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 > 正文

从“传统”中来,到“流光溢彩”中去——著名画家孙博文成为“再40现象”的重要一员

来源: 文化视界 2022-01-18 10:16:06
  孙博文是一位极具探索精神的艺术家,他从“传统”中来,而试图将绘画道路引入另一个“流光溢彩”的别类境界,创作出一种新的风格样式,以不拘泥于成法的“破”“泼”“写”的效果,来凸显出画面的视觉感受力,给人内心深处带来强烈的震撼。

当20世纪渐行渐远,我们得以从“置身其中”进而“远观回望”之际,或许20世纪的维度空间才缓缓打开,其本身所蕴含的丰富性、复杂性及多元性特征似乎才如显影一般逐步呈现出来。就中国画坛而言,近些年来对20世纪的研究与梳理也从各个角度展开尝试,一些重要艺术家被重新书写,而一批曾经“沉默”的艺术家群体也被不断挖掘出来。在我个人看来,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似乎逐步呈现出一个“再40现象”,就是一批大约1940年代左右出生的艺术家被重新聚焦,以及对他们的艺术探索、语言创新及学术价值的再评估。如举办大展并逐步引起学界关注的刘知白(刘知白年龄稍大)、宋雨桂(1940年)、陆竞秀(1942年)、李大震(1940年)等。

从“传统”中来,到“流光溢彩”中去——著名画家孙博文成为“再40现象”的重要一员

《青山新雨后》248*124cm 2001年作

1938年生人的孙博文无疑也是其中重要的一位,孙博文是一位极具探索精神的艺术家,他从“传统”中来,而试图将绘画道路引入另一个“流光溢彩”的别类境界,创作出一种新的风格样式,以不拘泥于成法的“破”“泼”“写”的效果,来凸显出画面的视觉感受力,给人内心深处带来强烈的震撼。

从“传统”中来,到“流光溢彩”中去——著名画家孙博文成为“再40现象”的重要一员

《山河云天外》359*143cm 2001年作

孙博文于1963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在其艺术风格的形成方面有几个重要的因素。其一,就绘画渊源,艺脉传承角度而言,孙博文似乎受到三个方面的影响。首先是其早期的老师关友声、黑伯龙等人,无论是关友声还是黑伯龙都是研习传统的大家,也是所谓山东画派的创始人。他们的绘画虽有大量描绘江南景致之作,但总体而言具有典型的北派风格。喜用大写意之雄浑霸气之法,注重对画面整体气势的把握。

从“传统”中来,到“流光溢彩”中去——著名画家孙博文成为“再40现象”的重要一员

《遥望夕阳笼碧树》458*143.5cm 2000年作

在乃师的影响下,孙博文一方面习得传统山水画的文脉精髓,另一方面也养成不拘泥于细节而求整体之大观的绘画风貌。其次则是崔子范先生,主攻山水的孙博文在1979年拜师崔子范门下,对崔先生的大写意花鸟画作了系统的学习和研究,尤其对崔子范画中所呈现出来的稚拙、幽默、夸张或者说一种天真率直之气所感染,而崔子范在创作过程中对内心情感世界的直接表达尤其令孙博文所体悟,这也是孙博文敏感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汹涌的艺术思潮进而尝试表达自我与时代精神关系等创作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另一个对孙博文影响较大的艺术家则是张大千,张大千对孙博文的影响更多是技法上的诉求,即孙博文在表达自我创作情怀的过程中的主动择取……

从“传统”中来,到“流光溢彩”中去——著名画家孙博文成为“再40现象”的重要一员

《秋山增气象》 405*96cm 2000年作

其二,就美术思潮的影响而言。一方面,孙博文虽然经历文革,但高度意识形态化的艺术思潮对他并没有太大的波及,这一点在研究20世纪艺术史方面也逐步受到学者的关注,其实诸如刘知白、宋雨桂乃至董欣宾等艺术家,他们或是因为身处边远小镇,或是担任工人医生,或是参军入伍,在艺术上最重要的成长期——新中国乃至文革十年中处于一种美术边缘化的状态中,反而在艺术的追求上获得了较为宽松的发展空间,对传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日后的创作储备了能量;另一方面,在我个人看来,就则是八五美术思潮对孙博文的冲击与影响。虽然我们无法进行考证,但从孙博文的大量绘画中,我们得以管窥其“古与今”、“东与西”,“笔墨与泼彩”,“意趣与张力”之间的——“纠缠”、“冲突”、“融合”与“共生”的关联。也正是经历了八五美术思潮的熏染,促使孙博文进一步的变法,形成敏感于时代浪潮属于自己的流光溢彩的别类境界。

从“传统”中来,到“流光溢彩”中去——著名画家孙博文成为“再40现象”的重要一员

《浴火而生》416.2*96cm 2000年作

其三,从创作内容而言,正如长安画派的皴擦、苍阔出于陕北,新金陵画派的水气渲染出于江浙,孙博文的山水风格的形成与山东沂蒙山地区所独有的岱崮地貌亦有较大关联,沂蒙山与太行山有些许相似,岱崮地貌山峰顶部平展较为开阔,峰巅周围峭立,属于地貌形态中的桌形山或方形山,也被称为“方山地貌”,雄壮深远,其对孙博文山水画构图及山石独特的结构特征的形成无疑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他的创作中有很多直接的描绘。 

从“传统”中来,到“流光溢彩”中去——著名画家孙博文成为“再40现象”的重要一员

《只缘身在此山中》249*124cm 2001年作

就孙博文先生的艺术创作而言,在我个人看来,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不过值得强调的是,这几种类型之间的关系既具有一种由远及近的“递进”关系,同时又具有一种齐头并进的“共时”关系。换一句话,这些作品有一个从“传统”到“融合”到“突破创新”的趋向,然而这样一种趋向下创作的各类作品,又恰恰是在同一个物理时间系统即“共时性”时空中进行的。也就是说,孙博文在创作过程中,是向传统、向当下、向未来方骖并路。

其一,是源于传统资源的吸取一路,可以称之为“传统心相”。

这些作品传统意味浓厚,无论从构图还是技法方面,传递出浓郁的文人画气息,注重笔墨语言,注重画面的情趣、雅致与幽远,如其《山深秋色浓》可谓笔精墨妙、高古幽深。

从“传统”中来,到“流光溢彩”中去——著名画家孙博文成为“再40现象”的重要一员

《山深秋色浓》181.6*97.4cm 2001年作

在他的《欲寄禅心此山间》作品中,则可以看出孙博文对于黄宾虹山水的吸收与借鉴,且着力颇多。换言之,孙博文在传统上下了非常大的功夫,这也是他敢于创新的根基所在。

从“传统”中来,到“流光溢彩”中去——著名画家孙博文成为“再40现象”的重要一员

《欲寄禅心此山间》136*63cm 2002年作

孙博文的花鸟画亦颇见功底,他的花鸟画创作在创新方面虽然不如山水突出,不过总体上可窥见其对传统的深入探究。这其中既有诸如浙派花鸟画风格的《人生处处金枇杷》《我欲高处行》等创作,这些创作属于较为典型的浙派花鸟画那种注重笔墨、韵致、格调的小写意类型。

从“传统”中来,到“流光溢彩”中去——著名画家孙博文成为“再40现象”的重要一员

《人生处处金枇杷》180*40cm 2002年作

从“传统”中来,到“流光溢彩”中去——著名画家孙博文成为“再40现象”的重要一员

《我欲高处行》180*40cm 2002年作

也有像《端阳墨荷》那种颇似崔子范、齐白石画风格情趣花鸟,突显性灵与趣味;当然还有像《荷风满塘》等吸收张大千泼写特点的大写意花鸟画风格,且每一种类型都可谓精深独到。

从“传统”中来,到“流光溢彩”中去——著名画家孙博文成为“再40现象”的重要一员

《端阳墨荷》97*180cm 2000年作

从“传统”中来,到“流光溢彩”中去——著名画家孙博文成为“再40现象”的重要一员

《荷风满塘》180*97cm 1998年作

其二,运用新的技法,在“表现”方面进行推进的“融合互渗”类型的创作。

这一类创作可以说是孙博文试图变法求新的重要环节,在技法上他充分调动“泼、写、破、拾”等功能,展开注重传统内敛的笔墨与现代情感诉求下视觉冲击力的“共振”关联。《千里莺啼绿映红》《林峦轻掩庭院闲》《枫林曼舞流美韵》等,从这类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孙博文在传统山水画的基础之上,开始运用了泼、破、点、染等等方法,将色彩纯度较高的颜色融汇到画面当中,取得了一种水墨和色彩相结合的典型案例,同时我们会看到一些夸张、比喻乃至隐喻的手法融入其中。值得强调的是,这些作品仍明确的保留了传统笔墨及构图样式,不过从另外一个视角也可以窥见沂蒙山地区岱崮地形的风貌特征。

从“传统”中来,到“流光溢彩”中去——著名画家孙博文成为“再40现象”的重要一员

《千里莺啼绿映红》360*145cm 2001年作

从“传统”中来,到“流光溢彩”中去——著名画家孙博文成为“再40现象”的重要一员

《林峦轻掩庭院闲》178*96cm 2002年作

从“传统”中来,到“流光溢彩”中去——著名画家孙博文成为“再40现象”的重要一员

《枫林曼舞流美韵》 415*96cm 2000年作

而在《山云吞吐万山重》等作品中,有一个小小的转变,那就是这些创作当中一些较为主观的成分增多、色彩比重加大,和传统的山水笔墨构图之间形成了基本五五开的局面。我想应该是孙博文的创作,由对传统的传承学习,对客观面貌的呈现,逐步在融入自我突出主观表达诉求上面的调整。

从“传统”中来,到“流光溢彩”中去——著名画家孙博文成为“再40现象”的重要一员

《山云吞吐万山重》358*144cm 2001年作

其三则是注重充沛情感表达、色彩张力,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的一类作品,我称之为“流光溢彩”。

何为“流光溢彩”,即流动的光影,满溢的色彩。光和色像在流动又要溢出来的感觉。如《又见彩云归》《涅槃》《天边云重似火烧》等,在我个人看来,这一类作品似乎才达到了孙博文自我创作的一个理想状态,这些创作突出的是色与色之间的张力,是一种对大自然宇宙气象的深刻体味,对景观背后时空关系的炙热生命色彩的一种释放与传递。在这些创作当中,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家从对传统的学习、融合到一种自我的表达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艺术家充分的融入甚至融化了自我。

从“传统”中来,到“流光溢彩”中去——著名画家孙博文成为“再40现象”的重要一员

《又见彩云归》359*144cm 2001年作

从“传统”中来,到“流光溢彩”中去——著名画家孙博文成为“再40现象”的重要一员

《涅槃》358*143cm 2001年作

从“传统”中来,到“流光溢彩”中去——著名画家孙博文成为“再40现象”的重要一员

《天边云重似火烧》360*144cm 2001年作

我们可以窥见,其创作时身体的运动、时间的流动、情感的注入,一种解衣磅礴似的状态。作品给我们的可能不仅仅是视觉上的震撼,而是一个艺术家深刻的心路历程。我想这也是孙博文先生上下求索,呕心沥血之处。

在孙博文“传统心相”“融合互渗”“流光溢彩”的系列作品类型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位注重学术研究、潜心创作的艺术家,他的创作就是他心路历程的良好诠释。而在孙博文具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性的创作当中,呈现给我们的则是一个艺术家对传统的突破、对时代的敏感以及内心自我表达的强烈诉求。作为“再40现象”的重要一员,他的创作无疑极具历史张力,值得我们用心的去回味、反省与重新审思。(葛玉君,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书记兼教学部主任)

画家简介

从“传统”中来,到“流光溢彩”中去——著名画家孙博文成为“再40现象”的重要一员

孙博文(1938——2003),名九学,字博文,号汝阳山人,1938年出生于山东莱阳穴坊镇西富山村,辛亥革命老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孙墨佛(曾任大元帅府参军)玄孙,北派山水画大师孙天牧曾孙,师从关友声、黑伯龙、王企华、陈凤玉诸先生。1958年考入山东艺术学院,1963年毕业,毕业后主动奔赴莒南县文化馆从事基层艺术文化的组织和教育工作。1978年,孙博文离开莒南回到故里莱阳,最终定居青岛。1979年,孙博文拜莱阳籍著名画家崔子范为师,将崔子范简笔大写意花鸟画技法移用到山水画上,从而开始自创山水新貌。后又研习张大千先生泼彩泼墨画法,融合创新,独成一家。

孙博文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画的探索和创新,集诗书画印于一身。作品无论是巨幅大构,还是斗方小品,均笔墨雄健,气势磅礴;画面率真自由,流光溢彩;特别是晚年创作了大量宏篇巨制,尺幅之大,数量之多,完全突破了正常的观看路径和思维模式;题材之丰富,用色之绚烂,又完全颠覆了中国山水画的历史积淀和传统概念。孙博文先生的艺术成果是很特殊的,他对中国画大写意传统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2002年5月,孙博文先生在北京军事博物馆举办个人书画展,受到了新闻界、美术界的关注。

2020年11月12日,“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一批孙博文大尺幅的作品展现。让观众进一步认识这位生前不求闻达,画坛了解不多的画家。

2021年6月6日——17日,“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在山东美术馆再次呈现,集中展出孙博文生命晚期的中国画作近60幅,并围绕此次展览连续召开三次学术研讨会,先后有近百位专家学者,从全国各地赶赴山东美术馆参加此次研讨,这在山东美术馆乃至全国都是史无前例的。

[ 责任编辑:周龙 ]

相关阅读