,重新激活了当代中国画图像及语言的精神维度。

张晓凌说:“就精神生活的本质而言,晚年的孙博文走的是一条回归之路:向自然、宇宙回归,向上帝、道回归,向生命的本真回归,而这正是他的大泼彩艺术的出发点与终极归宿。在那里,孙博文彻底完成了生命与灵魂的重塑。从孙博文开始,我们学会了仰望星空。”来源:《艺术市场》2022年6月号)

画家简介

“色彩大师,水墨画界的梵高”——评著名画家孙博文对艺术史的不朽贡献

孙博文(1938——2003),名九学,字博文,号汝阳山人,1938年出生于山东莱阳穴坊镇西富山村,辛亥革命老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孙墨佛(曾任大元帅府参军)玄孙,北派山水画大师孙天牧曾孙,师从关友声、黑伯龙、王企华、陈凤玉诸先生。1958年考入山东艺术学院,1963年毕业,毕业后主动奔赴莒南县文化馆从事基层艺术文化的组织和教育工作。1978年,孙博文离开莒南回到故里莱阳,最终定居青岛。1979年,孙博文拜莱阳籍著名画家崔子范为师,将崔子范简笔大写意花鸟画技法移用到山水画上,从而开始自创山水新貌。后又研习张大千先生泼彩泼墨画法,融合创新,独成一家。

孙博文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画的探索和创新,集诗书画印于一身。作品无论是巨幅大构,还是斗方小品,均笔墨雄健,气势磅礴;画面率真自由,流光溢彩;特别是晚年创作了大量宏篇巨制,尺幅之大,数量之多,完全突破了正常的观看路径和思维模式;题材之丰富,用色之绚烂,又完全颠覆了中国山水画的历史积淀和传统概念。孙博文先生的艺术成果是很特殊的,他对中国画大写意传统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2002年5月,孙博文先生在北京军事博物馆举办个人书画展,受到了新闻界、美术界的关注。

2020年11月12日,“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一批孙博文大尺幅的作品展现。让观众进一步认识这位生前不求闻达,画坛了解不多的画家。

2021年6月6日——17日,“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在山东美术馆再次呈现,集中展出孙博文生命晚期的中国画作近60幅,并围绕此次展览连续召开三次学术研讨会,先后有近百位专家学者,从全国各地赶赴山东美术馆参加此次研讨,这在山东美术馆乃至全国都是史无前例的。

[ 责任编辑: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